标题: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 内容: 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神鼎諲禅师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 传失其氏、[或云生於扈氏。 ]隐于衡岳之三生藏。 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 来游福严、即諲室。 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 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 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 我家神鼎之下、邻寺吾世植福之地。 久无住持者、可俱往。 諲笑曰诺。 乃以已马驮諲还。 湮至、设鱼鼓粥饭、如诸方。 一年而成丛席。 十年而有众三十辈。 僧契嵩少时游焉。 諲坐堂上、受其展。 指庭下两小瓮、吒曰。 汝来乃其时寺、今年始有酱食矣。 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 嵩睨上下、有即咀嚼者。 有置之自若者。 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 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 脱有檀越请应供。 諲次第拨僧赴之。 祝令携乾残者、归纳库下。 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 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 嵩大惊。 有木床一。 夜则諲坐其上。 三十辈者环之、听其诲语。 諲曰、洞山颂曰。 贪瞋痴、太无知。 果赖今朝捉得伊。 行即打、坐即槌。 分付心王子细推。 无量劫来不解脱。 问汝三人知不知。 古人与么道、神鼎即不然。 贪瞋痴、实无知。 十二时中任从伊。 行即往、坐即随。 分付心王无可为。 无量劫来元解脱。 何须更问知不知。 又尝曰、无量劫来赁屋住。 至今不识主人公。 借问诸人还识主人公也未。 良久云、若有人问神鼎。 向伊道作么作么。 又云、不得作主人公话会参。 智度寺沙门本延、谒諲夜语。 还谓郡将曰。 諲公所谓、本色老宿。 惜陆沈山中。 郡以礼请开法。 諲辞免不得已曰。 山僧年十八游方、亦无正意参禅。 只欲往东京、听一两本经论、以答平生。 何期行到汝州。 忽值风发吹上首山。 见个老和尚、劈头槌一槌。 当时浃背汗流、礼却三拜。 如今思量、悔不当初、束缚送去首山後。 却归乡井、古寺闲房、任运过时、岂不快哉。 虽然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 今日有一炷香。 也要对众烧却、供养此老。 只是汝州土宜。 乃升座问答罢。 又曰、斋会已具、僧俗已集。 问答已毕、佛法成辨。 只将此善、上祝今上皇帝圣寿无强、便下座。 道俗欢呼、以为未始见也。 於是湮声名普闻。 僧问、鸟窠侍者、欲往诸方。 学习佛法去。 鸟窠但吹布毛、便悟去、如何。 諲曰、此事即知、此人久积净业。 旷劫修行、方能了解。 乃拈布毛举似。 复吹之曰、会么。 不得辜负老僧。 良久曰、我在首山。 与汾阳师兄、曾如此说。 汾阳作偈曰。 侍者初心慕胜缘。 辞师拟去学参禅。 鸟窠知是根机熟。 吹毛当下得心安。 看他吐露、终是作家。 又曾同作拄杖子偈。 昭曰、一条拄杖刺蝎、劲直螺纹爆节。 寻常肩上横担、大地乾坤挑斡。 开懵钝顽痴、打破伶俐尖黠。 如今卓在面前、诸方作么拈掇。 我即不与么道。 僧曰、愿闻和尚偈。 偈曰、得处不在高峰、亦非浅谿深壑。 如今幸得扶持、老病是为依托。 僧问、有问首山。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我不将小意对阇梨。 諲曰、若有问神鼎。 但向道、此一问岂是小意。 会么、首山大似担水河头卖。 神鼎只解就窝里打。 良久曰、相见不扬眉、君东我亦西。 有时示众曰。 雨下阶头湿、晴乾又没泥。 姨姨娘姊妹、嫂嫂阿哥妻。 若与么会得、犹是长连床上粥饭僧。 作么生道得一句。 作个出格道人、有么。 良久云、适来有一人、为蛇画足。 踣跳上梵天、{祝土}著帝释鼻孔。 帝释恶发、雨似盆倾。 诸人还觉袈裟湿么。 有僧自汾州来[*传是举道者*]。 諲倚拄杖曰。 一朵峰峦上、独树不成林时如何。 僧曰、水分江树浅、远涧碧泉深。 又问、作么生是回互之机。 僧曰、盲人无眼。 又问曰、我在众时、不会汾阳一偈。 上座久在法席、必然明了。 僧曰、请和尚举看。 諲曰、鹅王飞鸟去。 马头岭上住。 天高盖不得、大家总上路作么。 僧举起坐具曰。 万年松在祝融峰。 諲曰、不要上座答话、试说看。 僧曰、忽忆少年曾览照。 十分光彩脸边红。 即拂衣去。 諲曰、弄巧成拙。 僧请益首山答佛话。 諲作偈曰、新妇骑驴阿家牵。 谁後复谁先。 张三与李四。 拱手贺尧年。 从上诸圣、总皆然。 起坐忪诸没两般。 有问又须向伊道。 新妇骑驴阿家牵。 乃又曰、虽然如此、犹未尽首山大意。 进曰、如何尽首山大意。 諲曰、天长地久、日月齐明。 又作偈曰、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 到者方知不是归[*方可较些子*]。 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 犹是曹谿第二机[*青霄有路*]。 郴州道俗、即山迎请、住王莽山、不赴。 僧问、佛不违众生之愿。 为甚有请不赴。 諲曰、莫错怪老僧好。 有偈曰、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若人解了如斯意。 大地众生无不彻。 諲德腊俱高、丛林尊仰之。 如古赵州、同曰神鼎。 闲书壁作偈曰、寿报七十六、千足与万足。 若问西来意、彼此莫相触。 莫相触何付嘱。 报你张三李四叔、山又青水又绿。 殁时年八十馀。 諲少年时、与耆宿数人、游湘中。 一僧举论宗乘、颇博敏。 会野饭山店供辨、而僧论说不已。 諲曰、上人言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惟识惟心、眼声耳色、何人之语。 僧曰、法眼大师偈也。 諲曰、其义如何。 对曰、惟心故根境不相到。 惟识故声色摐然。 諲曰、舌味是根境否。 对曰是。 諲以箸挟菜置口中、含胡而言。 曰何谓相入耶。 坐者相顾大惊、莫能加答。 諲曰、路途之乐、终未到家。 见解入微、不名见道。 参须实参、悟须实悟。 阎罗大王、不怕多语。 赞曰、不欲争虚气於形迹之间。 唯务收实效於言意之表者、蠢叟论也。 予观神鼎、殆庶几、无愧此言。 得道时未壮、隐于南岳二十年。 乃领住持事、又二十年。 方开堂说法。 然皆缘起於他、寔非己意。 譬如夜月行空、任运而去至。 於甘枯淡、以遂夙志。 依林樾以终天年。 可以追媲其师也。 谷山崇禅师禅师名行崇、不知何许人也。 初住福州报恩寺。 後住潭州谷山寺。 嗣保福展禅师。 雪峰之的孙也。 崇谓门弟子曰。 吾虽不在、未尝不为诸兄弟。 若委悉报恩尝为人处。 许汝出意想知解、五阴身田。 若委不得、犹待报恩、开两片皮。 方是为人。 保汝未出得意想知解。 所以古人唤作鬼家活计、虾蟆衣下客。 欲得速疾相应、即如今立地、便证。 验取识取、有什么罪过。 不然、根思迟回。 且以日及夜、究寻将去。 忽然一日觑见、更莫以少为足。 更能研穷究竟。 乃至淫坊酒肆。 若触若净、若好若恶。 以汝所见事觑教。 尽是此境界、入如入律。 若更见一法、如丝发许。 不见此个事。 我说为无明翳障。 直须不见有法、是别底法、方得圆备。 到遮里、更能翻掷自由、开合不成痕缝。 如水入水、如火入火。 如风入风、如空入空。 若能如是、直下提一口剑、刺断天下人疑网。 一如不作相似。 所以古人道、繁兴大用、举必全真。 若有个汉、到与么境界。 谁敢向前说是说非。 何以故、此人是个汉。 超诸限量、透出因果。 一切处管束此人不得。 兄弟若能如是、即可。 若未得如此、且直须好与。 莫取次发言吐气、沉坠却汝无量劫。 莫到与么时、便道报恩不道。 赞曰、洞山清禀禅师、作澄心堂录。 录崇语句。 细味之、骨气不减岩头。 恨不能多见。 崇宁之初、冲虎至谷山。 塔冢莫辨、事迹零落、不可考究。 坐而太息、作偈曰。 行尽湘西十里松。 到门却立数诸峰。 崇公事迹无寻处。 庭下春泥见虎踪。 慧林圆照本禅师圆照禅师、讳宗本、出於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少缘饰。 貌丰硕、言无枝叶。 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 升方道价重、丛林归之者如云。 本弊衣垢面。 探井臼、典炊爨、以供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头陀荷众良苦、亦疲劳乎。 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又十年、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乃辞升。 游方遍参。 初至池州景德。 谒义怀禅师、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而喜寝、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言於怀。 怀笑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他日、当依赖之。 无多谈、众乃惊。 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荐福。 本皆从之。 治平初、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 部使者李公复圭、过怀公、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指本曰、无逾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众击鼓、鼓辄堕。 圆转震响、众惊却。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众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承天兴教、二刹坚请。 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 又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 本啧啧曰、谁不欲作福。 苏人识其意、听赴之。 学者又倍於瑞光。 既而苏人、以万寿龙华二刹、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始借吾师三年、今九载矣。 义当见还、欲夺以归。 杭州守使、县尉持卒徒护之。 乃不敢夺。 元丰五年、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於瑞峰庵。 苏人闻之谋夺之。 惧力不胜、欲发而未敢也。 时会待制曾公孝序、适在苏。 盖尝问道於本、而得其至要。 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 既辞去、本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於是归本於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神宗皇帝。 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 以中贵人梁从政、董其事。 驿召本主慧林。 既至、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於寺之门。 万众拜瞻、法会殊胜。 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 翌日召对延和殿。 有司使习仪而後引。 既对山呼罢、登殿赐坐。 即就坐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本自若也。 赐茶至、举盏长吸、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兴禅宗、宜善开导之旨。 既退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车驾幸相国寺。 止禅众无出迎。 师奉承睿奖、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召本入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本尝为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 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 元佑元年、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辞众曰。 本是无家客、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杨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 本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流涕。 其真慈善导、感人如此、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 因浚为井、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於棺下、持以诣本。 乃为说法、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慈。 如其祝、本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二报巳解脱矣。 其显化异类、又如此。 本平居恂恂、未尝以辩博为事。 至其说法、则虽盛名隆势、无所少假。 高丽僧统义天。 以王子奉国命、使於我朝。 闻本名、请以弟子礼。 见问其所得、以《华严经》对。 师曰、《华严经》三身佛。 报身说耶、化身说耶、法身说耶。 义天曰、法身说。 本曰法身遍周沙界。 当时听众、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钦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学自名。 本问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既曰无为、作么生学。 李公不能答。 雪窦道法、至本大盛。 老居灵岩、闭门颓然。 而四方从者相望、於道不释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 [或一本云、名满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座。 本熟视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什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笔大书五字曰、後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於灵岩山。 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赞曰、富郑公居洛中。 见颙华严、诵本之语。 作偈寄之曰。 [或一本云、富郑公弼。 得心要於颙华严、有偈寄本曰。 ]因见颙师悟入深。 寅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王显谟汉之、初见本登座。 以目四顾、乃证本心。 余闻马鸣云。 如来在世、众生色心殊胜。 圆音一演、随类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贵人、闻风而悟、瞻颜而证。 则常随而亲炙之者、可知矣。 故江西八十馀人、而本则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无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 [一本云、自瞻颜而证之下。 但云、则其大愿真慈之力。 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发布时间:2025-09-17 11:31:19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