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五家:沩仰宗:沩仰宗传承 内容: 关于禅宗五宗的传承,北宋明教契嵩大师说:正宗至鉴(慧能),传既广,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竟自为家。 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 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至今犹盛。 沩仰之息,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若干旱这引孤泉,今人陈荣波先生说:在这五宗中,沩仰宗成立最早,临济及曹洞次之,云门及法眼较后。 沩仰一宗在唐末时,后继无力,就绝传了。 法眼宗也在宋初随之灭亡。 至于云门一宗,发展到北宋就中断。 目前尚存者,只有曹洞与临济二宗。 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已成定论。 一)传承概况沩仰宗的传承,据《传法正宗记》等资料,有传记、语录、事迹可考者约九十九人。 其中沩山灵祐之得法弟子四十四人,仰山慧寂传十人,香严智闲传十二人,西塔光穆传一人,资福如宝传四人,南塔光涌传五人,报慈德韶传二人,芭蕉慧清传十一人,双峰传一人,径山洪湮传六人,慧林究传一人。 报慈德韶传三角志谦、兴阳词铎后,即沩仰宗六世后,不见传承。 其主要传承者有:香严智闲、径山洪湮、西塔光穆、南塔光涌、霍山景通、无著文喜、资福如宝、芭蕉慧清、清化全怤、黄连义初、资福贞邃、芭蕉继彻、潭州鹿苑、承天辞确等。 (二)香严智闲与祖师禅智闲(? -898)是慧寂的师弟,在百丈怀海时,性识聪敏,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参禅不得;怀海迁化,后师沩山,灵祐问他: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他茫然无所措,回去遍翻经书,终无答案。 自叹道:画饼不可充饥。 屡求沩山说破,沩山以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未为说破。 智闲回去,将平时看文字通通烧掉,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遂告辞沩山,过南阳,参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后来有一天,在普请下地除草时,因捡起一片瓦砾,随手一扔,碰到竹子上,当的一声,忽然省悟,马上回房净手焚香,遥礼沩山,说: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 遂把自己的证悟写一偈寄给沩山,沩山和尚说:此子彻也,称赞他开悟了。 仰山要香严智闲作一句偈颂,严脱口而出,说:去年贫,未足为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反映了自己认识境界的提高,仰山说他只会如来禅,祖师禅犹未会,他又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这时才首肯他: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如来禅即经教所说禅法。 祖师禅即祖师口耳相传,以心传心所传禅法,如来禅有阶梯之渐,有迹相可寻,而祖师禅则言语道断,刹那之间,当下契入,迹相俱泯。 故祖师禅要高于如来禅。 但从根本上说,语静动默。 一切声色,无非佛事,所以二者又是一致的,智闲始从经教悟入,不得证悟,对于父母未生之前禅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的问题茫无所知。 后来抛开经教,在行住坐卧中真参实证,始悟处处无蹤迹。 不须修持,即体悟到自己成佛的本性俱足,至于悟的境界高低,由贫无立锥之地,到连锥也无,,确是一个境界的升华,但仍落阶级,有迹相可寻;至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连小沙弥也会体悟自己的本来面目。 则说明确是彻悟了,所以得到仰山的印可。 香严接引学人,亦主张离开名言而证悟,他上堂说:道由悟达,不在语言,况是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回光。 日用全功,迷徒自背。 问他什么是香严境,他说:华木不滋,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答道:今年霜降早,荞麦总不收。 问:如何是西来意? 他在上堂中说: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失失命。 当凭么时作么生即得? 虎头抬上座回答: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 师哈哈大笑。 其实,在智闲看来,祖师西来大意,即在于了脱生死大事,而这不是口问心维所解悟的,只能在动静语默中去证悟,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故不论问树上人,还是树下问,都是不行的,当然,智闲也以语言为接引方便,故《五灯会元》说:师凡示学徒,语多简直。 有偈颂二百余篇,随缘对机,不拘声律,诸方盛行。 要之,智闲亦继随沩仰以镜智为宗,方圆默契之宗风。 嗣法弟子有吉州止观、寿州绍宗、延庆法端、南禅无染、大安清干、长平山和尚、崇福演教、终南丰德、佛岩晖、双溪田道者、益州昭觉、睦州东禅等。 (三)洪湮道中一也无灵祐之弟子杭州径山洪湮(? -901),吴兴人。 十九岁礼开元寺无上大师落发。 后入嵩山受具戒,谒云岩不契,再参沩山始悟。 沩山寂,即继师席。 他在接引学人时,运用大量比喻,说禅宗之修行,离四句,绝百非,不假文字,好比耕人田不种、禾熟不临场。 佛日长老访他,说:一言定天下,四句为谁宣? 洪湮曰:汝言有三四,我道其中一也无。 并有偈云:东西不相顾,南北与谁留。 汝言有四句,我道一也无。 光化四年(901)卒,他主张我家道处无可道,显然是融合了道家老子与佛教空观思想的结果。 洪湮的嗣法弟子有洪洲米岭、庐州寂、临川义直、栖贤寂、杭州功臣会道等六人。 后不见传承。 (四)南塔光涌真佛无所似的思想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850-938),豫章丰城章氏子。 少时依仰山剃度。 北游参谒临济,后归侍仰山。 仰山问他:来作什么? 他说:礼观和尚/问他:还见和尚么? 答:见。 仰山问:和尚怎么像驴? 回答说:我看和尚您怎么也不像佛? 仰山说:不像佛,那像什么? 光涌说:若有所似,与驴何别? 仰山对此大为震惊。 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 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 认为光涌证悟十分透彻,为其门下二十年来第一个证悟之人,嘱他好好保任,还称他为肉身菩萨,僧问:文殊是七佛之师,文殊还有师否? 答:遇缘即有。 问:如何是文殊师? 光涌竖起拂子。 僧问:莫只这便是么? 师放下拂子,叉手问:如何是妙用一句? 师曰:水到渠成。 问:真佛住在何处? 答:言下无相,也不在别处。 他认为真佛无所似,也无形相,无一定处所。 只要向内证悟,水到渠成,自见本心即是真佛。 这个见解体现了禅宗的根本精神。 光涌的弟了有五人,即越州清化全怤、芭蕉慧清、黄连义初、慧林鸿究、洪州黄龙,其中慧清传法弟子最多,达十一人,仅次于智闲,为沩仰宗传法弟子中最多的一个。 (五)文喜心尽即涅盘杭州无著文喜禅师(820-899),嘉禾(湖州)语溪人,俗姓朱。 七岁依本邑常乐寺国清出家弟染,后习律听教,会昌法难时,被澄汰,反服韬晦。 大中初(847左右)按律例于盐官齐峰寺重新忏度,后谒大慈山性空禅师,往参五台山华严寺,遇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其侍童赐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因驻锡五台。 咸通三年(862)至洪州观音参仰山,顿了心契,令充典座。 又遇文殊现于粥镀之上。 有异僧来求斋食,师减已份馈之,受到仰山的称赞,说:汝得大利益,后回浙江住龙泉寺,僧问:如何是涅盘相? 答曰:香烟尽处验。 将顺寂,于子夜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盘。 言讫,跏趺而终。 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钱王赐紫衣,署无著禅师。 文喜以香烟尽处、三界心尽作为涅盘,以无垢无净为真常,即以主体、客体上的空为涅盘实相。 其弟子未见传承。 (六)五冠顺支续圆相新罗国五冠山顺支了悟禅师,为继续仰山九十七圆相的突出代表。 师讳顺之,又作顺支,俗姓朴氏,新罗(今朝鲜)浿江(大同江)人,家世雄豪,以守边忠勤将领闻名乡里,母昭氏,少年精勤好学,有凌云之志。 弱冠之年出家,投五冠山剃发,于俗离山受具,大中十二年(858)随入朝使,迳到仰山慧寂处,虔诚礼足。 师曰:来何迟,缘何晚! 既有所至,任汝住留。 自此不离师,随侍左右,问道不懈,同门叹服。 唐代懿宗乾符元年(874)回国,住五冠山龙严寺,寺为松岳郡女檀越元昌王后及子威武大王所施,后改瑞云寺,寂于此,时年六十五岁,故又称瑞云和尚。 僧问如何是西来之意? 师竖起拂子,问:莫这个便是? 师放下拂子。 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什么字? 师作圆相示之,有僧于师前作五花圆相,师画破作一圆相。 了悟禅师还有《五冠了悟和尚与仰山之玄问玄答》。 其圆相之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甚至可说至于极点。 此后虽有用此圆相者,但已不多,运用也不广。 《玄问玄答》说:三祖(僧璨)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若不具正眼,焉能辨此,似子胡听伯牙之琴,如提婆晓龙树之相。 喻鸡抱卵,啐啄同时,迟钝浅流,卒难顿晓,如盲视色而转错也。 他所说的正眼,即三祖僧璨《信心铭》所阐明的即妄了真、洞彻真源的不二法门。 真义虽然浅钝之人难以顿晓,但也可以通过长期的渐修而得到证悟,顺支承仰山九十七圆相之旨,以此接引徒众。 顺支撰《三篇》说,示三种悟道成佛法,第一、顿证实际篇,即顿悟成佛;第二、回渐证实篇,即先修三乘渐教,后入顿门以成佛;第三、渐证实际篇,即渐修渐悟法门。 针对徒众不同根据以接引成佛。 顺支还以圆相表示证理迟疾,分为四对八相、两对四相和四对五相,大体上说,四对八相示学人离声色,从本心顿悟,见性成佛;会三乘为一乘,契果修因,经三大僧只,坏四魔贼,证无漏性智。 两对四相,则侧重摈除情解,体证自心圣智;摈弃对外企求,了知自心即佛、即净土;四对五相则循序渐进,明示自心佛,自心净土。 此外,顺支还撰有《三遍成佛》一文,论证理成佛、行满成佛、示显成佛,揭示一切诸佛,出现于世,撮化群生,相传授记,分毫不错前佛后佛,皆同此路,如人行路,新旧同辙。 以遮那佛为本体,以文殊为见性智功,以普贤为万行福力,以实智与万行而证菩提。 由上可知,顺支承仰山圆相之旨,对于见性成佛确有精到见解,在沩仰宗的海外弟子中为佼佼者,惜乎其传承不详。 (七)慧清娘肚出作狮子吼仰山的再传弟子南塔光涌之徒郢州芭蕉山慧清,是另一位新罗国禅僧,也是858年入华,慧清上堂说: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靠拄杖下座,还巧设譬喻,要学人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绝时证悟。 他上堂说:如人行次,忽遇前面万丈深坑,背后野火来逼,两畔是荆棘丛林,若也向前,则堕在坑堑,若也退后,则野火烧身,若也转侧,则披荆棘林碍。 当与么时,作么生免得? 若也免得,合有出身之路,若免不得,堕身死汉。 僧问:不问二头三首,请师直指本来面目。 师默然正坐,问:北斗藏身,意旨如何? 师曰:九九八十一。 乃曰:会么? 曰:不会,师曰:一二三四五,师谓众曰:我年二十八,至仰山参见南塔,见上堂曰:汝等诸人,若是个汉,从娘肚子出来便作狮子吼,好么? 我于言下歇得身心,便住五载。 问:如何是祖师意? 师曰:汝问那个祖师意? 曰:达摩西来意。 师曰:独自栖栖暗渡江。 问:什么物无两头,什么物无背面? 师答:我身无两头,我语无背面。 问:如何是透法身句? 师曰:一不得问,二不得休。 曰:学人不会。 师曰:第三度,与汝相见。 不问二头三首,娘肚子出来便作狮子吼,都是要学人悟自己本来面目,佛性本自圆成,不必向外驰求。 慧清的传承很盛,其法嗣有:芭蕉继彻、兴阳清让、幽谷法满、芭蕉山遇、芭蕉山圆、承天辞确、牛头山精、觉城院信、芭蕉山闲、芭蕉令遵、兴阳义深、洪州贵龙等十二人。 (八)继彻之旨不挂齿慧清法嗣有芭蕉继彻较为著名,继彻初参风穴,后谒芭蕉,以仰山两口一无舌,此是吾宗旨,而豁然有悟。 后上堂曰:眼中无医,空里无花。 水长船高,泥多佛大。 莫将问来,我也无答。 会么? 问在答处,答在问处。 以言语道断为教。 问:三乘十二分教即不问,如何是宗门一句? 答曰:七纵八横。 问:如何领会? 答:泥里倒,泥里倒。 又问:如何是衲僧分上事? 曰:要行即行,要坐即坐,师有偈曰:芭蕉的旨,不挂唇齿。 木童唱和,石人侧耳。 认为至道不在言说,动静语默,当下即是,悟则木童也能唱和,石人也侧耳静听,点头在意,教学人自家去语悟。 其法嗣不详。 仰山法嗣西塔光穆禅师,亦长于以圆相指引学人。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汝无佛性,问:如何是顿? 师作圆相示之,问:如何是渐? 师以手空中拔三下。 其弟子即吉州资福如宝一人。 如宝法嗣资福贞遽、吉州福寿、潭州鹿苑、报慈德韶四人。 资福贞遽继承仰山之旨以圆相接引学人。 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何意旨便歇去? 师作此后鱼相示之。 问:如何是古人歌? 师作此〇相示之。 僧问潭州鹿苑和尚:余国作佛,还有异名也无? 鹿区降尚作此〇相示之。 问:如何是鹿苑一路? 师曰:石獠舌头问将来。 这些圆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今人看来,简直莫明其妙,然而当时禅师以此不可思议接引学人苦参实证,其用心亦良苦。 沩仰宗在禅宗之五叶中成立最早,但到唐末后就绝传了。 虽然到了现代,虚云承兴阳词铎为沩仰八世,韩国有信仰圆相(〇)所示法身佛的圆佛教,但也是一息尚存,微乎其微了。 《人天眼目. 五家要括》说:百丈派出大沩祐,香岩仰山亲得绍,南塔芭蕉清续传,儿孙未见续其后。 为什么沩仰宗成立最早,数传后却儿孙绝续? 这是值得人们思考问题,北宋契嵩说: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 盖后世相承,得人与不得入耳,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之兴盛在人,传承在人,其盛衰决定于法门僧才的素质(当然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外交等各种机缘,而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人身难得,人才难得,其言诚不诬也。 发布时间:2025-09-17 10:01:51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