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一卷 内容: 祖堂集 第一卷祖堂卷一毗婆尸佛第一毗婆尸佛,姓拘楼,刹利王种。 父字般裱,母字般头末陀。 所治国名刹末提。 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祖堂卷一尸弃佛第二尸弃佛,姓拘楼,刹利王种。 父字阿轮孥,母字婆罗诃越提。 所治国名阿楼那和提。 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祖堂卷一毗舍浮佛第三毗舍浮佛,姓拘楼,刹利王种。 父字须波罗提和。 母字耶舍越提。 所治国名阿耨忧摩。 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然,罪福如幻起亦灭。 祖堂卷一拘留孙佛第四拘留孙佛,姓迦叶,婆罗门种。 父宇阿枝达兜,母字随舍迦。 所治国名轮诃利提。 偈曰:见身无实是见佛,了心如幻是了佛。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祖堂卷一拘那含牟尼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姓迦叶,婆罗门种。 父字耶目+夹钵多,母字郁多罗。 所治国名差摩越提。 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祖堂卷一迦叶佛第六迦叶佛,姓迦叶,婆罗阿种。 父字阿枝达耶婆,母字檀明越提耶。 所治国名婆罗私。 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祖堂卷一释迦牟尼佛第七释迦牟尼佛,姓释迦,刹利王种。 父字阅头檀。 母字摩诃摩耶。 所治国名迦维罗卫。 偈曰: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则自然见如是。 诸法无非自化生,幻化无生无所畏。 是释迦佛者,即贤劫中第四佛也。 三劫之中,初千佛、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过去庄严劫中而得成佛也。 中千佛者,拘楼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现在劫中次第成佛也。 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未来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也。 贤劫初时,香水弥满,中有千茎大莲华,王其第四禅。 观见此瑞,递相谓曰:今此世界若成,当有一千贤人出现于世。 是故,此时名为贤劫。 准《因果经》云释迦如来未成佛时,为大菩萨,名曰善慧,亦名忍辱。 功行已满,位登补处,生兜率天,名曰圣善,亦曰护明。 为诸天王说补处行,亦于十方现身说法,期运将至,当下作佛。 觐诸国土何者处中,则知迦毗罗国最是地之中矣。 故《本起经》云: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生边地之倾斜也。 此迦毗罗城,三千日月,乾坤之中央也。 往古诸佛,皆兴于此。 《俱舍论》云:剡浮洲之中矣。 《山海经》云: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 郭璞注曰:则中天竺也。 彼土自分五天竺国,中天竺国是天地之中。 名既非边,中义现矣。 《因果经》云:中天大夏种姓有四,谓杀利帝种、婆罗门种、毗舍罗种、首陀种。 刹利王种最为高贵,劫初以来,相承不绝。 余之三姓,非此所论,但明佛性,自分五别。 又《长阿含经》云:劫初成时,未有日月光明。 诸天福尽下生,皆化为人。 欢喜为食,身光远照,飞行自在,无有男女、尊卑、亲属。 自然地味,味如苏蜜。 有试当者,遂生搏食,光威通亡,呼嗟在地。 食多貌悴,食小形泽,便兴胜负。 地味则没。 又生地皮,因食地皮故,诸恶凑集。 又生林藤粳米等,众味甘美。 因兹食者具男女根,如是展转,便为姻媾,遂始胎生。 《楼炭经》云:自然粳米,朝刈暮熟。 《中阿经》云:米长四寸,人竞预取。 如是相煞,预取之处,后更不生。 《长阿含经》云:尔时众生既见不重生,故各怀忧恼,互封田宅,以为疆畔。 其有自藏以来,盗他田谷,由是诤起,无能决者。 议立一人,号平等主,赏善罚恶,仍共供给。 时有一人,容质瑰伟,威严鞠物,众所信伏。 则往请之,彼既受已,遂有民主名焉。 《楼炭经》云:众人言议,为作长号,谥之曰王,以法取祖,故名刹利,此译田地主也。 时阎浮提,天下富乐安隐。 地生青草,如孔雀毛。 八方郡国,聚落相闻。 无有寒热及病恼者。 王以正法治世,奉行十法,互相崇敬,犹如父子。 人寿极久,不可量计。 后有余王,不行正法,其寿遂减至十千岁。 如是渐减,至今百年。 先于劫初,创始为王,展转相承。 至菩萨身,罗候罗正嫡便绝余族,枝派今犹嗣位,故下广列传轮粟散,绍续之相也。 初民主王号曰大人,第二珍宝玉,乃至第三十三善思王。 如上三十三王子子相承也,亦是粟散而已。 次下并是转轮圣位,嫡嫡相承,至于菩萨。 《楼炭经》云:真阇王有一太子,名波迮迦,译云大鱼王也。 《佛本行经》云:中天有城,名曰褒多那。 人民繁炽,其中有帝,名大鱼王。 从此王乃至大名称王,有子孙相承苗裔计有八万四千二百七十二王,尽是金轮王。 最后有二王,为阎浮提主,名茅草王。 草王有太子,名大茅草王。 大茅草王无子为王,作是念言:我上祖代代相承,皆是金轮王之苗裔。 我今无嗣,种姓将恐断绝。 我若出家,恐断王种;若不出家,则断圣种。 思惟是已,则持国事付诸大臣,王乃入山修道,成五通仙,名曰王仙。 此王仙先有夫人,名善袭,在宫有娠,后生一子,是大茅草王之苗裔也。 后诸大臣知是王仙太子,遂则重册灌顶,绍承王位,号为遮王,又云郁魔王,亦曰懿摩王也。 王有二妃。 一名善贤,二名妙端正。 妙端正者,生四太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别成。 善贤夫人唯生一子,名曰长寿,端严可喜,世间小双。 唯无骨相,不堪绍位。 善贤思维:妙端正四子,炬面等辈,兄弟群族。 我今唯此一子,虽然端正,不堪为王。 作何方便,今我此子得绍王位? 尔时,遮王驾车宫苑,安慰诸妃。 善贤出来。 启王言:我种种安隐,唯有一愿,拟从王乞,愿王赐我。 王曰:从心所欲,朕当与之。 善贤曰:王不得变悔! 请王设誓! 王言:若变悔者,朕当破作七分。 善贤白太王曰:炬面等四子,宜可摈出。 王言:此四子无过,云何摈出? 王良久思惟,为自设誓已不违愿故,遂判四子摈于他方。 时四王子白父王言:我等四人不造余过,忽然摈我出国,何也? 王言:知汝四子实无过失,不辜横遭如上所说。 此非我心,善贤之意。 时四童子所生庶母并眷属等闻此事已,疾至王所,白大王言:我等四子奉王摈出,我愿随去。 王言;宜依。 遮王有敕,续告四子:若欲姻娉,莫婚他族,宜亲内姓,无令种姓断绝。 此四童子敬王教敕,则领眷属面北而去。 至含夷林,其中水土宽平,无诸坑阜。 将诸眷属住此林中。 福德盛故,遂成巨国。 后遮王思问群臣:朕昔摈出四子,今在何方? 大臣奏曰:今在香山之北,雪山之南。 二山中间有林,名日含夷。 地沃丰饶,人民炽盛,百姓归之,犹如廛市。 郁成大国,册立为王,名尼拘罗城。 古仙迦毗罗得道之处,因兹立城名也。 时遮王闻已,再三叹言:我子释迦! 我子释迦! 释迦者,译言能仁也。 大遮王三子已殁,唯有别成,号曰尼拘罗王,是佛祖祖。 此王有太子,名曰拘卢王,是佛高祖。 此王有太子,名曰瞿拘卢王,是佛曾祖。 此王有太子,名曰师子颊王,是佛祖。 此王有四太子,一名输头檀那,则净饭王。 二名输拘卢檀那,则白饭王。 三名途卢那,则斛饭王。 四名阿弥都檀那。 则甘露饭王。 净饭王有二太子,一名悉达多,则是佛,四月八日生,身长丈六。 二名难陀,则是逆风扫地者也,四月九日生,身长丈尺四寸。 白饭王有二太子,一名调达,是佛当兄,四月七日生,身长丈五尺四寸。 二名阿难,是佛侍者,四月十日生,身长丈五尺三寸。 斛饭王有二太子,一名释摩男,捉土成金者,四月十二日生,身长丈四寸。 甘露饭王有二太子,一名波投,出家竟,四月十三日生,身长丈四寸。 二名跋提子,八道,四月十四日生,身长丈四寸。 《佛本行经》曰:尔时,护明菩萨在兜率天上,心念欲化一切众生。 遂敕金团天子:汝善观察诸王种族,则当为吾拣一生处。 金团天子奉菩萨敕为其观察。 观察已竟,白菩萨言:有刹利种,姓瞿昙氏,刹利帝后。 依瞿昙大仙学道,从师姓瞿昙氏。 元本以来,世世为金轮王之种族,乃至遮王苗裔以来,子孙相承,住彼迳毗罗城,释种之所都也。 其中有王,名师子颊王。 此王有太子,名输头檀那王。 今此王者,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有大名称,堪为菩萨托生之处。 菩萨叹曰:善哉! 善哉! 汝善观察诸王种姓,如汝所说,我定生彼。 又《经》云:护明菩萨欲降下时,摩耶夫人告净饭王言:大王当知,我今欲受八禁清净斋戒。 当斋戒已,遂则眠。 于梦中见有一六牙白象,其首硃色,七支柱地,以金装牙。 天人乘之,从空而下,赴净饭王宫。 据《阿含经》曰:推佛降神母胎,则当此土姬周第五帝昭王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岁七月十五日托阴摩耶。 至二十四年甲寅之岁,摩耶夫人于毗罗苑中游戏快乐,见婆罗树花可爱,举右手攀枝,菩萨从右胁而诞生。 身真金色,相好具足。 又《普曜经》云:佛初生时放大光明,照十方界。 地涌金莲,自然捧足。 东南西北,各行七步。 观察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又偈曰:我生胎分尽,是最后末身。 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 说此偈已,感九龙吐水,沐浴太子。 大子浴已,默然不语,还同世间婴兒。 又案《周异记》云: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 其光有五色,贯入大微,遍于四方。 昭王问大史苏由曰:是何祥也? 苏由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 又问:于天下如何? 由曰:则时无也。 他一千年外声教被于此土。 即是佛初生西天竺国迦毗罗城净饭王宫瑞应此土。 案《十二因缘经》云:太子年登十九,厌皇后宫。 父王恐畏出家,遂敕箫韵,娱乐太子。 太子不乐。 坐至三更,五百宫人,悉皆得睡。 净居太子时在虚空中,说偈告于太子:世间不净众惑迷,无过妇人身体性。 世问衣服庄严故。 愚痴是边生贪欲,是人能做如是观,如梦如幻非真实。 速舍无明勿放逸,心得解脱功德身。 又天人于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时可去矣。 太子闻此偈已,心生欢喜。 潜命车匿革+皮健陟来。 四神捧足逾城,西北而去。 太子念言:夫出家者具大慈悲,不留马迹,王必罪于门人。 则于城西北角留一马迹,令知腾空西北而去。 时当此土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八日夜半也。 案《律》云:太子去已,至摩竭陀国斑荼山中,于其石上结跏趺坐。 作是念言:以何物剃除鬓发? 才起此念,净居天子便捧刀。 太子自把,剃鬓发已,净居天子更捧缦僧伽梨衣,便脱旧日所著衣服,并脱头冠白马等付与车匿,将还王宫,并说偈言辞父王曰:假便恩爱久共处,时至命尽会别离。 见此无常须臾间,是故我今求解脱。 尔时太子在于山中勇猛精进,修无上道。 又诣阿蓝迦蓝处。 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 复至郁头蓝弗处,一年学非想非非想定,知非亦舍。 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 苦行将满,则于尼连阿浴。 苦行日久,就岸稍难,追成仙人挽低树枝,接于太子。 又《因果经》云:浴已。 我若以羸劣之身而取道者,外道言自饿则是涅盘,故当受食。 太子才起此念时,有难陀波罗奈姊妹二人捧上乳糜,太子又自念言:当将何器而为受食? 才起此念时,四天王各捧石钵。 其时,菩萨为平等故,并总受之。 息贪欲故,按成一钵以受乳糜。 食充色力,欲诣正觉山。 准《本行经》云:太子思念:当用何物而坐? 应须净草。 才起此念,路上遇刈草人,名日吉安。 太子语曰:此草可能惠施小许? 不为爱惜? 吉安则授与。 逦迤而去,至正觉山。 为太子德重故,其山震动,山神出现,语太子曰:此非成道处。 太子问曰:何方堪耶? 山神曰:从此去,摩竭提国东一十六里有金刚座,贤劫千佛皆升此座,成等正觉。 宜当往彼。 尔时太子遂则下山,遇一盲龙。 盲龙语太子曰:菩萨欲求成道处也。 太子问:汝何知我菩萨? 盲龙曰:我昔于毗婆尸佛时,为恶性比丘,毁骂王宝,遂垄龙中,兼盲其目。 过去三佛出世,我眼则开,灭后还闭。 今见汝身,令我眼开,故知汝是菩萨。 则引太子诣金刚座,以草敷上,遂升此座。 太子发弘愿言:我若不成无上菩提,誓不起于此座! 而成正觉,号之为佛。 故《普曜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大悟,便造偈曰:因星得悟,悟后非星。 不随于物,不是无情。 时当此土周第六帝穆王三年癸末之岁二月八日成道,因此三十成道也。 尔时释迦如来成道竟,示众曰:夫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本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业结;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敬,名之为道。 有一比丘问:如何是清净本性? 佛言:毕竟净故。 如何是本性无知? 佛言:诸法钝故。 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佛乃良久。 外道作礼赞曰:善哉! 善哉! 世尊有如是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外道去后,阿难问佛: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 佛言: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如是说法,住世四十九年。 后于拘尸那城熙连河侧娑罗双树间入于涅盘,寿龄当七十九矣。 时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暴风忽起,飘损人含,伤折树木。 山河大地,悉皆震动。 西方有白虹十二道,通过此土,连夜不灭,当此之时,则佛入涅盘之祥应。 又《涅盘经》云:尔时世尊欲涅盘时,迦叶不在众会。 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 又云:吾有清净法眼。 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付嘱于汝,汝善护持。 并敕阿难嗣二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尔时,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身心寂然,入于三昧。 于正受中倏然心惊,举身战栗。 从定中出,见诸山地皆大振动,则知如来已入涅盘。 告诸弟子:我佛大师入于涅盘,经于七日,已入棺中。 苦哉! 苦哉! 应当疾往至如来所。 恐荼毗不得见佛,以敬佛故,不敢飞空往如来所,则将弟子寻路疾行,悲哀速往。 正满七日,至拘尸城荼毗所。 问大众言:如何得开大圣金棺? 大众答曰:佛入涅盘,已经二七。 恐有损坏,如何得开? 迦叶言:如来之身,金刚坚固,不可俎坏。 德香芬馥,若啃檀山。 作是语已,涕泪交流,至佛棺所。 尔时,如来大悲平等,为迦叶故,棺自然开,皆则解散,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真金紫磨坚固之身。 尔时,迦叶复重悲衷,与诸弟子绕佛七匝,长跪合掌,说偈哀难曰:苦哉苦哉大圣尊,我今荼毒苦切心。 世尊灭度一何速,大悲不能留待我。 我于崛山禅定中,遍观如来悉不见。 又观见佛已涅盘,倏然心战大振惊。 忽见暗云遍世界,复睹山地大振动。 则知如来已涅盘,故我疾来已不见。 世尊大悲不普我,令我不见佛涅盘。 不蒙一言相教告,令我孤露何所依? 世尊我今大苦痛,情乱迷闷昏浊心。 我今为礼世尊顶,为复哀礼如来胸? 为复敬礼大圣手,为复悲礼如来腰? 为复敬礼如来脐? 为复深心礼佛足? 何故不见佛涅盘? 唯愿示我敬礼处。 如来在世众安乐,今入涅盘皆大苦。 哀哉衷哉深大苦,大悲示教所礼处。 尔时迦叶说是偈已,世尊大悲,则现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回示迦叶。 从千辐轮放干光明,远照十方一切世界。 尔时迦叶与诸弟子见佛足已,一时礼拜。 千辐轮相大觉世尊金刚双足还自入棺,封闭如故。 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薪,尔乃方尽。 佛力威神,内外白执\衣而无损也。 此有二表:外一重白执\衣不损者,表俗谛存焉,内一重白执\衣不损者,表真谛不坏也。 自如来入涅盘壬申之岁,至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一千九百一十二年。 教流汉土,迄今壬子岁,凡经八百八十六年矣。 祖堂卷一迦叶第一祖大迦叶尊者,摩竭国人也。 姓婆罗门,父名饮泽,母字香志。 与瓶沙王竞富,唯让一犁;共摩竭以争饶,更逾千倍。 积长者之贝玉,祈请树神;获贪女之金珠,庄严塔像。 载诞金光之子,结成金色之妻。 果合前缘,深扶宿愿。 虽为贵偶,乃无欲情。 欲求出家,泽志听许。 便投世尊,发弘誓愿。 上法受戒,清贞守素。 无爱无欲;常行头陀。 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于众中称叹第一。 尔时大迦叶告诸比丘曰:佛已荼毗,金刚舍利,非我等事。 何以故? 自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求最胜福田者,自当供养。 我等宜当结集法宝,无令断绝,为未来世作大照明,绍隆正法。 尔时迦叶作大神通,往须弥顶而说偈曰:如来诸弟子,且莫般涅盘。 若得神通者,当赴于结集。 说是偈已,则击挝铜。 挝铜之中而传此偈,声遍三千大世界。 得神通者,悉皆赴集。 圣众既惊,遂拣内闲三藏、外达五明、足满六通、智圆四辨者。 其数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阇崛山宾钵罗窟,此云七叶岩。 尔时阿难为漏未尽,当被跋阇比丘有他心智,则便观察知:阿难兄有欲漏故,未及众圣,不得入会。 时阿难比丘当自念言:我事如来亦无缺犯,为自有漏,不及众数。 思惟是事,晓夜经行。 明相出时,身体疲极。 兼卧之次,头未至枕,得证果位。 心生欢喜,则往宾钵罗窟,击其石门。 尔时迦叶在于窟中问:是何人敲我此户? 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难。 迦叶语曰:汝漏未尽,不得入来。 阿难答言:我已证无漏。 迦叶报言:汝既证无漏,可现神变以遣众疑。 尔时阿难则骋神通,从钥孔入,得在众会,添数五百。 案《育王经》云:迦叶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来三藏。 愿大王为我檀越。 王言:愿大圣集如来三藏,无有遗余,不舍慈悲,受我供养。 阿庠世王为结集主时,诸比丘则从座起,谘问长老大迦叶:于三藏中先集何藏? 迦叶语云:当集修多罗藏。 迦叶白圣众言:此阿难比丘多闻总持,有大智慧。 常随如来,梵行清净。 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 佛所赞叹,聪敏第一。 宜可请彼集修多罗藏。 大众默然允之。 迦叶告阿难曰:汝于今者宜宣法宝。 阿难躬受敬诺,观察圣心而说偈曰:比丘诸眷属,离佛不庄严。 犹如虚空中,众星之无月。 说是偈已,礼众圣足,则升法座。 案《七事记》云:尔时阿难当升座已,尊诸相好,现身如佛。 众见此瑞,则生三疑。 一谓大师慈悲故,从涅盘起,为我等辈宣甚深法。 二谓他方诸佛知我释迦奄化故,而来此中宣扬妙法。 三谓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耶? 尔时阿难而说是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城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 阿难则下法座,却复本身。 诸菩萨等知是世尊加被,众疑悉遣。 时迦叶问诸比丘:阿难所言不错谬乎? 诸比丘皆云:不异世尊所说。 于是迦叶请优波离集毗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昙藏,迦叶则入愿智三味。 观所集法藏,皆无欠少。 因兹流布而不断绝。 阿庠世王忏悔经有三种阿难。 一阿难陀,此云庆喜,持声闻法藏,于上二乘随力随分。 二阿难陀跋罗,此云庆喜贤,持中乘法藏,于上大乘随力随分;于下小乘客与兼持。 三名阿难陀婆伽罗,此云庆喜海,持菩萨大乘法藏,于下二乘容与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难。 何等为四? 一者庆喜阿难,结集藏教。 二者贤阿难,结集通教。 三者典藏阿难,结集别教。 四者海阿难,结集圆教。 论其本也,唯一金龙尊佛;语其边也,分四阿难弟子。 梵语阿难,此翻无染。 阿者无也,难者染也。 论此无染,亦分为二。 一者断除烦恼,名为无染。 二者出离修证,名为无染。 断除烦恼无染是名传教阿难,出说修证无染是名传禅阿难矣。 阿难问师:传佛金蝠外,别传个什摩? 师唤阿难,阿难应喏。 师曰:倒却门前刹竿著! 阿庠世王请师说法,师受请升座,良久乃下。 王问师:何故不为弟子说? 师云:大王位崇名重。 迦叶尊者阐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 实得他心,终无我想。 说法住世四十五年,度无量众。 乃告阿难言:如来正法眼付嘱于我,我今年迈,持佛僧伽犁衣入鸡足山,待慈氏一生。 汝受佛嘱,弘扬正法,勿令断绝。 听吾偈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尔时迦叶说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庠世王。 王寝不遇,留言付于门者,令奏王知云:吾当往鸡足山矣。 准《西域记》云:此山三峰,如仰鸡足,故因此立号也。 迦叶尊者于此山上以草敷坐,结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与粪扫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经于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岁,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坏。 作是念已,遂语山曰:若阿庠世王与阿难来,山当为开,令其得入。 若归去后,复当还合。 言讫,便入灭尽定,应时大地六种震动。 尔时阿庠世王于睡梦中见殿梁折,遂则惊觉。 时执扃之使奏王知云:大迦叶辞王,往鸡足山,欲入涅盘。 过王殿寝,未敢奏闻。 王闻此语,遂生悲泣。 云:朕何薄佑! 诸圣涅盘,不得睹见。 则诣竹园精会,礼阿难足,借问迦叶所在。 遂命阿难同往鸡足。 王到山已,山自开辟,迦叶在中,全身不散。 王乃敕诸力士积诸香薪,欲庠维之。 阿难白大王曰:摩诃迦叶以定持身。 待于弥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盘。 如今切不可焚也! 王闻是语,以种种供养,心生悲恋,然后礼辞定身。 却命阿难入于王舍城。 阿庠世王与阿难才出此山,山合如故。 师入灭时,当此土周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伟哉迦叶,密传佛心。 身衣一纳,口海千寻。 威仪庠序,化导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鸡岑。 祖堂卷一阿难第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 姓刹利帝,白饭王子,是佛之当弟也。 本是金龙尊佛,今为如来所化。 建立法幢,度六万众;高悬佛日,大照迷徒。 博达总持,多闻第一。 师巡游往至一竹林之间,闻一比丘错念佛偈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涸。 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闻已,嗟叹曰:世间一凡有,不解诸佛意。 徒载四围陀,不如空身睡。 阿难叹已,语比丘曰:此非佛语。 如今当听我演佛偈。 曰: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 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 〔具如《宝林传》所说也〕尔时阿难告商那和修言:如来正法眼付嘱于我,我今付汝。 当弘吾教,无令断绝。 复谓末田底曰:佛预记汝:吾灭度后,罽宾国中一百二十年有一比丘,名末田底,流布佛法。 尔时商那和修与禾田底同师阿难。 末田底无弟子,商那和修有一弟子,名优婆纺多,西国罗汉宗首。 尔时阿难付法偈曰: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既自悟,悟了无无法。 师付法已,踊身处空,作十八变,入风轮奋迅三昧。 分身四分,一分奉叨利天,一分奉沙竭罗龙王,一分奉毗舍离王,一分奉阿庠世王。 各起宝塔供养。 阿难入灭时,当此土周第十主厉王十二年癸巳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多闻庆喜,高建法幢。 传佛金偈,继祖银钅工。 慈悲第一,智慧无双。 饮光后嘱,月印秋江。 祖堂卷一商那和修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亦名商诺迦,是西天自然九枝秀草名也,摩突罗国人也。 姓毗舍多,父名林胜,母字娇奢耶。 在母胎中六年始生。 寻后出家,身衣自然化成九条。 得庆喜之法,广度群生,大作明灯。 乃云:佛记:吾灭度后二百年中,圣者继我,则入三昧观见。 吒利国中有长者子,名日善意而姓首陀。 后生三子,少者出家,当续于我,大兴吾教。 吾当以小神通至于彼国,不将徒众而自往之。 长者作礼问:尊者远至,有何所须? 答曰:我无伴侣,孑然一身。 欲命徒侣而归佛道。 长者曰:我乐世俗,不能出家。 若复生子,当给于汝。 师云:善哉! 善哉! 言已,则归本座。 时长者寻后果生三子。 前二子不愿出家,第三子名优婆纺多,年十七。 尔时和修告父而曰:佛记此子云:吾灭度后二百年中,当第四师而度筹众。 父闻佛记,则奉尊者,任其出家。 师乃问纺多曰:汝年几岁耶? 子曰:年十七岁也。 师曰:汝十七岁,姓十七岁耶? 子曰:性非十七岁。 子曰:姓非十七岁。 子白师曰:为心白耶,为头白耶? 师曰:此白是发,非心头也。 子曰:身自十七岁,非姓尔也。 在师左右三四年间,出家具戒,便证圣果。 尔时商那和修告纺多言: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 我今付嘱于汝。 听吾偈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具如《宝林传》所说也。〕自商那和修灭度时,当姬周第十一主宣二十三年乙未岁矣。 净修禅师偈曰:胎衣尊者,暗室明灯。 人天耳目,佛法股肱。 非心非色,不灭不增。 良哉至圣,觉海大鹏。 祖堂卷一优婆纺多第四祖扰婆纺多尊者,吒利国人。 其姓首陀。 佛记:于禅祖中当其第四。 化度群品,如我今日。 贤劫之中当得成佛,名无相好如来。 十七出家,二十成道。 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大众云集。 半月说法,天花时降,地神腰现。 而听法故,尽获解脱。 〔具如《宝林传》所说也〕尔时纺多尊者,凡度一人,抛下一筹。 筹长四寸,满一石室。 室高丈六,纵广亦然。 其后度者名曰提多迦,志求出家。 师问曰:为心出家耶,为身出家耶? 子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而求利益。 师云:不为身心,复谁出家? 子曰:夫出家者无我之故,无我之故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则是常故,既是常故诸佛亦常。 心无形相,其体亦尔。 师云:汝当大悟。 心自明朗,依佛法中度恆沙众。 尔时纺多尊者曰:我今将此法眼付嘱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 汝今当听吾说偈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纺多尊者付嘱法已,即入涅盘。 尔时提多迦取石室筹,积之焚烧。 拾取舍利,竖塔供养。 时当此土姬周第十三主平王三十一年庚子之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优波纺多,辩泻悬河。 法山峥山+卒,道树婆娑。 筹盈石室,尸系天魔。 性非十七,悟在刹那。 祖堂卷一提多迦第五祖提多迦尊者,摩迦陀国人也。 在舍,父梦金日从屋而出,放大光明,照一宝山,山顶有泉。 初名香众,因父梦故,号提多迦,译云通真量。 纺多云:如来记汝,吾灭度后一百年中,必有一子而证道果。 又为师解:其父梦宝山者,吾身是也;出光明者,汝智慧也;从屋而出者,入道也;山顶泉者,无上法味也。 提多迦闻纺多解梦,心目忻庆而说偈曰:巍巍七宝山,常出智慧泉。 回为真法味,能度诸有缘。 纺多尊者以偈答曰:我法传于汝,当现大智慧。 金日从屋出,照曜于天地。 尔时提多迦闻纺多偈已,合掌瞻颜。 既得付法,游历诸土而度群品。 〔俱如《宝林传》所说也。〕尔时弥遮迦,八千仙中主,欲求出家。 尔时提多伽告曰:汝欲出家,各应自念,非假刀剃。 随所念故,鬓发自净;深敬佛故,衣生袈裟而变檀相。 时诸仙人各自念佛,心生敬慕,鬓发自净,袈裟生体。 心不退转,尽获圣果。 尔时提多迦告弥遮迦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 我今将此法眼付嘱于汝。 听吾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 师说偈已,化火三昧而烬其体。 弟子弥遮迦收得舍利,斑荼山中起塔供善,时当此土姬周第十五主庄王七年已丑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多迦大师,无我出家。 了根达境,免却空花。 体非形相,理出齿牙。 随方利物,岂有匏瓜。 祖堂卷一弥遮迦第六祖尔远迦尊者,中印土人,得提多迦法。 〔俱如传中〕尔时弥遮迦得法已,游历行化。 众中有一人,名波须密,欲求出家。 尔时提多迦尊者曰:佛在世时,至北天竺而请阿难曰:此国土中,吾灭度后三百年末,有一圣者当出于世。 姓波罗随,名婆须密。 于诸祖中当其第七。 佛之记汝,非我所知。 汝可出家舍除触器,合证圣果。 时婆须密弃其酒器,合掌作礼,深自觉知:我昔曾于无量劫中而施宝座于第七佛。 与我授记,于贤劫中当得作佛,于禅祖中当得第七。 如尊所说,深达昔缘,如寤所睹。 尊者大慈,愿接引我。 时弥遮迦则为出家,而受佛戒。 所作已办,深自知之。 乃命付法而说偈言:无心无可得,说得无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师入灭度时,当此土姬周第十八主襄王十七年丙申岁矣。 净修禅师偈曰:弥遮迦祖,习五通仙。 遇师法正,省我心偏。 悟如来悟,玄之又玄。 神通示灭,八部潸然。 祖堂卷一婆须密第七祖婆须密尊者,北天竺国人也。 得弥遮迦法已,而自行化,度诸有情。 至迦摩罗国,大作佛事。 于此座前,有大智者而称佛陀难提,问师曰:解论义不? 师曰:论则不义,义则不论。 若拟论义,终非论义。 佛施难提闻师论义,心则敬伏,而求出家。 师则纳受,具戒证果。 乃命付法而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具如本传。〕自波须密入定时,当此土姬周第二十一王定王十九年辛未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祖婆须密,入弥遮室。 迷悟本如,物我冥一。 手携酒器,顶擎佛日。 异是奚非? 谁得谁失? 祖堂卷一佛陀难提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迦摩罗国人,姓瞿昙波。 当生之时,顶上有珠,珠光照曜。 年至四十,遇婆须密而得出家,使证圣果,游行化导。 至提迦国,而有一人名伏驮密多,而问师曰:父母非我亲,谁为最亲者? 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 师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 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与法不相似。 若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尔时伏驮密多得闻尊者说是妙法,则五体投地,深作敬礼。 尔时尊者则与出家,而命贤圣受具足戒。 尔时佛陀难提告伏驮密多曰: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吾当第八。 汝受法宝,勿令断绝。 听吾偈言: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是。 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具如本传。〕师入灭时,当此土姬周第二十四主景王十二年丙寅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佛陀难提,大化群迷。 心无内外,法离高低。 五天论将,三界云梯。 卓然真气,南北东西。 祖堂卷一伏陀密多第九祖伏驮密多尊者,提迦国人,姓毗舍罗。 〔具如本传〕。 得佛陀难提法已,至中印国,大作佛事,导化群品,百千人俱。 有一长者名曰香盖,家有一子,号难生,依师出家。 尔时师既受已,勤苦修行,胁不至席,因兹立号,名胁尊者。 尔时伏驮密多告比丘难生曰: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展转相传,至今于我。 我将此法付嘱于汝,汝善护持,无令断绝。 汝受吾教而听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现真理。 领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师说偈已,默然入定。 诸天散花,而供养之。 时胁尊者则以香薪用阇维之,收得舍利,建塔供养。 时当此土姬周第二十六主敬王三十五年甲寅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伏驮密多,大器晚成。 五十不语,五十不行。 俄逢大士,倏契无生。 崖松有操,锾鹗无程。 祖堂卷一胁尊者第十祖胁尊者,中印国人也。 得伏驮密多法,广化群迷。 至花氏国,有一长者名曰宝身,而有七子。 第七子名富那耶奢,礼师白言:我今欲出家,尊者当济度。 尔时尊者则为出家,具戒证果。 乃命付法而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 获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师付法已,火化三昧而自焚身。 耶奢尊者收拾舍利,竖塔供养,时当此土姬周第二十八主贞王二十二年癸亥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胁大尊者,爱憎网矽。 量等虚空,道唯萧洒。 真体自然,因真舒写。 约世苍茫,奔腾意马。 祖堂卷一富那耶奢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花氏国人也。 姓瞿昙,兄弟七人,而处最幼。 心明博达,无诸所求。 得付法已,广宣流布,次第游化。 又至一城,名波罗奈。 遇一长者名马鸣,问师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 师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 马鸣曰:佛既不识,争知是乎? 师曰:汝既不识,争知不是? 马鸣曰:此是锯义。 师曰:彼是木义。 师和问:锯义者何? 马鸣曰:共师并出。 马鸣却问:云何木义? 师曰:汝被我解。 尔时马鸣闻师胜义,心即欢喜,而求出家。 〔俱如传中。〕尔时富那耶奢告马鸣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付嘱于汝。 汝可流布,勿令断绝。 而说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 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时马鸣闻师说偈,心大庆悦。 师付法已,则现神通,飞行自在。 却至本座,而入寂定。 时当此土姬周第三十三主安王十四年戊戍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富那夜师,智若须弥。 心捐去住,身外荣衰。 明暗隐显,视听希夷。 现前提取,更莫参差。 祖堂卷一马鸣第十二祖马鸣尊者,波罗奈国人。 〔具如本传〕尔时马鸣告毗罗曰:我今将此法眼藏付嘱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而听偈曰:隐显即本法,明暗元无贰。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弃。 师入大寂时,当此土姬周三十五帝显王二十七年甲午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尊者马鸣,化花氏城。 魔宫雾卷,释苑风清。 我欲识佛,不识者明。 莫非玄解,动足尘生。 祖堂卷一毗罗第十三组毗罗尊者,花氏国人。 〔俱如本传〕尔时毗罗告龙树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当护持,勿令断绝。 而听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 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毗罗入灭时,当此土姬周三十七帝赧王四十一年壬辰岁。 净修禅师赞曰:毗罗大圣,因地魔王。 凭师指教,豁证真常。 胡为愚智,讵是讵长。 德馨兰慧,性净冰霜。 祖堂卷一龙树第十四祖龙树尊者,西天竺人。 具如本传。 尔时龙树告提婆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当受教。 听吾偈曰: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 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龙树尊者寂然入定时,当此土秦第二帝始皇三十五年巳五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菩萨龙树,化龙是务。 心晓佛心,住而非住。 身显圆月,法流膏雨。 提婆投机,就谙旨趣。 祖堂卷一迦那提婆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印土人,姓毗舍罗。 〔具如传中。〕尔时提婆尊者告罗侯罗多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宜传受,无令断绝。 而听偈言:本对传法人,为谈解脱理。 于法实无证,无终复无始。 此师灭度时,当此土前汉第四主文帝十九年庚辰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迦那提婆,德岸弥高。 回旋香象,吹却金毛。 机迅岩电,辩泻秋涛。 始终绝证,勿误王刀。 祖堂卷一罗侯罗第十六格罗侯罗尊者,毗罗国人。 姓梵摩,父名净德。 〔俱如传中。〕尔时僧伽难提而问师曰:法有证不? 有取舍不? 有有无不? 有内外不? 愿尊者慈造而为解说。 尔时罗侯罗多以偈答曰: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 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此师全身入定时,当此土前汉第六武帝十年戊辰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罗侯道德,在口宁论? 因师说耳,寻得入门。 高提日月,大照乾坤。 不取不舍,传乎子孙。 发布时间:2025-09-16 12:38:21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