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七卷 内容: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七卷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十人。 金陵宝志禅师。 婺州善慧大士。 南岳慧思禅师。 天台智扉禅师。 泗州僧伽和尚。 万回法云公。 天台丰干禅师。 天台寒山子。 天台拾得。 明州布袋和尚。 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 ○卷二七宝志禅师宝志禅师。 金城人也。 姓朱氏。 少出家止道林寺修习禅定。 宋太始初。 忽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徒跣执锡。 杖头擐剪刀尺铜鉴。 或挂一两尺帛。 数日不食,无饥容。 时或歌吟,词如谶记。 士庶皆共事之。 齐建元中。 武帝谓师惑众,收付建康狱。 既旦,人见其入市。 及检狱如故。 建康令以事闻。 帝延于宫中之后堂。 师在华林园。 忽一日重著三布帽。 亦不知于何所得之。 俄豫章王文惠太子相继薨。 齐亦以此季矣。 由是禁师出入。 梁高祖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谭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勿得复禁。 帝一日问师曰:弟子烦惑,何以治之。 师曰:十二。 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师曰: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师曰:安乐禁。 识者以为修习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又制大乘赞二十四首盛行于世。 余诸辞句与夫禅宗旨趣冥会。 略录十首及师制十二时颂编于别卷。 天监十三年冬。 将卒忽告众僧。 令移寺金刚神像出置于外。 乃密谓人曰: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举体香软。 临亡然一烛。 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庆以事闻,帝叹曰: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因厚礼葬于锺山独龙阜。 仍立开善精舍。 敕陆孪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初师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人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年九十三。 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 计师亡时盖年九十七矣。 敕谥妙觉大师。 ○卷二七善慧大士善慧大士者。 婺州义乌县人也。 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 降于双林乡傅宣慈家,本名翕。 梁天监十一年。 年十六纳刘氏女名妙光。 生普建普成二子。 二十四与里人稽亭浦漉鱼。 获已沈笼水中。 祝曰:去者适止者留。 人或谓之愚。 会有天竺僧达磨。 时谓嵩头陀。 曰:我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 今兜率宫衣钵见在。 何日当还。 因命临水观其影。 见大士圆光宝盖。 大士笑谓之曰:炉韝之所多钝铁。 良医之门足病人。 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 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矣。 大士躬耕而居之。 乃说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従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有人盗菽麦瓜果。 大士即与篮笼盛去。 日常佣作,夜则行道。 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 大士乃曰:我得首楞严定。 当舍田宅设无遮大会。 大通二年,唱卖妻子。 获钱五万,以营法会。 时有慧集法师,闻法悟解。 言我师弥勒应身耳。 大士恐惑众,遂呵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梁高祖。 书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欲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 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 亡相为因,涅槃为果。 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果报安乐。 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 普令百姓俱禀六斋。 今闻皇帝崇法。 欲伸论义,未遂襟怀。 故遣弟子傅暀告白。 暀投太乐令何昌。 昌曰:慧约国师犹复置启。 翕是国民,又非长老。 殊不谦卑,岂敢呈达。 暀烧手御路。 昌乃驰往同泰寺。 询皓法师,皓劝速呈。 二月二十二日进书。 帝览之,遽遣诏迎。 既至帝问:従来师事谁耶。 曰:従无所従,来无所来。 师事亦尔。 昭明问:大士何不论义。 曰:菩萨所说。 非长非短,非广非狭。 非有边非无边。 如如正理,复有何言。 帝又问:何为真谛。 曰:息而不灭。 帝曰: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 有色故钝。 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 曰: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 帝曰:居士大识礼。 曰:一切诸法不有不无。 帝曰:谨受居士来旨。 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归空。 百川丛注不过于海。 无量妙法不出真如。 如来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 视一切众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 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 帝默然,大士辞退。 异日帝于寿光殿。 请志公讲《金刚经》。 志公曰:大士能耳。 帝请大士。 大士登坐,执拍板唱经。 成四十九颂。 大同五年。 奏舍宅于松山下因双檮树而创寺。 名曰双林。 其树连理,祥烟周绕。 有双鹤栖止。 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 取佛生日焚身供养。 至日,白黑六十余人代不食烧身。 三百人刺心沥血和香。 请大士住世,大士愍而従之。 承圣三年。 复舍家资为众生供养三宝。 而说偈曰:倾舍为群品,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流澍普无边。 天嘉二年。 大士于松山顶。 绕连理树行道。 感七佛相随。 释迦引前,维摩接后。 唯释尊数顾共语。 为我补处也。 其山忽起黄云,盘旋若盖。 因号云黄山。 时有慧和法师,不疾而终。 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大士悬知曰:嵩公兜率待我。 决不可久留也。 时四侧华木方当秀实。 石然枯悴。 陈太建元年已丑。 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 众苦所集。 须慎三业,精勤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脱。 常须忏悔。 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寝床。 七日有法猛上人。 持像及钟来镇于此。 弟子问:灭后形体若为。 曰:山顶焚之。 又问:不遂何如。 曰:慎勿棺敛。 但垒甓作坛,移尸于上。 屏风周绕,绛纱覆之。 上建浮图,以弥勒像处其下。 又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 师之发迹可得闻乎。 曰:我従第四天来,为度汝等。 次补释迦。 及傅普敏文殊。 慧集观音何昌阿难。 同来赞助。 故大品经云:有菩萨従兜率来。 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 即吾身是也。 言讫趺坐而终。 寿七十有三。 寻猛师果将到织成弥勒像及九乳锺留镇之。 须臾不见。 大士道具十余事见在。 晋天福九年甲辰。 六月十七日钱王遣使发塔。 取灵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 至府城南龙山。 建龙华寺问之。 仍以灵骨塑其像。 ○卷二七衡岳慧思衡岳慧思禅师。 武津人也。 姓李氏。 顶有肉髻,牛行象视。 少以慈恕闻于闾里。 尝梦梵僧劝出俗。 乃辞亲入道。 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 诵法华等经满千遍。 又阅妙胜定经。 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 时慧闻禅师有徒数百。 闻禅师始因背手探藏。 得中观论发明禅理。 此论即西天第十四祖龙树大士所造。 遂遥禀龙树。 乃往受法,昼夜摄心。 坐夏经三七日。 获宿智通,倍加勇猛。 寻有障起。 四支缓弱不能行步。 自念曰:病従业生,业由心起。 心源无起,外境何状。 病业与身,都如云影。 如是观已,颠倒想灭。 轻安如故。 夏满犹无所得。 深怀惭愧。 放身倚壁,背未至间,豁尔开悟。 法华三昧最上乘门。 一念明达。 研练逾久,前观转增。 名行远闻,学侣日至。 激励无倦,机感实繁。 乃以大小乘定慧等法。 随根引喻,俾习慈忍行。 奉菩萨三聚戒。 衣服率用布。 寒则加之以艾。 以北齐天保中。 领徒南迈,值梁孝元之乱。 权止大苏山。 轻生重法者。 相与冒险而至。 填聚山林。 师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向己求,莫従他觅。 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 隐显灵通现真相。 独行独坐常巍巍。 百亿化身无数量。 纵令逼塞满虚空。 看时不见微尘相。 可笑物兮无比况。 口吐明珠光晃晃。 寻常见说不思议。 一语标名言下当。 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 无去无来无障碍。 无长无短无青黄。 不在中间及内外。 超群出众太虚玄。 指物传心人不会。 其他随叩而应。 以道俗所施。 造金字般若法华经。 时众请师讲二经,随文发解。 复命门人智扉代讲。 至一心具万行,有疑请决。 师曰:汝所疑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于夏中一念顿发。 诸法见前。 吾既身证,不劳致疑。 扉即谘受法华行。 三七日得悟。 扉即天台教主智者大师。 如下章出焉。 陈光大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自大苏山将四十余僧径趣南岳。 乃曰:吾寄此山止期十载。 已后必事远游。 吾前身曾履此处。 巡至衡阳,值一处林泉胜异。 师曰:此古寺也,吾昔曾居。 俾掘之基址犹存。 又指岩下曰:吾此坐禅,贼斩吾首。 寻得枯骸一聚。 自此化道弥盛。 陈主屡致慰劳供养。 目为大禅师。 将欲顺世,谓门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 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 期于见证者。 随有所须,吾自供给。 如无此人,吾即远去矣。 时众以苦行事难,无有答者。 师乃屏众泯然而逝。 小师云辩号叫。 师开目曰:汝是恶魔,吾将行矣。 何惊动妨乱吾耶。 痴人出去。 言讫长往。 时异香满室。 顶暖身软,颜色如常。 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 寿六十有四。 凡有著述皆口授无所删改。 撰四十二字门两卷。 无诤行门两卷。 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 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 并行于世。 ○卷二七天台智扉天台山修禅寺智者禅师智扉。 荆州华容人。 姓陈氏母徐氏。 始娠梦香烟五色萦绕于怀。 诞生之夕,祥光烛于邻里。 幼有奇相,肤不受垢。 七岁入果愿寺。 闻僧诵《法华经》普门品。 即随念之,忽自忆记。 七卷之文,宛如宿习。 十五礼佛像,誓志出家。 恍焉如梦,见大山临海际。 峰顶有僧招手。 复接入一伽蓝。 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 十八丧二亲。 于果愿寺依僧法绪出家。 二十进具。 陈乾明元年。 谒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 思一见乃谓曰:昔灵鹫同听法华经,今复来矣。 即示以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师入观三七日。 身心豁然,定慧融会。 宿通潜发,唯自明了。 以所悟白思。 思曰:非汝弗证,非汝莫识。 此乃法华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罗尼也。 纵令文字之师千万。 不能穷汝之辩。 汝可传灯。 莫作最后断佛种人。 师既承印可。 太建元年。 礼辞往金陵阐化。 凡说法不立文字,以辩才故。 昼夜无倦。 七年乙未谢遣徒众。 隐天台山佛陇峰。 有定光禅师先居此峰。 谓弟子曰:不久当有善知识领徒至此。 俄尔师至。 光曰:还忆畴昔举手招引时否。 师即悟礼像之征。 悲喜交怀,乃执手共至庵所。 其夜闻空中锺磬之声。 师曰:是何祥也。 光曰:此是犍椎集僧得住之相。 此处金地,吾已居之。 北峰银地,汝宜居焉。 开山后,宣帝建修禅寺。 割始丰县租以充众费。 及隋炀帝请师受菩萨戒。 师为帝立法名号总持。 帝乃号师为智者。 师常谓法华为一乘妙典。 荡化城之执教。 释草庵之滞情。 开方便之权门。 示真实之妙理。 会众善之小行。 归广大之一乘。 遂出玄义。 曰释名辩体明宗论用。 判教相之五重也。 名则法喻齐举。 谓一乘妙法即众生本性。 在无明烦恼不为所染。 如莲华处于淤泥而体常净。 故以为名。 此经开权显实,废权立实。 会权归实。 如莲之华,有含容开落之义。 华之莲,有隐现成实之义。 亦谓従本垂迹,因迹显本。 夫经题不越法喻人。 单复具足凡七种。 单三复三具足一。 摄一切名妙法莲华。 即复之一也。 法譬为复。 名以召体,体即实相。 谓一切相离实相无体故。 宗则一乘因果。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可尊尚故。 用则力用。 以开废会之义,有其力故。 然后判教相者。 以如来一代之说。 总判为五时八教。 五时者。 一佛初成道。 为上根菩萨说华严时。 二为小机说阿含时。 三弹偏折小叹大褒圆说方等时。 四荡相遣执说般若时。 五会权归实。 授三乘人及一切众生成佛记。 说法华涅槃时。 八教者。 谓化仪四教。 即顿,渐,秘密,不定也。 化法四教。 即藏生灭四谛。 通无生。 别无量,圆也。 无作四谛。 唯法华圆理乃至治生产业。 一色一香无非实相。 该三世如来所演。 罄殚其致。 四正三接,广如本教。 舍此皆魔说,故教理既明。 非观行无以复性。 乃依一心三谛之理。 真俗中。 示三止三观。 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 先空次假后中。 离二边而观一心。 如云外之月者。 此乃别教之行相也。 尝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 建一切法,莫盛乎假。 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 故一中一切中。 无假无空而不中。 空假亦尔。 即圆教之行相。 如摩醯首罗天之三目。 非纵横并别故。 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偈云: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斯与楞严圆觉经说。 奢摩他三摩钵底禅那三观。 名目虽殊,其致一也。 达磨大师以心传心。 不滞名数。 直为上上根智俾忘筌忘意。 故与此教同而不同。 智者禅师。 穷理尽性备足之门。 故与禅宗异而非异也。 三观圆成,法身不素。 即免同贫子也。 尚虑学者昧于修性。 或堕偏执。 故复创六即之义。 以绝斯患。 一,理即佛者。 十法界众生下至桀螟。 同禀妙性。 従本以来常住清净觉体圆满一理齐平故。 执名相者不信即心即佛。 睹此而生信也。 二,名字即佛者。 虽理性担平。 而随流者日用不知。 必假言教外薰。 得闻名字生信发解故。 起信论云:以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 自此已下简暗证者。 三,观行即佛者。 既闻名开解。 要假前之三观而返源故。 圆教外凡也。 圆观五阴为不思议境。 即五品位。 大师示居此位。 别教十信及藏通教。 皆名资粮位。 四,相似即佛者。 观行功深,发相似用故。 内凡也。 圆伏无明入十信铁轮位。 不断见思惑。 至七信以去。 见思惑自陨。 得六根清净。 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云云。 思大禅师示居此位。 若别教乃地前三十心也。 藏通皆名加行位。 楞严经唯识论。 三十心后别立四加行。 名位虽同,诠旨迥异。 惟通悟者,善巧融会。 五,分真即佛者。 三心开发,得真如用。 位位增胜故。 发圆初住即铜轮位也。 如龙女一念成佛,现百界身。 従此转胜,至等觉位。 凡四十一也,尽目真因。 分位虽殊,圆理无别。 若别教即名十地。 藏通皆言见道位。 六,究竟即佛者。 无明永尽,觉心圆极。 证无所证故。 妙觉也。 起信云:始本不二名究竟觉。 仁王名寂灭上忍也。 别教权佛摄。 对圆行第二位耳。 藏通二教佛可知。 如上六位既皆即佛,不强不滥。 通具法报化三身为正。 三宝三德属对交络。 乃至十种三法含摄无遗。 偈云: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 涅槃三宝德,一一皆三法。 随居四土为依。 四土者,一,常寂光,法性土也。 法身居之,身土相称。 二,实报无障碍,摄二受用也。 自受用土报佛自居。 他受用土登地菩萨所居。 三,方便有余。 四,净秽同居,并为应化土也。 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所居。 其实则非身非土无优无劣。 为对机故。 假说身土而分优劣。 师得身土互融,权实无碍。 故三十余年昼夜宣演。 生四种益,具四悉檀。 悉遍也,檀翻名施。 禅师之法遍施有情,随根得益。 如云世界悉檀生欢喜益云云:门人灌顶日记万言而编结之。 总目为天台教。 别即分诸部类。 法华玄义文句。 大小止观金光明仁王净名。 涅槃请观音十六观经等。 及四教禅门,凡百余轴。 历代付授,盛于江浙。 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帝遣使诏。 师将行乃告门人曰:吾今往而不返。 汝等当成就佛陇南寺。 一依我图。 侍者曰:若非师力,岂能成办。 师曰:乃是王家所办。 汝等见之,吾不见也。 师初欲建寺于石桥。 禅寂见三神人。 皂帻绛衣従一老僧谓师曰:若欲造寺,今非其时。 三国成一。 当有大力施主与师造寺。 寺成国即清,宜号为国清。 言讫不见。 开皇十八年。 帝遣司马王弘入山依图造寺。 方应前志。 师二十一日到剡东石城寺。 百尺石像前不进。 至二十四日顾侍者曰:观音来迎,不久应去。 时门人智朗请曰:不审何位何生。 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损己利他,获预五品耳。 五品弟子即法华三昧前方便之位。 与思大禅师昔语冥符。 命笔作观心偈。 唱诸法门纲要讫,趺坐而逝。 寿六十,腊四十。 弟子等迎归佛陇岩。 大业元年九月。 炀帝巡幸淮海。 遣使送弟子智涓及题寺额。 入山赴师忌斋。 到日集僧开石室,唯睹空榻。 时会千僧,至时忽剩一人。 咸谓师化身来受国供。 师始受禅教,终乎灭度。 常披一坏衲,冬夏不释。 来往居天台山二十二年。 建造大道场一十二所。 国清最居其后。 及荆州玉泉寺等,共三十六所。 度僧一万五千人。 写经一十五藏。 造金铜塑画像八十万尊。 事迹甚广如本传。 ○卷二七泗州僧伽泗州僧伽大师者。 世谓观音大士应化也。 推本则过去阿僧祗殑伽沙劫。 值观世音如来。 従三慧门而入道。 以音声为佛事。 但以此土有缘之众。 乃谓大师自西国来。 唐高宗时,至长安洛阳行化。 历吴楚间。 手执杨枝混于缁流。 或问:师何姓。 即答曰:我姓何。 又问:师是何国人。 师曰:我何国人。 寻于泗上欲构伽蓝。 因宿州民贺跋氏舍所居。 师曰:此本为佛宇。 令掘地果得古碑云香积寺。 即齐李龙建所创。 又获金像,众谓然灯如来。 师曰:普光王佛也。 因以为寺额。 景龙二年。 中宗遣使迎大师至辇毂。 深加礼异,命住大荐福寺。 帝及百官咸称弟子。 与度慧俨慧岸木叉三人。 御书寺额普光王寺。 三年三月三日大师示灭。 敕令就荐福寺漆身起塔。 忽臭气满城。 帝祝送师归临淮。 言讫异香腾馥。 帝问万回曰:僧伽大师是何人耶。 曰:观音化身耳。 乾符中谥证圣大师。 皇朝太平兴国中。 太宗皇帝重创浮图,壮丽超绝。 ○卷二七万回法云万回法云公者。 虢州阌乡人也。 姓张氏。 唐贞观六年五月五日生。 始在弱龄,啸傲如狂。 乡党莫测。 一日令家人洒扫云:有胜客来。 是日三藏玄奘自西国还访之。 公问印度风境,了如所见。 奘作礼围绕,称是菩萨。 有兄万年久征辽左。 母程氏思其音信。 公曰:此甚易尔。 乃告母而往,至暮而还。 及持到书,邻里惊异。 有龙兴寺沙门大明。 少而相狎,公来往明师之室。 属有正谏大夫明崇俨夜过寺。 见公左右神兵侍卫。 崇俨骇之,诘旦言与明师。 复厚施金缯,作礼而去。 咸亨四年高宗召入内。 时有扶风僧蒙诼者。 甚多灵迹,先在内。 每曰回来回来。 及公至又曰:替到当去。 迨旬日而诼卒。 景云二年乙亥十二月八日。 师卒于长安醴泉里。 寿八十。 时异香氤氲,举体柔软。 制赠司徒虢国公,丧事官给。 三年正月十五日。 窆于京西香积寺。 ○卷二七天台丰干天台丰干禅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居天台山国清寺。 剪发齐眉衣布裘。 人或问佛理,止答随时二字。 尝诵唱道歌,乘虎入松门。 众僧惊畏。 本寺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拾得。 二人执爨,终日晤语。 潜听者都不体解。 时谓风狂子,独与师相亲。 一日寒山问:古镜不磨,如何照烛。 师曰: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更请师道。 师曰:万德不将来,教我道什么。 寒拾俱礼拜。 师寻独入五台山巡礼。 逢一老翁。 师问:莫是文殊否。 曰:岂可有二文殊。 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 赵州沙弥举似和尚。 赵州代丰干云:文殊文殊。 后回天台山示灭。 初闾丘公名犯太祖庙讳下字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忽患头疼,医莫能愈。 师造之曰:贫道自天台来谒使君。 闾丘且告之病。 师乃索净器咒水喷之。 斯须立差。 闾丘异之。 乞一言示此去安危之兆。 师曰:到任记谒文殊普贤。 曰:此二菩萨何在。 师曰:国清寺执爨洗器者寒山拾得是也。 闾丘拜辞乃行,寻至山寺。 问:此寺有丰干禅师否。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有僧道翘对曰:丰干旧院在经藏后。 今阒无人矣。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师房,唯见虎迹。 复问道翘。 丰干在此作何行业。 翘曰:唯事舂谷供僧。 闲则讽咏。 乃入厨寻访寒拾。 如下章叙之。 ○卷二七天台寒山天台寒山子者本无氏族。 始丰县西七十里有寒暗二岩。 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 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 时来国清寺就拾得。 取众僧残食菜滓食之。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望空慢骂。 寺僧以杖逼逐。 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虽出言如狂而有意趣。 一日丰干告之曰:汝与我游五台,即我同流。 若不与我去,非我同流。 曰:我不去。 丰干曰:汝不是我同流。 寒山却问:汝去五台作什么。 丰干曰:我去礼文殊。 曰:汝不是我同流。 暨丰干灭后。 闾丘公入山访之。 见寒拾二人围炉语笑。 闾丘不觉致拜。 二人连声咄叱。 寺僧惊愕曰:大官何拜风狂汉耶。 寒山复执闾丘手笑而言曰:丰干饶舌。 久而放之。 自此寒拾相携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 闾丘又至寒岩礼谒。 送衣服药物。 二士高声喝之曰:贼贼。 便缩身入岩石缝中。 唯曰: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缝忽然而合。 闾丘哀慕。 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于林间得叶上所书辞颂。 及题村墅人家屋壁。 共三百余首,传布人间。 曹山本寂禅师注释。 谓之对寒山子诗。 ○卷二七天台拾得天台拾得者不言名氏。 因丰干禅师山中经行。 至赤城道侧。 闻儿啼声遂寻之。 见一子可数岁。 初谓牧牛子及问之。 云孤弃于此。 丰干乃名为拾得。 携至国清寺,付典座僧曰: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 令知食堂香灯。 忽一日辄登座与佛像对盘而餐。 复于僮陈如上座塑形前。 呼曰:小果声闻。 僧驱之。 灵熠忿然告尊宿等。 罢其所主,令厨内涤器。 常日斋毕。 澄滤食滓,以筒盛之。 寒山来即负之而去。 一日扫地寺主问:汝名拾得,丰干拾得汝归。 汝毕竟姓个什么,在何处住。 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 寺主罔测。 寒山捶胸云:苍天苍天。 拾得却问:汝作什么。 曰:岂不见道。 东家人死,西家助哀。 二人作舞哭笑而出。 有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所食。 拾得以杖抶之曰:汝食不能护,安能护伽蓝乎。 此夕神附梦于合寺僧曰:拾得打我。 诘旦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牒申州县。 郡符至云:贤士隐遁,菩萨应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 隐石而逝,见寒山章。 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以拾得偈附之。 今略录数篇见别卷。 ○卷二七布袋和尚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者。 未详氏族。 自称名契此。 形裁猥脮蹙额皤腹。 出语无定,寝卧随处。 常以杖荷一布囊。 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 入廛肆聚落,见物则乞。 或醯醢鱼俎才接入口。 分少许投囊中。 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 尝雪中卧,雪不沾身。 人以此奇之。 或就人乞,其货则售。 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 天将雨,即著湿草屦途中骤行。 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屐。 市桥上竖膝而眠。 居民以此验知。 有一僧在师前行。 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 师曰:乞我一文钱。 曰:道得即与汝一文。 师放下布囊,叉手而立。 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 师便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 师负之而去。 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放下布袋叉手。 保福曰:为只如此。 为更有向上事。 师负之而去。 师在街衢立。 有僧问:和尚在这里作什么。 师曰:等个人。 曰:来也来也。 归宗柔和尚别云:归去来。 师曰:汝不是这个人。 曰:如何是这个人。 师曰:乞我一文钱。 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 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 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 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凡非圣复若乎。 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 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 莫愁诸处不闻声。 又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梁贞明三年丙子三月。 师将示灭。 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 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而化。 其后他州有人见师。 亦负布袋而行。 于是四众竞图其像。 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 ○卷二七诸方拈代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 障蔽魔王领诸眷属。 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 觅起处不得。 忽因一日得见乃问云:汝当于何住。 我一千年领诸眷属。 觅汝起处不得。 金刚齐云:我不依有住而住。 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 法眼举云:障蔽魔王不见金刚齐即且従。 只如金刚齐还见障蔽魔王么。 外道问佛云: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礼拜云:善哉世尊,大慈大悲。 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外道去已,阿难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 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玄觉征云:什么处是世尊举鞭处。 云居锡云:要会么。 如今归堂去复是阿谁。 东禅齐拈云:什么处是外道悟处。 众中道,世尊良久时。 便是举鞭处。 恁么会还得已否。 紧那罗王奏无生乐供养世尊。 王敕有情无情俱随王去。 若有一物不随。 王即去佛处不得。 又无厌足王入大寂定。 王敕有情无情皆顺于王。 如有一物不顺。 王即入大寂定不得。 云居锡云:有情去也且従。 只如山河大地是无情之物。 作么生说亦随王去底道理。 潲宾国王秉剑诣师子尊者前。 问曰:师得蕴空否。 师曰:已得蕴空。 曰:既得蕴空,离生死否。 师曰:已离生死。 曰:既离生死。 就师乞头还得否。 师曰:身非我有,岂况于头。 王便斩之,出白乳王臂自堕。 玄觉征云:且道,斩著斩不著。 玄沙云:大小师子尊者不能与头作主。 玄觉又云:玄沙恁么道。 要人作主,不要人作主。 若也要人作主,蕴即不空。 若不要人作主。 玄沙恁么道意在什么处,试断看。 泗州塔头侍者及时锁门。 有人问:既是三界。 大师为什么被弟子锁。 侍者无对。 法眼代云:弟子锁大师锁。 法灯代云:还我锁匙来。 又老宿代云:吉州锁虔州锁。 或问僧:承闻大德讲得肇论是否。 曰:不敢。 曰:肇有物不迁义是否。 曰:是。 或人遂以茶盏就地扑破曰:这个是迁不迁。 无对。 法眼代拊掌三下。 乐普侍者谓和尚曰:肇法师制得四论甚奇怪。 乐普曰:肇公甚奇怪。 要且不见祖师。 侍者无对。 法灯代云:和尚什么处见。 云居锡云:什么处是肇公不见祖师处。 莫是有许多言语么。 又云:肇公有多少言语。 有两僧各住庵,寻常来往。 偶旬日不会。 一日上山相见。 上庵主问曰:多时不见,在什么处。 下庵主曰:只在庵里造个无缝塔子。 上庵主曰:某甲也欲造个无缝塔。 就庵主借取样子。 曰:何不早道,恰被人借去也。 法眼举云:且道。 借伊样子,不借伊样子。 有婆子令人送钱去。 请老宿开藏经。 老宿受施利。 便下禅床转一匝乃云:传语婆子,转藏经了也。 其人回举似婆子。 婆云:此来请开全藏。 只为开半藏。 玄觉征云:什么处是缺半藏处。 且道,那个婆子具什么眼。 便恁么道。 志公令人传语思大禅师。 何不下山教化众生。 目视云汉作么。 思大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 更有甚众生可教化。 玄觉征云:且道,是山头语山下语。 龙济修山主问翠岩曰:四乾闼婆王奏乐供养世尊。 直得须弥振动,大海腾波。 迦叶起舞,菩萨得忍。 不动声闻颇我。 只如迦叶作舞,意旨如何。 对曰:迦叶过去生中曾作乐人来。 习气未断。 山主曰:须弥大海莫是习气未断否。 翠岩无对。 法眼代云:正是习气。 有僧亲附老宿一夏。 不蒙言诲。 僧叹曰:只恁么空过一夏。 不闻佛法。 得闻正因两字亦得也。 老宿闻之乃曰:阇梨莫斯■。 若论正因,一字也无。 恁么道了,叩齿三下曰:适来无端恁么道。 邻房僧闻曰:好一镬羹,被两颗鼠粪污却。 玄觉征云:且道,赞叹语不肯语。 若是赞叹,为什么道鼠粪污却。 若不肯他,有什么过,验得么。 僧肇法师遭秦主难。 临就刑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 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玄沙云:大小肇法师临死犹呓语。 僧问老宿云:师子捉兔亦全其力。 捉象亦全其力。 未审全个什么力。 老宿云:不欺之力。 法眼别云:不会古人语。 李翱尚书见老宿独坐问曰:端居丈室,当何所务。 老宿曰:法身凝寂,无去无来。 法眼别云:汝作什么来。 法灯别云:非公境界。 有道流在佛殿前背坐。 僧曰:道士莫背佛。 道流曰:大德本教中。 道佛身充满于法界。 向什么处坐得。 僧无对。 法眼代云:识得汝。 禅月诗云:禅客相逢只弹指。 此心能有几人知。 大随和尚举问禅月。 如何是此心,无对。 归宗柔代云:能有几人知。 台州六通院僧欲渡船。 有人问:既是六通。 为什么假船。 无对。 天台韶国师代云:不欲惊众。 圣僧像被屋漏滴。 有人问:既是圣僧,为什么有漏。 天台国师代云:无漏不是圣僧。 死鱼浮于水上。 有人问僧。 鱼岂不是以水为命。 僧曰:是。 曰:为什么却向水中死。 无对。 杭州天龙机和尚代云:是伊为什么不去岸上死。 僧问云台钦和尚。 如何是真言。 钦曰:南无佛陀耶。 大章如庵主别云:作么作么。 江南国主问老宿:予有一头水牯牛。 万里无寸草,未审向什么处放。 归宗柔代云:好放处。 南泉和尚迁化。 陆亘大夫来慰。 院主问:大夫何不哭先师。 大夫曰:院主道得亘即哭。 无对。 归宗柔代云:哭哭。 江南相冯延己。 与数僧游锺山至一人泉。 问:一人泉许多人争得足。 一僧对曰:不教缺少。 延己不肯,乃别云:谁人缺少。 法眼别云:谁是不足者。 有施主妇人。 入院行众僧随年钱。 僧曰:圣僧前著一分。 妇人曰:圣僧年多少。 僧无对。 法眼代云:心期满处即知。 法灯问新到僧:近离什么处。 曰:庐山。 师拈起香合曰:庐山还有这个也无。 僧无对。 师自代云:寻香来礼拜和尚。 僧问仰山:弯弓满月啮镞意如何。 仰山曰:啮镞。 僧拟开口。 仰山曰:开口驴年也不会。 僧无对。 南泉代侧身而立。 有一行者随法师入佛殿。 行者向佛而唾。 法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 行者曰: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 无对。 沩山云:仁者却不仁者。 不仁者却仁者。 仰山代法师云:但唾行者。 又云:行者若有语,即向伊道。 还我无行者处来。 偃台感山主。 到圆通院相看第一坐。 问曰:圆通无路。 山主争得到来。 归宗柔代云:不期又得相见。 有僧入冥,见地藏菩萨。 地藏问:是你平生修何业。 僧曰:念《法华经》。 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为是说是不说。 无对。 归宗柔代云:此回归去,敢请流通。 归宗柔和尚问僧:看什么经。 曰:宝积经。 柔曰:既是沙门。 为什么看宝积? 无对。 柔自代云:古今用无极。 刘禹端公因雨问先云居和尚:雨従何来。 曰:従端公问处来。 端公欢喜赞叹。 云居却问端公:问従何来。 无语。 有老宿代云:适来道什么。 归宗柔别云:谢和尚再三。 昔有三僧云游。 拟谒径山和尚,遇一婆子。 时方收稻次。 一僧问曰:径山路何处去。 婆曰:蓦直去。 僧曰:前头水深过得否。 曰:不湿脚。 僧又问:上岸稻得恁么好。 下岸稻得恁么怯。 曰:下岸稻总被螃蟹吃却也。 僧曰:太香生。 曰:勿气息。 僧又问婆:住在什么处。 曰:只在这里。 三僧乃入店内。 婆煎茶一瓶。 将盏子三个安盘上。 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 三人无对,又不敢倾茶。 婆曰:看老婆自逞神通也。 于是便拈盏子倾茶行。 法眼和尚谓小儿曰:因子识得爷。 爷名什么。 无对。 法灯代云:但将衣袖掩面。 法眼却问一僧。 若是孝顺之子。 合下得一转语,且道,合下得什么语。 无对。 法眼自代云:他是孝顺之子。 僧问讲弥陀经座主。 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作么生讲。 座主曰:基法师道。 真友不待请,如母赴婴儿。 僧曰:如何是真友不待请。 法眼代云:此是基法师语。 泉州王延彬入招庆院。 见方丈门闭,问演侍者:有人敢道大师在否。 演曰:有人敢道大师不在否。 法眼别云:太傅识大师。 僧举:佛说法。 有一女人忽来问讯。 便于佛前入定。 时文殊近前弹指。 出此女人定不得。 又托升梵天,亦出不得。 佛曰:假使百千文殊。 亦出此女人定不得。 下方有纲明菩萨能出此定。 须臾纲明便至,问讯佛了。 去女人前弹指一声。 女人便従定而起。 五云和尚云:不唯文殊不能出此定。 但恐如来也出此定不得。 只如教意怎生体解。 志公云:每日拈香择火。 不知身是道场。 玄沙云:每日拈香择火。 不知真个道场。 玄觉征云:只如此二尊者语。 还有亲疏也无。 云岩院主游石室回。 云岩问:汝去入到石室里许看。 为只恁么便回来。 院主无对。 洞山代云:彼中已有人占了也。 云岩曰:汝更去作什么。 洞山曰:不可人情断绝去也。 盐官会下有一主事僧将死。 鬼使来取。 僧告曰:某甲身为主事。 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 使曰:待为白王。 若许即七日后来。 不然须臾便至。 言讫去,至七日后方来。 觅其僧不见。 后有人举问一僧。 若来时如何抵拟他。 洞山代云:被他觅得也。 洞山会下有老宿去云岩回。 洞山问:汝去云岩作什么。 答云:不会。 洞山自代云:堆堆地。 临济见僧来举起拂子。 僧礼拜师便打。 别僧来,师举拂子。 僧并不顾,师亦打。 又一僧来参师举拂子。 僧曰:谢和尚见示。 师亦打。 云门代云:疑著这老汉。 大觉云:得即得。 犹未见临济机在。 闽王送玄沙和尚上船。 玄沙扣船召曰:大王争能出得这里去。 王曰:在里许得多少时也。 归宗柔别云:不因和尚不得到这里。 僧问老宿,如何是密室中人。 老宿曰:有客不答话。 玄沙云:何曾密。 归宗柔别老宿云:你因什么得见。 法眼和尚问讲百法论僧。 百法是体用双陈。 明门是能所兼举。 座主是能,法坐是所。 作么生说兼举。 有老宿代云:某甲唤作个法坐。 归宗柔别云:不劳和尚如此。 僧举教云:文殊忽起佛见法见。 被佛威神摄向二铁围山。 五云曰:什么处是二铁围山,还会么。 如今若有人起佛法之见。 吾与烹茶两瓯。 且道,赏伊罚伊。 同教意不同教意。 洪州大宁院。 上状请第二坐开堂。 人问:何不请第一坐。 法眼代云:不劳如此。 洞山行脚时,会一官人。 曰:三祖信心铭,弟子拟注。 洞山曰: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作么生注。 法眼代云:恁么即弟子不注也。 法眼和尚因患脚,僧问讯次。 师曰:非人来时不能动。 及至人来动不得。 且道,佛法中下得什么语。 僧曰:和尚且喜得较。 师不肯,自别云:和尚今日似减。 九峰和尚入江西城。 人问:入廛教化,以何为眼。 九峰曰:日月不曾乱。 法眼别云:待有眼。 僧问龙牙。 终日驱驱,如何顿息。 龙牙曰: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 东禅齐云:众中道如丧父母何有闲暇。 恁么会还息得人疑情么。 除此外且作么生会龙牙意。 僧问龙牙。 十二时中如何著力。 龙牙曰:如无手人欲行拳始得。 东禅齐云:好言语。 且作么生会。 尝问一僧。 他道无手底人何更行得拳也。 及问伊佛法,伊便休去。 将知路布说得无用处。 不如子细体取古人意好。 鼓山曰:欲知此事如一口剑。 僧问:学人是死尸,如何是剑。 鼓山曰:拽出这死尸著。 僧应诺,便归僧堂。 结束而去。 鼓山晚间闻去乃曰:好与拄杖。 东禅齐云:这僧若不肯,鼓山有什么过。 若肯何得便发去。 又鼓山拄杖赏伊罚伊。 具眼底上座试商量看。 有庵主见僧来竖火筒曰:会么。 曰:不会。 庵主曰:三十年用不尽底。 僧却问:三十年前用个什么。 归宗柔代云:也要知。 招庆和尚拈钵囊问僧。 你道直几钱。 归宗柔代云:留与人增价。 云门和尚以手入木师子口曰:咬杀我也相救。 归宗柔代云:和尚出手太杀。 有座主念弥陀名号次。 小师唤和尚,及回顾小师不对。 如是数四,和尚叱曰:三度四度唤,有什么事。 小师曰:和尚几年唤他即得。 某甲才唤便发业。 法灯代云:咄叱。 鹞子趁鸽子飞向佛殿栏干上颤。 有人问僧,一切众生在佛影中常安常乐。 鸽子见佛为什么却颤。 法灯代云:怕佛。 悟空禅师问忠座主:讲什么经。 曰:《法华经》。 悟空曰:若有说《法华经》处。 我现宝塔当为证明。 大德讲什么人证明。 法灯代云:谢和尚证明。 僧问老宿。 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葚。 如何是家园葚。 玄觉代云:是你食不得。 法灯别云:污却你口。 官人问僧:名什么。 曰:无拣。 官人曰:忽然将一碗沙与上座又作么生。 曰:谢官人供养。 法眼别云:此犹是拣底。 广南有僧住庵。 国主出猎人报庵主。 大王来请起。 曰:非但大王来,佛来亦不起。 王问:佛岂不是汝师。 曰:是。 王曰:见师为什么不起。 法眼代云:未足酬恩。 僧辞赵州和尚。 赵州谓曰: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三千里外逢人莫举。 法眼代云:恁么即不去也。 泗州塔前一僧礼拜。 有人问:上座日日礼拜。 还见大圣么。 法眼代云:汝道礼拜是什么义。 僧问圆通和尚。 一尘才起大地全收。 还见禅床么。 圆通曰:唤什么作尘。 又问法灯曰:唤什么作禅床。 东禅齐云:此二尊宿语。 明伊问处不明伊问处。 若明伊问处。 还得尽善也未,试断看。 忽然向伊道,你指示我,更要答话,又作么生会,莫道又答一转子。 玄觉和尚闻鸠子叫。 问僧:什么声。 僧曰:鸠子。 师曰: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东禅齐云:上座道是鸠子声便成谤去。 什么处是谤处。 若道不是还得么。 上座且道,玄觉意作么生。 保福僧到地藏。 地藏和尚问:彼中佛法如何。 曰:保福有时示众道。 塞却你眼,教你觑不见。 塞却你耳,教你听不闻。 坐却你意,教你分别不得。 地藏曰:吾问你。 不塞你眼,见个什么。 不塞你耳。 闻个什么,不坐你意。 作么生分别。 东禅齐云:那僧闻了忽然惺去。 更不他游。 上座如今还得么。 若不会每日见个什么。 福州洪塘桥上有僧列坐,官人问。 此中还有佛么。 法眼代云:汝是什么人。 人问僧:无为无事人。 为什么却有金锁难。 五云代云:只为无为无事。 老宿问僧:什么处来。 曰:牛头山礼拜祖师来。 老宿曰:还见祖师么。 归宗柔代云:太似不相信。 有僧与童子上经了。 令持经著函内。 童子曰:某甲念底著向那里。 法灯代云:汝念什么经。 一僧注道德经。 人问曰:久向大德注道德经。 僧曰:不敢。 曰:何如明皇。 法灯代云:是弟子。 云门和尚问僧:什么处来。 曰:江西来。 云门曰:江西一队老宿呓语住也未。 僧无对。 五云代云:兴犹未已。 后有僧问法眼和尚。 不知云门意作么生。 法眼曰:大小云门被这僧勘破。 五云曰:什么处是勘破云门处,要会么。 法眼亦被后僧勘破也。 因开井被沙塞却泉眼。 法眼问僧,泉眼不通被沙塞。 道眼不通被什么物碍。 僧无对。 师自代云:被眼碍。 发布时间:2025-09-14 14:16:4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