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卷 内容: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卷诸方广语。 南阳慧忠国师语。 洛京荷泽神会大师语。 江西大寂道一禅师语。 澧州药山惟俨和尚语。 越州大殊慧海和尚语。 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语。 池州南泉普愿和尚语。 赵州従谂和尚语。 镇州临济义玄和尚语。 玄沙宗一师备大师语。 漳州罗汉桂琛和尚语。 大法眼文益禅师语。 ○卷二八南阳慧忠南阳慧忠国师。 问禅客:従何方来。 对曰:南方来。 师曰:南方有何知识。 曰:知识颇多。 师曰: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 佛是觉义。 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 遍于身中。 挃头头知,挃脚脚知。 故名正遍知。 离此之外,更无别佛。 此身即有生灭。 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 身生灭者。 如龙换骨,如蛇脱皮。 人出故宅。 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 南方所说大约如此。 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 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 此性能知痛痒。 身坏之时神则出去。 如舍被烧,舍主出去。 舍即无常,舍主常矣。 审如此者,邪正莫辨。 孰为是乎。 吾比游方,多见此色。 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 目视云汉。 云是南方宗旨。 把他坛经改换。 添糅鄙谭,削除圣意。 惑乱后徒。 岂成言教。 苦哉吾宗丧矣。 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 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 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僧又问:法华了义开佛知见。 此复若为。 师曰:他云开佛知见。 尚不言菩萨二乘。 岂以众生痴倒便同佛之知见邪。 僧又问:阿那个是佛心。 师曰:墙壁瓦砾是。 僧曰:与经大相违也。 涅槃云离墙壁无情之物。 故名佛性。 今云是佛心。 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 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 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 今云不别何也。 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 譬如寒月,水结为冰。 及至暖时,冰释为水。 众生迷时,结性成心。 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若执无情无佛性者。 经不应言三界唯心。 宛是汝自违经,吾不违也。 问:无情既有心性。 还解说法否。 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 曰:某甲为什么不闻。 师曰:汝自不闻。 曰:谁人得闻。 师曰:诸佛得闻。 曰:众生应无分邪。 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圣人说。 曰:某甲聋瞽,不闻无情说法。 师应合闻。 师曰:我亦不闻。 曰: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 师曰:我若得闻即齐诸佛。 汝即不闻我所说法。 曰:众生毕竟得闻否。 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 曰:无情说法有何典据。 师曰:不见华严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众生是有情乎。 曰:师但说无情有佛性。 有情复若为。 师曰:无情尚尔,况有情邪。 曰:若然者,前举南方知识云:见闻是佛性。 应不合判同外道。 师曰:不道他无佛性。 外道岂无佛性邪。 但缘见错。 于一法中而生二见故非也。 曰:若俱有佛性。 且杀有情即结业互酬。 损害无情不闻有报。 师曰:有情是正报。 计我我所而怀结恨。 即有罪报。 无情是其依报,无结恨心。 是以不言有报。 曰:教中但见有情作佛。 不见无情受记。 且贤劫千佛孰是无情佛邪。 师曰:如皇太子未受位时。 唯一身尔。 受位之后,国土尽属于王。 宁有国土别受位乎。 今但有情受记。 作佛之时。 十方国土悉是遮那佛身,那得更有无情受记邪。 曰:一切众生尽居佛身之上。 便利秽污佛身。 穿凿践踏佛身,岂无罪邪。 师曰:众生全体是佛。 欲谁为罪。 曰:经云佛身无偏碍。 今以有为质碍之物而作佛身。 岂不乖于圣旨。 师曰:大品经云: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 汝信色是空否。 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 师曰:色既是空,宁有偏碍。 曰:众生佛性既同。 只用一佛修行。 一切众生应时解脱。 今既不尔,同义安在。 师曰:汝不见华严六相义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成坏总别,类例皆然。 众生佛虽同一性。 不妨各各自修自得。 未见他食我饱。 曰:有知识示学人。 但自识性了无常时。 抛却壳漏子一边著。 灵台智性迥然而去。 名为解说,此复若为。 师曰:前已说了。 犹是二乘外道之量。 二乘厌厌离生死,欣乐涅槃。 外道亦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乃趣乎冥谛。 须陀洹人八万劫。 余三果人六四二万。 辟支佛一万劫,住于定中。 外道亦八万劫住非非想中。 二乘劫满犹能回心向大。 外道还却轮回。 曰:佛性一种为别。 师曰:不得一种。 曰:何也。 师曰:或有全不生灭。 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孰为此解。 师曰:我此间佛性全不生灭。 汝南方佛性。 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如何区别。 师曰:此则身心一如,心外无余。 所以全不生灭。 汝南方身是无常,神性是常。 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和尚色身。 岂得便同法身不生灭耶。 师曰:汝那得入于邪道。 曰:学人早晚入邪道。 师曰:汝不见《金刚经》。 色见声求皆行邪道。 今汝所见,不其然乎。 曰:某甲曾读大小乘教。 亦见有说。 不生不灭中道正性之处。 亦见有说。 此阴灭彼阴生。 身有代谢而神性不灭之文,那得尽拨同外道断常二见。 师曰:汝学出世无上正真之道。 为学世间生死断常二见耶。 汝不见肇公云:谭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 违真故迷性而莫返。 逆俗故言淡而无味。 中流之人如存若亡。 下士拊掌而不顾。 汝今欲学下士笑于大道乎。 曰:师亦言即心是佛。 南方知识亦尔,那有异同。 师不应自是而非他。 师曰:或名异体同。 或名同体异。 因兹滥矣。 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名异体同。 真心妄心佛智世智。 名同体异。 缘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 认贼为子。 有取世智称为佛智。 犹如鱼目而乱明珠。 不可雷同,事须甄别。 曰:若为离得此过。 师曰:汝但子细反观阴入界处。 一一推穷,有纤毫可得否。 曰:子细观之,不见一物可得。 师曰:汝坏身心相耶。 曰:身心性离,有何可坏。 师曰:身心外更有物不。 曰:身心无外,宁有物耶。 师曰:汝坏世间相耶。 曰:世间相即无相,那用更坏。 师曰:若然者,离即过矣。 禅客唯然受教。 常州僧灵觉问曰:发心出家本拟求佛。 未审如何用心即得。 师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 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 师曰:无心自成,佛亦无心。 曰:佛有大不可思议。 为能度众生。 若也无心,阿谁度众生。 师曰:无心是真度生。 若见有生可度者。 即是有心,宛然生灭。 曰:今既无心。 能仁出世说许多教迹。 岂可虚言。 师曰:佛说教亦无心。 曰:说法无心,应是无说。 师曰:说即无无即说。 曰:说法无心,造业有心否。 师曰:无心即无业,今既有业。 心即生灭,何得无心。 曰:无心即成佛。 和尚即今成佛未。 师曰:心尚自无,谁言成佛。 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 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 曰:既无佛可成。 和尚还得佛用否。 师曰:心尚自无,用従何有。 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 师曰:本来无见,阿谁道断。 曰:本来无,莫落空否。 师曰:空既是无,堕従何立。 曰:能所俱无。 忽有人持刀来取命。 为是有是无。 师曰:是无。 曰:痛否。 师曰:痛亦无。 曰:痛既无,死后生何道。 师曰:无死无生亦无道。 曰:既得无物自在。 饥寒所逼,若为用心。 师曰:饥即吃饭,寒即著衣。 曰:知饥知寒,应是有心。 师曰:我问汝有心,心作何体段。 曰:心无体段。 师曰:汝既知无体段。 即是本来无心,何得言有。 曰:山中逢见虎狼,如何用心。 师曰:见如不见,来如不来。 彼即无心,恶兽不能加害。 曰:寂然无事,独脱无心。 名为何物。 师曰:名金刚大士。 曰:金刚大士有何体段。 师曰:本无形段。 曰:既无形段。 唤何物作金刚大士。 师曰:唤作无形段金刚大士。 曰:金刚大士有何功德。 师曰:一念与金刚相应。 能灭殑伽沙劫生死重罪。 得见殑伽沙诸佛。 其金刚大士功德无量。 非口所说,非意所陈。 假使殑伽沙劫住世说。 亦不可得尽。 曰:如何是一念相应,师曰:忆智俱忘,即是相应。 曰:忆智俱忘,谁见诸佛。 师曰:忘即无无即佛。 曰:无即言无,何得唤作佛。 师曰:无亦空佛亦空。 故曰无即佛,佛即无。 曰:既无纤毫可得,名为何物。 师曰:本无名字。 曰:还有相似者否。 师曰:无相似者,世号无比独尊。 汝努力依此修行。 无人能破坏者,更不须问。 任意游行,独脱无畏。 常有河沙贤圣之所覆护。 所在之处常得河沙天龙八部之所恭敬。 河沙善神来护,永无障难。 何处不得逍遥。 又问:迦叶在佛边听,为闻不闻。 师曰:不闻闻。 曰:云何不闻闻。 师曰:闻不闻。 曰:如来有说不闻闻,无说不闻闻。 师曰:如来无说。 曰:云何无说说。 师曰:言满天下无口过。 ○卷二八荷泽神会洛京荷泽神会大师示众曰:夫学道者,须达自源。 四果三贤皆名调伏。 辟支罗汉未断其疑。 等妙二觉了达分明。 觉有浅深,教有顿渐。 其渐也,历僧祗劫犹处轮回。 其顿也,屈伸臂顷便登妙觉。 若宿无道种,徒学多知。 一切在心,邪正由己。 不思一物即是自心。 非智所知,更无别行。 悟入此者,真三摩提。 法无去来,前后际断。 故知无念为最上乘。 廓彻清虚,顿开宝藏。 心非生灭,性绝推迁。 自净则境虑不生。 无作乃攀缘自息。 吾于昔日转不退轮。 今得定慧双修。 如拳如手,见无念体。 不逐物生,了如来常。 更何所起。 今此幻质,元是真常。 自性如空,本来无相。 既达此理,谁怖谁忧。 天地不能变其体。 心归法界,万象一如。 远离思量,智同法性。 千经万论只是明心。 既不立心。 即体真理,都无所得。 告诸学众,无外驰求。 若最上乘,应当无作,珍重。 人问:无念法有无否。 师曰:不言有无。 曰:恁么时作么生。 师曰:亦无恁么时。 犹如明镜若不对像终不见像。 若见无物,乃是真见。 师于大藏经内有六处有疑。 问于六祖。 第一问:戒定慧。 曰戒定慧如何。 所用戒何物。 定従何处修。 慧因何处起。 所见不通流。 六祖答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 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 本有今无无何物。 诵经不见有无义。 真似骑驴更觅驴。 答曰:前念恶业本无。 后念善生今有。 念念常行善行。 后代人天不久。 汝今正听吾言。 吾即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 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 所见似聋盲。 答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 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 未劫离二边,自除生灭病。 第四问:先顿而后渐。 先渐而后顿。 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 答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 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 定慧初后,何生为正。 答曰:常生清净心。 定中而有慧。 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 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 佛法本根源,起従何处出。 答曰:说即先佛而后法。 听即先法而后佛。 若论佛法本根源。 一切众生心里出。 ○卷二八江西道一江西大寂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何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会其道。 平常心是道。 谓平常心无造作。 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 无凡无圣。 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 是菩萨行。 只如今行住坐卧。 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 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 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 云何言无尽灯。 一切法皆是心法。 一切名皆是心名。 万法皆従心生。 心为万法之根本。 经云:识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 纯一无杂。 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 建立法界,尽是法界。 若立真如,尽是真如。 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 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 举一千従,理事无别。 尽是妙用,更无别理。 皆由心之回转。 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 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 森罗万象有若干。 虚空无若干。 说道理有若干。 无碍慧无若干。 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 建立亦得,扫荡亦得。 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 非离真而有立处,即真立处。 尽是自家体。 若不然者,更是何人。 一切法皆是佛法。 诸法即解脱,解脱者即真如。 诸法不出于如。 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 不侍时节。 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 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机情。 能破一切众生疑网。 出离有无等缚。 凡圣情尽,人法俱空。 转无等轮,超于数量。 所作无碍,事理双通。 如天起云,忽有还无。 不留碍迹。 犹如画水成文。 不生不灭,是大寂灭。 在缠名如来藏。 出缠名大法身。 法身无穷,体无增减。 能大能小,能方能圆。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滔滔运用,不立根栽。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有为是无为家用。 无为是有为家依。 不住于依,故云如空无所依。 心生灭义,心真如义。 心真如者,譬如明镜照像。 镜喻于像心喻诸法。 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 即是生灭义。 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 声闻闻见佛性。 菩萨眼见佛性。 了达无二,名平等性。 性无有异。 用则不同。 在迷为识,在悟为智。 顺理为悟,顺事为迷。 迷即迷自家本心。 悟即悟自家本性。 一悟永悟,不复更迷。 如日出时,不合于冥。 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 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 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 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 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 如今若见此理真正。 不造诸业,随分过生。 一衣一纳,坐起相随。 戒行增薰,积于净业。 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久立,诸人珍重。 ○卷二八药山惟俨澧州药山惟俨和尚上堂曰:祖师只教保护。 若贪嗔起来,切须防御。 莫教扌长触。 是你欲知,枯木石头却须檐荷。 实无枝叶可得。 虽然如此,更宜自看。 不得绝却言语。 我今为汝说这个语显无语底。 他那个本来无耳目等貌。 时有僧问云:何有六趣。 师曰:我此要轮虽在其中,元来不染。 问:不了身中烦恼时如何。 师曰:烦恼作何相状。 我且要你考看。 更有一般底。 只向纸背上记持言语。 多被经论惑。 我不曾看经论策子。 汝只为迷事走失自家不定。 所以便有生死心。 未学得一言半句一经一论。 便说恁么菩提涅般世摄不摄。 若如是解,即是生死。 若不被此得失系缚,便无生死。 汝见律师说。 什么尼萨耆突吉罗最是生死本。 虽然恁么,穷生死且不可得。 上至诸佛,下至蝼蚁。 尽有此长短好恶大小不同。 若也不従外来。 何处有闲汉掘地狱待你。 你欲识地狱道。 只今镬汤煎煮者是。 欲识饿鬼道。 即今多虚小实不令人信者是。 欲识畜生道。 见今不识仁义不辨亲疏者是。 岂须披毛戴角斩割倒悬。 欲识人天。 即今清净威仪持瓶挈钵者是。 保任免堕诸趣。 第一不得弃这个。 这个不是易得。 须向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此处行不易,方有少相应。 如今出头来尽是多事人。 觅个痴钝人不可得。 莫只记策子中言语以为自己见知。 见他不解者便生轻慢。 此辈尽是阐提外道。 此心直不中,切须审悉。 恁么道,犹是三界边事。 莫在衲衣下空过。 到这里更微细在。 莫将谓等闲须知,珍重。 ○卷二八大珠慧海越州大珠慧海和尚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 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么。 每日至夜奔波。 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 如此转无交涉也。 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 贫道闻江西和尚道。 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 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我従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 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 不见一法生灭相。 不见一法去来相。 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 但自子细观察自心。 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 莫寻思莫求觅。 心性本来清净故。 《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若不随声色动念。 不逐相貌生解。 自然无事去。 莫久立,珍重。 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 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 贫道已对面相呈,还肯休么。 有何事可疑。 莫错用心,枉费气力。 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 时有僧法渊问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 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 愿师垂示。 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 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 佛法无二,和合为僧。 即是一体三宝。 经云: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 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 喻如嗔时无喜,喜时无嗔。 唯是一心,实无二体。 本智法尔,无漏现前。 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 众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 性本清净,不待修成。 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 真空无滞,应有无穷。 无始无终,利根顿悟。 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 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 无相即是实相法身。 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 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 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 随处立名。 智用无尽名无尽藏。 能生万法名本法藏。 具一切智是智慧藏。 万法归如名如来藏。 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又云:世间一切生灭法。 无有一法不归如也。 时有人问云:弟子未知。 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 愿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夫律师者。 启毗尼之法藏。 传寿命之遗风。 洞持犯而达开遮。 秉威仪而行轨范。 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 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 夫法师者。 踞师子之座。 泻悬河之辩。 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 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 若非龙象蹴踏。 安敢当斯。 夫禅师者,撮其枢要。 直了心源,出没卷舒。 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 拔生死深根。 获见前三昧。 若不安禅静虑。 到这里总须茫然。 随机授法,三学虽殊。 得意忘言。 一乘何异。 故经云: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 又问儒道释三教同异如何。 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 小机者执之即异。 总従一性上起用。 机见差别成三。 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 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 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 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 什么处聚众来。 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 曰:禅师对面妄语。 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 曰: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 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华严志座主问: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 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 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 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 座主会么。 曰:不了此意。 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 道不是亦得。 随用而说,不滞是非。 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 说黄华著黄华。 说法身滞法身。 说般若不识般若。 所以皆成争论。 志礼谢而去。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 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 般若玄妙,本自无生。 大用现前,不论时节。 曰:凡夫亦得如此否。 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 顿悟上乘超凡越圣。 迷人论凡论圣。 悟人超越生死涅槃。 迷人说事说理。 悟人大用无方。 迷人求得求证。 悟人无得无求。 迷人期远劫,悟人顿见。 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 因其出家。 彼师所堕汝亦随堕。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谤于佛毁于法。 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今请禅师明为解说。 师曰:迷徇六根者。 号之为六师。 心外求佛,名为外道。 有物可施,不名福田。 生心受供,堕三恶道。 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著佛求。 毁于法者是不著法求。 不入众数者是不著僧求。 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 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 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 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 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 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 都无义趣。 人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 师曰:夫一字曰言,成句名语。 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 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 所以郭象号悬河。 春鹦称义海,此是语也。 言者一字表心也。 内著玄微,外现妙相。 万机挠而不乱。 清浊浑而常分。 齐王到此,犹惭大夫之辞。 文殊到此,尚叹净名之说。 如今常人,云何能解。 源律师问:禅师常谭即心是佛。 无有是处。 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 二地增于十倍。 禅师试现神通看。 师曰:阇梨自己是凡是圣。 曰:是凡。 师曰:既是凡僧。 能问如是境界。 经云:仁者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 此之是也。 又问:禅师每云。 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 无有是处。 师曰:有人一生作善。 忽然偷物入手。 即身是贼否。 曰:故知是也。 师曰:如今了了见性。 云何不得解脱。 曰:如今必不可。 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 师曰:阿僧祗劫还有数否。 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 师曰:阇梨自不解道。 不可障一切人解。 自眼不开,嗔一切人见物。 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 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 师曰:起心是天魔。 不起心是阴魔。 或起不起是烦恼魔。 我正法中无如是事。 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 师曰:过去心已过去。 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 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 曰:禅师不解止观。 师曰:座主解否。 曰:解。 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 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 住观心神乱。 且为当将心止心。 为复起心观观。 若有心观是常见法。 若无心观是断见法。 亦有亦无成二见法。 请座主子细说看。 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 师曰:何曾止观。 人问:般若大否。 师曰:大。 曰:几许大。 师曰:无边际。 曰:般若小否。 师曰:小。 曰:几许小。 师曰:看不见。 曰:何处是。 师曰:何处不是。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 维摩默然。 是究竟否。 师曰:未是究竟圣意。 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 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 师曰:如经第一卷。 是引众呵十大弟子住心。 第二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 以言显于无言。 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 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 故默然收前言语。 故第三卷従默然起说。 又显神通作用。 座主会么。 曰:奇怪如是。 师曰:亦未如是。 曰:何故未是。 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 若据经意。 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 教舍伪行入真行。 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 但会净名两字便得。 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 従本体起迹用。 従迹用归本体。 体用不二,本迹非殊。 所以古人道。 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一亦非一。 若识净名两字假号。 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 无前无后,非本非末。 非净非名。 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 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此理。 僧问:万法尽空,识性亦尔。 譬如水泡一散更无再合。 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无。 何处更有识性。 师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无水。 身因性起,身死岂言性灭。 曰:既言有性,将出来看。 师曰:汝信有明朝否。 曰:信。 师曰:试将明朝来看。 曰:明朝实是有,如今不可得。 师曰:明朝不可得,不是无明朝。 汝自不见性,不可是无性。 今见著衣吃饭行住坐卧。 对面不识,可谓愚迷。 汝欲见明朝,与今日不异。 将性觅性,万劫终不见。 亦如盲人不见日不是无日。 讲青龙疏座主问: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禅师如何体会。 师曰:为般若体毕竟清净。 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 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河沙之用。 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 师曰:不信。 若无情是佛者。 活人应不如死人。 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 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 従戒定慧生。 従三明六通生。 従一切善法生。 若说无情是佛者。 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 有法师问:持般若经最多功德,师还信否。 师曰:不信。 曰:若尔灵验传十余卷皆不堪信也。 师曰:生人持孝自有感应。 非是白骨能有感应。 经是文字,纸墨性空。 何处有灵验。 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 所以神通感物。 试将一卷经安著案上。 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 僧问: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语之与默。 如何通会即得无前后。 师曰:一念起时。 本来无相无名。 何得说有前后。 不了名相本净。 妄计有前后。 夫名相关锁钅巢。 非智钥不能开。 中道者病在中道。 二边者病在二边。 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 迷悟得失常人之法。 自起生灭,埋没正智。 或断烦恼,或求菩提。 背却般若波罗蜜。 人问:律师何故不信禅。 师曰:理幽难显名相易持。 不见性者所以不信。 若见性者号之为佛。 识佛之人方能信入。 佛不远人而人远佛。 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 悟人向心而觉。 迷人修因待果。 悟人了心无相。 迷人执物守我为己。 悟人般若应用见前。 愚人执空执有生滞。 智人见性了相灵通。 乾慧辨者口疲。 大智体了心泰。 菩萨触物斯照。 声闻怕境昧心。 悟者日用无生。 迷人见前隔佛。 人问:如何得神通去。 师曰:神性灵通,遍周沙界。 山河石壁去来无碍。 刹那万里往返无踪。 火不能烧,水不能溺。 愚人自无心智。 欲得四大飞空。 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 无相即是实相。 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 万行庄严故云功德法身。 即此法身是万行之本。 随用立名,实而言之。 只是清净法身也。 人问:一心修道。 过去业障得消灭否。 师曰:不见性人,未得消灭。 若见性人,如日照霜雪。 又见性人,犹如积草等须弥。 只用一星之火。 业障如草,智慧似火。 曰:云何得知业障尽。 师曰:见前心通。 前后生事犹如对见。 前佛后佛万法同时。 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 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问:云何得住正法。 师曰:求住正法者是邪。 何以故,法无邪正故。 曰:云何得作佛去。 师曰:不用舍众生心。 但莫污染自性。 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 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 法过语言文字。 不用数句中求。 法非过现未来。 不可以因果中契。 法过一切不可比对。 法身无象,应物现形。 非离世间而求解脱。 僧问:何者是般若。 师曰:汝疑不是者试说看。 又问:云何得见性。 师曰: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 又问:如何是修行。 师曰:但莫污染自性。 即是修行。 莫自欺诳,即是修行。 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 又问:性中有恶否。 师曰:此中善亦不立。 曰:善恶俱不立,将心何处用。 师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 曰:作么生即是。 师曰:无作么生亦无可是。 人问:有人乘船。 船底刺杀螺蚬。 为是人受罪,为复船当辜。 师曰:人船两无心,罪正在汝。 譬如狂风折树损命。 无作者无受者。 世界之中无非众生受苦处。 僧问:未审托情势指境势语默势。 乃至扬眉动目等势。 如何得通会于一念间。 师曰:无有性外事用。 妙者动寂俱妙。 心真者语默总真。 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 为迷自性万惑兹生。 又问:如何是法有宗旨。 师曰:随其所立,即有众义。 文殊于无住本立一切法。 曰:莫同太虚否。 师曰:汝怕同太虚否。 曰:怕。 师曰:解怕者不同太虚。 又问:言方不及处,如何得解。 师曰:汝今正说时,疑何处不及。 有宿德十余人同问:经云:破灭佛法。 未审佛法可破灭否。 师曰:凡夫外道谓佛法可破灭。 二乘人谓不可破灭。 我正法中无此二见。 若论正法,非但凡夫外道。 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恶人。 又问: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种性否。 师曰:夫法虽无种性,应物俱现。 心幻也一切俱幻。 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 心空也一切皆空。 若有一法不空,空义不立。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 如森罗万象,至空而极。 百川众流,至海而极。 一切贤圣,至佛而极。 十二分经五部毗尼五围陀论。 至心而极。 心者是总持之妙本。 万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 无住涅槃百千万名。 尽心之异号耳。 又问:如何是幻。 师曰:幻无定相。 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 如机关木人。 如阳焰,如空华。 俱无实法。 又问:何名大幻师。 师曰:心名大幻师。 身为大幻城。 名相为大幻衣食。 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 凡夫不识幻,处处迷幻业。 声闻怕幻境,昧心而入寂。 菩萨识幻法。 达体幻不拘一切名相。 佛是大幻师,转大幻法轮。 成大幻涅槃。 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 转河沙秽土成清净法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 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 不得人意。 经传佛意。 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 所以不许。 曰:不可离文字言语别有意耶。 师曰:汝如是说,亦是学语。 曰:同是语言。 何偏不许。 师曰:汝今谛听,经有明文。 我所说者,义语非文。 众生说者,文语非义。 得意者越于浮言。 悟理者超于文字。 法过语言文字。 何向数句中求。 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 悟理而遗教。 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也。 有法师问:念佛是有相大乘。 禅师意如何。 师曰:无相犹非大乘。 何况有相。 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又问:愿生净土。 未审实有净土否。 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 譬如生国王家。 决定绍王业。 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 其心若不净。 在所生处皆是秽土。 净秽在心,不在国土。 又问:每闻说道,未审何人能见。 师曰:有慧眼者能见。 曰:甚乐大乘,如何学得。 师曰:悟即得,不悟不得。 曰:如何得悟去。 师曰:但谛观。 曰:似何物。 师曰:无物似。 曰:应是毕竟空。 师曰:空无毕竟。 曰:应是有。 师曰:有而无相。 曰:不悟如何。 师曰:大德自不悟,亦无人相障。 人问:佛法在于三际否。 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 应用无穷,不在于内。 中间无住处。 三际不可得。 曰:此言大混。 师曰:汝正说混之一字时。 在内外否。 曰:弟子究检内外无踪迹。 师曰:若无踪迹。 明知上来语不混。 曰:如何得作佛。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 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 曰:无。 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 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 师曰:作佛用是佛性。 作贼即是贼性。 作众生用是众生性。 性无形相,随用立名。 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僧问:何者是佛。 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 曰:何者是法身。 师曰:心是法身。 谓能生万法。 故号法界之身。 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即依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又问:何名有大经卷内在一微尘。 师曰:智慧是经卷。 经云: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界。 内在一微尘中。 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 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 时人自不识。 又问:何名大义城,何名大义王。 师曰:身为大义城,心为大义王。 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 言说生灭义。 不生灭义无形相。 在言说之外。 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 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 只是学语人也。 又问:般若经云:度九类众生皆入无余涅槃。 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此两段经文如何通会。 前后人说皆云:实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 常疑未决,请师为说。 师曰:九类众生一身具足。 随造随成。 是故无明为卵生。 烦恼包裹为胎生。 爱水浸润为湿生。 石起烦恼为化生。 悟即是佛迷号众生。 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 若了念念心体空。 名为度众生也。 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 未形既空。 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僧问:言语是心否。 师曰:言语是缘不是心。 曰:离缘何者是心。 师曰:离言语无心。 曰:离言语既无心,若为是心。 师曰:心无形相。 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 心常湛然应用自在。 祖师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问:如何是定慧等学。 师曰:定是体,慧是用。 従定起慧,従慧归定。 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 名定慧等学。 夫出家儿莫寻言逐语。 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 什么处与道不相应。 且自一时休歇去。 若不随外境。 风心性水,常自湛湛。 无事珍重。 ○卷二八汾州无业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上堂。 有僧问曰:十二分教流于此土。 得道果者非止一二。 云何祖师东化。 别唱玄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岂得世尊说法有所未尽。 只如上代诸德高僧。 并学贯九流,洞明三藏。 生肇融睿尽是神异间生。 岂得不知佛法远近。 某甲庸昧,愿师指示。 师曰:诸佛不曾出世。 亦无一法与人。 但随病施方,遂有十二分教。 如将蜜果换苦葫芦。 淘汝诸人业根。 都无实事。 神通变化及百千三昧门。 化彼天魔外道。 福智二严。 为破执有滞空之见。 若不会道及祖师来意。 论什么生肇融睿。 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河沙数。 说佛说心有百千万亿。 纤尘不去,未免轮回。 思念不亡,尽须沈坠。 如斯之类,尚不能自识业果。 妄言自利利他。 自谓上流并他先德。 但言触目无非佛事。 举足皆是道场。 原其所习。 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 观其发言。 嫌他二乘十地菩萨。 且醍醐上味为世珍奇。 遇斯等人翻成毒药。 南山尚自不许呼为大乘。 学语之流,争锋唇舌之间。 鼓论不形之事,并他先德。 诚实苦哉。 只如野逸高士。 尚解枕石溲流弃其利禄。 亦有安国理民之谋征而不赴。 况我禅宗途路且别。 看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后。 茅茨石室。 向折脚铛子里。 煮饭吃过三十二十年。 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 大忘人世,隐迹岩丛。 君王命而不来。 诸侯请而不赴。 岂同我辈贪名爱利汨没世途。 如短贩人。 有少希求而忘大果。 十地诸贤岂不通佛理。 可不如一个博地凡夫。 实无此理。 他说法如云如雨。 犹被佛呵云:见性如隔罗噻。 只为情存圣量,见在果因。 未能逾越圣情,过诸影迹。 先贤古德硕学高人。 博达古今,洞明教网。 盖为识学诠文。 水乳难辨,不明自理。 念静求真。 嗟乎得人身者如爪甲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良可伤哉。 设有悟理之者。 有一知一解。 不知是悟中之则入理之门。 便谓永出世利。 巡山傍涧轻忽上流。 致使心漏不尽理地不明。 空到老死无成虚延岁月。 且聪明不能敌业。 乾慧未免苦轮。 假使才并马鸣,解齐龙树。 只是一生两生不失人身。 根思宿净,闻之即解。 如彼生公。 何足为羡,与道全远。 共兄弟论实不论虚。 只这口食身衣尽是欺贤罔圣。 求得将来他心慧眼。 观之如吃脓血一般。 总须偿他始得。 阿那个有道果。 自然招得他信施来不受者。 学般若菩萨不得自谩。 如冰凌上行,似剑刃上走。 临终之时。 一毫凡圣情量不尽。 纤尘思念未忘。 随念受生。 轻重五阴。 向驴胎马腹里托质。 泥犁镬汤里煮煠一遍了。 従前记持忆想见解智慧。 都卢一时失却。 依前再为蝼蚁。 従头又作蚊虻。 虽是善因,而遭恶果。 且图什么。 兄弟只为贪欲成性。 二十五有向脚跟下系著。 无成办之期。 祖师观此土众生有大乘根性。 唯传心印,指示迷情。 得之者即不拣。 凡之与圣愚之与智。 且多虚不如少实。 大丈夫儿如今直下便休歇去。 顿息万缘越生死流。 迥出常格。 灵光独照物累不拘。 巍巍堂堂三界独步。 何必身长丈六,紫磨金辉。 项佩圆光,广长舌相。 若以色见我,是行邪道。 设有眷属庄严,不求自得。 山河大地不碍眼光。 得大总持,一闻千悟。 都不希求一餐之直。 汝等诸人傥不如是。 祖师来至此土。 非常有损有益。 有益者百千人中。 捞漉一个半个堪为法器。 有损者如前已明。 従他依三乘教法修行。 不妨却得四果三贤。 有进修之分。 所以先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还须偿宿债。 ○卷二八南泉普愿池州南泉普愿和尚上堂曰:诸子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计。 有解作活计者。 出来共你商量。 是住山人始得。 良久顾视大众合掌曰:珍重无事,各自修行。 大众不去,师曰:如圣果大可畏。 勿量大人尚不奈何。 我且不是渠,渠且不是我。 渠争奈我何。 他经论家说法身为极则。 唤作理尽三昧,义尽三昧。 似老僧向前被人教返本还源去。 几恁么会祸事。 兄弟近日禅师太多。 觅个痴钝人不可得。 不道全无,于中还少。 若有出来共你商量。 如空劫时有修行人否。 有无作么不道。 阿你寻常巧唇薄舌。 及乎问著,总皆不道。 何不出来。 莫论佛出世时事。 兄弟今时人担佛著肩上行。 闻老僧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便聚头拟推。 老僧无你推处,你若束得虚空作棒打得老僧著一任推。 时有僧问:従上祖师至江西大师皆云: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 今和尚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学人悉生疑惑。 请和尚慈悲指示。 师乃抗声答曰:你若是佛,休更涉疑却问老僧。 何处有恁么傍家疑佛来。 老僧且不是佛。 亦不曾见祖师。 你恁么道,自觅祖师去。 曰:和尚恁么道。 教学人如何扶持得。 师曰:你急手托虚空著。 曰:虚空无动相云何托。 师曰:你言无动相,早是动也。 虚空何解道我无动相。 此皆是你情见。 曰:虚空无动相尚是情见。 前遣某甲托何物。 师曰:你既知不应言托。 拟何处扶持他。 曰:即心是佛既不得。 是心作佛否。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情计所有,斯皆想成。 佛是智人,心是采集主。 皆对物时他便妙用。 大德莫认心认佛。 设认得是境。 被他唤作所知愚。 故江西大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且教你后人恁么行履。 今时学人披个衣服傍家疑恁么闲事,还得否。 曰: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和尚今却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未审若何。 师曰:你不认心是佛智不是道。 老僧勿得心来,复何处著。 曰:总既不得,何异太虚。 师曰:既不是物,比什么太虚。 又教谁异不异。 曰:不可无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师曰:你若认这个,还成心佛去也。 曰:请和尚说。 师曰:老僧自不知。 曰:何故不知。 师曰:教我作么生说。 曰:可不许学人会道。 师曰:会什么道又作么生会。 曰:某甲不知。 师曰:不知却好。 若取老僧语,唤作依通人。 设见弥勒出世。 还被他燅却头尾。 曰:使后人如何。 师曰:你且自看,莫忧他后人。 曰:前不许某甲会道。 今复令某甲自看,未审如何。 师曰:宴会妙会许你。 你作么生会。 曰:如何是妙会。 师曰:还欲学老僧语。 纵说是老僧说,大德如何。 曰:某甲若自会,即不烦和尚。 乞慈悲指示。 师曰:不可指东指西赚人。 你当哆哆和和时作么不来问老僧。 今时巧黠,始道我不会图什么。 你若此生出头来道。 我出家作禅师。 如未出家时曾作什么来。 且说看,共你商量。 曰:恁么时某甲不知。 师曰:既不知。 即今认得可可是耶。 曰:认得既不是,不认是否。 师曰:认不认是什么语话。 曰:到这里某甲转不会也。 师曰:你若不会,我更不会。 曰:某甲是学人即不会。 和尚是善知识合会。 师曰:这汉向你道不会。 谁论善知识,莫巧黠。 看他江西老宿在日。 有一学士问。 如水无筋骨能乘万斛舟。 此理如何。 老宿云:这里无水亦无舟。 论什么筋骨。 兄弟他学士便休去。 可不省力。 所以数数向道。 佛不会道。 我自修行,用知作么。 曰:如何修行。 师曰:不可思量得。 向人道恁么修恁么行,大难。 曰:还许学人修行否。 师曰:老僧不可障得你。 曰:某甲如何修行。 师曰:要行即行,不可专寻他背。 曰:若不因善知识指示。 无以得会。 如和尚每言:修行须解始得。 若不解即落他因果,无自由分。 未审如何修行。 即免落他因果。 师曰:更不要商量。 若论修行,何处不去得。 曰:如何去得。 师曰:你不可逐背寻得。 曰:和尚未说。 教某甲作么生寻。 师曰:纵说何处觅去。 且如你従旦至夜。 忽东行西行。 你尚不商量道去得不得。 别人不可知得你。 曰:当东行西行,总不思量是否。 师曰:恁么时,谁道是不是。 曰:和尚每言:我于一切处而无所行。 他拘我不得。 唤作遍行三昧,普现色身。 莫是此理否。 师曰:若论修行,何处不去。 不说拘与不拘,亦不说三昧。 曰:何异有法得菩提道。 师曰:不论异不异。 曰:和尚所说修行。 迢然与大乘别,未审如何。 师曰:不管他别不别。 兼不曾学来。 若论看教,自有经论座主。 他教家实大可畏。 你且不如听去好。 曰:究竟令学人作么生会。 师曰:如汝所问:元只在因缘边。 看你且不奈何。 缘是认得六门头事。 你但会佛那边。 却来我与你商量。 兄弟莫恁么寻逐不住。 恁么不取。 古人语行菩萨行唯一人行。 天魔波旬领诸属眷常随菩萨后。 觅心行起处便拟扑倒。 如是经无量劫。 觅一念异处不得。 方与眷属礼辞赞叹供养。 犹是进修位中下之人,便不奈何。 况绝功用处。 如文殊普贤,更不话他。 兄弟作么生道行是无。 觅一日行底人不可得。 今时傍家従年至岁只是觅究竟。 作么生空弄唇舌生解。 曰:当恁么时,无佛名无众生名。 使某甲作么图度。 师曰:你言无佛名无众生名。 早是图度了也。 亦是记他言语。 曰:若如是,悉属佛出世时事了。 不可不言。 师曰:你作么生言。 曰:设使言,言亦不及。 师曰:若道言不及,是及语。 你虚恁么寻逐。 谁与你为境。 曰:既无为境者,谁是那边人。 师曰:你若不引教来。 即何处论佛,既不论佛。 老僧与谁论这边那边。 曰: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如何。 师曰:是他古人。 如今不可不奉戒。 我不是渠,渠不是我。 作得伊如狸奴白牯行履却快活。 你若一念异即难为修行。 曰:云何一念异难为修行。 师曰:才一念异,便有胜劣二根。 不是情见随他因果。 更有什么自由分。 曰:每闻和尚说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未审如何。 师曰:缘生故非。 曰:报化既非真佛。 法身是真佛否。 师曰:早是应身也。 曰:若恁么即法身亦非真佛。 师曰:法身是真非真。 老僧无舌不解道。 你教我道即得。 曰:离三身外,何法是真佛。 师曰:这汉共八九十老人相骂。 向你道了也。 更问什么离不离。 拟把楔钉他虚空。 曰:伏承《华严经》。 是法身佛说如何。 师曰:你适来道什么语。 其僧重问。 师顾视叹曰:若是法身说。 你向什么处听。 曰:某甲不会。 师曰:大难大难,好去珍重。 ○卷二八赵州従谂赵州従谂和尚上堂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 不问即无烦恼。 且实际理什么处著得。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 若不会道,截取老僧头去。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既不従外得。 更拘执作什么。 如羊相似乱拾物安向口里。 老僧见药山和尚道。 有人问著者,便教合却口。 老僧亦教合却口。 取我是净。 一似猎狗专欲吃物。 佛法在什么处。 这里一千人尽是觅作佛汉子。 于中觅一个道人无。 若与空王为弟子。 莫教心病最难医。 未有世间时,早有此性。 世界坏时此性不坏。 従一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 只是一个主人公。 这个更用向外觅物作什么。 正恁么时,莫转头换脑。 若转头换脑,即失却去也。 时有僧问:承师有言:世界坏时此性不坏。 如何是此性。 师曰:四大五阴。 僧曰:此犹是坏底,如何是此性。 师曰:四大五阴。 法眼云:是一个两个。 是坏不坏。 且作么生会,试断看。 ○卷二八临济义玄镇府临济义玄和尚示众曰:今时学人且要明取自己真正见解。 若得自己见解。 即不被生死染,去住自由。 不要求他,殊胜自备。 如今道流且要不滞于惑。 要用便用。 如今不得,病在何处。 病在不自信处。 自信不及。 即便忙忙徇一切境脱。 大德,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 便与祖师不别。 汝欲识祖师么。 即汝目前听法底是。 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 得者只是文字学。 与他祖师大远在。 莫错大德。 此时不遇。 万劫千生轮回三界。 徇好恶境向驴牛肚里去也。 如今诸人与古圣何别。 汝且缺少什么。 六道神光未曾间歇。 若能如此见,是一生无事人。 一念净光,是汝屋里法身佛。 一念无分别光,是汝报身佛。 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 此三身即是今日目前听法底人。 为不向外求。 有此三种功用。 据教三种名为极则。 约山僧道,三种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 土据体而论。 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 大德且要识取。 弄光影人是诸佛本源。 是一切道流归舍处。 大德四大身不解说法听法。 虚空不解说法听法。 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 所以山僧向汝道。 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 堂堂显露,无丝发许间隔。 何不识取。 心法无形通贯十方。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心若不在,随处解脱。 山僧见处。 坐断报化佛顶十地。 满心犹如客作儿。 等妙二觉如担枷带锁。 罗汉辟支犹如粪土。 菩提涅槃系驴马橛。 何以如斯,盖为不达三祗劫。 空有此障隔。 若是真道流,尽不如此。 如今略为诸人大约话破。 自看远近。 时光可惜各自努力,珍重。 ○卷二八玄沙宗一玄沙宗一师备大师上堂曰:太虚日轮是一切人成立。 太虚见在。 诸人作么生满目觑不见。 满耳听不闻。 此两处不省得,便是瞌睡汉。 若明彻得。 坐却凡圣,坐却三界。 梦幻身心无一物如针锋许为缘为对。 直饶诸佛出来。 作无限神通变现。 设如许多教网。 未曾措著一分毫。 唯助初学诚信之门,还会么。 水鸟树林却解提纲。 他甚端的。 自是少人听。 非是小事。 天魔外道是辜恩负义。 天人六趣是自欺自诳。 如今沙门不荐此事。 翻成弄影汉。 生死海里浮沈,几时休息去。 自家幸有此广大门风。 不能绍继得。 更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 还梦见么。 如许多田地,教谁作主宰。 大地载不起,虚空包不尽。 岂是小事。 若要彻即今这里便明彻去。 不教仁者取一法如微尘大。 不教仁者舍一法如毫发许。 还会么。 时有僧问。 従上宗旨如何。 师默然。 僧再问,师乃叱之。 僧问:従何方便门令学人得入。 师曰:入是方便。 僧问:初心人来。 师如何指示。 师曰:什么处得初心来。 僧问:学人创入丛林。 乞师提接。 师以杖指之。 僧曰:学人不会。 师曰:我恁么为汝。 却成抑屈于人。 如今若的自肯,当人分上。 不论初学入丛林。 可谓共诸人久践。 与过去诸佛无所乏少。 如大海水。 一切鱼龙初生至老吞吐受用。 悉皆平等。 所以道初发心者与古佛齐肩。 奈何汝无始积劫动诸妄情。 结成烦恼,如重病人。 心狂热闷颠倒乱见。 都无实事。 如今所睹一切境界。 皆亦如是。 对汝诸根,尽成颠倒。 古人以无穷妙药医疗对治。 直至十地,未得惺惺。 将知大不容易。 古人思惟,如丧考妣。 如今兄弟见似等闲。 何处别有人为汝了得。 可惜时光虚度。 何妨密密地自究。 子细观寻至无著力处。 自息诸缘去。 纵未发萌种子犹在。 若总取我傍家打鼓弄粥饭。 气力将此造次排遣生死。 赚汝一生,有何所益。 应须如实知取好,无事珍重。 ○卷二八罗汉柱琛漳州罗汉柱琛和尚上堂。 大众立久。 师曰:诸上座不用低头思量。 思量不及,便道不要拣择。 委得下口处么。 汝向什么处下口,试道看。 还有一法近得汝。 还有一法远得汝么。 同得汝,异得汝么。 既然如是。 为什么却持地艰难去。 盖为不丈夫男子。 亻蔑亻蔑偰偰无些子威光。 戚戚地遮护个意根。 恐怕人问著。 我常道,汝若有达悟处。 但去却人我。 披露将来,与汝验过。 直下作么不肯。 莫把牛迹里水以为大海。 佛法遍周沙界。 莫错向肉团心上妄立知见以为疆界。 此见闻觉知识想情缘。 然非不是。 若向这里点头道我真实,即不得。 只如古人道。 此事唯我能知,是何境界。 还识得么。 莫是汝见我我见汝便是么。 莫错会。 若是这个我。 我随生灭。 身有即有身无即无。 所以古佛为汝今日人说。 异法有故,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异法灭尽。 莫将为等闲。 生死事大。 此一团子消杀不到。 在处乖张不少。 声色若不破,受想行识亦然。 役得汝骨出在。 莫道五阴本来空也。 不由汝口便解空去。 所以道须得亲彻须真实也。 不是今日老师始解恁么道。 他古圣告报汝。 唤作金刚秘密不思议光明藏。 覆阴乾坤,生凡育圣。 亘古亘今,谁人无分。 既若如此,更藉何人。 所以诸佛慈悲,见汝不奈何。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我今方便也,汝还会么。 若不会,莫向意根下捏怪。 僧问:従上宗门乞师方便。 师曰:方便即不无。 汝唤什么作宗门。 曰:恁么即学人虚施此问。 师曰:汝有什么罪过。 问:佛法还受雕琢也无。 师曰:作么不受。 曰:如何雕琢。 师曰:佛法。 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如何是不生不灭法。 师曰:用不生不灭作么。 问:才拟是过,不拟时如何。 师曰:拟有什么过。 曰:恁么即便自无疮也。 师曰:合取口。 问:诸境中以何为主。 师曰:那个是诸境。 曰:莫是疑处是么。 师曰:把将疑处来。 问:正恁么时是什么。 师曰:不恁么时是什么。 曰:学人道不得。 师曰:口里是什么塞却。 师又曰:诸人朝晡恁么上来下去。 也只是被些子声色惑乱。 身心不安。 若是声色名字,不是佛法。 又疑伊什么。 若是佛法,不是声色名字。 汝又作么生拟把身心凑泊伊。 若是声色名字。 总是声色名字。 若是佛法,总是佛法,会么。 异声无声,异色无色。 离字无名,离名无字。 试把舌头点看。 有多少声色名字。 自何而色,以何为名。 三界如是峥嵘。 尚觅出头不得。 因什么却特地难为去。 只为诸人自生颠倒。 以常为断。 悟假迷真,妄外驰求。 强捏异见。 终日共人商量。 便有佛法。 不与人商量。 便是世间闲人。 话到这里,才举著佛法。 便道拟心即差,动念即乖。 寻常诸处,元无口似纺车。 总便不差去。 佛法事不是隔日疟。 皆由汝狂识凡情作差与不差解。 忽然见我拈个槌子槌背。 便作意度顾览。 不然见我把个帚子扫东扫西。 便各照管。 是汝寻常打柴。 何不顾览招呼便悟去。 上座,佛法莫向意根下皮袋里作则度。 汝成自赚。 我不敢网绊初心笼罩后学。 各自究去,无事珍重。 ○卷二八法眼文益大法眼文益禅师上堂曰:诸上座时寒,何用上来。 且道,上来好不上来好。 或有上座道。 不上来却好。 什么处不是。 更用上来作什么。 更有上座道。 是伊也不得一向。 又须到和尚处始得。 诸上座且道。 这两个人于佛法中。 还有进趣也未。 上座,实是不得。 并无少许进趣。 古人唤作无孔铁锤。 生盲生聋无异。 若更有上座出来道。 彼二人总不得。 为什么如此,为伊执著。 所以不得。 诸上座,总似恁么行脚。 总似恁么商量,且图什么。 为复只要弄唇觜。 为复别有所图。 恐伊执著,且执著什么。 为复执著理。 执著事,执著色,执著空。 若是理,理且作么生执。 若是事,事且作么生执。 著色著空亦然。 山僧所以寻常向诸上座道。 十方诸佛十方善知识。 时常垂手。 诸上座时常接手。 十方诸佛垂手时有也。 什么处是诸上座时常接手处。 还有会处,会取好。 若未会得。 莫道总是都来圆取。 诸上座,傍家行脚。 也须审谛著些精彩。 莫只藉少智慧过却时光。 山僧在众见此多矣。 更有一般上座。 自己东西犹未知。 向这边那边东听西听。 说得少许以为胸襟。 仍为他人注解。 将为自己眼目。 上座总似这个行脚。 自赚亦乃赚他。 奉劝诸上座,且明取道眼好。 些子粥饭智慧不足可恃。 若是世间造作种种非违之事。 入地狱犹有劫数。 且有出期。 若是错与他人开眼目。 陷在地狱,冥冥长夜无有出期。 莫将为等闲。 奉劝且依古圣慈悲门好。 他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 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但且恁么会好。 别无亲于亲处也。 师良久又云:诸上座,贬也得剥也得。 时僧问:学人不为别事。 请师直道。 师曰:汝是不为别事。 问:如何是不生不灭底心。 师曰:那个是生灭底心。 僧曰:争奈学人不见。 师曰:汝若不见。 不生不灭底也不是。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便会取。 问:古人才见人恁么来便叫失也。 古人意如何。 师曰:汝不信,但问别人。 问:维摩与文殊对谈何事。 师曰:汝不妨聪明。 问:法同法性入诸法故,古意如何。 师曰:汝是行脚僧。 问:如何是解修行底人。 师曰:汝是什么人。 曰:恁么即不落因果也。 师曰:莫作野干鸣。 问:识本还源时如何。 师曰:谩语。 问:明暗不分时如何。 师曰:道什么。 问:如何是对境数起底心。 师曰:恰道著。 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 师曰:谢指示。 问:决择之次如履轻冰。 如何决择。 师曰:待汝疑即道。 曰:学人即今疑。 师曰:吓阿谁。 问:従上宗乘如何履践。 师曰: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问:如何是末后句。 师曰:苦。 问:如何是玄言妙旨。 师曰:用玄言妙旨作什么。 问:如何是直道。 师曰:恐难副此问。 问:承教有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如何得恁么。 师曰:如何得恁么。 问:教云: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学人如何解。 师曰:汝甚解。 师又曰:此问已是不会古人语也。 因什么却向伊道汝甚解。 何处是伊解处。 莫是于伊分中便点与伊么。 莫是为伊不会问却反射伊么。 且素非此理,慎莫错会。 除此两会,别又如何商量。 诸上座若会得此语也。 即会得诸圣总持门。 且作么生会。 若也会得一音演说。 不会随类各解。 恁么道莫是有过无过说么。 莫错会好。 既不恁么会。 作么生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 有个去处始得。 每日空上来下去。 又不当得人事。 且究道眼始得。 他古人道。 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何不且恁么会取。 僧问:远远寻声,请师一接。 师曰:汝寻底是什么声。 是僧声是俗声是凡声是圣声。 还有会处么。 若也实不会。 上座,吵吵是声,吵吵是色。 声色不奈何,莫将为等闲。 上座若会得,即是真实。 若不会即是幻化。 若也会得,即是幻化。 若也不会,即是真实。 他古人亦向上座道。 唯我能知。 除此外别无作计校处。 上座成不成従何而出。 是不是従何而出。 理无事而不显。 事无理而不消,事理不二。 不事不理,不理不事。 恁么注解与上座。 若更不会,不如且依古语好。 他古人见上座百般不得。 所以垂慈向汝道。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无事珍重。 发布时间:2025-09-14 08:51:13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