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1 内容: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1《永嘉大师证道歌》,是佛教中一篇以韵文形式写成的著名文献。 它是大师学教、参禅悟道后述其对道之体会。 师讳玄觉,温州永嘉人,俗姓戴。 八岁出家,博探三藏,尤精天台止观法门。 尝谒六祖惠能于曹溪,得蒙印可。 少留一宿而还。 时称一宿觉。 住温州龙兴寺,法道大振,号真觉大师。 唐玄宗先天二年入灭。 世寿四十九,赐谥无相大师。 著作有《永嘉集》十卷,《证道歌》一首。 先列原文,后作简释。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君不见三字,往往用于诗歌的开头,以加强语气,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李白诗《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大师用此三字开头,就是说,您难道没有见到吗! 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绝学无为闲道人。 绝学,即是绝世之学。 世间之学,不能了生死,不得称绝世之学。 唯有出世间佛法,才能称为绝世之学。 无为,拣去有为。 小乘据事相修行,只能称有为。 唯大乘行人了达空有不二,安居中道,方得称无为。 闲道人,心存般若,不为六尘境界所转。 所谓苟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故称闲道人。 此殆作者自况。 不除妄想不求真。 妄想,即是依真如体上所起虚妄缘虑之心,离开真体也不能独立存在。 如波依水一样,乃全妄即真的真如随缘现象,所谓不变随缘是也,只要不被妄转,即转化为真心,不必去除妄想。 若要有除妄的想法,本来是一重妄想,又平添一重妄想。 为什么可以不求真? 因为一念回光,妄心若歇,即是真心,所谓妄心若歇,歇即菩提是也。 所以也不必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无明,即无所明了,乃最初真心一念妄动所起之幻翳,譬如目眚见空华,本无实体。 若以般若智照,当体即是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所以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幻化空身,即是现前之五阴色身。 由于五阴是妄身妄心所成,如幻术所化,故称幻化空身。 但虽是幻化之体,却为众生在缠法身所依。 法身流转五道即是此意。 若离此幻化空身,凭什么去观照自己常住不灭之真心。 (法身即真心异名)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全妄即真而言,幻化空身即是法身也。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法身觉了无一物者,若以般若智照,五蕴当体即空,法身也无一物当情,而了不可得。 本源自性天真佛者,此了无一物当情之法身,即是人人本具,不假修造之天然佛性。 故云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者,色受想行识之五阴幻身,依于藏性真体,乍生乍灭,如浮云在太空中去来飘忽。 三毒水泡虚出没者,三毒。 指贪、嗔、痴,此三能毒害出世善法,故名三毒。 若以般若智照,三毒虚幻,亦如水上之泡影,虚妄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实相,即中道理体。 证此实相,必须达到人、法二空境地。 分证实相,乃别地圆住之位。 满证实相,即究竟佛果。 故云证实相,无人法也。 刹那灭却阿鼻业者,梵语阿鼻,此云无间。 若堕阿鼻地狱,受苦无有间断。 造极重恶业,方堕此狱。 若证诸法实相,一刹那间,欲觅地狱之相,也了不可得。 故云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永嘉大师深恐末世众生善根浅薄,于此不信,而生退堕。 故发重誓以证不虚:我若妄语诓骗汝等,愿堕拔舌地狱,受如尘如沙劫之苦报。 顿觉了,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拣非渐次而知。 如来禅,乃世尊于灵山会上拈华,迦叶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于摩诃迦叶。 迦叶付阿难,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来东土传法,尊为禅宗初祖,六传至惠能,以后代代相传迄今,名为教外别传。 所传即首楞严大定也。 六度万行体中圆者,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 言度者,各有所度。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此六度总摄一切万行,故云六度万行。 若以如来禅为体,即般若为依而修六度,则六度万行于一念中顿圆。 故云六度万行体中圆也。 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者,寂照无二,不生不灭之真如妙性,本来了无境相,只由真如不守自性,不觉一念妄动,转本有智光,成无明之业识,妄立能所,产生见、相二分。 (即转识、现识)因三细而六粗,境相妄现。 无明,喻梦心。 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六趣,喻梦境。 此则全因无明妄心而有,如人作梦。 故云:梦中明明有六趣。 迨至四十二品无明迷梦破尽,朗然大觉,即恢复了本觉妙明真性,则如大梦觉醒,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境相俱不可得。 故云:觉后空空无大千也。 无罪福、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罪性,福性,其性本空。 若损,若益,其相如幻。 此约真谛而说,言罪与福,损与益。 于诸法本空之寂灭性中不可以寻问、求觅也。 《楞严经》说:若人发心归元,十方世界悉皆消殒夫世界犹尚消殒。 有何罪福、损益可求觅也。 但前提是不能离开真谛,不能从事相上理解为无有罪福报应可得,无有违损顺益招感也。 比来尘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比来尘境未曾磨者,此言众生从无量劫来,背觉合尘,本具智光,能辉天鉴地之佛性,不能显现。 犹如宝镜蒙尘,未有磨治之功,不能照物。 今日分明须剖析者,言今日幸遇知识,发明心地,应须认真省察,拂去心地尘垢,恢复本有智光。 性德有功,性德方显。 剖析,指修治省察之功夫也。 谁无念,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念,谁无生者,谓谁人无有缘虑的念头,谁人能真正明白缘起性空的无生之理。 若实无生无不生者,谓若实知会无生之理,即不为一切法所转,所谓苟能无心于万法,何妨万法常围绕是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者,永嘉大师深恐后人闻到无念、无生的说法,错误以为只要压捺六识妄想,枯守空寂,即可证知无生法忍。 此则大错特错,永无成功之期。 譬如机关木人,亦无念头,试唤他来问;你求佛用功,早晚几时得成佛道一样可笑。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放四大,莫把捉者,四大。 即地水火风四大,人身乃四大假合,无始以来,舍身受身,恒以为实我。 起贪嗔痴,造种种业,致生死轮回不休。 今由知识、经教,始知五蕴非有,四大性空,从此放下四大幻身,不再去执着、把捉,故云放四大。 莫把捉也。 寂灭性中随饮啄者,若了达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体寂灭。 于寂灭性中,正好一念万年,随缘饮啄。 (饮,喝茶. 啄,吃饭)故云寂灭性中随饮啄也。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者,诸行,指一切有为之法。 凡是有为法,因缘会遇而暂有,因缘离散而消失,是无常的,当体即空。 若能于依他起性之有为法上,观照其当体即空,即是圆成实性,此亦即是一切如来同体之大圆觉性。 惜乎凡夫迷而不知,所谓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也。 故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也。 决定说,表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徵。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决定说,表真僧者,悟道之人,胸有成竹,说话果决,无模棱两可之辞。 故云决定说。 悟道之人,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堪作法门领袖,乃表表真僧。 故云表真僧也。 有人不肯任情徵者,设或有人,不同意我之所说,任汝之情,作种种徵问、诘难,我当答之也。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者,教外别传,唯传此法,直下明心,但求其根本,不徇其枝末,故云直截根源也。 佛所印者,直截根源之禅法,乃佛所印可也。 摘叶寻枝我不能者,名相之学,大抵须寻章摘句,头绪纷繁,无有穷尽,犹如摘叶寻枝,徒自困耳,我所不屑为。 故云摘叶寻枝我不能也。 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中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不色。 梵语摩尼,此云如意。 能雨众宝,无不如意。 摩尼,喻佛性,人人皆具而为无明垢障所覆,不自觉知。 故云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中亲收得者,此摩尼珠,非世所有,乃蕴藏于如来藏中。 众生常为三毒五阴烦恼所覆,不得受用,谓之在缠如来藏;诸佛五住究尽,三德圆满,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种种殊胜力用,谓之出缠如来藏。 六般神用空不空者,此摩尼珠,有六窍,喻六根。 众生在迷,六根驰逐于六尘境,成为六贼,无量功德法财尽为所劫。 悟道之人,则有六般神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口谈说,在足运奔,妙用无尽。 此之妙用,非有非无,若言其有,无形无状。 若言其无,明明历历。 故云六般神用空不空也一颗圆光色不色,者,此之宝珠,从无始来,灵明洞彻,照鉴十方。 若言其有色,却是真色无形,若言其无色,则森罗大千。 故云一颗圆光色不色也。 净五眼,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净五眼者,五眼: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 具足五眼为佛。 悟道之士,大开圆解,虽是肉眼,具佛知见,犹同佛眼清净。 故云净五眼也。 五力者,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由五根增长,则得五力之用。 故云得五力也。 又;别本作净五根,得五力。 文义俱顺,亦可依从。 唯证乃知难可测者,无论是净五眼,得五力,须至亲证乃可测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以凡夫情量测度之。 经云: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能着。 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也。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此二句举喻。 镜里之形,见之不难。 喻众生背此觉性,认其影形而流浪生死,不能出离也。 水中之月,拈之不得。 喻众生随逐外缘,欲其返本归源,如猿猴水中捉月难可得也。 常独行,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达法之人,纵万法围绕,不与万法为侣,高超三界,独行独步。 故云常独行,常独步也。 达者同游涅槃路者,达者,达法之人也。 涅槃者,不生不灭也。 涅槃路,即不生不灭之路。 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此之一路,唯明心达本具大乘种性之人,方得游履也。 调古神清风自高者,有道之士,不染世缘,格调古朴,神清气爽,道风自然高致,故云调古神清风自高也。 貌悴骨刚人不顾者,大修行人,虽形貌枯悴,由内有所守,骨气自刚,常人多不知而疏远之。 故云貌悴骨刚人不顾也。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者,释子,指出家比丘,为释迦牟尼弟子,故称释子,所谓四海出家,同名为释是也。 口称贫者,口虽称贫,内蕴圣道,实非贫也。 实是身贫道不贫者,身贫,为缺世财也。 道不贫,道则河沙功德,无量法财,应用无尽。 故云身贫道不贫也。 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者,贫则粗布麻衣,身乏严饰。 道则内怀般若,般若乃无形心宝,最极尊贵。 故云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也。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缘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无价珍,指心宝。 唯此心宝,应用无尽,利益物机。 凡有所缘求,皆能满足而不吝。 十方诸佛,一切众生,咸具此宝,只是我等不解求耳。 故云无价珍,用无尽。 利物应缘终不尽也。 三身、四智体中圆者,三身,指法、报、应三身。 四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此三身,四智,心体中自然圆满具足,故云三身四智体中圆也。 八解六通心地印者,八解,指八解脱:一、内观色解脱;二、外观色解脱;三、净处解脱;四、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处解脱;八、究竟寂灭处解脱。 因中修八背舍,发无漏智,断三界见思惑尽,证阿罗汉果时,得此八解脱。 六通,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六通也。 此八解、六通,并是证阿罗汉果位所得,乃三界断见思惑尽之心地印也。 发布时间:2025-09-08 17:44:33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