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3 内容: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3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西竺雪山有草,名曰肥腻,洁净香美,白牛食之,乳汗成醍醐上味。 雪山,喻一真妙境;香草,喻圆教八正道;牛喻照理真智;醍醐,喻一乘妙法。 我常纳者,谓见性之士,不历渐次而修,念念与般若相应也。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也。 一切性,即法界性也。 一法,即一心之法也。 一性圆通一切性者,即一性圆通法界性也;一心遍含一切法者,即一心遍含无尽法也。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此承上引喻以明。 一月普现一切水者,如青霄一月,普现于江河池沼溪潭等处,凡有水处,皆悉现月也;一切水月一月摄者,众水所现,唯天上一月耳。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 互容互摄,故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同如来合也。 以诸佛亲证法身,即众生本具佛性故也。 荆溪云:众生理具诸佛成。 成之与具,莫不性等。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地以能生为义,一地,即初地,言初地能具足十地功德,故云一地具足一切地也。 非色非心非行业者,既一地具足十地功德,其功德不可思议,则一切色、心、行、业皆不可测度也。 非色者,非窒碍之色也;非心者,非分别觉知之心也;非行者,非迁流造作之行也;非业者,所作之业,有即非有也。 故云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弹指顷,圆满成就八万行门。 刹那,一念具九十刹那,言极促之时。 三祗劫,即三大阿僧祗劫。 梵语阿僧祗,此云无央数。 劫,具云劫波。 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别,。 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 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极长时也。 今一刹那间能泯三祗劫界限,此乃念劫圆融境界。 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是也。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一切名言、法相、菩提、涅槃、真如、解脱、非有、非无、非凡、非圣、头数无尽,实非究竟,故云一切数句非数句。 此等名数文句,皆标月指耳,非灵明觉性之第一义谛。 因第一义谛是离名句相、离言说相。 故云与吾灵觉何交涉也。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灵明觉性,毁既不可及,赞亦不可尽。 其体若虚空,无有涯岸(边际)。 故云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也。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灵明觉性,周遍法界,不离当处常湛然也。 觅则知君不可见者,谓此灵明觉性,不离行住坐卧之中,见闻觉知当处,若离现前见闻觉知。 欲别觅觉性,终不可得。 祖师云:将心觅心,岂非大错。 故云觅则知君不可见也。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 此灵明觉性,亦即真如佛性,灵光洞彻,无所不遍,诸佛悟之而无得,众生迷之而无失。 若欲取之,则不能得。 欲舍之,则终日相随而不舍。 故云取不得,舍不得也。 然则如何而可? 于不可得中,只须念念现前即得。 故云不可得中恁么得也。 默时说,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 默时说者,即默时不异于说也。 如《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 善哉! 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时默者,如经云:始从成道夜,终至跋提河(世尊灭度处)于是中间,未曾说一字,即说时默也。 大施门开无壅塞者,诸佛出世,普令一切众生成佛。 如大施主,开门遍施,故云大施门开。 佛以法施一切众生,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平等而施。 故云大施门开无壅塞也。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若或有人问我解何宗旨? 吾当答云:摩诃般若力。 梵语摩诃,此云大、多、胜。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 此摩诃般若,力用无边,信解,则见等诸祖,受持,则福盖人天。 故云摩诃般若力也。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般若之智,既得现前,以大悲心,入世接物利生,纵横应用,种种施为,皆为佛事。 或有人说是,或有人说非,皆非常人所知。 故云或是或非人不识也。 般若菩萨或示逆行,或示顺行,皆为助佛行化,亦非天道众生所能测知,况人道凡夫乎。 故云逆行顺行天莫测也。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永嘉往谒曹溪六祖,得蒙印可,一宿而别。 人称一宿觉。 或有疑一宿觉其事者,我当报言,吾非今生一世所修,乃多劫熏习般若故耳。 永嘉大师云:我依般若而说,非是等闲以言语欺诳、惑乱汝等,故云不是等闲相诳惑也。 建法幢,立宗旨。 明明佛敕曹溪是。 建立法幢,树立宗旨。 从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传佛心印,西土二十八祖,递相传授,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六传至曹溪惠能,彰灼可考。 故云明明佛敕曹溪是也。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始自灵山会上拈华,迦叶微笑。 佛云: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迦叶,是为最初传法,故云首传灯也。 二十八代西天记者,初祖迦叶传二祖阿难。 递相传承,三祖商那和修,四祖优婆曲多,五祖提多迦,六祖弥遮迦。 七祖婆须密,八祖佛驮难提,九祖伏驮密多,十祖胁尊者,十一祖富那夜奢,十二祖马鸣,十三祖迦毗摩罗,十四祖龙树,十五祖迦那提婆,十六祖罗侯罗多,十七祖僧迦难提,十八祖伽耶舍多,十九祖鸠摩罗多,二十祖阇夜多,二十一祖婆修盘头,二十二祖摩拏罗,二十三祖鹤勒那,二十四祖师子,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故云二十八代西天记也。 历江海,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梵语菩提达摩,此云觉法,西土为二十八祖,此土为初祖。 本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遇二十七祖,祖知其密迹,发明心要,乃记之曰: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年,当往震旦,大兴佛法。 师自南天竺泛海,涉三年,梁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史萧昂表闻于朝。 武帝览表,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 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 帝问:如何是真功德? 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 帝不悟,师知机不契。 是月十九日,潜渡长江,十一月二十三日,至洛阳。 魏孝明帝大和十年,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 即禅宗初祖也。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可数。 大师少室栖止九年,未遇知音。 时有僧神光,闻达摩住少林,乃往参谒,师端坐面壁不与语。 神光自思,昔人为法忘躯,我当学之。 其年十一月九日夜,天大雨雪,神光坚立不动,达旦,积雪过膝。 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光悲泪曰:惟愿和尚发大慈悲,开示法要。 师曰:诸佛无上妙道,岂可以轻心慢心求得闻耶! 光闻师诲,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求哀开示,师知法器。 神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光于言下大悟,师传心印。 是为二祖。 二祖既得初祖衣钵,六传而至惠能,其道大行于世。 故云六代传衣天下闻。 六代:达摩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惠能,能即曹溪六祖。 自后得道者不可胜数,故云后人得道何穷数也。 真不立,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 实际理地,一法不立,故云真不立。 妄本空者,妄乃真体上所现之幻象,本来不实。 故云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者,有无亦相待而立。 今既双遣有无两相,若尚存一空相,则尚非究竟,亦须空却之。 故云有无俱遣不空空也。 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二十空门元不著者,如来破二十种执有之见,因成二十空。 二十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虽有二十空名,其体即一法也,不应执著。 故云二十空门元不著也。 一性如来体自同者,真如佛性,众生与佛,其体相同。 佛是已成之佛。 我是未成之佛,修德迥异。 若论性德,何尝不同。 故云一性如来体自同也。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是镜上痕。 根以能生为义,心生则种种法生。 故云心是根也。 法即五根六尘之法,即十一色法。 心法与色法,乃性境上之幻象,故云两种犹是镜上痕也。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痕垢,喻妄念情虑。 痕垢若尽,心光始能透露毕显。 故云痕垢尽除光始现也。 心法双亡性即真者,若能达到心(六识妄心)法(六尘妄境)两亡境地,自然明见佛性。 故云心法双亡性即真也。 嗟未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嗟,叹辞。 恶时世,指末法时世也。 世尊出世,转大*轮,利益有情。 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今正、像已过,正届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转薄少,其性刚强,弘法不易。 故云众生福薄难调制也。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去圣时遥,邪见转深。 魔王外道流行,正法昌明不易,反而多生怨害。 故大师兴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之叹。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此二句承上去圣时遥,魔强法弱之叹而来,一闻如来说有不历渐次之顿教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恨不得把它灭除,令如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 不须怨诉更尤人。 世人所造种种恶业,皆妄心所作,故云作在心,所感苦果,由地狱、畜生、饿鬼等种种身形来承受。 故云殃在身也。 此乃自作自受,非他人所致。 故云不须怨诉更尤人也。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轮。 谤法之罪,最为惨重,定要招感五无间狱业报。 五无间:一、趣果无间。 不问男女老幼贵贱及天龙鬼神,罪业所感,悉同受之;二、受苦无间。 于剑树刀山,镬汤炉炭,洋铜铁汁,备受其苦,无有间歇;三、时无间。 堕此地狱,历劫受罪,无时间歇;四、命无间。 堕此地狱,从初入时,至八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受苦无间;五、形无间。 谓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一切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 畏无间狱报之惨,故云莫谤如来正*轮也。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狮子住。 旃檀林,喻一乘妙境。 无杂树,喻无小根权位之杂机。 郁密,繁茂之貌。 森沉,幽邃之状。 狮子住者,狮子,喻大乘菩萨。 法性之境,唯大乘菩萨所住。 般若法门,唯接上根,中下之机,卒难悟入。 故云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狮子住也。 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无为大道,唯大乘菩萨所游履,诸小乘与权位之人不能涉足。 狮子,喻大乘菩萨。 走兽飞禽,喻人天、二乘之机。 境静林闲,喻一乘妙境。 唯上士所游,中下之流所不到。 故云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也。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狮子儿,喻菩萨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众随后,喻声闻、缘觉小乘之众,仅能随其后也。 三岁便能大哮吼者,三岁,喻见性人圆修三法也。 三法,即空、假、中三观。 智者大师云:空也者,泯一切法也。 假也者,立一切法也。 中也者,妙一切法也。 空不定空,空处当体即假即中;假不定假,假处当体即空即中;中不定中,中处当体即空即假。 此之三法,不纵横,不并别。 一处常三,三处常一。 所以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 谛观名别体还同,是故能所二非一也。 悟此三法,所修皆中道实相。 故云三岁便能大哮吼也。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野干,喻凡夫、二乘也。 狮子,乃兽之王,喻大乘菩萨也。 大乘菩萨,深悟法性,从初发心,便成正觉。 所说法门,悉皆称性也。 二乘、权位行人,不能明见佛性,所说不明究竟实相之理,犹如百千妖怪,虚开其口,终无所益也。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圆谓圆满,顿,非渐次。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 圆顿之教,不假渐次,直指佛境,乃了义之谈。 勿,不可也。 勿人情者,圆顿教人,无人情可说,对则对,错则错,不讲私情。 设有疑情不决,直须通过争辩,求得真理。 故云有疑不决直须争也。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山僧,永嘉自谓,岂是山僧逞人我之争,切恐未来一切众生,于修行中堕入断、常二见之陷坑。 断即断灭,落于空见;常即常见,谓相常不变,堕于自然,此二见,如世陷坑,误人最深。 故云修行恐落断常坑也。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非与不非,是与不是,应须决择分明,不可错乱也。 不可颟顸佛性,笼统真如,似是而非,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堕。 此举龙女成佛、善星陷堕之事以明是非之相。 龙女成佛事。 昔日灵山会上有一龙女,献佛宝珠,世尊受之,而为说法,悟无生忍,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号华鲜如来。 故云是则龙女顿成佛也。 非则善星生陷堕者,昔有比丘,名曰善星。 读诵十二部经,发得四禅定,谓为真涅槃。 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法,遂起邪见,拨无因果。 且向佛起恶心,生陷无间地狱。 故云非则善星生陷堕也。 发布时间:2025-09-08 12:45:10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