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2 内容: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2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士一决一切了者,上士,指上根大机。 无上妙法,唯大乘菩萨才能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一了百了。 故云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之士,于此妙法,只益多闻,未能信解。 故云中下多闻多不信也。 但自怀中解垢衣,者,垢衣,喻无明烦恼。 垢有染污之义,衣有盖覆之义。 见性之士,但自不为无明尘劳垢衣所盖覆,自然天真显露,灵光独耀。 故云但自怀中解垢衣也谁能向外夸精进者,见道之人,潜藏密修,韬光不露,不屑于事相上坐禅行道,向人夸说我能精进也。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却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发言毁辱谓之谤,是为不是谓之非。 见性之人,其心安然,不为顺逆境界所转,一任人毁辱于我而不辩白。 故云从他谤,任他非也。 既不辩白,即不受恶言,谤言还归谤者自己。 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耳! 故云把火自烧徒自疲也。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者,此二句承上从他谤,任他非而来,谓我闻毁辱之言,恰似饮甘露,不生热恼。 既不生热恼,当体是即空、即假、即中之不思议实相妙境,故云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也。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耳闻恶言,观照不起嗔心,功德法财自然增长,则彼毁谤之人,乃反为我逆境上善知识。 故云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也。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者,此亦承上而言,谓若不因讪毒毁谤之言加及于我,我能谛了善恶之声,皆不可得,当体无生,即起怨亲平等之心,坦然忍受。 若不能如此,何以表我无生慈忍之道力也。 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宗通者,即洞明宗旨,深达本源,故云宗通也。 说通者,善能讲说,名相法数,一一了知,故云说通也。 宗说双通者,极为难得。 永嘉大师始习天台教观,发明知见。 后往曹溪,得六祖印可。 故曰宗亦通,教亦通也。 定慧圆明不滞空者。 因中谓之止观,果上谓之定慧。 定慧不二,谓之圆明。 此圆明之性,非小乘滞空者所能决断,故云不滞空也。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永嘉大师云:非但我今独自了达圆明法性,恒河沙数诸佛亦皆同证此定慧不二之圆明法性。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为兽中之王,若哮吼一声,群狐屏迹,百兽皆脑裂,恐怖而走。 喻大乘菩萨所说圆顿法音,天魔退避,外道潜踪。 故云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也。 香象,喻小乘声闻、缘觉之人,虽有威德,若不能回小向大。 闻圆顿大法。 多不能谛信,如闻狮子吼,即失威奔走。 如法华会上五千退席之俦是也。 天龙闻之生欣悦者,诸天龙王,闻狮子吼时,心则欣欣然而悦也。 喻大乘菩萨闻佛说大法,心生欣悦,踊跃无量。 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漫游江海,涉历山川,寻师访道,为了何事? 无非为了决择生死,发明己事,故云寻师访道为参禅也。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者,自从往曹溪六祖处印证心地法门,了知一切诸法,本不生灭,自性本无去来,与生死不相干涉。 故云了知生死不相关也。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祖宗门下,扬眉瞬目,拈槌竖拂,头头示道,法法全彰。 或行或坐,或语或默,真如之性,湛然不动。 故云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也。 证道之人,体达诸法如幻,我相本空。 假饶有人利刃、毒药相加害,我亦坦然无惧,视同等闲。 故云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也。 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我师得见燃灯佛者,我师,即释迦如来。 世尊因地为雪山童子时,值燃灯佛出世,以五百金钱买莲华,往献于佛,并发愿言:愿我成等正觉。 燃灯佛即为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说法度人,与我无异。 故云我师得见燃灯佛也多劫曾为忍辱仙者,世尊因地曾为忍辱仙人,于山中修诸苦行,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而心无嗔恨,乃至舍身饲饿虎,割肉施饥鹰,种种苦行,非止一劫。 故云多劫曾为忍辱仙也。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前三句,乃永嘉大师伤叹之辞。 无量劫来,受无量身,生死海中,头出头没,无有休息。 故云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也。 后二句,牒前伤叹之辞。 大师言:自从顿悟,了一切法无生,则于如幻如化诸荣辱境上,有何忧喜可得。 故云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也。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入深山,则远离尘嚣也。 住兰若者,梵语阿兰若,此云闲静处,即僧舍也。 岑崟者,山高貌。 长松下,头陀行者所栖止处。 见性之人,随缘度日,或居深山岩谷,或住寂静僧舍,或禅定于长松之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优游,超然自得貌。 阒寂,静寂貌。 出家之士,识心达本,静坐、安居,不为尘劳所羁绊,何等潇洒自在。 觉则了,不勉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觉则了者,觉悟真心本有,妄境原空。 但得念念观照,目击道存,自然左右逢源,一了百了,不必于有为法上,去施有为之功。 盖此与一切有为法不同,故云觉则了,不勉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住相布施,即著相行施。 因不与般若观照相应,故成有为功行。 既是有为功行,其所感果报,但得生天之福。 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也。 譬如仰箭射空,势力既尽,还堕于地。 合天福享尽,还复堕落恶道,受种种苦。 故云犹如仰箭身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也。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人天福报,会有尽时。 小乘诸位,终属权果,非究竟法。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清净觉地。 一超直入,即不历僧祗获法身之意。 但得本,莫愁末。 如净琉璃含宝月。 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者,若得其本,末则自知,不须愁也。 本即真如自性,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本来现成。 故云但得本也。 如净琉璃含宝月者,琉璃,喻法身妙境。 宝月,喻解脱真智。 境智冥合,灵光腾古辉今,犹如琉璃瓶中内贮明月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者,如意珠,即摩尼珠,喻心宝。 《法华经》云:独王顶上,有此一珠,不妄与人。 此之宝珠,人人本具,非从外得。 但由众生妄念所覆,不能显现。 永嘉大师云:我今已解此如意珠,以此自利,以此利他,应用无尽,故云自利利他终不竭也。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澄江月照,松风吹拂。 在此长夜清宵中,本分道人何所为? 此是出格大人境界,不独凡夫不知,小乘人亦不能测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或谓之佛性,或谓之戒珠,或谓之心地,或谓之心印,随其功用,各得其名。 能觉知故,名曰佛性;莹净无垢,名曰戒珠;能生诸法,故曰心地;号令群品,名曰心印。 名有多种,体唯是一。 森罗万象,器界山河,皆同一体,雾露云霞,犹体上衣。 故云雾露云霞体上衣也。 降龙钵,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钵,即钵盂,应量器也。 僧人乞食所用。 锡杖,取振时作锡之声,乞食及驱走兽之用。 名降龙钵者,世尊度三迦叶时,降伏火龙,故名降龙钵。 名解虎锡者,昔高僧稠禅师,在王屋山习禅,见二虎斗,即以锡杖中解之,二虎各分散而去。 故名解虎锡也。 两钴金环鸣历历者。 锡杖两边有圆形之耳,称钴。 表真俗二谛。 两边各有三环,共六环,表六波罗密。 中心,表中道也。 鸣历历者,振锡之声,甚为清晰,历历可闻也。 昔永嘉大师持锡往曹溪,谒见六祖绕禅床三匝,振锡而立,即斯物也。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首句谓不是外现威仪,标立形相,虚然执持也。 如来宝杖亲踪迹者,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 过去如来,现在诸佛皆执故,为圣人标帜。 故云如来宝杖亲踪迹也。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二乘之人,弃妄求真,断见思烦恼,证偏真涅槃,非究竟出离。 大乘之人,了真妄同体。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故不求真,亦不断妄。 何以故? 了知实际理地,真妄二法皆不可得。 故云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也。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者,言无相者,约真谛说,泯一切法也;无空,即是不空,约俗谛说,立一切法也;无不空者。 无,即是空,不空,即是有,二者融通,故曰无不空,此约中谛说,统一切法也。 三谛圆融,如伊字三点,不纵横,不并别,即佛三德秘藏,中道实相。 故云即是如来真实相也。 心镜明鉴无罣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明心之士,心如明镜。 照鉴物象,不起分别,故无有罣碍,廓然广大。 清净含莹,无有边际。 故云廓然莹彻周沙界也。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境非外来,乃在一切众生一念心光影现之中,故云万象森罗影现中也。 一颗圆光非内外者,自心光明,如一颗摩尼珠之圆光,灵珑透剔,莹澈十方,无有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 漭漭荡荡招殃祸。 豁达空者,即断灭空也。 拨因果者,由著断灭空而拨无因果也。 世出世间,一切因果,善恶等业,毫发不爽。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既落断灭之见,拨无因果,所招殃祸,犹如大海漭漭荡荡,既深且广。 故云漭漭荡荡招殃祸也。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若弃有见,而著空见,其病亦如拨无因果一样,故云弃有著空病亦然也。 下引喻,譬如有人,避水之溺而投诸火中,取死之道等耳。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舍弃妄心,欲别取真如之理,则此取舍之心,反而成巧伪之行。 巧是聪慧,(指分别心)伪是愚痴,无真正智慧。 (无分别智)何以故? 真妄同源,心外无法,舍一取一,徒增妄心,转失真源。 后二句亦承上取舍之心成巧伪而来,谓禅之人,不了心地法门,存取舍之心而修,皆非究竟,尽属有为。 以真性其大无外,本无可取舍故,若以取舍心而修无上菩提,何异认贼为子,欲其亲附,总不可得。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自性本具恒沙称性功德法财,今不得受用,反而减损法财,磨灭功德,无不由于心意识之故也。 盖心即第八识。 此识为无覆无记,摄藏染法种子,遇境逢缘,能起现行;意即第七识,此识为有覆无记,念念执我,令众生妄想不断;识即第六识,此识攀缘六尘境,起种种分别,与五十一心所恒相应,力用最大。 由此心意识三,引生妄想连续不断,造种种业,乃损法财、灭功德之罪魁祸首。 故云莫不由此心意识也。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此二句是说,禅门参禅是离开心意识而参的,若能离开心意识,无生知见之正智,自然现前,此智不为境界所动,具大威力。 故云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也。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是世间大丈夫。 今言大丈夫者,乃出世间大丈夫。 秉智慧之剑,以般若为锋刃,闪金刚之光焰。 破烦恼网,出生死界。 金刚,金中最刚。 此物极坚利,坚故,万物不能摧;利故,能摧万物。 以喻金刚般若也。 般若威力无穷,非独能摧伏外道之心,早先也曾使天魔惊惧,落魄丧胆。 《宝星经》云:有一天魔王,平日以手按地,三千大千世界皆悉摇动。 佛成道时,领诸魔众,欲于佛前,以手拍地,碎须弥山,恼害世尊。 世尊即入慈心三昧,是时魔方乃举手,须弥忽隐而不见,是时魔王,心惊胆战而遁。 故云早曾落却天魔胆也。 震法雷、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或谓之慧剑,或谓之法雷,或谓之慈云,或谓之甘露。 原是一法,随其功用而且得种种名。 能破魔网,坚利故,谓之慧剑;能骇动物机,增长善根故,谓之法雷;聚集人天,善能号令,谓之法鼓;能荫覆群生,使得清凉,谓之慈云;能消热恼、除饥渴,谓之甘露也。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者,龙象,喻宗门中出格高人,蹴踏,喻高人之作略、施为,能以般若之慈云、甘露滋润无边众生,三乘(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五性(凡夫性,二乘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皆因之醒悟。 谓无论上中下根,均被其所润泽者也。 发布时间:2025-09-08 10:26:2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