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4 内容: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4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大师少时,历诸讲肆,听闻天台智者教观,研讨经疏而积学问也。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经乃佛口所说,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 但看经须具看经眼,眼若不明,反为名相所眩,不能反照自心,一味多闻,致成过误。 譬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如来诃责多闻之人,不有修证,纵积学问,终无所益。 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从来者,无始以来也。 蹭蹬者,行道不进之貌。 虚行者,所行无实益也。 即是说,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困疲于生死险道,于涅槃路上未曾踏实,故云从来蹭踏觉虚行。 多年枉作风尘客者,譬如世人,飘蓬南北,远离家乡,枉作风尘之客也。 种性邪,错知解。 不解如来圆顿教。 首二句,指不依三宝之人,依附邪师,生诸邪见。 故云种性邪、错知解也。 邪知邪见之人,不是执断,就是执常,岂解如来圆顿教法,故云不解如来圆顿教也。 二乘精进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二乘之人,修行精进,断三界见思惑,证偏真涅槃,以无大悲心,不能涉俗利生。 故云二乘精进无道心也。 外道聪明无智慧者,西竺外道,极有聪明之士,念得四围陀典,但不明佛性,无般若妙慧。 故云外道聪明无智慧也。 亦愚痴,亦小獃,空拳指上生实解大人无智曰痴,小儿无智曰獃。 空拳指上生实解者,愚人,小儿,于空拳、指上,妄执为实有。 如来或说有法,或说空法,或说顿、渐、偏、圆、不定之法,诸小根器者,不明佛性,随语生执,犹如于空拳、指上生实解也。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佛之言教,如标月指,应须因指望月。 若迷指为月,非独迷月,亦乃迷指,以认指为月故。 学道之人,亦复如是。 若以言教为佛性,非独迷其佛性,亦乃迷教,以教为佛性故,此则枉费修行之功。 故云执指为月枉施功也。 根境法中虚捏怪者,中下根性之士,于根、境、识十八界法中为彼所转,不能体认般若,起颠倒见,执为实有。 故云根境法中虚捏怪也。 不见一法则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能观知当体即空,则许亲见如来法身,方得名为观自在者也。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若了达罪福性空,法执一断。 则业障自空。 僧肇云:五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若法执未亡,因与果,如形与影相随。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故云未了应须还宿债也。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首句谓譬如饥饿之人,忽遇王者之膳盈前,水陆毕备,种种美味,见之怖畏而不敢食。 此喻中下之士,闻人人自性,与佛同体,不敢承当。 故云饥逢王膳不能餐也。 次句谓譬如久病之人,遇卢医扁鹊等医王,犹豫不肯服其药,则病争得瘥也。 此喻钝根之人,遇佛大医王,不信其教,则八万四千烦恼沉疴,争得全愈。 故云病遇医王争得瘥也。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身在五欲境中,而能行禅那,其心清净,不受污染者,全仗其有般若之力也。 火中莲华终不坏者,譬在欲行禅之希有难得,如火中莲华,终不坏也。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过去久远劫时,有一比丘,名曰勇施。 犯如来四重根本戒。 欲求忏悔清净,即将三衣挂在锡上,高声唱言:我犯重罪,谁为我忏。 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鼻鞠多罗。 指示云:当推究罪性了不可得。 勇施闻之,悟无生法忍。 即往东方世界,成等正觉,号宝月如来,至于今日。 故云早时成佛于今在。 狮子吼,无畏说。 深嗟懵憧顽皮靻。 诸佛说法,圆顿自在,如狮子吼,无畏自在。 故云狮子吼,无畏说也。 深嗟者,深叹之辞。 懵憧者,非聪慧也。 顽皮靻者,即牛领极粗厚皮也。 此喻小乘钝根之人,不能领悟,深叹如牛领厚皮不易折服也。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人但见犯前四重(杀盗淫妄),障于无上涅槃妙心,而不能知如来有灭除重罪之秘诀,即发菩提心,修无生忏,即观罪性空,明见佛性是也。 今小乘小机之人,于持犯诸律仪事相,乃不知观罪福性空,明见佛性,是不见如来开秘诀也。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昔有二比丘,山中结庵修行,无心而一犯淫犯戒,一犯杀戒。 共往优波离尊者处,求乞忏悔,尊者以小乘法结罪。 时二比丘,心疑不决,转生疑惑。 即往维摩诘居士所,具陈上事,维摩诘诃云:优波离不善观机说法,此二比丘,久修大乘,何得以小乘教彼修习。 小乘犹如萤光,不能破暗。 故云波离萤光增罪结也。 维摩诘大士教二比丘修大乘理忏,观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前际不去,后际不来,中间不住,三际推求,了不可得。 时二比丘,顿悟罪性空寂,疑惑顿除,住无生忍。 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故云犹如赫日销霜雪也。 不思议,解脱力。 妙用恒沙也无极。 不思议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口欲言而辞丧,心欲思而虑亡。 经云:假使满世界,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解脱力者。 不可思议之般若妙智,具解脱一切烦恼之力用。 又复具足恒河沙数之功德力用,故云妙用恒沙也无极也。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 此言达法之人,堪受人天供养。 四事:一、衣服,二、卧具,三、饮食,四、医药。 般若之士,通达实相,岂止四事,假使万两黄金亦可消得也。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粉骨者,如常啼菩萨于香城学般若,既得法已,自恨无物供养世尊,忽遇城中豪富者身体有疾,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出,卖与富者,所得资金,尽数买种种花,供养于佛。 碎身者,如释迦因中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言:我念过去作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时无佛法,帝释欲试之,现罗刹形,即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时我闻之,心生欢喜,即从座起,顾视四方,寂无所见,唯见罗刹。 即问罗刹:从何得此半偈? 此半偈者,乃是三世诸佛证道之法,若为我说此全偈,我当终身为汝弟子,服劳奉侍。 罗刹答言:我不食已经七日,饥实不能说。 我即问言:所食何物? 罗刹答言:我所食者,唯新鲜血肉。 我谓罗刹若能为我说后半偈,我当舍身供养。 于是罗刹即说偈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得闻已,即于道树、石壁,书此偈竟。 便上高树,投身而下,下未至地,罗刹复帝释形,于空接住,致于平地,发言赞叹。 以是因缘,超二十劫,在弥勒前,成无上道。 故云一句了然超百亿也。 法中王,最高胜。 河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般若为法中王,最为高超殊胜,故云最高胜也。 为三世十方无量诸佛所共证。 故云河沙如来同共证也。 唯此般若法门,如世之如意珠,具诸功用,无有穷尽。 永嘉大师亲见此理。 故云我今解此如意珠也。 若有信受之者,念念观照,皆能与十方诸佛法身理体相应。 故云信受之者皆相应也。 了了见,无一物。 亦无人,亦无佛。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 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云何惹尘埃即无物、无人、无佛也。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三千大千世界在觉性之中,犹如水上沤。 岂止一大千世界为水上一沤,数如恒河沙之大千世界,在觉性之中,亦如水中之沤。 《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故云大千沙界海中沤也。 一切圣贤如电拂者,一切圣贤在觉性之中,犹如电光石火,一掠而过,毫无踪迹。 故云一切圣贤如电拂也。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总不失纵令热铁轮在顶上旋转,有此般若如意珠,自然定慧圆明,终不退失。 日可冷,月可热。 众魔不能坏真说。 日性本热,岂可令冷。 月性本冷,岂可令热。 今言日可冷,月可热,反衬众魔不能坏般若真说。 《大涅槃经》云:时阿乃楼驮白世尊言: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永嘉大师借此以明众魔不能坏般若真说。 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峥嵘,山高峻貌。 此喻象驾之车高大,缓慢而有力地前进。 谁见螳螂能拒辙者,有谁见过螳螂能挡象辙。 昔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御者曰:此何虫也? 对曰:此是螳螂也。 庄公曰:尔以至微之力,而拒大车,不量其力也。 今永嘉大师取以喻菩萨所弘通大乘法门,众魔不能为其障碍。 故云谁见螳螂能拒辙也。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大象所游,唯大路可容,非小兔微径可往。 喻大乘菩萨所历境界功德殊胜,非人天所知,二乘所涉。 故云大象不游于兔径也。 大悟不拘于小节者。 见性之人,乃出格大人,往往不拘小节。 不可以事相常理衡之,亦不可以其不谨细行轻忽之。 故云大悟不拘于小节也。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无上般若,唯接上根利器,中下之机,卒难理会。 永嘉大师恐世人信之不及,反生疑谤。 犹如愚人握管窥天,谤苍苍为不足信也。 未了吾今为君决者,设若于此无上般若,犹不能谛了者,吾今且以此《证道歌》为汝决择,以断疑起信。 发布时间:2025-09-08 09:26:07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