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 内容: 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大鉴下一世(南岳怀让大慧禅师)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 俗姓杜。 于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 感白气应于玄象。 在安康之分。 太史瞻见。 遂奏闻高宗皇帝。 帝乃问:何祥瑞? 太史对曰:国之法器。 不染世荣。 帝传敕金州太守韩偕。 亲往存慰其家。 家有三子。 惟师最小。 年始三岁。 炳然殊异。 性惟恩让。 父乃安名怀让。 至年十岁。 惟乐佛书。 时有三藏玄静。 过舍见而奇之。 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 必获上乘广度众生。 至垂拱三年方十五岁。 辞亲往荆州玉泉寺。 依弘景律师出家。 通天二年受戒。 后习毗尼藏。 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天上人间无有胜者。 时同学坦然。 知师志气高迈。 劝师同谒嵩山安禅师。 安启发之。 乃直诣曹溪礼六祖。 六祖问:什么处来? 师云:嵩山安和尚处来。 祖云:什么物与么来? 师无语。 遂经八载。 忽然有省。 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 祖云:作么生? 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云:还假修证也无? 师云: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祖云:只此不污染。 是诸佛之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汝曰:震旦虽阔无别路。 要假儿孙脚下行。 金鸡解衔一粒粟。 供养什邡罗汉僧。 〔又谶传道一法〕心里能藏事。 说向汉江滨。 湖波探水月。 将照二三人。 祖云:先师有言。 従吾向后。 勿传此衣。 但以法传。 若传此衣。 命如悬丝。 惟示道化。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汝向后出一马驹。 踏杀天下人。 应在汝心。 不须速说。 师侍奉一十五载。 唐先天二年。 始往南岳居般若寺。 示徒云:一切万法。 皆従心生。 心无所生。 法无能住。 若达心地。 所作无碍。 非遇上根。 宜慎辞哉。 僧问:如镜铸像。 像成后光归何处? 师云:如大德未出家寺相状。 向什么处去。 僧云:成后为什么不鉴照? 师云:虽然不鉴照。 谩他一点不得。 马祖居南岳传法院。 独处一庵唯习坐禅。 凡有来访者都不顾。 师往彼亦不顾。 师观其神宇有异。 遂忆六祖谶。 乃多方而诱导之。 一日将砖于庵前磨。 马祖亦不顾。 时既久。 乃问曰:作什么? 师云:磨作镜。 马祖云:磨砖岂得成镜? 师云:磨砖既不成镜。 坐禅岂能成佛? 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 师云:譬牛驾车。 车若不行。 打牛即是。 打车即是? 又云:汝学坐禅。 为学坐佛。 若学坐禅。 禅非坐卧。 若学坐佛。 佛非定相。 于无住法。 不应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杀佛。 若执坐相。 非达其理。 马祖闻斯示诲。 豁然开悟。 礼拜问云: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师云:汝学心地法门。 如下种子。 我说法要。 譬彼天泽。 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马祖云:道非色相。 云何能见? 师云:心地法眼能见乎道。 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祖云:有成坏否? 师云: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 遇泽悉皆萌。 三昧华无相。 何坏复何成。 马祖一蒙开悟。 心地超然。 侍奉十秋。 日益深奥。 师入室弟子六人。 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 各契其一。 一人得吾眉。 善威仪。 〔常浩〕一人得吾眼。 善顾践。 〔智达〕一人得吾耳。 善听理。 〔坦然〕一人得吾鼻。 善知气。 〔神照〕一人得吾舌。 善谈说。 〔严峻〕一人得吾心。 善古今。 〔道一〕后马祖阐化于江西开元寺。 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 众曰:已为众说法。 师云:未见通个消息来。 遂遣一僧去嘱云:待伊上堂时。 但问作么生? 记取答话来。 僧如教回举似师。 马祖云:自従胡乱后三十年。 不曾少盐酱。 师然之。 师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 示寂于南岳。 敕伢大慧禅师最胜轮之塔。 吏部侍郎归登。 撰塔记。 ○大鉴下二世(马祖道一大寂禅师)马祖大寂禅师。 师讳道一。 汉州什邡人也。 俗姓马氏。 江西法嗣布于天下。 时号马祖焉。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 若言修得。 修成还坏。 即同声闻。 若言不修。 即同凡夫。 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云:自性本来具足。 但于善恶事上不滞。 唤作修道人。 取善舍恶。 观空入定。 即属造作。 更若向外驰求。 转疏转远。 但尽三界心量。 一念妄想。 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无一念。 即除生死根本。 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 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 起时唯法起。 灭时唯法灭。 此法起时不言我起。 灭时不言我灭。 前念后念中念。 念念不相待。 念念寂灭。 唤作海印三昧。 摄一切法。 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 住于一味即摄众味。 住于大海即混诸流。 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声闻悟迷。 凡夫迷悟。 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 心量妄想。 修因证果。 住其空定八万劫二万劫。 虽即已悟却迷。 诸菩萨观如地狱苦。 沉空滞寂不见佛性。 若是上根众生。 忽遇善知识指示。 言下领会。 更不历于阶级地位。 顿悟本性。 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 而声闻无也。 对迷说悟。 本既无迷。 悟亦不立。 一切众生従无量劫来。 不出法性三昧。 长在法性三昧中。 着衣吃饭言谈祗对。 六根运用一切施为。 尽是法性。 不解返源。 随名逐相。 迷情妄起。 造种种业。 若能一念返照。 全体圣心。 汝等诸人。 各达自心。 莫记吾语。 纵饶说得河沙道理。 其心亦不增。 总说不得。 其心亦不减。 说得亦是汝心。 说不得亦是汝心。 乃至分身放光。 现十八变。 不如还我死灰来。 淋过死灰无力。 喻声闻妄修因证果。 未淋过死灰有力。 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 若说如来权教三藏。 河沙劫说不可尽。 犹如钩锁亦不断绝。 若悟圣心总无余事。 久立珍重。 上堂,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 是什么人? 师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即向汝道。 又问:不昧本来身。 请师高着眼。 师直下觑。 士云:一等没弦琴。 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 士礼拜。 师归方丈。 居士随后云:适来弄巧成拙。 问:如何是佛? 师云:即心是佛。 问:离四句绝百非。 请师直指西来意。 师云:我今日无心情。 汝去西堂问取智藏。 僧至西堂问,西堂以手指头云:我今日头痛。 不能为汝说得。 汝去问海兄。 僧去问海兄。 海兄云:我到者里却不会。 僧回举似师,师云:藏头白海头黑。 师采藤次。 见水潦便作放势。 水潦近前接。 师即便踏倒。 水潦起来呵呵大笑云:无量妙义百千三昧。 尽在一毛头上。 识得根源去。 师令僧驰书与径山钦和尚。 书中画一圆相。 径山才开见。 索笔于中着一点。 后有僧举似忠国师。 国师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 师曰:为止小儿啼。 曰:啼止时如何? 师曰:非心非佛。 曰:除此二种人来。 如何指示? 师曰:向伊道。 不是物。 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 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即今是甚么意。 师问僧:什么处来? 云:湖南来。 师云:东湖水满也未? 云:未。 师云:许多时雨水尚未满。 〔道吾云:满也。 云岩云:湛湛地。 洞山云:什么劫中曾欠少?〕又问:如水无筋骨。 能胜万斛舟。 此理如何? 师曰:这里无水亦无舟。 说甚么筋骨。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 师问:正恁么时如何? 堂曰:正好供养。 丈曰:正好修行。 泉拂袖便行。 师曰:经归藏禅归海。 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师问百丈:汝以何法示人。 丈竖起拂子。 师曰:败这个。 为当别有? 丈抛下拂子。 僧问:如何得合道? 师曰:我早不合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便打曰:我若不打汝。 诸方笑我也。 有小师耽源行脚回。 于师前画一圆相。 就上拜了立。 师曰:汝莫欲作佛否? 曰:某甲不解捏目。 师曰:吾不如汝。 小师不对。 有讲僧来问曰:未审禅宗传持何法? 师却问曰:座主传持何法? 主曰: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 师曰:莫是师子儿否。 主曰:不敢。 师作嘘嘘声。 主曰:此是法。 师曰:是甚么法? 主曰:师子出窟法。 师乃默然。 主曰:此亦是法。 师曰:是甚么法? 主曰:师子在窟法。 师曰:不出不入是甚么法? 主无对。 〔百丈代云:见么〕遂辞出门。 师召曰:座主! 主回首,师曰:是甚么? 主亦无对。 师曰:这钝根阿师。 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 不吃即是? 师曰:若吃是中丞禄。 不吃是中丞福。 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 各为一方宗主。 转化无穷。 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 登建昌石门山。 于林中经行。 见洞壑平坦。 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 言讫而回。 既而示疾。 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二月一日。 沐浴跏趺入灭。 元和中伢大寂禅师。 塔名大庄严。 ○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百丈怀海禅师。 福州长乐人也。 师参马大师为侍者。 檀越每送斋饭来。 师才揭开盘葢。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 每日如此。 师经三年。 一日随侍马祖路行次。 闻野鸭声。 马祖云:什么声? 师云:野鸭声。 良久马祖云:适来声向什么处去? 师云:飞过去。 马祖回头。 将师鼻便。 师作痛声。 马祖云:又道飞过去? 师于言下有省。 却归侍者寮。 哀哀大哭。 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 师曰:无。 曰:被人骂耶? 师曰:无。 曰:哭作甚么? 师曰:我鼻孔被大师得痛不彻。 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 师曰:汝问取和尚去。 同事问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 在寮中哭。 告和尚为某甲说。 大师曰:是伊会也。 汝自问取他。 同事归寮曰:和尚道。 汝会也。 教我自问汝。 师乃呵呵大笑。 同事曰:适来哭。 如今为甚却笑? 师曰:适来哭。 如今笑。 同事罔然。 明日马祖升堂才坐。 师出来卷却簟簟。 马祖便下座。 师随至方丈。 马祖云:适来要举转因缘。 你为什么卷却簟? 师曰:为某甲鼻头痛。 马祖云:你什么处去来? 师云:昨日偶有出入。 不及参随。 马祖喝一喝。 师便出去。 马祖一日问师:什么处来? 师云:山后来。 祖云:还逢着一人么? 师云:不逢着。 祖云:为什么不逢着? 师云:若逢着即举似和尚。 祖云:什么处得者个消息来? 师云:某甲罪过。 祖云:却是老僧罪过。 师再参马祖。 祖竖起拂子,师云:即此用离此用? 祖挂拂子于旧处。 良久祖云:你已后开两片皮。 将何为人? 师遂取拂子竖起。 祖云:即此用离此用? 师亦挂拂子于旧处。 祖便喝。 师直得三日耳聋。 后住洪州大雄山。 以居处岩峦峻极。 故号百丈。 既处之未期月。 参玄之宾四方涝至。 沩山黄檗当其首。 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 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闻举。 不觉吐舌。 师曰:子巳后莫承嗣马祖去么? 檗曰:不然。 今日因和尚举。 得见马祖大机大用。 然且不识马祖。 若嗣马祖。 已后丧我儿孙。 师曰:如是如是。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子甚有超师之见。 檗便礼拜。 因僧问西堂:有问有答即且置。 无问无答时如何? 堂曰:怕烂却那? 师闻举乃曰:従来疑这个老兄。 曰:请和尚道。 师曰:一合相不可得。 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 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 众无对。 云岩问:和尚每日区区为阿谁? 师曰:有一人要。 岩曰:因甚么不教伊自作? 师曰:他无家活。 僧问:抱璞投师。 请师一决。 师云:昨夜南山虎咬大虫。 云:不缪真诠。 为甚么不垂方便? 师云:掩耳偷铃汉。 云:不得中郎鉴。 还同野舍薪。 师便打。 僧云:苍天苍天。 师云:得与么多口。 云:罕遇知音。 拂袖便出。 师云:百丈今日输却一半。 〔佛鉴云虽得一场荣。 刖却一双足〕至晚侍者问:和尚被这僧不肯了便休。 师便打。 者云:苍天苍天。 师云:罕遇知音。 者作礼。 师云:一状领过。 有一僧哭入法堂,师云:作什么? 僧云:父母俱丧。 请师拣日。 师云:明日一时埋却。 问:如何是奇特事? 师云:独坐大雄峰。 僧礼拜。 师便打。 西堂问师:你向后作么生开示于人? 师以手卷舒两边。 堂云:更作么生? 师以手点头三下。 上堂云:灵光独耀回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依经解义三世佛冤。 离经一字如同魔说时如何? 师云:固守动静三世佛冤。 此外别求如同魔说。 马祖令人驰书并酱三瓮与师。 师令排向法堂前。 乃上堂,众才集。 师以拄杖指酱瓮云: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 众无语。 师便打破,归方丈。 上堂,众才集,师以拄杖趁下,却召大众。 大众回头,师云:是什么? 沩山问仰山:百丈再参马祖竖拂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 仰山云:此是显大机大用。 沩山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 仰山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道之师。 沩山云:如是如是。 师因普请开田。 回问:运庠梨开田不易。 檗云:众僧作务? 师云:有烦道用。 檗云:争敢辞劳? 师云:开得多少田? 檗作锄田势。 师便喝。 檗掩耳而出。 师问黄檗:甚处来? 檗云:山下采菌子来。 师云:山下有一虎子,汝还见么? 檗便作虎声。 师于腰下取斧作斫势,檗约住便掌。 师至晚上堂云:大众,山下有一虎子,汝等诸人出入好看,老僧今朝亲遭一口。 后沩山问仰山云:黄檗虎话作么生? 仰山云:和尚如何? 沩山云:百丈当时便合一斧斫杀,因什么到如此。 仰山云:不然。 沩山云:子又作么生? 仰山云:不唯骑虎头,亦解把虎尾。 沩山云:寂子甚有险崖之句。 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 一日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 老人云: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对云:不落因果。 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某甲已免野狐身,住在山后,乞依亡僧烧送。 师令维那白槌告众:斋后普请送亡僧。 大众不能详。 至晚参师,举前因缘次,黄檗便问:古人错对一转语,落在野狐身。 今人转转不错是如何? 师云:近前来,向汝道。 黄檗近前打师一掌,师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时沩山在会下作典座。 司马头陀举野狐话问:典座作么生? 典座以手撼门扇三下。 司马云:太粗生。 典座云:佛法不是者个道理。 后沩山举黄檗问野狐话问仰山,仰山云:黄檗常用此机。 沩山云:汝道天生得従人得。 仰山云:亦是禀受师承。 亦是自宗通。 沩山云:如是如是。 黄檗问:従上古人以何法施人。 师良久。 黄檗云:后代儿孙将何传授? 师云:将谓你者汉。 是个人。 便归方丈。 师与沩山作务次。 师问:有火也无? 沩山云有。 师云:在什么处? 沩山把一茎柴。 吹过与师。 师接云:如虫蚀木。 因普请锄地次。 有僧闻鼓声举起锄头。 大笑归去。 师云:俊哉。 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后唤其僧问:你今日见甚道理? 云:某甲早辰未吃粥。 闻鼓声归吃饭。 师呵呵大笑。 问:如何是佛? 师云:汝是阿谁? 云:某甲。 师云:汝识某甲否? 云:分明个。 师竖起拂子问:汝见拂子否? 云:见。 师更不管。 师令僧去章敬处:见伊上堂说法。 你便展开坐具礼拜。 起将一只鞋。 以袖拂却上尘。 倒头覆下。 其僧到章敬。 一依师旨。 章敬云:老僧罪过。 △广录主夫语须辩缁素。 须识总别语。 须识了义不了义教语。 了义教辩清。 不了义教辩浊。 说秽法边垢拣凡。 说净法边垢拣圣。 従九部教说。 向前众生无眼。 须假人雕琢。 若于聋俗人前说。 直须教渠出家持戒修禅学慧。 若是过量俗人。 亦不得向他与么说。 如维摩诘傅大士等类。 若于沙门前。 说他沙门已受白四羯磨讫。 具足全是戒定慧力。 更向他与么说。 名非时语。 说不应时亦名绮语。 若是沙门。 须说净法边垢。 须说离有无等法。 离一切修证。 亦离于离。 若于沙门中剥除习染。 沙门除贪瞋病不去。 亦名聋俗。 亦须教渠修禅学慧。 若是二乘僧。 他歇得贪瞋病去尽。 依住无贪。 将为是。 是无色界。 是障佛光明。 是出佛身血。 亦须教渠修禅学慧。 须辩清浊语。 浊法者。 贪瞋爱取等多名也。 清法者。 菩提涅槃解脱等多名也。 只如今鉴觉。 但于清浊两流凡圣等法。 色声香味触法。 世间出世间法。 都不得有纤毫爱取。 既不爱取。 依住不爱取。 将为是。 是初善。 是住调伏心。 是声闻人。 是恋筏不舍人。 是二乘道。 是禅那果。 既不爱取。 亦不依住不爱取。 是中善。 是半字教。 犹是无色界。 免堕二乘道。 免堕魔民道。 犹是禅那病。 是菩萨缚。 既不依住不爱取。 亦不作不依住知解。 是后善。 是满字教。 免堕无色界。 免堕禅那病。 免堕菩萨乘。 免堕魔王位。 为智障地障行障故。 见自已佛性。 如夜见色。 如云佛地断二愚。 一微细所知愚。 二极微细所知愚。 故云:有大智人。 破尘出经卷。 若透得三句过。 不被三段管。 教家举喻如鹿三跳出网。 唤作缠外佛。 无物拘系得渠。 是属然灯后佛。 是最上乘。 是上上智。 是佛道上立。 此人是佛有佛性。 是导师。 是使得无所碍风。 是无碍慧。 于后能使得因果福智自由。 是作车运载因果。 处于生不被生之所留。 处于死不被死之所碍。 处于五阴如门开不被五阴碍。 去住自由出入无难。 若能与么不论阶梯胜劣。 乃至蚁子之身。 但能与么尽是净妙国土不可思议。 此犹是解缚语。 彼自无疮。 勿伤之也。 佛疮菩萨等疮。 但说有无等法。 尽是伤也。 有无管一切法。 十地是浊流河。 众作清流。 说竖清相。 说浊过患。 向前十大弟子。 舍利弗富楼那。 正信阿难邪信善星等。 个个有鄄样。 个个有则候。 一一被导师说破。 不是四禅八定阿罗汉等。 住定八万劫。 他是依执所行。 被净法酒醉。 故声闻人闻佛法。 不能发无上道心。 所以断善根人无佛性。 教云唤作解脱深坑可畏之处。 一念心退堕地狱。 犹如箭射。 亦不得一向说退。 亦不得一向说不退。 败如文殊观音势至等。 却来须陀洹地。 同类诱引。 不得言他退。 当与么时。 败唤作须陀洹人。 败如今鉴觉。 但不被一切有无诸法管。 透三句及一切逆顺境得过。 闻百千万亿佛出世间。 如不闻相似。 亦不依住不闻。 亦不作不依住知解。 说他者个人退。 不得量数。 管他不着。 是佛常住世间。 而不染世法。 说佛转法轮退。 亦是谤佛法僧。 说佛不转法轮不退。 亦是谤佛法。 僧肇云:菩提之道。 不可图度。 高而无上。 广不可极。 渊而无下。 深不可测。 语也垛生招箭。 言鉴觉犹不是従浊辩清。 许说如今鉴觉是。 除鉴览外别有。 尽是魔说。 若守住如今鉴觉。 亦同魔说。 亦名自然外道说。 如今鉴觉是自已佛。 是尺寸语。 是图度语。 似野干鸣。 犹属耆胶门。 本来不认自知自觉是自已佛。 向外驰求觅佛。 假善知识说。 出自知自觉作药。 治个向外驰求病。 既不向外驰求。 病瘥须除药。 若执住自知自觉。 是禅那病。 是彻底声闻。 如水成冰。 全冰是水。 救渴难望。 亦云必死之病。 世医拱手。 无始不是佛。 莫作佛解。 佛是众生边药。 无病不要吃。 药病俱消。 喻如清水。 佛似甘草和水。 亦如蜜和水。 极是甘美。 若同清水边数。 则不着不是。 无是本有。 亦云此理是诸人本有。 诸佛菩萨唤作示珠人。 従来不是个物。 不用知渠解渠。 不用是渠非渠。 但割断两头句。 割断有句不有句。 割断无句不无句。 两头迹不现。 两头提汝不着。 量数管汝不得。 不是欠少。 不是具足。 非凡非圣。 非明非暗。 不是有知不是无知。 不是系缚不是解脱。 不是一切名目。 何以不是实语。 若为雕琢虚空作得佛相貌。 若为说道虚空是青黄赤白作得。 如云法无有比无可喻故。 法身无为不堕诸数。 故云圣体无名不可说。 如实理空门难凑。 喻如太末虫处处能泊。 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 众生亦尔。 处处能缘。 唯不能缘于般若之上。 参善知识。 求觅一知一解。 是善知识魔。 生语见故。 若发四弘誓愿。 愿度一切众生尽。 然后我始成佛。 是善萨法智魔。 誓愿不相舍故。 若持斋戒修禅学慧。 是有漏善根。 纵然坐道场。 示现成等正觉。 度恒沙数人。 尽证辟支佛果。 是善根魔。 起贪着故。 若于诸法都无贪染。 神理独存。 住甚深禅定。 更不升进。 是三昧魔。 久耽玩故。 至上涅槃离欲寂静。 是魔业。 若智慧脱若干魔网不去。 纵解百本围陀经。 尽是地狱滓。 若觅如佛相似。 无有是处。 如今闻说。 不着一切善恶有无等法。 即为堕空。 不知弃本逐末。 却是堕空也。 求佛求菩提及一切有无等法。 是弃本逐末。 败如今粗食助命。 补破遮寒。 渴则掬水吃。 余外但是一切有无等法。 都无纤毫系念。 此人渐有轻明分。 善知识。 不执有不执无。 脱得十句魔语。 出语不系缚人。 所有言说不自称师。 说如谷响。 言满天下无口过堪依止。 若道。 我能说能解说。 我是和尚汝是弟子。 者个同于魔说。 无端说道目击道存。 是佛不是佛。 是菩提涅槃解脱等。 无端说一知一解。 见举一手竖一指云:是禅是道。 者个语系缚人。 未有住时。 败是重增比丘绳索。 纵然不说亦有口过。 宁作心师不师于心。 不了义教。 有人天师有导师。 了义教中。 不为人天师。 不师于法。 未能依得玄鉴。 且依得了义教。 犹有相亲分。 若是不了义教。 败合聋俗人前说。 败如今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 亦不住无依住。 亦不作不依住知解。 是名大善知识。 亦云唯佛一人。 是大善知识。 为无两人。 余者尽名外道。 亦名魔说。 如今败是说破两头句。 一切有无境法。 但莫贪染及解缚之事。 无别语句教人。 若道别有语句教人。 别有法与人者。 此名外道。 亦名魔说。 须识了义教。 不了义教语。 须识遮语不遮语。 须识生死语。 须识药病语。 须识逆顺喻语。 须识总别语。 说道。 修行得佛。 有修有证。 是心是佛。 即心即佛。 是佛说。 是不了义教语。 是不遮语。 是总语。 是升合担语。 是拣秽法边语。 是顺喻语。 是死语。 是凡夫前语。 不许修行得佛。 无修无证。 非心非佛。 佛亦是佛说。 是了义教语。 是遮语。 是别语。 是百石担语。 是三乘教外语。 是逆喻语。 是拣净法边语。 是生语。 是地位人前语。 従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 但有语句。 尽属法尘垢。 但有语句。 尽属烦恼边收。 但有语句。 尽属不了义教。 了义教是持。 不了义教是犯。 佛地无持犯。 了义不了义教尽不许也。 従苗辩地。 従浊辩清。 败如今鉴觉。 若従清边数。 鉴觉亦不是清。 不鉴觉亦不是清。 亦不是不清。 亦不是圣。 亦不是不圣。 亦不是见。 水浊说水浊过患。 水若清都无可说。 说却浊他水。 若有无问之问。 亦有无说之说。 佛不为佛说法。 平等真如法界无佛。 不度众生。 佛不住佛。 名真福田。 须辩主客语。 贪染一切有无境法。 被一切有无境惑乱。 自心是魔王。 照用属魔民。 败如今鉴觉。 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世间出世间法。 亦不作不住知解。 亦不依住无知解。 自心是佛。 照用属菩萨。 心心是主宰。 照用属客尘。 如波说水。 照万像以无功。 若能寂照不自玄旨。 自然贯串于古今。 如云神无照功至功常存。 能一切处为导师。 众生性识。 他为未曾踏佛阶梯。 是耆胶性。 多时粘着有无诸法。 乍吃玄旨药不得。 作闻格外语。 他信不及。 所以菩提树下四十九日默然思惟。 智慧冥朦难说无可比喻。 说众生有佛性。 亦谤佛法僧。 说众生无佛性。 亦谤佛法僧。 若言有佛性。 名执着谤。 若言无佛性。 名虚妄谤。 如云说佛性有。 则增益谤。 说佛性无。 则损减谤。 说佛性亦有亦无。 则相违谤。 说佛性非有非无。 则戏论谤。 始欲不说。 众生无解脱之期。 始欲说之。 众生又随语生解。 益少损多。 故云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向后返寻。 过去诸佛皆说三乘之法。 向后假说。 假立名字。 本不是佛。 向渠说是佛。 本不是菩提。 向渠说是菩提。 涅槃解脱等。 知渠担百石担不起。 且与渠一升一合担。 知渠难信了义教。 且与渠说不了义教。 且得善法流行。 亦胜于恶法。 善果限满恶果便到。 得佛则有众生到。 得涅槃则有生死到。 得明则有暗到。 但是有漏。 因果翻覆。 无有不想酬献者。 若欲免见翻覆之事。 但割断两头句。 量数管不着。 不佛不众生。 不亲不疏。 不高不下。 不平不等。 不去不来。 但不着文字。 隔渠两头捉汝不得。 免苦乐相形。 免明暗相酬。 实理真实亦不真实。 虚妄亦不虚妄。 不是量数物。 喻如虚空不可修治。 若心有少许作解。 即被量数管着。 亦如卦兆。 被金木水火土管。 亦如耆胶五处俱粘。 魔王捉得自在还家。 夫教语皆三句相连。 初中后善。 初直须教渠发善心。 中破善心后。 始名好善。 菩萨即非菩萨。 是名菩萨。 法非法非非法。 总与么也。 若败说一句。 令众生入地狱。 若三句一时说。 渠自入地狱。 不干教主事。 说到如今鉴觉是自已佛是初善。 不守住如今鉴觉是中善。 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后善。 如前属然灯后佛。 败是不凡亦不圣。 莫错说佛非凡非圣。 此土初祖云:无能无圣为佛圣。 若言佛圣者。 亦非九品精灵。 龙畜等类及释梵已来。 皆能通变。 上品精灵。 亦知今古百劫时事。 岂得是佛。 如阿修罗王。 身极长大。 敌两倍须弥山。 与帝释战时。 知力不如。 领百万兵众。 入藕丝孔里藏。 通变辩才不少。 他且不是佛教语。 节级奢缓升降不同。 未悟未解时名贪瞋。 悟了唤作佛慧。 故云不异旧时人。 败异旧时行履处。 问:斩草伐木掘地垦土。 为有罪报相否? 师云:不得定言有罪。 亦不得定言无罪。 有罪无罪事在当人。 若贪染一切有无等法。 有取舍心在。 透三句不过。 此人定言有罪。 若透三句外。 心如虚空。 亦莫作虚空想。 此人定言无罪。 又云罪若作了。 道不见有罪。 无有是处。 若不作罪。 道有罪。 亦无有是处。 如律中。 本迷煞人及转相煞。 尚不得煞罪。 何况禅宗下相承。 心如虚空。 不停留一物。 亦无虚空相。 将罪何处安着。 亦云禅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 亦云但融冶表里心尽即得。 亦云但约照境。 败如今照一切有无等法。 都无贪取。 亦莫取着。 亦云合与么学。 学似浣垢衣。 衣是本有。 垢是外来。 闻说一切有无声色如垢腻。 都莫将心凑泊。 菩提树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色。 十二分教属声。 败如今截断一切有无声色流过。 心如虚空相似。 合与么学。 如救头然始得。 临命终时寻旧熟路行。 尚不彻到。 与么时新调始学无有得期。 临终之时尽是胜境现前。 随心所爱重处先受。 败如今不作恶事。 当此之时亦无恶境。 纵有恶境亦变成好境。 若怕临终之时狂不得自由。 即须如今便自由始得。 败如今于一一境法。 都无爱染。 亦莫依住知解。 便是自由人。 如今是因。 临终是果。 果业已现。 如何怕得。 怕是古今。 古若有今。 今亦有古。 古若有佛。 今亦有佛。 如今若得。 直至未来际得。 败如今一念一念不被一切有无等法管。 自古自今。 佛败是人。 人败是佛。 亦是三昧定。 不用将定入定。 不用将禅想禅。 不用将佛觅佛。 如云法不求法。 法不得法。 法不行法。 法不见法。 自然得法。 不以得更得。 所以菩萨应如是正念于法。 罄然独存。 亦无知独存之法智。 性自如如。 非因所置。 亦名体结。 亦名体集。 不是智知。 不是识识。 绝思量处凝寂体尽。 忖度永亡。 如海大流尽波浪不复生。 亦云如大海水无风匝匝之波。 忽知匝匝之波。 此是细中之粗。 亡知于知还如。 细中之细。 是佛境界。 従此初知名三昧之顶。 亦名三昧王。 亦名尔焰智。 出生一切诸三昧。 灌一切诸法王子顶。 于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刹土成等正觉。 内外通达悉无有阂。 一色一尘一佛一色。 一切佛一切色。 一切尘一切佛。 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一一遍满一切刹土。 此是细中之粗。 是善境界。 是一切上流知觉闻见。 亦是一切上流出生入死。 度一切有无等。 是上流所说。 亦是上流涅槃。 是无上道。 是无等等咒。 是第一之说。 于诸说中最为甚深。 无人能到。 诸佛护念。 犹如清波。 能说一切水清浊深流广大之用。 诸佛护念。 行住坐卧。 若能如是。 我时为现清净光明身。 又云如汝自等语等。 我亦如然。 一佛刹声一佛刹香。 一佛刹味一佛刹触。 一佛刹事悉皆如是。 従此上至莲华藏世界。 纵广总皆如是。 若守初知为解。 名顶结。 亦名堕顶结。 是一切尘劳之根本。 自生知见无绳自缚。 所知故系世有二十五。 又散一切诸烦恼门缚着于他。 此初知二乘见之名为尔焰识。 亦名微细烦恼。 便即断除。 既得除已。 名为回神住空窟。 亦名三昧酒所醉。 亦名解脱魔所缚。 世界作坏定力所持。 漏向别国土都不觉知。 亦名解脱深坑可畏之处。 菩萨悉皆远离。 亦云失脚作转轮王。 令四天下人一日行十善。 此福智犹不能算。 自已鉴觉名王。 缘念着有无诸法。 名转轮王。 败如今于藏腑中都不纳一切有无等法。 离四句外名空。 空名不死药。 为唤前王名不死药。 虽云不死药。 与王共服。 亦非二物。 亦非一物。 若作一二解。 亦名转轮王。 败如今有人以福智四事。 供养四百万亿阿僧败世界六趣四生。 随其所欲满八十年已。 后作是念。 然此众生皆已衰老。 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道。 如是施主。 但施众生一切乐具。 功德尚自无量。 何况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道。 功德无量无边。 犹不如第五十人闻经随喜功德。 报恩经云:摩耶夫人生五百太子。 尽得辟支佛果。 而皆灭度。 各各起塔供养。 一一礼拜叹言。 不如生于一子得无上菩提。 省我心力。 败如今于百千万众中。 有一人得者。 价直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常劝众人。 须玄解自理。 自理若玄。 使得福智。 如贵使贱。 亦如无住车。 若守此作解。 名髻中珠。 亦名有价宝珠。 亦名运粪入。 若不守此为解。 如王髻中明珠与之。 亦名无价大宝。 亦名运粪出。 佛直是缠外人。 却来缠内与么作佛。 直是生死那边人。 直是玄绝那边人。 却来向者岸。 与么作佛。 人及劢猴俱不能行。 人喻十地菩萨。 劢猴喻凡夫。 读经看教求一切知解。 不是一向不许。 解得三乘教。 善得璎珞庄严具。 得三十二相窟宅。 觅佛即不得。 教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 犹不许亲近。 何况自为。 是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涅槃经中。 被配入十六恶律仪中。 同于畋猎渔捕为利养故杀害。 大乘方等犹如甘露。 亦如毒药。 消得去如甘露。 消不去如毒药。 读经看教若不解他生死语。 决定透他义句不过。 莫读最第一。 亦云须看教亦须参善知识。 第一须自有眼。 须辩他生死语始得。 若辩白不得。 决定透不过。 败是重增比丘绳索。 所以教学玄旨人。 不遣读文字。 如云说体不说相。 说义不说文。 如是说者名真说。 若说文字皆是诽谤。 是名邪说。 菩萨若说当如法说。 亦名真说。 当令众生持心不持事。 持行不持法。 说人不说字。 说义不说文。 说道欲界无禅。 亦是带一只眼人语。 既云欲界无禅。 凭何得至色界。 先因地上习二种定。 然后得至初禅。 有想定无想定。 有想定生色界四禅等天。 无想定生无色界四空等天。 欲界灼然无禅。 禅是色界。 问:如今说此土有禅如何? 师云:不动不禅是如来禅。 离生禅想。 问:如何是有情无佛性。 无情有佛性? 师云:従人至佛。 是圣情执。 従人至地狱。 是凡情执。 败如今但于凡圣二境。 有染爱心。 是名有情无佛性。 败如今但于凡圣二境。 及一切有无诸法。 都无取舍心。 亦无无取舍知解。 是名无情有佛性。 败是无其情系。 故名无情。 不同木石太虚黄华翠竹之无情。 将为有佛性。 若言友者。 何故经中不见受记而得成佛者。 败如今鉴觉。 但不被有情改变。 喻如翠竹。 无不应机无不知时。 喻如黄华。 又云:若踏佛阶梯。 无情有佛性。 若未踏佛阶梯。 有情无佛性。 发布时间:2025-09-07 14:11:4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