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德自在尊者:佛教三宝为什么珍贵 内容: 佛宝: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智慧、道德和行为上,都已经达到彻底的圆满。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 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 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自觉”,是本身对诸法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觉悟,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因此又称“正觉”,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觉他”,是菩萨们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有别于二乘人的自觉,故又称“等觉”(遍觉)。 “觉满”专指佛陀自觉、觉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又称“无上觉”,有别于二乘及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未能破尽见思、尘沙二惑。 佛陀以无漏清净的智慧破除根本无明(无明惑),断尽见、思二惑,圆满菩提,成就佛道,始能成为“三觉圆,万德满”的圣者,所以也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 法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佛依法而证悟成佛,“佛法”是佛陀所体证,所宣说的真理,但非佛陀所创造,《大智度论》说:“从缘生之法,无本性,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 是毕竟空,从本以来,非佛作,亦非余人作。 ”《杂阿含经》卷十二也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虽然“法”无所不遍,无所不在,但众生却被“无明”所障蔽,尽管有着了达“法”的能力,却难以善加运用。 佛陀在证道时,感叹“我所证法。 此法甚深。 难见难知。 如微尘等。 不可觉察。 无思量处。 不思议道。 ”由于佛法需要自己亲自证得,而非他人施与,故佛陀初时证道时并未力求宣扬此法,但在梵天的劝请下,佛陀以佛眼观众生,见他们虽然根有顿利,习气不同,却都如生长于水中的各色莲花,已在淤泥中发芽生长,终究可以露出水面而开花结果,既然如此,当对其勤加栽培。 于是佛陀便在世间开始了弘法之路,以自己所证悟的道理引领众生通往解脱。 僧宝: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身难僧宝是指严持戒律的出家人,僧宝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三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僧依戒住,僧住则法住”。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团。 佛陀证悟前,世间尚没有修学佛法的“僧宝”,佛陀刚开始度化众生时,想起了之前的两位老师——阿罗逻和优陀罗。 佛陀曾向他们学习禅定,但发觉这并非究竟之法后便离开了。 这两位老师都算是当世之时最聪明的人,但在佛陀证道时,他们却已经身坏命终,长久住于禅定,无法启发解脱生死的智慧。 而后,佛陀在鹿野苑遇见了曾经一起修行,但因见到佛陀放弃苦行,于是便悻然离去的乔陈如等五人。 此时,他们仍在坚持苦行,然而并未从中获得解脱。 当他们见到舍弃苦行的佛陀如今相好庄严,令人见生信服时,便悉心聆听佛陀宣讲“四圣谛”的教法,之后各有证悟,而求出家成为比丘僧,至此便有了佛教的“僧宝”。 发布时间:2025-08-11 12:11:09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