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果之四果 内容: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 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 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⑴、色界取:色界的贪。 ⑵、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 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⑶、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 ⑷、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 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 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 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 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 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⑸、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 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 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 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 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⑴、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⑵、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逃不出去。 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 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心。 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 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 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 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发布时间:2025-08-06 10:40:13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