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洪启嵩:首楞严三修证 内容: 首楞严三昧,就经典来说,是十地菩萨所证得的三昧。 或许很多人会想:既然是十地菩萨才能证得的三昧,那我为什么要学习? 这种想法就像认为「相对论」是研究所或博士班的课程,这样没念过研究所或博士班的学生就不能学习了! 修行人应广学一切法,但是不要被任何法门限制。 首楞严三昧,虽是十地菩萨所证得的三昧,我们现在不能具足,学习得不完整,但是我们有权修学! 一个菩萨行者安住于无我实相,同时拥有强大的心意,对众生及自己的修证要精进修学而不执着。 由于众生的贪染很深,所以佛法一开始都是以清除身心障碍的「泻药」为主,教众生不要贪、不要瞋、不要痴来清净自身,把执着和贪执化掉。 但是,在化掉执着和贪执的过程中,常常也把精进心也一起化掉了。 很多佛教徒学佛后,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他只在乎「佛法」、在乎他的上师、他的佛相和他的境界,在乎他学了多少「佛法」,虽然不能说在乎这些事情是错的,但是在这种过程中,往往侵蚀了他对生命的责任,这是修行人必须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一个大乘菩萨行者,既然我们要「学佛」,就要学习佛菩萨,佛菩萨当然是清净的,但是大家好象忽略了,佛菩萨同时也很努力在度众生。 大家是不是会有「自从和观世音菩萨学习后,我对众生就不再关心」的倾向,当然有人会说没有。 那么请问各位,观世音菩萨会不会关心我们的食衣住行? 可是,有些人学佛后,不再关心她丈夫的食衣住行,不关心她儿女的学业,或是丈夫不关心太太的身心健康,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属于烦恼、业障的,各位是不是常看到类似的例子? 我想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应该是不关心家人的贪执和一些莫名奇妙的烦恼,但要帮助家人解除烦恼,帮助家人心里欢喜,而不是随顺家人的烦恼,所以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应该不会拼命赚钱来帮老婆买一个一百克拉的钻石,佛法对家人的关心应该是更深层,更体贴地帮助家人离苦得乐。 首楞严三昧是一个很重要的高阶法门,现在我们虽还不能证到,但是我们心向往之,例如我们虽不会开飞机,但可以先开模拟机,开熟了,有一天因缘具足就能上场,在此,我把《首楞严三昧经》摄受成偈颂,希望大家对首楞严三昧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在宣说之前,请大家一起合掌归命: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 首楞严三昧南无 首楞严三昧贤圣众接着,进入首楞严三昧偈颂部份。 一、皈命三宝稽首体性不思议 清净法身实相佛圆满自在法性流 受用如意报身佛大悲胜利首楞严 如力示现能仁佛诸法现空现如幻 无有作者随意显一切如来自不生 是诸如来皆真实南无首楞严三昧 一切菩提自圆满皈命法界大悲海 具首楞严贤圣众示现无边威神力 一切平等一切等普现妙身遍法界 示般涅槃不永灭「稽首体性不思议,清净法身实相佛。 圆满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报身佛。 大悲胜利首楞严,如力示现能仁佛。」这是归命三身佛,首先是「稽首体性不思议,清净法身实相佛」,归命清净法身,宛如虚空无相,再来是「圆满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报身佛」,法性流身,由法性所流之身,法性流身即报身佛,报身佛有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者即受用圆满。 在佛经中有所谓「十八圆满」,但是这里我们要清楚,所有的分立本身只是一种方便,一来方便归纳,一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可以根据观察,把事物分成几个面向或类型,但是很多人以为一定就这几个面向,多一个或少一个都不行。 例如,「佛陀十号」,就是透过十个面向来观察佛陀,其实也可以用十二个面向、十三个面向来观察佛陀,我们对很多佛教的名相要这样看待,不要太过死板。 例如,我们现在说的三身、四身都是一种分类,因为早期没有什么三身、四身,最早期只有生身和法身;生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的身体,法身则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德性,佛法的德性不只是世间的,还包括出世间的,有所谓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戒是指对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和他人相处起心动念的上一切都圆满,所以佛法的戒是世间道德和出世间道德都圆满的境界,这个圆满是有力量的,任何力量都有其延续性。 定有世间或出世间的定,这里说的定不是道德上的定,而是修行上的定;佛法的慧,也不是单指世间的智慧,是属于出世间的智慧。 解脱、解脱知见,佛陀圆满解脱世出世间,并了知如何解脱。 在我的观点里,所谓三身根本是一如,只是随缘化现三身分别。 那为什么能从自受用化现无边的身? 因为大悲! 悲心强烈的缘故,所以「大悲胜利首楞严,如力示现能仁佛。」能仁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皈命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首楞严三昧的三宝。 以上六句偈颂是在归命佛宝,接下来的偈颂是在归命法宝。 「诸法现空现如幻,无有作者随意显,一切如来自不生,是诸如来皆真实,南无首楞严三昧,一切菩提自圆满」我们皈依于首楞严三昧法,诸法现空现如幻,首楞严三昧的基础是在于如幻和大悲,其实如幻本来就是大悲,在这里特别捻出大悲是因为大悲是如幻的,菩萨因为起大悲发心,大悲是内在的基础,是本具的,本已具足,何来如幻三昧没有大悲是没有用的? 但是后世把一些高阶的三昧,当作纯粹技术性去修持的时候,就出现了如幻三昧只修如幻,其中大悲的特质就消失了,这是不对的,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所以我特别提出大悲如幻,这个才是如幻的本意(指大悲),只因为如幻的本意被扭曲了,所以在此特别提出,并没任何改变或创新的意思,以大悲如幻来还原如幻三昧的本意。 以如幻和大悲的特质而言,前者是智,后者是悲,悲、智是大乘佛法的两个主轴,智慧和慈悲的修证成为如幻大悲三昧,如幻大悲成为一切大三昧的基础,没有空就不能生起如幻三昧,所以空越大悲越大,悲越大空也越大,这就是菩萨三昧的特质,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空越大,执着、偏执越少,障碍也越小,学习能力越增长,悲心也就越大。」。 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 因为我们不空,不能回到原点,不能重新认知,被习惯控制了,我们成「器」,被定形了,如果我们越空,执着越少,能够迅速融入情境,学习力当然就越强,同理心、同情心也会跟着增强,试问,菩萨的同理心、同情心强不强? 当然强,只是他不执着,所以菩萨要空,空越大悲心越大。 从另一面来说,悲心越大空要越大,空不大不行,慈悲不是情绪,慈悲没有空的话很麻烦,看到人生病就痛哭流涕,哭的时间比帮人的时间还多这样就完了。 所以,各位,不要有那么多的情绪,要以智慧为依归,使悲智一如。 例如,医生在帮病人开刀时还跟着哭,这样不就完了吗? 但是,在专业的立场下久了,有时又会比较无法体会病人的感觉,我们可以发现,一般众生对于悲智总有不平衡的倾向,然而菩萨行者,非凡夫行,非圣贤行,一方面要随时保持柔软温柔的心,一方面要有甚深的智慧,以专业来帮助众生。 「诸法现空现如幻」,诸法现空,一切法都示现空的,所以对修证首楞严三昧的人来说,他的基础是现空,一切都是如幻无执的,「无有作者随意显」,根本没有造作的主体,而是随意显现,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精进心,在修行过程中,也许松弛久了,现在要体悟「无有作者随意显」,产生积极的力量、精进的思维,诸法现空现前如幻,无有造作者,而积极投入广大的菩萨愿行,精进发愿。 「一切如来自不生,是诸如来皆真实」,我们用空、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一切如来都是不生,但是凡所显现皆是真实,正如我常和大家说的,当我提出「全佛」之后,其实事情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所行不过是在诠释「全佛」而已。 「南无首楞严三昧,一切菩提自圆满。」这是归命于首楞严三昧。 这六句偈颂是归命僧宝:「皈命法界大悲海,具首楞严贤圣众,示现无边威神力,一切平等一切等,普现妙身遍法界,示般涅槃不永灭。」首楞严三昧是建立在现空如幻,一切皆如,一切皆等,一切诸法平等,平等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事实,所以首楞严贤圣众普现妙身遍一切法界,示现般涅槃而不永灭,这是归命三宝。 二、对法众具缘有情诸佛子 如幻现成如如来无有差别如实际 首楞严力故现前平等实相不思议 信奉受持如法住见闻即具胜功德 能具首楞严三昧圆成无上大菩提 法尔成佛不永灭广大威德大悲力 如是救度一切众法界全佛本愿满 现成首楞严三昧经中说,具足首楞严三昧的是十地菩萨,我们虽是假修,但不管真修、假修,法界世平等的,不真不假,无妨现前而修,所以「具缘有情诸佛子,如幻现成如如来」,就体性来讲,其实不只是体性,就一切真实而言,跟如来是无有差别的。 「无有差别如实际,首楞严力故现前」,这一切都是因为首楞严三昧的力量,所以我们现在如实在这边现前。 如果以首楞严三昧的立场观之,我们在这边聚会是首楞严三昧的力量所显,不管你们知不知道,体悟或不体悟,随顺与否,这都无关,因为这是首楞严三昧的威力。 因此,首楞严三昧的力量将在你们生命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值到成佛,而且首楞严三昧会帮助你们成佛。 「平等实相不思议,信奉受持如法住,见闻即具胜功德,能具首楞严三昧,圆成无上大菩提,法尔成佛不永灭,广大威德大悲力,如是救度一切众,法界全佛本愿满 现成首楞严三昧。」修持首楞严三昧的行者,安住于不可思议的平等实相,信奉受持首楞严三昧且如首楞严三昧法而安住,就算只有见闻首楞严三昧便具有殊胜的功德,何况是信奉受持、如法而行,我们既然见闻首楞严三昧必然能具足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能圆成广大的菩提,使我们在法尔中成佛而不入于永灭,让我们具足广大威德及大悲力来救度众生,圆成众生全佛的本愿,现成成就首楞严三昧。 三、发心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身心奉尘剎 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今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啰心无动转(依《楞严经》卷三中阿难所发偈赞)为欲利益一切众 发起无上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佛 一切佛子当了知在发心偈颂前面的部份,是依阿难在《楞严经》中对佛陀的偈赞所写的,这是在《楞严经》第三卷中「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你们听经的时候会不会有这种感觉? 身心荡然,身体消失掉了?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里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 于如来前,说偈赞佛。」在这里我们要知道,其实经典中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三昧修证,对佛法而言,技巧是次要,技巧是为了获得并巩固正确的知见所作的辅助方法,所以所有的禅定就是这样的,什么是禅定? 就因不定才要修禅定,得定的话就不用修禅定了,是故心内不乱即是禅,所以我们现在都在首楞严三昧这个大范围里,我们在这个广大的*轮里面回转,我们的观念得到解脱,很多根本的谬见得到清净,很多妄念、忆想分别都被摧碎了,所以我们的身心清净,在这种摧碎的过程里,我们的念头、身心的障碍在根本上都已摧毁,因此我们必然成就。 阿难在听闻佛陀开示后,产生了如是的体悟,所以如是地发心:「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阿难的发心很好,这也是我们的发心。 妙湛总持的不动之尊,首楞严王,或首楞严三昧是世间稀有的,在首楞严三昧中,销融了千百亿劫的颠倒妄想,这颠倒妄想就像电脑中的第一个错误指令,因为前面已经错了,所以后面就全部跟着错误地执行了。 各位,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轮转,一生一世,一生一世,亿劫颠倒想就是一念无明,无明是什么? 无明就是对宇宙的错误认知。 在《楞严经》中对无明的解释是「无分别中妄起分别」,从分别中分出主体和客体,不断地交互作用,运作的能量越来越强,到最后去执取外界的物质,就像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如果其中一个环断了,啪! 整个宇宙的还现了,无明断,啪! 整个全部断掉,所有事情都断掉,这是最值截的方法,佛法最值截的就在于此,所以「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是最值接的,就值接切断,一切就断掉,但是很多人喜欢这边磨磨,那边磨磨,那边磨完再回来这边磨磨,磨到最后才磨断,当然这样也是很精进努力。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现在发愿能够得果成宝王,宝王指如来,还度如恒沙般的众生,将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并恭请释尊对这样的发心做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就不会在这五浊恶世取涅槃!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今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大雄大力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除去我最微细的疑惑,使我早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十方世界中坐道场度一切众生,舜若多性可销亡,「舜若多性」即空性,连空性都可以销亡,但是烁迦啰心无动转,「烁迦啰」就是轮,如同金刚轮般的心,摧碎一切的无上菩提心是永不动摇的。 以上是阿难的发心,这样的发心很好,这也是我们的发心。 四、正见诸佛现空实如幻 和合而有无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主故随意出是故法界圆成实 一切如来皆真实本自不生诸如来 现成实相后无灭阴、入、界种皆不摄 如先中后等无别色受想行识皆如 三世如如幻影法无所有法无来去 一切法等众生等如诸佛等世间等 是诸如来亦如是是故诸佛名平等 一切诸法如是等现观一切平等力 现成广大如来力大悲如幻实相力 疾证无上正等觉心如虚空无可得 常得不离值见佛自在、自然、无生智 现成而得不随他佛大悲心力圆具 示现八相成如来示现涅槃不永灭 示诸形色不坏相遍游佛土无分别 得值诸佛法性等遍行一切诸行净 人、天最尊无自慢行魔自在离魔行 遍行三界不动转示现六道不分别 善解法句示法义了知文字平等相 于诸言辞无分别常住禅定化众生 行于尽忍无生忍说诸法具生灭相 独步无畏如师子现见实相中道义 具足首楞严正见现成法界实相中 首楞严三昧本具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见地,修行其实在佛法里面是第二位的,见地才是第一位,也就是正确的观念,佛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观念上面的,不是建立在努力修行上的,释迦牟尼佛是拋弃苦行后,在身心很自然的状况中悟道的,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一点。 人往往对苦行有一种隐约的冲动,所以看到别人苦修苦行时非常尊敬,但是就佛法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见地,所以禅宗说「只贵汝见地,不贵汝行履」,见地正确了,才有可能悟道,见地就像眼睛,能够帮助你爬上高山,指导你的双足前进,所以见地是最重要的。 佛法基本见地是建立在三法印上面,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法如实观察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是无常的,每一个存有的现象都依因缘存在而不是自性存在的,所以是无我,因为一切是无常无我的,你心中没有执着,才能够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这就是三法印。 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都建立在此,这些是基本的正见,最后把它汇整为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在大乘佛法里面空和大悲心是一如的。 越高明的见地对修行的增长越快,跟修行也越贴近,所以高阶的禅法有一个特质,就是见、修、行、果是一体的,即见、即修、即行、即果,他在做这事情的时候,不用再去想清楚要怎么做之后才去做,也不是说要运用什么观点才去做,而是做这事情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见地,有这样见地的时候就这样做,浑然一体,首楞严三昧在见、修、行、果上也是这样,所以它混融了见、修、行、果的方法,因此,首楞严三昧行的时候是智慧,见的时候是智慧,自然显现智慧的过程,是悲智双运的见修行果。 虽然首楞严三昧在见、修、行、果上是一如的,但是我们的修行还是依见地为主,所以我们先讲正见,不过希望大家在体悟首楞严三昧时能了解,首楞严三昧是接近佛的境界,虽然在《首楞严三昧经》里隐约有个次第,但其实里面每一环都是串起来的,所以在每一个地方及见地上修持都可以汇整起来,就像拿着笔尾也可以拿起来,拿着笔头也可以拿起来,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拿起来。 这个偈颂是依《首楞严三昧经》而造的,整个首楞严三昧的见地是在「现空如幻」上面,没有空无法建立佛法,佛法的大悲跟空是配合在一起的,所以慈悲绝对不是大爱,慈者给予快乐,悲者拔除痛苦,但里面还有一个行动力,并且是脱离主客体对待的,而大爱是大我之爱,像大家常说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爱是我爱,是一种欲取心,是有对象的,请问,慈悲有没有对象? 慈悲可以是有对象的,但是对象是空的,是无可执着的,而爱是有执着的,所以没有空就没有慈悲,不了解空的慈悲不是慈悲。 在正见部分,也就是佛陀还没讲如何修行之前的部分,佛陀告诉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的性质,在此希望大家注意,佛经所用的语言是两千五百年前的语言,并且包含了佛教的特殊语言,但其内容所指涉的是现实的证悟,经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现实生活,所以经典是帮助我们吃饭睡觉用的,很多人说,经典是用来供奉、是用来「修行」的,好象跟日常生活完全无关! 如果是这样,经典的用处实在太小了,佛经不是用来表演用的,是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帮助人类圆满解脱的,这是很现实的,只是佛经用两千五百年前的语言讲出来,其中所包含的佛教特殊用语,不是现代所通用的用法。 其次,佛经的义涵比较深邃,所以有时在语言的沟通上就比较困难,但是重点在于我们如何使用佛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我们看经典中说:「坚意菩萨白佛言。 世尊。 颇有三昧。 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常得不离值见诸佛。 能以光明普照十方。 得自在慧以破诸魔」譬如这一句话,大家看过去,可能觉得是「菩萨」的事情,好象跟我们无关,为什么要常得不离值见诸佛? 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这跟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大家看经典时可以这样想:「坚意菩萨问佛陀,有没有一种三昧,能让菩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帮助菩萨成佛?」成佛是什么? 成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帮助一切众生,这怎么和生活无关?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帮助所有的人,帮助所有的菩萨?」各位注意,这里的菩萨当然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所以绝对不是与我无关的事,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的! 就是要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慈悲圆满,这代表我们要做很多事情,或者要帮助很多人,在当下所处的社会中,对于教育、环保、政治、经济、传播等各种议题都要去关心,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有所贡献,这才是菩萨行。 例如基因的问题,现代的基因工程越来越发达,但利之所趋,许多基因技术在专利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产生很严重的问题,未来人类如何处置自己,可能家人在你生下来之前就可以帮你决定,甚至连药厂都有权参与意见,因为你的某组基因可能已经成为他们的专利,你的存在成为某些公司的专利,又或者当基因是可以被预览调阅时,保险公司将那些具有某些基因问题的人排除在外,这些发展都要很小心的。 (相关资料请参阅,《前未来》,大块出版)所以首楞严三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帮助我们增进各种能力,让我们有所依止的,当然依止不是说佛陀救救我,而是我所有的问题都是佛陀的问题,佛陀应该帮我解决,其实很多人作早晚课或拜佛时都怀着这种心态,不是这样的! 而是祈请佛陀帮助我们增长智慧及力量来解决问题,请佛陀当我们的导师,来帮助整个人间向上,乃至整个生命界、宇宙,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魔就是障碍,把各种障碍去除。 所以我们看佛经的时后要贴近生活,不要看过去就算了,而是要执行佛法的内容,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 「诸佛现空实如幻,和合而有无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起,无有主故随意出」「诸佛现空实如幻,和合而有无作者」,现空如幻,是根本是修持首楞严三昧的根基,一切都是和合而有,没有作者,如同《首楞严三昧经》中佛陀说:「一切诸法皆空如幻。 从和合有无有作者」。 各位,如幻是宇宙现象的事实,有些人说我看不出如幻,有执着就看不出是如幻,但是实相就是如幻,诸法都是空,从和合而有,无有作者,是没有主体的,所以没有「我」的存在,是无我的,有时候对「我」还可以分类成「人我」和「法我」,「人我」是指我们自体,五蕴、六根,「法我」是指宇宙中的所有现象,而「人我」和「法我」其实都是无我,都是空的,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所成,我们是从和合而有,无有作者。 这里很多人会问,那我是什么? 「我」是依和合而有,除了和合而有,不再有别的,有些人会想,这样很不习惯,没有「我」,生活要怎么办? 在此告诉各位,除了这点不习惯之外,其他一切还好,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知道这个事实,或有我无我,对自己的人生都没什么改变,但就根本来讲,是解脱与不解脱的分别。 「和合而有无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起」,这作者就是主体、自我,都是从忆想分别起,注意,「我」是从忆想分别来,一般人认为是「我」去忆想想分别,但其实是忆想分别产生「我」的。 所以宇宙不是由一个大我、中我或小我创造出来的,世间是从分别来的,分别意识的产生建立了对象以后,回过来建立主体,所以「我」根本不存在,「我」是从忆想分别中产生,因此「和合而有无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起」,没有主体! 是从忆想而出,所以不要去找自己的根本,你的念头就是你的根本,没有念头的作用,你就停止了,念头止息了,「我」就消失了,「我」消失之后会产生力量。 大家可能有疑问,怀疑自我消失是不是从有变成无? 这是堕入两边的想法,空不是有也不是无,「无」是「有」的对待,「无」是一种思想习惯,是用来面对「有」的,但是「空」不是只有或无。 其实「我」是虚妄的,「我」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从「我」还会产生「我所有」,本来只有核心的「我」,现在还有「我所拥有」的东西,「我所有」的范围很广,例如我的衣服、我的手表、我的先生、我的子女、我的财产等等,这里面还有「最我的」,什么对你来说是「最我的」? 从里面的「我」到外面的「我」,例如有些人为理想而奋斗,这个理想(的我)比自己还大,这种「思想的我」用不好是很可怕的,会变成最残忍的咒语,各位想想近代历史上谁的咒语最可怕? 一句咒语就可以杀了千万人? 希特勒。 多少人为了法西斯的理想,连亲如妻子儿女也可以放弃,很多「伟大」的理想是要小心地检视的。 佛法是没有意识形态的,修行人可以追求理想,但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神圣化,并且绝不会用自己的理想去伤害人。 在此建议大家也检视自己,对你来说,什么是「最我的」? 我执最深的地方在哪里? 其实这种东西在禅七里面显现的最清楚,在禅七里面很多人的「我」都跑出来了,对自我抵死不放,例如多人说「我」要修行成就,其实修行成就时,还有一个「我」来修行成就吗? 所以在禅宗里面有一句「打的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把我放下了,有人说这时候会大哭一场,其实不一定,大哭一场的也不一定是。 其实就是放下了,心打开了,没事了,就是这样。 佛法中的「无我」是什么意思? 「无我」从来没有否定存在的现象,「无我」的人绝不会否定有一双袜子的存在,「无我」不是否定自身的存在,而是把放下包住自己的限制,把线拿掉,黑松汽水曾推出一句广告──「划去心中的那条线」,我认为很好,把对自我的执着拿掉。 「我」绝对是涉入其他生命的,我的心里一定包含大家的心,所以「无有主故随意出」,这是最基本的概念,「我」是如幻的,不用去否认这个现象,它本来就是因缘所成,你要否认这些现象背后意味着你认为它们是真实的,但这不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双边思考,无常、无我、空就是把执着放下,把那条线拿掉。 「是故法界圆成实,一切如来皆真实,本自不生诸如来,现成实相后无灭,阴、入、界种皆不摄,如先中后等无别。 色受想行识皆如,三世如如幻影法,无所有法无来去,一切法等众生等。」所以这个法界就是圆成的实相,诸佛看来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对我们来说,我们有烦恼,佛陀知道我们有烦恼,但是不是决定我们有烦恼,烦恼是虚妄的,破除虚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个虚妄破掉,另一种是值接放下它,烦恼无主不实,何必烦恼? 用否定面彻底摧碎之后再进来,「是故法界圆成实,一切如来皆真实,本自不生诸如来」,各位要注意,这才是首楞严三昧的核心所在,既然一切是无实,那么一切何不真实呢? 佛法有一部分一值在帮助我们清除贪、瞋、痴、执着,既然放掉一切,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首楞严三昧基本上是从如幻三昧回来之后一种积极的三昧,首楞严三昧的积极性是很可怕的,这种积极性已经作用到「完全被动的主动」。 什么叫「完全被动的主动」? 它根本不动时,例如恶魔要对首楞严三昧产生攻击时,首楞严三昧就由魔王的攻击行动中自动攻击魔王,把魔王绑住。 当魔王起念要阻碍首楞严三昧时,魔王的起念就是自己的限制,由此可见,首楞严三昧的积极面向是很可怕,力量很强大的。 所以在修习首楞严三昧时,心态要整个翻转。 一切皆空,一切不可执着。 但既然一切不可执着,何妨一切精进而行? 所以从「诸佛现空实如幻」到「一切如来皆真实」,所以这里说「本自不生诸如来,现成实相后无灭」,在《首楞严三昧经》中,佛陀化现无量如来,每一个天人都觉得只有自己前面的佛陀是真实的,诸如来本自不生是故为实,这些如来本自不生后亦后无灭,随意而出,所以各位,今后大家都是自在的行者,随意而出,因为现空如幻,无有主故。 刚刚从体性实相来观察如来,因为本自不生,所以究竟不灭,无有主故,随意而出。 现在从时间及空间上来观察如来。 「阴、入、界种皆不摄,如先中后等无别。 色受想行识皆如,三世如幻影法,无所有法无来去,一切法等众生等。」「种」是佛法在分析宇宙根本元素的用语,例如四大、五大、六大等等,诸佛如来不是被四大所摄,也不是五蕴、十二入、十八界所摄,佛陀不是宇宙中任何现象所能摄受的,也不是被时间摄受的,所以如来「如先中后等无别」,过去、现在、未来等无差别,于等无差别,建立极平等相,一切平等,根本平等,究竟平等,在佛法里用「如」来表达平等,如者,真也。 所以如如,如来,如去,心如、法界如,一切如,色受想行识皆如,过去世如,现在世如、未来世如,以如幻法故,以如影法故,以如所有法故,无来去,一切法皆是平等,一切众生平等,如来悉知一切诸法平等,于一切法平等。 所以这边从现空、如幻,无有作者到一切皆实都是绝对平等,这是首楞严三昧的重要基础。 「现观一切平等力,现成广大如来力,大悲如幻实相力,疾证无上正等觉,心如虚空无可得,常得不离值见佛,自在、自然、无生智,现成而得不随他。」你现观一切都是平等,不是说你去忆想分别所得到的平等,这是本然平等,这样的平等力量就示现成广大的如来力。 以大悲如幻的实相力,能够疾证无上正等觉,而这样的境界能够让我们「心如虚空无可得,常得不离值见佛。」,如同《首楞严三昧经》中所说:「常得不离值见诸佛。 能以光明普照十方。 得自在慧以破诸魔。 得自在智。 获自然智。 得无生智。 能不随他得。 不断辩才。 尽未来际得如意足受无量命」,这里注意一下「不随他得」,佛法中的智慧是不随他而得,当然,诸佛有加持、教导我们的恩德,但是最后是不随他的自然智,就究竟意来说没有人能够加持你成佛的,所以现成而得不随他。 「佛大悲心力圆具,示现八相成如来,示现涅槃不永灭,示诸形色不坏相,遍游佛土无分别,得值诸佛法性等,遍行一切诸行净,人、天最尊无自慢。 行魔自在离魔行,遍行三界不动转,示现六道不分别,善解法句示法义,了知文字平等相,于诸言辞无分别,常住禅定化众生,行于尽忍无生忍,说诸法具生灭相,独步无畏如师子。 现见实相中道义,具足首楞严正见,现成法界实相中,首楞严三昧本具。」诸佛依大悲愿力,示现八相成道,并示现涅槃不永灭,涅槃是寂灭的意思,究竟寂灭了,不再有也不再没有,在首楞严三昧的境界中,能够「示现涅槃不永灭」,而且能够「示诸形色而不坏色相,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悉能得值一切诸佛,而不分别平等法性,示现遍行一切诸行,而能善知诸行清净」,在此请大家好好体会首楞严三昧的的特质,即行使一切形色、现象,同时在相对性的另一端一得到平衡,这是中道行。 例如经中「能示现于般涅槃而不永灭」,示现般涅槃却不永灭,这是最相对性的概念,但是依首楞严三昧却能得到平衡,又例如「示诸形色而不坏色相」,显现各种形色,却不坏色相,这也是相对的概念;「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你去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能感受到每个地方的差别和每个地方的美丽,但是心却不会执着,虽知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之差别,但不执着一定要去极乐世界;「示现遍行一切诸行,而能善知诸行清净」,为了众生示现一切诸行,同时了知一切诸行的本质是清净的。 「行魔自在离魔行」,现行一切魔自在的力量而离于魔行,所以首楞严三昧行者去实践任何事情,这事情是在因缘中去做的,但是在心中绝对平等,在两个相对性的概念中能够得到平衡,这就是首楞严三昧的的特质。 当然,在菩萨的不思义行法中都有这样的特质。 「遍行三界不动转,示现六道不分别,善解法句示法义,了知文字平等相,于诸言词无分别,常住禅定化众生,行于尽忍无生忍,说诸法具生灭相,独步无畏如师子。」遍行三界,但于法相中没动转,善解各种法句,了知文字的平等相,常住禅定却能示现教化众生,这是相对的概念,能够入于禅定中,在定中又再另一边教化众生,安住在无生法忍中,却说诸法具生灭相。 独步无畏成为三界中的狮子。 「现见实相中道义,具足首楞严正见,现成法界实相中,首楞严三昧本具。」整个法界都是在实相之中,所以首楞严三昧本具。 发布时间:2025-08-02 13:38:00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