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内容: 1、指戒律、禅定与智慧。 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 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 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 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轻戒等。 (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 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等。 (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 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 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 〔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2、此三者称为三学。 戒者防身之恶。 定者静心之散乱。 慧者去惑证理也。 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 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 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 帝曰:云何为定? 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 帝曰:云何为慧? 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 ’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 ’学此三法而到涅盘,故云三学。 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 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 此三者次第相生。 入道之关键也。 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 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 ’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 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3、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 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 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 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 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 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 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 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 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 小乘四禅为:1、初禅。 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 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 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 2、二神。 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 3、三禅。 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 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 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 4、四禅。 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 即涅盘境界。 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 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慧 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 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 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 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 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4、在中国,‘禅宗’是特别侧重修定学派之一,它可能并非直接由印度传承而来,但它在修定可能间接受到印度传统的影响。 中国流行的禅宗被认为是以坐禅为主的宗派,但是佛教本身却从不以坐禅为修行的目的,坐禅的根本目的在证得般若慧。 在中国非常流行所谓的‘开悟’、‘开法眼’等术语,这才是禅定的根本旨趣。 总之佛法所说的定,绝不是与外道者同其意义,而是证得般若慧的方便。 关于三学之末的慧学,在十七阶段修行法里有∶宿住随念智、天眼智与漏尽智。 在八正道则有正见与正思。 行者如能奉行八正道不渝而证得阿罗汉果,即可得‘十无学法’。 十无学法就是在八正道之外另加‘正智’与‘正解脱’二项,而此二者亦是属于慧学。 发布时间:2025-07-29 12:03:4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