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言生: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 内容: 一 即心即佛的思想溯源1.大乘经典《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六十华严》卷十)《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马祖开示时称引《楞伽经》的这两句经文,见《景德传灯录》卷六。 圆悟克勤评论道:马大师尝举《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乃云: 诸人要识佛语心么? 只尔如今语便是心,心便是佛,故云佛语心乃是宗也。 此宗无门乃是法门,古人太煞老婆,拖泥涉水。 若一举便透,犹较些子。 或穷研义理,卒摸索不著。 (《圆悟录》卷十五,参《圆悟录》卷十六、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指出这两句出自《楞伽经》的,则有《碧岩录》卷二、《无门关序》、 《宗镜录序》、 《宗镜录》卷一、卷五十七、卷八十三、卷一百,《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等。 2.唐前禅者21.傅翕小b王铭》: 慕道真士, 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 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 执空滞寂,于此漂沉。 (《善慧大士录》卷四《心。 王铭》, 《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联灯会要》卷三十, 《五灯会元》卷二,《禅门诸祖师偈颂》下之上,《居士分灯录》卷上)22.宝誌《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 (《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宝志大乘赞》)3.唐代禅师31.慧能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 初参祖师, 问日: 即心即佛,愿重指谕。 师日: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说, 穷劫不尽。 听吾偈日: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赞日: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坛经机缘品》,《联灯会要》卷三,《正法眼藏》卷三之上,《五灯会元》卷二)时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则王孝和皇帝诏大师云: 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 诏诸山禅师集内道场,安秀二德最为僧首。 朕每谘求法,再三辞推,云: 南方有能和尚, 受弘忍大师记,传达摩衣为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 今居韶州曹溪山,示悟众生即心是佛。 (《祖堂集》卷二《惠能》)32.神会唯指佛心,即心是佛。 (《神会禅话录南阳了性坛语》)33.本净中使设礼再请, 师日: 为当求佛,为复问道? 若求作佛, 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 中使不会,再请说之。 师又日: 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 若悟无心,佛亦无佛。 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于是惠真赞日: 事无不尽,理无不备。 此是顿见真门, 即心是佛,可与后世众生轨则。 (《祖堂集》卷三《司空本净》,《景德传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二)34.慧忠又问:阿那个是佛? 师日: 即心即佛。 进日: 心有烦恼,如何是佛? 师日:烦恼性自离。 进曰: 岂不断烦恼耶? 师曰:断烦恼是声闻缘觉,若见烦恼不生,名大涅槃。 (《祖堂集》卷三《慧忠》,《景德传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二)35.希迁师一日上堂日: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 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石头希迁》, 《联灯会要》卷十九, 《正法眼藏》卷二之上,《五灯会元》卷五)二 即心即佛的思想内涵在禅宗典籍中,关于即心即佛的典型出处是:大梅和尚嗣马大师。 因一日问: 如何是佛? 马师云: 即汝心是。 师进云:如何保任? 师云:汝善护持。 因至大梅山下,便有栖心之意。 乃求小许种粮,一入深幽,更不再出。 后因盐官和尚出世,有僧寻拄杖迷山,见其一人,草衣结发。 僧问:师于马祖处,得何意旨? 师云: 即心是佛。 其僧归到盐官处,具陈上事。 盐官遂令数人,教依旧路,斫山寻觅,如见,云:马师近日道: 非心非佛。 其数人依盐官教问。 师云: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盐官闻而叹日: 西山梅子熟也。 汝曹可往彼,随意采摘去。 (《祖堂集》卷十五《大梅》,《景德传灯录》卷七,《联灯会要》卷四, 《五灯会元》卷三, 《四家语录》卷一《马祖道一》)通过对禅宗史上有关即心即佛的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l见性成佛,禅门要旨《涅槊经》等大乘佛教经典标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即心即佛的内涵之一,是基于众生平等的立场,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此众生之心便是佛性。 从觉悟性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有高下的区别,也是由于各人修行的程度不同而已:如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 祖云: 即心是佛。 观其所以, 即知众生本来成佛,无有高下。 其高下在人,不在法也。 (《大慧录》卷上)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 皆有佛性, 同一心体。 所以达磨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古尊宿语录》卷三《宛陵录》)梁魏二国,只有可大师一人, 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古尊宿语录》卷三《宛陵录》)即心即佛,人的本心本性即是佛性,正是禅宗直指人心的要旨。 从古到今,禅门宗师传授的都是此旨:即心是佛,佛不远人。 无心是道,道非物外。 三世诸佛,只以此心说法,只以此道度生。 (《大慧录》卷二)即心是佛祖师言,古圣从来不异传。 一句了然超百亿,十方诸佛亦同缘。 (《慧林宗本禅师别录》, 卍藏第126册)有人若问西来的意,但向伊道即心即佛。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五)马祖和禅门宗师还指出,这个本心即佛性,人人本来具备,并不是禅宗初祖达摩大师给予我们的。 只是由于世人执著于事相,未能直下领悟,所以达摩及历代祖师才出来点明此事: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 《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问:何者是佛? 师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即佛。 若离于心,别更无佛。 云: 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 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 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 心心不异,故名为祖。 若直下见此意, 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 本来是佛,不假修成。 (《古尊宿语录》卷三《宛陵录》)即心即佛,犹如六祖慧能在曹溪开创的禅宗的活水源头,禅宗的一千七百则公案都是它的变现,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着它的思想:曹源一滴, 巨浪滔天。 即心即佛,语直而圆。 穷其变相,千七百则。 (《湛然禅师语录塔铭》,卍续藏第126册)由此观之,即心即佛乃是佛教经律论三藏、历代禅师的佛法总纲领:如三藏十二部,无非敷演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提唱,无非即心即佛一句。 汝但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心,心即是色。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 佛即是空, 空即是佛。 能将此四句合成一句承当,一生参学事毕。 (《御选语录》卷十二《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士》,卍续藏第119册)2.本来现成,莫更他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众生的佛性,圆满自足,参禅就是要体认这个本具的佛性,而不可向外求佛,否则就是心上生心、著相修行,就是违背菩提之道的恶法:即心是佛。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 向外求佛,著相修行, 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四家语录》卷四《传心法要》,卍续藏第119册)问:何谓即心即佛? 师曰:心佛无二,莫向外求。 (《万法归心录》卷中,卍续藏第114册)人人本具的佛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超越时空,以活泼泼的形式显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只要保持当下之心灵的晶莹澄澈,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中获得解脱:人人分上,本自混然,各无增损。 明来暗去, 自古自今,一段灵光,法尔莹彻。 即心即佛, 日用堂堂。 非佛非心,物物觌体,是个微妙大解脱门。 (《续古尊宿语要》卷一《长灵卓》,卍续藏第118册;《长灵守卓禅师语录》,卍续藏第120册)心生万法,万法都是真如自性的显现,触目皆是菩提,任何一件事物,都是自心的显现,都是悟道之门: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 师云: 汝疑那个不是? 指出看。 行者无对。 师云:达则遍境是,不悟则永乖疏。 (《祖堂集》卷十四《大珠》,《五灯会元》卷三,《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马大师道即心是佛,又道非心非佛。 诸人即今要见马大师么?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首到长安。 (《续古尊宿语要》卷三《白云端》;《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卷二,卍续藏第120册)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 古今无间断,南北路头通。 (《密庵语录即心是佛颂》,大正藏卷47; 《续古尊宿语要》卷四《密庵杰》)禅宗以《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的迷头认影之喻,来譬喻众生执幻为真,忘却自己本有的佛性,而向外寻求的迷妄。 对此种迷妄,禅宗也用骑驴觅驴之喻予以批评:伞,此相者,迷头认影相。 何以故? 若有人不了自己佛及净土,情知他方佛净土,一心专求往生净土。 见佛闻法,故勤修善行。 念佛名号,及净土名相。 故表此相也。 志公笑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者, 即此相也。 (《祖堂集》卷二十《瑞云寺》)禅宗认为,即心是佛之心,是超越了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一切分别观念的圆满无缺的佛心。 既然本来现成,圆满无缺,任何向外寻求的意念和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画蛇添足之举:公著传心偈云: 即心即佛,佛即无生。 直下便是,勿求勿营。 使佛觅佛,倍费功程。 (《联灯会要》卷八《相国裴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 心本是佛,佛本是心。 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 不用别求,有求皆苦。 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 何以故? 为属因缘造作故。 因缘若尽,还归无常。 (《古尊宿语录》卷三《宛陵录》,《居士分灯录》卷上《裴休》)3.心性本净,离垢即佛大乘经论的本意是主张生佛不二,迷时为众生,悟时为佛道。 众生心性本来清净,只要去除迷妄,即可见到清净的本心本性,亦即佛性:今时弟子彼此迷源,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师礼而问日:三乘至教,粗亦研穷。 常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伏愿指示。 马大师日: 即汝所不了心即是,更无别物。 不了时即是迷, 了时即是悟。 迷即是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别更有佛也,亦如手作拳、拳作手也。 师言下豁然大悟, 涕泪悲泣。 (《祖堂集》卷十五《汾州无业》,《景德传灯录》卷八,《联灯会要》卷五,《五灯会元》卷三,《四家语录》卷一《马祖道一》)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 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初无纤毫隔碍,而以妄想翳障,于无隔碍, 自生染障,背本逐末,枉受轮回。 若具大根器,更不外求,于自脚跟,脱然独证,恶觉浮翳既消,本来正见圆妙,谓之即心即佛,从此一得永得,如桶底子脱,豁然契合,无一法当情,觌体纯静,受用无疑,则一了一切了。 (《圆悟心要》卷上《示坚道者》,卍续藏第120册)祖师诸佛,单传显示,不出人人脚根下本有之性,唯圣凡器界,根尘正体,历劫以来, 曾未间断,但以各人人妄想,缘尘翳障,若发起本根大力量,勇猛操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直下明信此心,明见此体,宽若太虚, 明如杲日,不分能所,不作限量,透顶透底,直下彻证,便透得即心即佛,无别有心是佛,无别有佛。 (《圆悟心要》卷下)禅宗门下,从上已来,但了即心是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场。 但信之,凡圣不隔一念。 若不信,天地悬殊。 如经颂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五垢。 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 直饶末信自心是佛,虽沦五道,心性常净,染不能染,故云五道鲜洁不受染。 以众生法身, 即诸佛法身,不增不减, 虽随流返流,其性不改,是以喻众生随流作众生时不减,返流成佛时不增。 以一切众生,垢深障重,设遇善友开发,亦不信受,唯逐情生,不见自性,故先德云: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注心赋》卷一,卍续藏第111册)马祖谓即心是佛, 即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佛是觉义,盖谓你从无量劫来,流浪生死, 背觉合尘, 为生死漂荡, 为爱河汨没,为无明烦恼, 昏沉散乱所罩,要这一著子脱尔现前,卒不能得。 所以劳他先圣,递相出兴,分宗列派,激浊扬清。 (《雪岩和尚语录》卷二,卍续藏第122册)禅宗的修行,非常注重当下的一念。 如果这一念是正念,则此心即佛;如果这一念是妄念,则此心即魔。 是众生提升为佛,还是佛退转为众生,关键在于当下的这一念:佛佛授手,祖祖相传,莫非以心印心,将法付法, 曾无一毫自外而至者。 唯是气类相合,机感相应,发得出来, 自然出人意表。 盖本于正因,不染邪解。 如芬陀利华,虽生淤泥中, 一点也沾他不著。 然而真性明妙,本自天然。 一念回光,便同诸佛。 岂不见大梅见马祖,只于即心是佛言下,便得安乐。 (《了庵和尚语录》卷八《示琮藏主》)真心本来清净, 因妄想染污,而苦恼旋生。 佛身元是自心, 因无明障蔽,而光明不现。 即心是佛, 自心作佛。 念佛念心,观心观佛。 一念妄心起,佛做众生。 一念恶心起。 佛即造业。 一念觉心起,众生即化佛。 一念善心起,地狱即变天堂。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四)古德云即心即佛, 以此心本来是佛; 因迷之而为众生,是迷觉之变也。 吾人日用现前,一念觉则一念佛。 念念常觉,则为常住佛。 不觉则永堕迷途,失其故有。 如人有目而居暗室,一无所见,所谓颠瞑而不自觉者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九《觉之字说》)在佛教思想史上关于清净向来有两种观点,一是本来清净,一是离垢清净。 本来清净强调成佛的可能性,而离垢清净则强调修行的必要性。 如果只强调离垢清净,容易对禅宗的即心即佛生起片面的理解,认为禅宗即心即佛所即之心乃是染污心,从而对禅宗妄加诋毁;如果只强调本来清净,容易流于轻视经典、持律、坐禅,而忽略了修行的长期性、艰苦性。 因此,对此二者,均不可偏执: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既云本净,不待断障, 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 故佛开示, 皆令悟入, 即《法华》中开示悟入佛之智见。 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为此事也。 彼云:使得清净者, 即宝性中离垢清净也。 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性相圆净。 故数十本经论, 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 今时学浅之人,或只知离垢清净, 离垢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于教相,斥于持律,坐禅调伏等行。 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性自解脱,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 若身若心无所壅滞, 同释迦佛也。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4.超越凡圣,剿绝思量即心是佛所即之心,一是无心之心,一是本心、真心。 基于心性本净、本觉的立场,禅宗强调此心乃纤尘不染的本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 皆是汝本心, 皆是汝本佛。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 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达磨大师血脉论》,卍续藏第110册)本心是六和合(简称六合)的根源。 《传心法要》卷上: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一精明者,一心也。 六和合者六根也。 此六根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 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 一精明者,即心也。 而此一精明,就是即心即佛所即之心,也就是临济所说的绝对的、超越时空方位的纯真的佛性:无外一精明,六合同出自。 若能知本原;佛亦不相似。 诸人还知本原么? 无外一精明是也。 此一精明,马祖所谓即心即佛,南泉所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临济所谓有一无位真人,常在汝等面门出入是也。 名虽异,体则同。 说虽别,意不别也。 (《环溪和尚语录》卷下,卍续藏第122册)然而,如果将本心只看做是扬眉动目、一语一默的肉团心,则将本心流于庸俗化、浅易化,仍然不是透彻的见解,对这种看法必须予以纠正:夫学道人,须识自家本心,将心相示,方可见道。 多见时辈只认扬眉动目,一语一默,蓦头印可, 以为心要,此实未了。 吾今为汝诸人分明说出,各须听受。 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见量, 即汝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认静默时,全无交涉。 即心是佛,不假修治。 何以故? 应机随照,泠泠自用,穷其用处, 了不可得。 唤作妙用,乃是本心。 大须护持,不可容易。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潮洲大颠》,《联灯会要》卷十九,《正法眼藏》卷三之下,《五灯会元》卷五)禅宗固然明确指出本心是佛、真心是佛,但始终体现着禅心无住、随说随扫的智慧。 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本心、真心再可贵,如果执著于本心、真心,则仍然是生起了分别智,违背了真正的本心了。 因此,禅门宗师为了破除对本心的执著,在说法中强调即心即佛之心,乃是超越凡圣之心:山河大地,万象森罗, 皆不出此心。 此心能与一切安名立字,一切与伊安名立字不得,故诸佛诸祖不得已随你颠倒著个名字,唤作真如佛性、菩提涅槃,强立种种差别异号,为你众生界中见解偏枯,有种种差别,故立此差别名号,令汝于差别处,识取此无差别底心,非是此心有差别也。 所以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 日:即心是佛。 你若实证实悟,有何差别? 你若不悟;求奇特解会,不实证实悟,不信此心决定是佛,只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 (《正法眼藏》卷三之下)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 师云: 你有几个心? 云:为复即凡心是佛, 即圣心是佛? 师云: 何处有凡圣心耶。 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 师云: 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 你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 岂不是妄? 妄故迷心。 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 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 汝今不识,执凡执圣, 向外驰骋,还自迷心。 所以向汝道, 即心是佛。 一念情生, 即堕异趣。 (《古尊宿语录》卷二《黄檗希运》,《四家语录》卷四《传心法要》)而超越凡圣的禅心,即是虚空扑落,大地平沉、三更日当午的境界,是以禅师颂云:即心即佛,亘古亘今。 虚空扑落,大地平沉。 昨夜三更日卓午,大虫咬杀南山虎(《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二, 卍续藏第124册)既然即心即佛所即之心是超越凡圣之心,则一切思量揣度,都是对它的违背,因此,必须超越分别计较,而要以直观来加以体会。 只要起心动念,就与它相差十万八千里,绝难觑透其意义;言语拟议、分别度量,都是对它的涂抹,使它失却了自然本色:马大师即心即佛,丧我儿孙。 盘山非心非佛,其言极谬。 此二尊宿。 犹是度脚买靴,看风便帆,衲僧门下争敢咳嗽? 若将意解度量,迢迢十万八千。 更乃息念观空,大似水中捉月。 语上觅会,永劫沉沦。 寂照观空,编为外道。 (《天圣广灯录》卷十九《双泉郁》)即心即佛即是心,非心非佛即是佛。 拟议堕落野狐坑,不拟仍沉魂鬼窟。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卷三,卍续藏第125册)即心便是佛,妲娥不画眉。 才将脂粉污,妍好却成媸。 [天目礼)(《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卍续藏第115册)5.自信是佛,直下承当南泉后来虽然对此公案重加发挥,有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名言,究其用心,乃是扫除学人对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执著。 只要直下承当,则即心即佛仍然是禅宗开悟的最为根本的法门;一日有大德问师日:即心是佛又不得, 非心非佛又不得, 师意如何? 师云: 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 只如大德吃饭了,从东廊上西廊下,不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 (《景德传灯录》卷八《南泉普愿》,《联灯会要》卷四,《五灯会元》卷三)禅师对接引学人的机锋进行归纳,指出临济宗接引学人方式之一,就是师家用即心即佛来直示、学人,使其直下承当:济宗八大势第四、直示大势: 如即心是佛, 汝是慧超,直捷提时,更无粘滞。 (《五家宗旨纂要》卷上,卍续藏第114册)对即心即佛当下承当,即可一超直入,成佛作祖:一钵和尚歌云: 万代金轮圣王子,只这真如灵觉是。 所以祖代相传,但示即心是佛。 才生信解,即绍祖位矣。 (《注心赋》卷一,《卍续藏》第111册)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见得彻,千了百当,更无疑滞者,方可任运过时。 (《御选语录》卷十三《云栖莲池语录》,卍续藏第119册)禅宗一致推祟大梅的作略,认为它体现了果断蹈厉的风格:是故古人即心即佛,得大力量向上,上不立佛祖,如红炉猛焰处透彻,但把得住作得主,便住山去。 (《圆悟心要》卷下,卍续藏第120册)若是宿昔蕴大根利智,便能于脚跟直下承当,不从他得, 了然自悟。 廓彻灵明,广大虚寂,从无始来,亦未曾间断,清净无为,妙圆真心,不为诸尘作对,不与万法为侣,长如十日并照, 离见超情,截却生死浮幻,如金刚王坚固不动,乃谓之即心即佛,更不外求,唯了自性,应时与佛祖契合到无疑之地,把得住作得主,可不是径截大解脱耶。 (《圆悟心要》卷下, 卍续藏第120册)对大梅勇于担荷、立定脚跟的作略,对其深信不疑的决心,禅宗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大梅咨马师, 受个即心即佛,便深入阃奥, 自去住山,后闻非心非佛之语,便云,这老汉,鼓弄人家男女有甚了期,你但非心非佛,我只即心即佛也, 岂不是有逆水之波,觑破马师漏逗耶。 (《圆悟心要》卷上,卍续藏第120册)大凡行脚,也须具大信根,作个丈夫始得,何处得与么难信。 他古人只见道个即心是佛, 即心是法,便承信去,随处茅茨石室,长养圣胎,只待道果成熟。 (《古尊宿语录》卷十二《子湖神力》)大师云: 梅子熟也。 师云: 这僧用尽神力, 只图转换大梅,殊不知被大梅不动丝毫,和马大师一时转却。 (《介石智朋禅师语录》,卍续藏第121册)老大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 若非深辨来风,未免遭它惑乱。 (《古林和尚语录》卷一,卍续藏第123册) 。 常日: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在。 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其僧回举似祖,祖日: 梅子熟也。 这个便是有决定信,无疑惑心,参禅学道第二个样子。 (《福源石屋珙禅师语录》卷上,卍续藏第122册)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江西信息通也。 任你非心佛,我只是即心即佛,大梅梅子熟也。 此乃从上古德风规,丛林榜样。 (《月江和尚语录》卷上,卍续藏第123册)禅宗史上,也有禅师将大梅只管即心即佛奉为圭臬,当作自己学习的范本:我这里只是即心即佛,莫管佗非心非佛。 (《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卷中,卍续藏第120册)我所以处处都提即心即佛。 我即以即心即佛为宗旨, 汝等悉之。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卷一,卍续藏第126册)道独不知何幸,熏得此心,一闻即心是佛,便信得及,舍此必无他向。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序》, 卍续藏第126册)禅宗认为,既然在即心即佛上已经得到受用,对其他再珍贵的见解,也不会生起贪恋。 禅宗借用释道潜风情袅袅的禅诗,来表示我只管即心即佛、不为非心非佛所扰乱的决心:常禅师见马祖,得即心即佛之旨,遂入深山。 祖令人去试验他,以非心非佛之语,终是椤憾不动,祖便知是梅子巳熟。 所谓东家点灯,西家暗生。 龙衔海宝,游鱼不顾, 岂无旨哉。 (《石田薰和尚语录》卷三,卍续藏第122册)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禅宗杂互不海》卷一绿雨蕉颂我只管即心即佛, 卍续藏第114册。 按原诗系释道潜《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收于《全宋诗》第16册)基于自信是佛、直下承当的观点,禅师对缺乏自信的学人予以批评:是以信心是佛,罕遇其机。 乃诸佛出世之本怀,祖师西来之正意。 自古先德,一闻即心是佛之言,疑根顿尽。 或欲灯传后嗣,便坐道场。 或乐灰息游心,住深兰若。 其或障浓信薄,唯思向外驰求。 随他意似鹦鹉之徒,借彼眼如水母之属。 (《宗镜录》卷八一)如云即心即佛,谁云不信;及乎问汝是佛耶,则支吾排遣,承当不下。 《法华》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何以有尽思度量之心? 盖信不具耳。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上》, 卍续藏第112册;《禅宗直指》,卍续藏第112册)对与即心即佛相联系的非心非佛,禅师从遮语与表语两个角度加以诠释,并认为能够信受奉行即心即佛表语的禅者.,乃是具备大信心的过量大人。 而大梅之所以能够立定脚跟,不再受非心非佛之类机语的扰乱,乃是因为有亲证亲见、实证实悟的体验:马祖云即心即佛,又云非心非佛,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东寺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剑去久矣,尔方刻舟。 若各随语去, 岂有定论。 若忘言契证,虽更宣演百千亿句,亦不过一实。 且什么是实处? 如大梅云: 你但非心非佛,我则即心即佛也。 岂不实耶。 要彻底信得及,须是亲证亲见, 自然不受人谩也。 (《圆悟心要》卷上,卍续藏第120册)梅云: 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便向者里住。 者个岂不是实证实悟? 于实证实实悟处,靠者一著,能信自心决定是佛,更不别求。 (《古林和尚语录》卷四,卍续藏第123册)即心即佛,表语也。 非心非佛,遮语也。 今人多重遮语,谓无痕迹,而忽表语。 不知即心即佛,惟过量大人,方能担荷。 马祖下出八十余善知识,如大梅能有几人? 看渠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渠便礼拜。 正如良马见鞭影,追风千里。 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三世诸佛,列代祖师,移他不动。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卷五,卍续藏第126册)在此种意义上, 即心即佛已经足以启人开悟,而非心非佛,则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即心即佛,守定牢关。 非心非佛, 断为增语。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卷六,卍续藏第126册)6.黄叶止啼,权巧方便禅宗认为, 即心即佛,如同后来发挥的非心非佛、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一样,是指引学人悟人禅法的方便法门: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 师云:为止小儿啼。 僧云:啼止时如何? 师云:非心非佛。 僧云: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 师云: 向伊道不是物。 僧云: 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 师日:且教伊体会大道。 (《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联灯会要》卷四,《五灯会元》卷三,《古尊宿语录》卷一) 《四家语录》卷一)问:如何是佛。 师日:即心是佛。 日:学人不会,乞师方便。 师日:方便呼为佛。 回光返照看。 身心是何物。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云居道齐》,《五灯会元》卷十)即心佛,非心佛,历世明明无别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我心犹是权机出。 (《雪峰慧空禅师语录》,卍续藏第120册)即心即佛:谁家饭挂空梁? 指与小儿令看。 解开即是灰囊, 当下命根便断。 (《嘉泰普灯录》卷二十八《颂古下开善谦》,《云卧纪谈》卷下《谦问张浚》)上堂。 举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 祖日: 即心是佛。 师云:马大师也是看孔着楔。 (《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三《真净克文》)宗门之中,诸祖许多言句,都是为对治学人的妄执愚迷解粘去缚而设施的,如果学人把抽钉拔楔的语句,迷执为是,则大错特错。 对于不敢承当的学人来说,即心即佛是扫除其舍却当下之心向外求佛的弊病。 但如果学人据此而将见闻觉知的本身认同为佛,则又违背了马祖的本意了:江西和尚说即心即佛,且是一时间语,是止向外驰求病, 空拳黄叶止啼之词。 所以言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如今多有人唤心作佛,认智为道,见闻觉知, 皆云是佛。 若如是者,演若达多,将头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佛。 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 你心若是佛, 不用 即他;你心若不是佛,亦不用非他。 (《祖堂集》卷十六《南泉》,《古尊宿语录》卷十二)或言即心是佛,更不参寻。 或则妄认尘缘,强作主宰。 无非私心作解,捏目生花。 缘木求鱼,守株待兔。 (《法昌倚遇禅师语录》,卍续藏第126册)若言即心即佛,权且认奴作郎。 (《古尊宿语录》卷十六《云门广录中》)又大梅初参马祖问: 如何是佛? 祖日: 即心是佛。 师云:如今往往向即心里丧身失命。 须还他马大师,观机设法,应病与药。 一切临时,无可不可。 (《古尊宿语录》卷四三《真净克文》)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 祖云: 即心是佛。 师云: 众中商量, 皆谓心本是佛,佛外无心,故云即心是佛。 苦哉苦哉! 若作遮般见解, 明后日吃铁棒有分在。 (《高峰大师语录》卷下, 卍续藏第122册)我佛世尊,为一切众生,作大医王。 经云: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 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一大藏教五千四十八卷, 皆治世药方也,将谓应病与药,殊不知药多病甚。 后代祖师, 不能与之除去病源,却于灸瘢疮上,重加艾炷。 或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云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或拟议便喝,或开口便打。 根性不等,用药非一。 消则成醍醐,不消成毒药。 病去药存,是亦病也。 (《无见先睹禅师语录》卷上,卍续藏第122册)宗门事,惟上根人,直下承当, 中下之机绝分。 不开户牖,不设蹊径,觌面全提,亲证亲得,更无如何若何。 极而言之,即心是佛一句道尽矣。 然即此一句,亦属引诱, 因人有说。 若当机领会时,绝诸气息,绝诸思议,嘿契而已。 苟不如是,便是妄认识神, 强作主宰。 因渠平日不曾发得出生死心,又善根微弱,或看教乘理路, 以为己解,遂乃忽略,不信有悟,还说悟是落第二头。 如此等,正所谓识心卜度也。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卷五,卍续藏第126册)也有禅师从般若空观的立场出发,指出心、佛俱是假名,而真心、真佛,则是无佛复无心的真如法身佛。 既然心、佛俱是假名,则即心、非心,均无从安立:即心是佛,更无别佛。 即佛是心,更无别心。 如拳作掌,似水成波。 波即是水,掌即是拳。 此心不属内外中间,此佛不属过未现在。 既不属内外中间,又不属过未现在。 此心此佛,悉是假名。 既是假名,一大藏教所说者, 岂是真耶? 既不是真,不可释迦老子空开两片皮掉三寸舌去也。 毕竟如何? 但知行好事,休要问前程。 (《大慧录》卷三)《即心是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御选语录》卷八《悟真篇外集》,卍续藏第119册)《心佛》: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心佛本空, 即非何有? (《御选语录》卷十九《觉生寺文觉禅师元信雪鸿》)由此可见,即心即佛既然是权且设立的方便法门,学人就要切忌执著于它,而要以洒洒落落的态度来超越它: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无门日:若能直下领略得去,着佛衣、吃佛饭、说佛话、行佛行,即是佛也。 然虽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 争知道说个佛宇三日漱口,若是个汉,见说即心即佛,掩耳便走。 颂日:青天白日,切忌寻觅。 更问如何,抱脏叫屈。 (《无门关》三十《即心即佛》)为了破除学人的执著,禅师对执著于即心即佛而产生的弊病予以详细的剖示:后止长沙东寺,大播洪规。 每日: 自大寂禅师去世,常病好事者录其语本,不能遗筌领意,认即心即佛,外无别说, 曾不师于先匠,只徇影迹。 且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贬佛甚矣! 遂唱于言: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剑去远矣, 尔方刻舟。 时号东寺为禅窟。 (《祖堂集》卷十五《东寺》,《五灯会元》卷三)禅宗进一步指出,不但执著于即心即佛是妄见,而且执著于对治即心即佛的非心非佛也是妄见,对这两种执著应当一律予以破除。 出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论是什么机语,只要一说出来,就与原旨千山万水之遥,而堕入语言缠绕的草窠里:马祖即心是佛,劈头便错。 盘山非心非佛,末后犹乖。 (《续古尊宿语要》卷六《东山空》,卍续藏第118册; 《雪峰慧空禅师语录》,卍续藏第120册)即心即佛,千山万水。 非心非佛,草窠里辊。 (《续古尊宿语要》卷五《谁庵演》,卍续藏第118册)即心即佛成妄见,非佛非心妄转多。 拈却两重关捩子,大平何用动干戈? (《呆庵庄禅师语录》卷五,卍续藏第123册)从破除执著的立场出发,禅宗对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一概予以破斥:上堂,举: 马大师道: 即心即佛。 师日: 错。 又道:非心非佛。 师日:错。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开善道谦》)即心即佛,认奴作郎;非心非佛,斩头觅活。 (《联灯会要》卷十七《南华知炳》)即心即佛,无端带锁担枷。 非佛非心,还同避溺投火。 (《石溪和尚语录》卷中,卍续藏第123册)以上是禅宗关于即心即佛的几个主要观点。 关于即心即佛,禅宗还有其他的体会,如心空即佛、念佛即佛之类。 在禅宗看来,由于所即之心,乃是本非实有的佛心,故曰心空即佛:进云:即心是佛,又且如何? 师云: 心空即是佛,有心即非佛。 士拟议,师便喝。 (《愚庵和尚语录》卷六, 卍续藏第124册)至于主张念佛之心即佛的观点,则是将禅与净土,会归一门,也是禅门对即心即佛的一种解释:今念佛一门, 以心念佛,全佛是心。 以佛摄心, 即心是佛。 (《永觉和尚广录》卷十三,卍续藏第125册)对这种看法,在禅宗史上应者寥寥,今人印顺法师、元音老人有类似的观点:念佛而悟入唯心所现,于是乎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的法门展开了。 后代禅者常说的即心即佛,不是禅者创说, 而是大乘经中, 与念佛有关的三昧。 (《中国禅宗史》第二章《双峰与东山法门》)其实净土宗就是禅宗,禅宗即是净土宗,二宗并无两样,不要妄分自力他力。 但禅宗须是大根上智人方能参透玄机,识得即相即性,即心即佛,时时处处不为物转,而自在转物。 而净土宗则不一定要研讨这些玄理,只要把一句弥陀圣号,安顿在行人心上,密密提持,毋令间断,自然于不知不觉中将散乱妄心,渐渐转换成清净佛心,从而证成佛道。 (元音《碧岩录讲座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当然,这种看法是否成立,则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了。 三 非心非佛的禅学意蕴即心非心,其旨则一在禅门宗师中,将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进行比较,并明确表白对后者的推崇,无过于百丈怀海: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佛说,是不了义教语,是不遮语,是总语,是升合担语,是拣秽法边语,是顺喻语,是死语,是凡夫前语。 不许修行得佛,无修无证,非心非佛,亦是佛说,是了义教语,是遮语,是别语,是百石担语,是三乘教外语,是逆喻语,是拣净法边语。 是生语,是地位人前语。 (《天圣广灯录》卷九《百丈怀海》,《古尊宿语录》卷一)然而,这种看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相反,更多的情形则是对禅宗对学人注重非心非佛的现象提出了批评:问: 如上所说,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僧同诠,理事分明,如同眼见,云何又说非心非佛? 答: 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证自心, 了了见性。 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诠, 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 近代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旨,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 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 并是指鹿为马, 期悟遭迷,执影是真, 以病为法。 (《宗镜录》卷二十五)禅宗认为,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虽然运用了不同的机法,但都契合禅宗的宗旨,都是为学人指明回乡之路:只如古人道即心即佛,又道非心非佛,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道麻三斤,又道锯解秤锤。 万别千差,若直下领略, 岂有二致? (《圆悟心要》卷下,卍续藏第120册)即心即佛眉拖地,非佛非心双眼横。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佛海瞎堂禅师语录》卷四, 卍续藏第120册)问: 即心即佛即不问, 非心非佛事如何? 日: 昨日有人问,老僧不对。 云:未审与即心即佛相去多少? 日: 近则千里万里,远则不隔丝毫。 (《嘉泰普灯录》卷十一《佛鉴慧勤》,《五灯会元》卷十九,《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即心即佛黄叶止啼,非心非佛验病施方。 (《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六《法华全举》)一簇人烟岛外村, 落花流水月黄昏。 百川到海应须住,毕竟何曾别有源?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铁山仁颂,卍续藏第115册)具体言之,.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分别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显示自性: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马大师,一手抬,一手搦。 (《续古尊宿语要》卷四《松源岳》, 卍续藏第118册)、马大师因让祖一言之下会去,便力荷百二十斛担子,一气走百二十里,更不回头。 及乎为人,拈出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物。 杀人刀,活人剑。 能断自己命根,又能断他命根。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九,卍续藏第124册)昔马祖向大梅道个即心即佛,好似个九转灵丹,服之者顿令凡身变为仙骨。 后来又道个非心非佛,好似个金刚宝剑, 当头一挥,直要断人命根。 后来南泉又道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好似婆心太切,彻底相为。 学人不必思量,千玄万妙,且于此三转语中透去,便可归家稳坐。 (《永觉和尚广录》卷四,卍续藏第125册)与认为即心即佛是表诠、非心非佛是遮诠的一般看法不同,有禅师指出,非心非佛乃是对即心即佛的真意的叙说:若向遮里说即心即佛,大似头上安头;若说非心非佛,何异迷头认影? 赏个名,安个是,立个非, 向甚么处见达磨祖师? 然虽如此,放一线道,别有商量。 诸仁者! 是 复谁是? 非复谁非? 是、 非杳绝,分明万机。 还会么? 前是官不容针,后是私通车马。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六《少林恩》,《嘉泰普灯录》卷三,《联灯会要》卷二)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一颂:即心即佛无蹊径, 非佛非心有变通。 直下两头俱透脱,新罗不在海门东。 (《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德光》)2.即非双遣,超越执著禅宗认为,既然非心非佛是为避免执著于即心即佛而设,则必须将它也予以超越,否则就会陷于新的执著:即心即佛, 巳是八字打开, 非心非佛, 重向当阳点破。 不寻其言,一直便透,方见古人赤心片片。 若也踟蹰, 当面蹉过也。 (《圆悟心要》卷下,卍续藏第120册)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 红炉焰上雪华飞, 一点清凉除热恼。 (《大慧录》卷八)正法无言,何劳名貌。 若论即心即佛,大似不知时;更道非心非佛,恰是斩头觅活。 (《天圣广灯录》卷二十《铁幢觉》)有僧问: 即心即佛,埋没宗风。 绝境沉机,全乖道体。 去此二途。 请师别道。 师云:正当一阳景,瑞雪落纷纷。 (《天圣广灯录》卷二三《洞山晓聪》)非心非佛,即心即佛。 妙用纵横,随机自在。 言语诠之不及,情量莫测其端。 不立是非,坐断圣凡。 便是释迦佛亲现丈六金身,也与三十棒趁出。 为什么如此? 祖祢不了,殃及儿孙。 (《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卷上,卍续藏第120册)即心是佛,头上安头。 离心是佛,斩头觅活。 不即不离,若是佛者,总成埋没,终不成佛。 若欲成佛,须悟此旨。 (《紫柏尊者别集》卷四,卍续藏第127册)进云: 祖师道即心即佛,又道非心非佛,学人如何趣向? 师云:拟向即乖。 (《愚庵和尚语录》卷五,卍续藏第124册)即心即佛错承当,非心非佛也寻常。 残羹馊饭谁肯吃,好肉更来剜作疮。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七,卍续藏第124册)即心即佛是 非是, 非佛非心 非不非。 试把是非皆坐断,管他心佛作何依。 (《御选语录》卷十二《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卍续藏第119册)非心非佛迥绝思维,如同无根树,但对于透彻的禅者来说,照样要将它剪却,以免陷于新的执著。 即心是佛的话头,又好比生铁秤锤,一切言语思虑的针锥,对其无法穿透:碧海珠,荆山璧。 耀乾坤,谁别识? 利刀剪却无根树,万叠峰峦敛烟雾。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圆悟勤颂,卍续藏第115册)金毛狮子,生铁秤槌。 浑仑无缝,切忌针锥。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无准范颂,卍续藏第115册)超越了非心非佛之后的禅者,卖尽了田园家产,贫穷彻骨,对任何外物都不再依倚;也如同吕洞宾横吹铁笛飞越洞庭,意态洒落奔放:卖尽田园彻骨贫,不知何处可容身。 楼头浪荡无拘检,铁笛横吹过洞庭。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开善谦颂,卍续藏第115册)对于非心非佛,后来马祖、南泉又以不是物来进一步破除:师有时云: 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恁么道,还有过么? 赵州礼拜而出。 时有一僧随问赵州云: 上座礼拜了便出,意作么生? 赵州云: 汝却问取和尚。 僧上问日: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 师云: 他却领得老僧意旨。 (《景德传灯录》卷八《南泉普愿》,《联灯会要》卷四,《五灯会元》卷三,《古尊宿语录》卷三四)对这则公案的意旨,可以从禅门颂古中窥见端倪。 赵州转身而出,却会得南泉意旨,这是因为禅者对任何语言、机法都是无丝发可相依;如同心国太平之时,没有必要再唱渴盼太平的歌曲:倒腹倾肠几个知? 更无丝发可相依。 直饶彻底承当去,也落他家第二机。 (《嘉泰普灯录》卷十七《灵岩圆日》)古佛场中不展戈,后人刚地起誵讹。 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 [龙门远)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四《佛眼清远》)三关都是引导学人,使其避免陷于执著,而臻于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之境:即心即佛,为止儿啼。 粗餐一顿, 了忘百饥。 非心非佛,儿啼已止。 夺却匕箸,休粮方美。 除是二人, 向道不物。 离相超名,剜心剖腹。 其中人来,教会大道。 涧底鱼游,林间鹊噪。 召大众云:面目分明,各自证取! (《鼓山为霖和尚餐香录》卷上,卍续藏第125册)然而,如果学人执著于三关,则一概成非:即心即佛, 咄! 非心非佛, 咄!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咄! (《了庵和尚语录》卷三,卍续藏第123册)即心即佛,头上安头;非心非佛,无绳自缚;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泥里洗土块。 (《宗门拈古汇集》卷八黄檗琦评语, 卍续藏第115册)对于不谙其旨的人来说,即心即心、非心非佛、不是心佛物三关,如同聋人不闻清音,徒使人嗟叹而已;而对于深谙其旨的人来说,超越了此三关的禅者,则已经破业亡家,将固有思维定式彻底粉碎,呈现出洒落不拘、自由奔放的意态:惯弄瑶琴与琵琶,清音历历遍天涯。 堪嗟不入聋人耳,空使西山月又斜。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息庵观颂,卍续藏第115册)破业亡家后,浑身没处安。 倒拈无孔笛, 吹过汨罗湾。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如庵用颂,卍续藏第115册)四 结 论一,即心即佛是《华严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的思想之一,此思想为禅门所普遍接受;二,唐代之前,傅翕《心王铭》、善慧《大乘赞》的相关观点,是禅宗经常引用、诠释的话头;三,唐代慧能、神会、本净、慧忠、希迁也有即心即佛的表述。 以上这些观点,是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渊源。 四,马祖道一倡导即心即佛,使即心即佛成为禅宗史上的著名公案,历代禅师都从不同层面对之进行体会与诠释。 即心即佛思想所体现的意义:1. 即心即佛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典型表述,得到了历代禅师的高度推崇。 2.众生平等,皆有佛性。 佛性本来现成,圆满自足,因此不可向外求佛。 3.即心即佛具有本净、始净两重意义:心性本净,不为妄念染,本来无一物,顿悟本心,即可明心见性;心性始净,为妄念所染,时时勤拂拭,去染返真,即可明心见性。 4.为破除对清净心的执著,禅宗强调即心即佛之心乃是超越凡圣之心。 5.对即心即佛的深信不疑,是禅宗开悟的径截法门。 6.从心净本净、去染成佛的本体论来看,即心即佛是明心见性禅门旨归;从应机说法、旋立旋破的方法论来看,即心即佛是应机说法的权巧方便。 既是禅门旨归,就当信受奉行;既是权巧方便,就要不断超越。 五,被看做是马祖思想的发展或是南禅思想的发展的非心非佛,以及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禅宗的旋立旋破、随说随扫的机锋。 从肯定的角度看,三者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为学人指明了一条回乡之路;从否定的角度看,三者都是对本来圆满自足的真如自性的头上安头、画蛇添足式的染污。 发布时间:2025-07-28 16:32:42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