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林崇安:《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内容: 一、前言佛教知识系统的源头,来自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教导(时约西元前531-486年)。 释尊所教导的佛法中,已具备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 随着时代的推演,形成更为庞大而复杂的佛教知识系统,除了律学、因明、声明、医学、艺术外,还含摄佛教各宗各派的思想、史地、师承等等。 本文只就释尊时期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作考察的对象,由《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来说明当年释尊所教导的知识系统。 二、《阿含经》的主题内容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释尊的弟子们要将佛法结集起来,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将释尊四十多年的教导有系统地编辑起来? 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传说,佛经第一次结集的内容是: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注:依据藏文是:蕴、处及缘起相应,如是食、谛、界及受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 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 当知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 何等为三? 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 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 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及道品分。 若诸苾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 如是一切,粗略标举能说、所说及所为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此中指出一些重要的观点:1. 《阿含经》(阿笈摩)经文有杂、中、长、增一的不同,但组成不外是:「蕴相应」、「处相应」、「缘起、食、谛、界及受相应」、「诸声闻弟子所说相应」及「如来所说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及「依八众之众相应」;这些相应依次组成「蕴品」、「处品」、「缘品」、「弟子品」、「如来品」、「道品」、「八众品」。 这便是《杂阿含经》首次结集时经文的次第与内容。 2. 这些相应可以归纳成:一、「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 二、「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及道品。 三、「所为说」,如诸苾刍、天、魔等八众相应。 释尊四十多年所教导的「义理」和「实践」,便是「所说」这一部分;其内容也就是「蕴品」、「处品」、「缘品」、「道品」。 依据《杂阿含经》的经文内容来看:「蕴品」相应的经文有110经,「处品」相应的经文有131经,「缘品」相应的经文有167经,「道品」相应的经文有248经(上依内观教育版的经数,加上「弟子品」、「如来品」、「八众品」,共计1334经)。 这些教导都紧紧锁定到「有情的身和心」。 同样地,《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说︰诸佛语言,九事所摄。 云何九事? 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 有情事者,谓五取蕴。 受用事者,谓十二处。 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 安住事者,谓四食。 染净事者,谓四圣谛。 差别事者,谓无量界。 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 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 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此中指出:释尊四十多年所说的教导不外是:「五取蕴」、「十二处」、「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四食、四圣谛、无量界」及「四念住等菩提分法」, 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前述之「蕴品」、「处品」、「缘品」、「道品」;而「说者」是佛及佛弟子,「众会」则是八众。 由此可以看出,最核心的佛法主题有四品(蕴品、处品、缘品、道品),细分则有十七事:1. 蕴(五蕴)、2. 处(内外六处)、3. 缘起、4. 食(四食)、5. 谛(四谛)、6. 界、7. 受、8. 四念住、9. 四正断、10. 四神足、11. 根、12. 力、13. 七觉支、14. 八圣道、15. 入出息念、16. 三学、17. 四证净。 此中,「蕴品」含蕴(五蕴)一事;「处品」含处(内外六处)一事;「缘品」含有缘起、食、谛、界、受等五事;「道品」含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等十事。 三、《杂阿含经》中「境」「智」两大知识系统《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在抉择完《杂阿含经》的义理之后说:如是略引随顺此论「境」、「智」相应诸经宗要摩呾理迦,其余一切,随此方隅,皆当觉了。 由此可知,《摄事分》是将《杂阿含经》的「所说」,分成所知之「境」和能知之「智」两大知识系统。 「境」的知识系统,含有蕴品(五蕴)、处品(六处)、缘品(含缘起、四食、四谛、界、受)。 「智」的知识系统,含有道品(含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 「境」、「智」两大主题的「所说」,便是前述佛法最核心的蕴、处、缘起等十七事。 将每一事再细分,就衍生许多的佛法术语,并开展出佛法的知识系统:01蕴(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02处(内外六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03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04食(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 05谛(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06界:(有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等)。 07受:(有二受、三受、四受、六受、十八受等等)。 08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09四正断(四正胜):令已生恶不善法断、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令未生善法生、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 10四神足: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11根(有三根、五根。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12力(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力。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13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14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15入出息念(可分为十六胜行)。 16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17四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所爱戒。 以上每一事中的术语又可再细分下去,例如,色蕴可再分为:过去色、未来色、现在色、内色、外色、粗色、细色、好色、丑色、远色、近色。 以十七事往下开展出更细的佛法项目,就形成释尊在《杂阿含经》中所传授的佛法知识系统。 以上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来分析《杂阿含经》的十七事,接着,来看释尊所说的佛法知识系统的大纲。 四、释尊所提及的知识系统大纲今依据《杂阿含经》的经文,列出一些释尊对所知法及一切法的看法:世尊告诸比丘:「当说所知法、智及智者。 谛听! 善思! 当为汝说。 云何所知法? 谓五受阴。 何等为五? 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所知法。 云何为智? 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是名为智。 云何智者? 阿罗汉是。 (大72)此处指出,「所知的法」就是五取蕴(五受阴),此属于所知之「境」;而能知的就是「智」与「智者」(阿罗汉)。 云何一切知法、一切识法? 诸比丘! 眼是知法、识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是知法、识法。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222)此处指出,「所知的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以及相关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六识、六触及所生的受。 六内处、六外处、六识,合成十八界,这些全属于所知之「境」。 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 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如,增其疑惑。 所以者何? 非其境界故。」(大319)此处直接指出,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这是指「所知的一切法」。 此属于所知之「境」。 佛告婆罗门:「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苦乐、不苦不乐。 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是名为一切法。 若复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舍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 所以者何? 非其境界故。」(大321)此处同样指出,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以及相关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六识、六触及所生的受。 这也是指「所知的一切法」,此属于所知之「境」。 世尊告诸比丘:「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 何等为四? 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大633)此中释尊指出:「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四念处,这是指「能知的一切法」,而其他的菩提分法则隐含在内。 此属于能知之「智」。 从以上所引的经文,可以看出释尊对知识系统的看法:所知之「境」便是蕴及处(内含识、受、界等);能知之「智」便是四念处等菩提分法。 如此组成了「一切法」,这也成为《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依据。 由于四念处等菩提分法是实践佛法时内心所呈现的「智」,涵摄了「道(或行)」与「果」,因此,佛法的知识系统可以依「境、智」两类开展成「境、行、果(根、道、果)」:由「境」含摄「蕴、处、缘起、食、谛、界及受」七事;由「行(道)、果」含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十事。 如此共有十七事。 每一事又可以开展出更细的佛法项目。 五、异门与法蕴的出现为了统摄佛法庞大的知识系统,释尊的弟子们便以「异门」来掌握佛法的术语和定义;或以「法蕴」的编辑,选出代表性的佛经给予详细的解释。 A异门的出现以《瑜伽师地论˙摄异门分》为例,《摄异门分》是按照白品、黑品的次第,详细解释佛法的术语;今列出所有白品、黑品的摄颂如下:白品第一颂:【1】师【2】第一【3】〔智慧〕,【4】四种善说等。 【5】亦有因缘等,【6】施【7】戒【8】道广说。 白品第二颂:【9】智【10】宣说【11】善【12】欲,【13】炽然【14】独【15】远尘。 【16】如病等【17】解释,【18】我【19】断【20】生尽等。 【21】并天世众生,【22】依等【23】〔我执〕等。 白品第三颂:【24】如来【25】无常想,【26】底沙【27】怖【28】无为。 【29】不有【30】不相续,【31】空【32】无常【33】无余。 白品第四颂:【34】欲三种【35】延请,【36】法【37】僧【38】〔为本〕故。 【39】厌【40】梵志【41】无常,【42】聚沫等为后。 黑品一颂:【1】生【2】老【3】死【4】藏等,【5】可欣等【6】烦恼。 【7】广说贪瞋痴,【8】少等【9】差别等。 此中共有白品四颂42门,黑品一颂9门;每门集合佛经中相关的成串术语或「定型句」并给予解释。 例如:【20】生尽等门,解释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一组相关的成串术语或「定型句」。 【32】无常门,解释了「无常、有为、造作、缘生、有尽法、有没法、有离欲法、有灭法」一组相关的成串术语或「定型句」。 另一方面,若以释尊的大弟子舍利子所下传的《集异门足论》为例,《集异门足论》是按照异门法数的次第,由一法到十法,详细解释佛法的术语。 今举其中的「六法」为例:初嗢柁南曰:初六法十种,谓内外识触,及受想思爱,退不退各六。 有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顺退法、六顺不退法。 后嗢柁南曰:后六有十四,谓喜忧舍恒,界出根喜通,明念上观类。 有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六恒住、六界、六出离界、六诤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顺明分想、六随念、六无上法、六观待、六生类。 此中共有六法术语二十四词:从「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一直到「六无上法、六观待、六生类」,每词含六个单项的术语,所以共有144个单项的佛法术语;论中对每项佛法术语一一给予详细的定义。 释尊的弟子们便以「异门」的方式,或从到白品到黑品,或从一法到十法(以增一方式)来了解佛法的术语和定义,进而掌握庞大的佛法知识系统。 B法蕴的出现今以释尊的大弟子大目干连所下传的《法蕴足论》为例:《法蕴足论》编选出代表性的佛经二十一经,一一给予详细的解释,共成二十一品如下:学处、预流支、证净、沙门果、通行、圣种、正胜、神足、念住、圣谛、静虑、无量、无色、修定、觉支、杂事、根品、处、蕴、多界、缘起。 每一品名,便是一核心的佛法术语,由此再含摄多个单项的佛法术语,今列出如下:01. 五学处: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放逸处。 02. 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03. 四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所爱戒。 04. 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05. 四通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06. 四圣种:随得衣服便生喜足、随得饮食便生喜足、随得卧具便生喜足、爱断爱修乐断乐修。 07. 四正胜:令已生恶不善法断、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令未生善法生、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 08. 四神足: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09.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10. 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11. 四静虑: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 12. 四无量: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 13. 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14. 四修定:证得现法乐住、证得殊胜智见、证得胜分别慧、证得诸漏永尽。 15.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16. 杂事(永断一法,共79个术语):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无惭、无愧、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愤发、矫妄、诡诈、现相、激磨、以利求利、恶欲、大欲、显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恶言、乐恶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贪、非法贪、着贪、恶贪、有身见、有见、无有见、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瞢愦、不乐、频申、欠呿、食不调性、心昧劣性、种种想、不作意、粗重、抵突、饕餮、不和软性、不调柔性、不顺同类、欲寻、恚寻、害寻、亲里寻、国土寻、不死寻、陵蔑寻、假族寻、愁、叹、苦、忧、扰恼。 17.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18. 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19.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20. 多界(有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六界: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 六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 四界:受界、想界、行界、识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三界: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三界:劣界、中界、妙界。 三界: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三界: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二界:有漏界、无漏界。 二界:有为界、无为界。 21. 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以上细分共有356个佛法术语。 经由彻底了解这些代表性的佛法术语,便能初步掌握庞大的佛法知识系统。 六、《杂阿含经》中定型句的使用释尊四十多年对弟子们的一再教导,便有「定型句」的出现,这些「定型句」有助于佛教知识系统内容的表达与背诵。 例如,《杂阿含经》蕴品的一些「定型句」(以【】标示「定型句」,凡是对旧译经论有所更正的字句,则用双引号〔〕标出):(-)如是比丘!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大1)(a)【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b)【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大3)(a)【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b)【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大9)(a)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b)【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 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心善解脱〕。 (大22)(a)【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b)【如是〔于〕受、想、行、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盘。 (大28)(a)【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b)【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大258)(-)【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大259,265,104)又如《杂阿含经》处品的一些「定型句」:(a)【于眼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 (b)【于耳、鼻、舌、身、意,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 (大190)(a)【眼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如实知。 (b)【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198)(a)【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b)【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195)(a)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 所以者何? 此性自尔。 【若色、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 所以者何? 此性自尔。 (b)【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232)以上这些例子中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都是佛法中有名的句子。 这些「定型句」对佛教知识内容的表达与传播甚有助益,也成为佛教知识系统的一大特色。 这些「定型句」也与前述佛法术语的「异门」有密切的关联。 七、《阿含经》的经文架构解析为了了解释尊如何将佛法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弟子们,以下举出《杂阿含经》的实际例子,分段解析出经文的架构,并示出不同的经型。 此中,每一经文之后所附的编号:(印x)表示印顺法师所编第x经;(光x)表示佛光藏版所编第x经;(大x)表示大正藏版所编第x经。 (内x)表示内观教育版所编第x经;【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应的第x经。 例1(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2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识身。 云何为六? (2b)谓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2c)是名六识身。」( 3)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四三九)(光三○三)(大三二五)(内二二五)在这例子中,释尊只是将佛法的术语简单地介绍出来,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经型,并未提及缘起的「流转」和「还灭」过程;释尊的开示偶而使用这一种经型。 例2A(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 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魔钩。 云何为六? ( 3)眼味着色,是则魔钩;耳味着声,是则魔钩;鼻味着香,是则魔钩,舌味着味,是则魔钩;身味着触,是则魔钩;意味着法,是则魔钩。 ( 4)若沙门、婆罗门眼味着色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魔钩钩其咽,于魔不得自在。」( 5)秽说、净说,广说如上。 (印三五五~三五六)(光二四六)(大二四四)(内一六七)【S189】在这例子中,释尊除了将佛法的术语介绍出来,并且提及缘起的「流转」(味着则不得自在),这也是一种简单的经型。 例2B(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驴随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声。 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声出不似;随大群牛,谓已是牛而作牛鸣,而去牛实远。 ( 3)如是有一愚痴男子,违律犯戒,随逐大众,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 而不学习胜欲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随逐大众,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实去比丘大远。」( 4)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同蹄无角兽,四足具声口,随逐大群牛,常以为等侣,形亦非牛类,不能作牛声。 如是愚痴人,不随系心念,于善逝教诫,无欲勤方便,懈怠心轻慢,不获无上道。 如驴在牛群,去牛常自远,彼虽随大众,内行常自乖。 ( 5)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一一一九)(光八四○)(大八二)(内六二六)在这例子中,释尊先举出譬喻,而后指出「流转」的情形(违律犯戒);释尊偶而使用这种经型。 例3A(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2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2b)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 3)如是比丘!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印一)( 4)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5)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二~四)(光一)(大一)(内一)【S12-14,51】在这例子中,释尊直接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由正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而生厌离,经喜、贪尽而心解脱),释尊的开示常用这一种经型。 例3B(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3a)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 (3b)如是比丘!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4a)譬如比丘! 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 (4b)如是比丘!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5a)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 (5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6a)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 (6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7a)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 (7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8a)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 (8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9a)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暗冥。 (9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0a)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 (10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1)诸比丘! 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2)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所以者何?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 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13)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五三)(光四七)(大二七○)(内四六)【S102】在这例子中,释尊配合譬喻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由正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而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释尊的开示偶而用这一种经型。 例4A(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2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2b)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3a)诸比丘! 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3b)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4)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六)(光三)(大三)(内三)【S24】在这例子中,释尊先开示缘起的流转过程(于色、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而后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于色知、明、断、离欲,则断苦)。 释尊的开示最常用这一种经型。 例4B( 1)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2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河水,从山涧出,彼水深驶,其流激注,多所漂没。 其河两岸,生杂草木,大水所偃,顺靡水边。 众人涉渡,多为水所漂,随流没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复断,还随水漂。 (2b)如是比丘! 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随断。 (2c)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 (3a)若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色。 (3b)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识。 ( 4)不乐着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5)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五一)(光四五)(大二六八)(内四四)【S93】在这例子中,释尊配合譬喻,开示缘起的「流转」过程(于色、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而后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于色知、明、断、离欲,则断苦)。 释尊的开示常用这一种经型。 例5(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所以者何? 比丘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已,如实观察。 ( 3)云何如实观察? 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 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4a)云何色集? 受,想、行、识集? (4b)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彼色、赞叹于色;乐着于色、赞叹色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 (4c)〔受、想、行、识,亦如是广说〕。 (4d)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5a)云何色灭? 受、想、行、识灭? (5b)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色、不赞叹色;不乐着、赞叹色故,爱乐灭,爱乐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5c)多闻圣弟子,如实知受、想、行、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彼故,不乐着彼识,不赞叹于识,不乐着、赞叹识故,乐爱灭,乐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5d)比丘! 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 6)比丘!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7)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八六)( 8)如观察,乃至作证,十二经亦如是广说。 (印八七~九七)(光五八)(大六七)(内五七)在这例子中,释尊以「五蕴」及「缘起」交叉开示「流转」的过程(于色、受、想、行、识,不如实知集、灭、味、患、离,以及乐着、赞叹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而后交叉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于色、受、想、行、识,如实知集、灭、味、患、离,以及不乐着、赞叹识故,乐爱灭,乐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这是一种复杂的经型。 若再加上譬喻,就成为最复杂的经型了。 以上所提到的3A,3B,4A,4B,5的经型,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这是佛法佛法知识系统最核心之处,因为佛法不只是理论而已,要密切结合实践来灭苦,因此,释尊在《阿含经》中的开示,处处强调实践;在灭苦的实践过程中,就离不开「道」与「果」的次第,例如:(a)诸比丘! 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b)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大三)此中,对色、受、想、行、识的知、明、断、离欲,便是「道」的实践过程,断苦便是「果」。 (a)云何色灭? 受、想、行、识灭? (b)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着灭,着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 (c)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d)是故,比丘!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大六五)此中,对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对受乐着灭、取灭、有灭、生老病死灭、忧悲恼苦灭。 这便是「道」的实践过程与得「果」。 ( 1)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 (2a)守诸根门,护心正念。 眼见色时,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令〕于眼起正律仪。 (2b)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亦复如是。 ( 3)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 ( 4)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 (5a)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 (5b)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 (5c)断除五盖:恼心、慧力羸、诸障阂分、不趣涅槃者。 (6a)是故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外身、内外身。 (6b)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 (大六三六)此中,成就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正身正念,系心安住。 断除五盖,便是「道」的实践过程,调伏世间贪忧便是「果」。 (1a)何等为增上戒学? (1b)是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 (1c)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戒学。 (1d)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 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2a)何等为增上意学? (2b)是比丘〔戒满足〕,三昧满足,少于慧。 (2c)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乃至受持学戒。 (2d)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断此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3a)何等为增上慧学? (3b)是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 (3c)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大八二二)此中,对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的不断增上,便是「道」的实践过程;得到心解脱,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便是「果」。 在《杂阿含经》的道品中,释尊更直接指出,由多修习四念处、七觉分而获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a)世尊告诸比丘:「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四种福利。 云何为四? ( b)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大六一八)( a)「如是比丘修习七觉分已,多修习已,得四种果、四种福利。 何等为四? ( b)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大七三五)因此,在佛法的知识系统中,依据行、果,或道、果的次第来实践,便是释尊的原意。 以上「道」与「果」的次第,就是缘起的「还灭过程」,释尊在《阿含经》中所开示的大都属于此类,这也是佛法知识系统的重点所在。 「道」与「果」的次第,便是培养智慧以证果,因此,这一次第可纳入「智」的知识系统内。 八、结语以上只就释尊时期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作考察的对象,先考察《阿含经》的主题内容,而后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归摄成「境」、「智」两类;接着,引用经文来说明释尊所提及的知识内容便是「境」、「智」两大系统;而后考察「异门」与「法蕴」的出现;最后,针对《杂阿含经》的经文内容,依次考察「定型句」的经文以及经文架构的型式(经型),由此了解释尊传授佛法知识系统的特有方式。 总之,佛法的知识系统,主要以「境、智」来含摄「境、行、果(根、道、果)」。 「境」的知识系统,含有蕴品(五蕴)、处品(六处)、缘品(内含缘起、四食、四谛、界、受五事)。 「智」的知识系统,含有道品(内含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十事)。 因此「境(根)」含摄「蕴、处、缘起、食、谛、界及受」七事,「行(道)、果」含摄「. 四念住、. 四正断、. 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十事,共有十七事。 每一事又可以开展出更细的佛法项目。 这就是释尊在《杂阿含经》中所传授的佛法知识的系统。 至于「异门」与「法蕴」的编集,则对佛法知识系统的掌握起了辅助之用。 (《佛教图书馆馆讯》31期,2002) 发布时间:2025-07-25 15:31:02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