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林崇安:《法蕴足论》的要义 内容: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 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别编出经律的本母(摩窒里迦),而后往下传诵;另一方面,舍利弗、目干连、迦旃延等大弟子对佛经的解释,其弟子们也往下传诵,这些解释经义的论述,便是「论藏」的滥觞。 佛灭四百年后,在「说有部」的弘法地区有七论的传诵:1《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舍利弗造。 2《法蕴足论》二十卷,目干连造。 3《施设足论》,迦旃延造。 4《识身足论》十六卷,提婆设摩造。 5《品类足论》十六卷,世友造。 6《界身足论》三卷,世友造。 7《发智论》二十卷,迦多衍尼子造。 除了《施设足论》外,唐时玄奘法师将其余的六论译成汉文。 佛灭约600年时,「说有部」结集出《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为北传的根本声闻论典,这一大论也是由玄奘法师译成汉文。 上述的《法蕴足论》是由佛陀的大弟子目干连从《阿含经》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一经来讲解,经由后代弟子编集而成的一本解释佛经的重要论典,收录在《大正藏》第26册,编号是No. 1537。 以下介绍这一论典的重要内容。 二、由品目来看内容《法蕴足论》是从《阿含经》中精选出二十一经,分成二十一品来解释,品目如下:1学处品;2预流支品;3证净品;4沙门果品;5通行品;6圣种品。 以上六品以「戒」为主。 7正胜品;8神足品;9念住品;10圣谛品;11静虑品;12无量品;13无色品;14修定品。 以上八品以「定」为主。 15觉支品;16杂事品;17根品;18处品;19蕴品;20多界品;21缘起品。 以上七品以「慧」为主。 可以看出这论的内容是在解说三学的要义。 三、要义举例《法蕴足论》的要义,以下举出「念住品第九」作实例说明。 【1】此论先列出「四念住经」的经文:(01)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 (02)尔时,世尊告苾刍众:吾当为汝略说修习四念住法。 (3a)谓有苾刍,于此内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3b)于彼外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3c)于内外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04)于内外俱受、心、法三,广说亦尔。 (5a)是现修习四念住法。 (5b)过去、未来苾刍修习四念住法,应知亦尔。 【2】接着,此论详细解释经文中的「身念住」。 论中先解释「内身」的「身念住」,此中共有三种观法:云何于此内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内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于此内身循身观」者:〔1〕谓有苾刍,于此内身,从足至顶,随其处所,观察、思惟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谓此身中,唯有种种:发、毛、爪、齿;尘、垢、皮、肉;筋、脉、骨、髓;髀、肾、心、肺;肝、胆、肠、胃;肪、膏、脑、膜;脓、血、肚、脂;泪、汗、涕、唾;生熟二藏,大小便利。 如是思惟不净相时,所起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循内身观」,亦名「身念住」。 ──成就此观,现行、随行,遍行、遍随行,动转、解行,说名为「住」。 ──彼观行者,能发起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复能于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 ──彼观行者,能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复能于此,所起胜慧,转成上品上胜上极,能圆满、极圆满,名「具正知」。 ──彼观行者,具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名「具正念」。 ──于诸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悕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为「贪」。 ──顺忧受触,所起心忧,不平等受,戚受所摄,总名为「忧」。 ──彼观行者,修此观时,于世所起贪忧二法,能断、能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彼「除世贪忧」。 〔2〕复有苾刍,于此内身,观察、思惟诸界差别:谓此身中,唯有种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如是思惟诸界相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身观」,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皆如前说。 〔3〕复有苾刍,于此内身,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身者,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转动,劳疲羸笃,是失坏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身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身观」,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3】此论接着解释「外身」的「身念住」,此中也有三种观法:云何于彼外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外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 「于彼外身循身观」者:〔1〕谓有苾刍,于他身内,从足至顶,随其处所,观察、思惟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谓彼身中,唯有种种:发、毛、爪、齿,广说乃至大小便利。 ──如是思惟不净相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外身观」,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2〕复有苾刍,于他身内,观察、思惟诸界差别:谓彼身中,唯有种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如是思惟诸界相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外身观」,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3〕复有苾刍,于他身内,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彼身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身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外身观」,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4】接着,此论解释「内外身」的「身念住」,此中也有三种观法:云何于内外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内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 合说二种,名「内外身」。 「于内外身循身观」者:〔1〕谓有苾刍,合自他身,总为一聚,从足至顶,随其处所,观察、思惟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谓此、彼身,唯有种种:发、毛、爪、齿,广说乃至大小便利。 ──如是思惟不净相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外身观」,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2〕复有苾刍,合自他身,总为一聚,观察、思惟诸界差别:谓此、彼身,唯有种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如是思惟诸界相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外身观」,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3〕复有苾刍,合自他身,总为一聚,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彼身: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身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外身观」,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5】以上完整地解释了「身念住」,此论接着解释「受念住」,同样先解释「内受」的「受念住」,分成二种观法:云何于此内受住循受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内受」者,谓自受,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于此内受循受观」者:〔1〕谓有苾刍,于此内受,观察、思惟内受诸相:1受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受;受苦受时,如实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受。 2受乐身受时,如实知我受乐身受;受苦身受时,如实知我受苦身受;受不苦不乐身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身受。 3受乐心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心受;受苦心受时,如实知我受苦心受;受不苦不乐心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心受。 4受乐有味受时,如实知我受乐有味受;受苦有味受时,如实知我受苦有味受;受不苦不乐有味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有味受。 5受乐无味受时,如实知我受乐无味受;受苦无味受时,如实知我受苦无味受;受不苦不乐无味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无味受。 6受乐耽嗜依受时,如实知我受乐耽嗜依受;受苦耽嗜依受时,如实知我受苦耽嗜依受;受不苦不乐耽嗜依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耽嗜依受。 7受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出离依受;受苦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我受苦出离依受;受不苦不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出离依受。 ──如是思惟内受相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受观」,亦名「受念住」。 〔2〕复有苾刍,于内诸受,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诸受,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受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受观」,亦名「受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皆如前说。 【6】此论接着解释「外受」和「内外受」的「受念住」,各分成二种观法(今不录出)。 此论接着解释「心念住」的「内心」、「外心」和「内外心」,各分成二种观法,例如「内心」: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于此内心循心观」者:〔1〕谓有苾刍,于此内心,观察思惟内心诸相:1于内有贪心,如实知是内有贪心;于内离贪心,如实知是内离贪心。 于内有瞋心,如实知是内有瞋心;于内离瞋心,如实知是内离瞋心。 于内有痴心,如实知是内有痴心;于内离痴心,如实知是内离痴心。 2于内聚心,如实知是内聚心;于内散心,如实知是内散心。 于内沉心,如实知是内沉心;于内策心,如实知是内策心。 于内小心,如实知是内小心;于内大心,如实知是内大心。 3于内掉心,如实知是内掉心;于内不掉心,如实知是内不掉心。 于内不静心,如实知是内不静心;于内静心,如实知是内静心。 于内不定心,如实知是内不定心;于内定心,如实知是内定心。 4于内不修心,如实知是内不修心;于内修心,如实知是内修心。 于内不解脱心,如实知是内不解脱心;于内解脱心,如实知是内解脱心。 ──如是思惟内心相时,所有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心观」,亦名「心念住」。 〔2〕复有苾刍,于内诸心,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心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心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心观」,亦名「心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皆如前说。 【7】最后,此论解释「法念住」的「内法」,分成四种观法,分别观察1五盖、2六结法、3七觉支法、4想蕴和行蕴:云何于此内法住循法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于此内法循法观」者:〔1〕谓有苾刍,于内五盖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于有内贪欲盖,如实知我有内贪欲盖;于无内贪欲盖,如实知我无内贪欲盖。 复如实知内贪欲盖,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于后不复更生。 ──如是思惟此内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法观,亦名法念住。 ──如说内贪欲盖,说内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盖亦尔。 〔2〕复有苾刍,于内六结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于有内眼结,如实知我有内眼结;于无内眼结,如实知我无内眼结。 复如实知此内眼结,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于后不复更生。 ──如是思惟此内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法观」,亦名「法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皆如前说。 ──如说内眼结,说内耳、鼻、舌、身、意结亦尔。 〔3〕复有苾刍,于内七觉支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于有内念觉支,如实知我有内念觉支;于无内念觉支,如实知我无内念觉支。 复如实知内念觉支,未生者生,生已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 ──如是思惟此内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法观」,亦名「法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如说内念觉支,说余内六觉支等亦尔。 〔4〕复有苾刍,于所说内想蕴、行蕴,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法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法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法观」,亦名「法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皆如前说。 【8】最后,此论解释「法念住」的「外法」和「内外法」,同样各分成四种观法。 以上「四念住经」的解释,阐明了止观禅修的要义。 四、结语总之,整个《法蕴足论》保留了初期佛法术语的解释以及禅修的要义,很有价值,实可作为佛法的核心教材。 发布时间:2025-07-25 10:14:28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