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内容: 第五章禅 宗第三十八节 略 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伽》为心印,以观心为法门,其时弘传未广,笃信者希,历北魏、周、齐、隋以至初唐,为时约一百年左右(约当公元500一600)。 2.支流派生时期,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 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北自中原,南至南海,禅风浸广,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约有二百年左右(约当公元600--800)。 3.五家分灯时期,就是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 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后二宗成立于五代。 其后当宋代时,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 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 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约四百年左右(约当公元8001200)。 4.洞济并传时期,就是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先后失传,唯有临济、曹洞两宗流布,就是元、明、清三代,为时约七百年(约当公元12001900)。 第三十九节 菩提达磨的禅法自达磨西来,传授心法,次第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 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 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瑜伽两宗,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 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 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且多伪托。 只有《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一章尚可信任。 在这章中说: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言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人中说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 三、无所求行,是要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四、称法行,是称性净之理而起修,具行六度而无所行。 无所求行是观人空,称法行是观法空。 在此章末还附有八句颂语。 其前四句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人道。 外息诸缘是颂行人的前二行,内心无喘是颂行人的后二行。 心如墙壁是颂理人。 从此文可以看出达磨的思想体系定属于瑜伽宗的。 四行之中报冤行、随缘行是观现识,所谓宿业所招,正是种子生现行义。 也就是《楞伽经》所说:譬如明镜持诸色缘。 现识处境,亦复如是。 无所求行,称法行,是转染分依他成净分依他,正是现行熏习成种义。 更重要的是理人中所说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乃至凝住壁观。 此中真性是指真识,亦即是如来藏,也就是佛性,亦就是阿赖耶识。 地论师以阿赖耶识为真识。 慧远《大乘义章八识章》说:第八真识体如一味,如出妄情,故名为真。 又《佛性义章》中说:佛因自体,名为佛性,谓真识心。 当此真性寂然不动,体性非无,无有变异,犹如白壁。 所以说凝住壁观。 此正以别于中观的空观。 后人附会为面壁而观,是诚可笑。 而且达磨以为唯有瑜伽宗六根本经之一《楞伽经》为可以印心。 这更是达磨所传是瑜伽宗唯识观的一证。 但是他以为修于理人应当凝住壁观,更不随于言教,以为语言文字的分别是使内心喘息的障碍。 总观禅宗的目的,主要在于真见道,而其方法是以四寻思观为因而生四如实智,就是观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 所以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正由于此。 有人以为北凉失译的《金刚三昧经人实际品》中也有理入、行人之文,其理人的文句与此文大致相同,因而认为《四行观》是出于伪托。 这是很难因为文句相同便否认达磨的主张。 达磨未必善于汉文,当时是其弟子昙林根据达磨的教导而记录的。 昙林是学者,引用现成的经句以表达达磨的意旨,未始不可。 特别是经文中说凝住觉观,而《四行观》中说凝住壁观,虽只一字之差,显然有空有之别。 正因为达磨教人从四寻思观人手,所以与当时地论师盛弘讲授之风相抵触,以致受到讥谤而受学之人也就难遇了。 《景德传灯录》记达磨令弟子各言所得,时道付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达磨说:汝得吾皮。 尼总持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达磨说,汝得吾肉。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达磨说: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达磨说:汝得吾髓。 这段公案虽似出于附会,但也可仿佛达磨的教法。 第四十节 五祖相承自达磨传授禅教,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相续传承,一禀达磨的观法,而以《楞伽》为心印。 此四师言语传世无多,二祖慧可答向居土偈中说: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又说:观身如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从此偈可以看出当时用功的途径。 二祖弟子僧那禅师对门人慧满说: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详观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 是有耶? 是无耶? 既不堕有无处所。 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断隔之相。 此中所谓心珠独朗,也就是第八真识。 也与达磨所示壁观之义正合。 僧璨受法于二祖,时值周武灭法,隐居于太湖司空山。 今传世有《信心铭》一篇,凡四言颂,一百四十六句。 其中教诫行法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无生,万法无咎。 又说: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立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又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处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唐独孤及撰《镜智大师赐谥碑》中赞其教法说:以寂照妙用摄群品流注生灭。 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 乃至心离文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禅门。 四祖道信住蕲州破头山,道法始振,学侣凑集,但亦少语句传世。 《景德传灯录》卷四所记四祖为法融所说法要,可以知其纲宗。 中说:夫千百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 与佛何殊,更无别法。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 行住坐卧,触目遇缘。 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问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道信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说: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道信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妆。 苏轼《楞伽经后记》中说:三祖《信心铭》,四祖《禅宗论》,六祖之《坛经》,此三书并称。 但今《禅宗论》已不传,不能考知其内容。 达磨道法至五祖弘忍居蕲州双峰山东山寺而大盛,世称东山法门。 会众常达七百人,但语句未有传世。 世有《最上乘论》一卷,是出伪托。 第四十一节 牛头宗牛头宗是四祖门下旁出一支。 以法融居金陵牛头山,所以称为牛头宗。 自四祖道信传法于法融,融传智严,严传慧方,方传法持,持传智威,威传慧忠与玄素,素传道钦,钦传道林凡八世而歇。 为时约二百年。 法融有《心铭》及《答博陵王问》,均见《景德传灯录》。 其《答博陵王问》中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各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心铭》中警策的语句有云:湛然明净,不须功巧;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放旷纵横,所作无滞,乐道怡然,优游真实。 这都很明显的指示出修禅的道理。 宗密判牛头宗为泯绝无寄宗。 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说:牛头宗者,从四祖下旁出。 根本有慧融(即法融)禅师者,道性高简,神慧聪利。 先因多年穷究诸部般若之教,已悟诸法本空,迷情妄执。 后遇四祖印其所解空理,然于空处显示不空妙性。 以不俟学而悟解洞明。 又说: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违之为有,即有荣祐贵贱等事。 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 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 乃至说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 既达本来无事,理已丧,情已忘,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 此以忘情为修也。 其后智威禅师偈云: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 教人离念离见。 慧忠有偈云:虚无是实体,人我何处存。 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又有偈云: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 这都是牛头宗一贯之旨。 初法融居牛头山,有百鸟衔花之异。 既见四祖后,鸟不复来。 有僧问南泉: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花来供养? 南泉曰:只为步步踏佛阶梯。 僧云:见后为什么不来? 南泉曰:直饶不来,犹较王老师一线道。 黄檗希运禅师云:且如四祖门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秧子。 有此眼脑,方辨邪正宗旨。 牛头法融先习般若空观,而未能究竟,得四祖指示而悟玄宗。 于此可见达磨宗旨独特之处。 所以古德多偏举此一机缘以资启发悟境。 宗密《圆觉经大疏钞》中说牛头宗以本无事为悟,忘情为修,就理而言,则一切皆无;就行而言,则休心不起。 此是牛头宗的宗旨。 第四十二节 五祖门下十子达磨传授禅法,当时从之受学的不多。 二祖连遭坎坷,终遇毒害。 三祖隐居皖公山,世鲜知者。 至四祖始稍著称,到五祖始大盛,会下常过七百人,然而五叶相承,禀受心法,克尽薪传,无有改易。 五祖建黄梅东山法门,其门下虽众,颇形驳杂,曾有十子各堪为一方之师的传说。 十子之名,各书所记不同。 《历代法宝记》、《圆觉经大疏钞》卷六、《禅门师资承袭图》所举,除北宗神秀、嵩山老安、资州智诜、越州义方、潞州法如五人相同外,其余五人,《历代法宝记》是智德、玄赜、慧藏、玄约、刘主簿五人;《圆觉经大疏钞》是华州慧藏、扬州觉、蕲州显、襄州通四人;《禅门师资承袭图》是扬州觉、果阆宣什、业州法、襄州通、江宁法持五人。 南宗慧能因当时尚为行者,故不在十子之列。 以上诸子之中今可考者约有六家:一、北宗神秀,二、嵩山老安,三、资州智诜,四、潞州法如,五;果阆宣仆,六、江宁法持。 其中北宗神秀是五祖嫡系。 嵩山慧安年六十出家受戒,六十夏方示寂,时年一百二十岁,故人称老安。 为武则天所师敬。 道德深厚,志节孤高。 有四弟子皆道高名著,仁俭、自在、破灶堕、陈楚章。 仁俭有了元歌(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其中有句云: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世称之为腾腾和尚。 由此可以推知慧安门下的修行宗旨。 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慧安说:何不问自己意? 问曰:如何是自己意? 慧安以目开合示之,坦然言下知归,更不他往。 而怀让因缘不契,辞往曹溪。 陈楚章门下有僧名无住。 志行孤劲。 后游蜀,事智诜的再传弟子无相(姓金氏)为师。 居益州保唐寺。 所指示法意大同,其传授仪式与金和尚全异。 释门事相一切不行,剃发了便挂七条,不受禁戒。 至于礼忏转经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为妄想。 所住之院不置佛事。 所修之道以为生死轮回都为起心,起心即妄,不论善恶,不起即真。 亦不以事相之行,以分别为怨家,无分别为妙道,亦传金和尚三句言教:无忆、无念、莫妄。 但改忘字为妄字,意谓无忆无念即真。 忆念即妄,不许忆念,故云莫妄。 所以毁诸教相,意在息灭分别而全真。 故所住持不议衣食,任人供送,送即暖衣饱食,不送即任饥任寒,亦不求化,亦不乞食,有人人院,不论贵贱都不逢迎,亦不起动,赞叹供养,怪责损害,一切任他。 但贵无心而为妙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六)。 《历代法宝记》中载无住语甚详。 资州智诜,传资州处寂(姓唐氏)。 寂传四子,其一即益州净众寺无相(姓金氏),大弘其教。 以三句用心,即无忆、无念、莫忘。 意令勿追忆已过之境,勿预念未来荣祐之事,常与此智相应,不昏不错,名为莫忘。 又无忆是不忆外境,即是戒;无念是不念内心,即是定;莫忘是翛然无寄,即是慧。 其传授仪式略同当时官坛受具戒方便。 一两月前先克日牒示,召集僧尼士女,置方等道场礼忏,或三七五七,然后授法,皆是夜间,以屏喧乱。 授法了便令言下息念坐禅。 至于远方来者,或尼众俗人之类,久住不得,亦直须一七、二七坐禅,然后随缘分散。 亦如律宗临坛之法,必须众举由状,管司给文牒,名曰升缘。 或一年一度,或三年二年一度,开数不等(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六)。 《历代法宝记》中称智诜造《虚融观》一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经疏》一卷,今均不传。 果阆宣什即是南山念佛门禅宗。 宣什是五祖弟子,泉州米和尚、阆州蕴玉、相如县尼一乘皆弘之。 其传授先集众礼忏等仪式与金和尚门下同。 授法时以传香为师资之信。 和尚手付,弟子却授和尚,和尚却授弟子,如是三遍。 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修行意趣,然后令一宗念佛。 初引声由念,后渐渐没声、微声,乃至无声,送拂至意;意念犹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无想,盖谓得道。 江宁法持,初于五祖座下闻法心开,后遇牛头宗第三世慧方禅师为之印可,为牛头宗四祖。 兼明念佛人道,持于净土以系于念,俯仰进止必资观想。 宋戒珠《净土往生传》中载其传。 潞州法如,住嵩山少林寺。 今有《中岳法如禅师行状》碑在少林寺,见《金石续编》。 综观以上各家,各得禅法的一端。 如能汇通,可以推知禅宗原始情况的概略。 第四十三节 北 宗五祖弘忍在黄梅,一日告众日: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并传。 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于廊壁下书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忍见此偈,赞叹说: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 各令念诵。 时六祖慧能为行者,在碓坊,闻诵此偈,至夜密令童子于秀偈旁也写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忍见后偈向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 然而是夜便以衣法付与慧能,遣之令去。 这便是南北二宗分流的根源。 细考二人偈,各只道得一半。 神秀之偈,说明菩提不等于菩提树,明镜不等于明镜台,意在佛道不可以身得,也不可以心得。 这与慧能偈所说本无一物同其志趣。 然而身心是成道之器,譬如菩提树,明镜台,但使身心明净,则佛道自显。 而佛道非关于垢净,所以慧能说何处惹尘埃。 张说撰神秀碑文叙述神秀传法大要是忘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趣玄以前,万缘尽闭;发慧以后,一切皆如。 特以《楞伽》递为心要。 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说:北宗意者,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 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 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 如磨拂尘昏,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 宗密评定北宗说:此但是染净缘起之相,反流背习之门,而不觉妄念本空,心性本净。 悟既未彻,修岂称真。 又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六中说:北宗有五方便通诸经论:第一总彰佛经,依《起信论》;第二开智慧门,依《法华经》;第三显不思议解脱,依《维摩经》;第四明诸法正性,依《思益经》;第五了无异自然无碍解脱,依《华严经》。 神秀传法普寂,也授以《思益》及《楞伽》而告以此两部经,禅学宗要。 普寂临终诫门人说:尸波罗密是汝之师,奢摩他门是汝依处。 当以不染为解脱之用,无趣是涅槃之会。 北宗自神秀传普寂与义福,寂传惟政,政传志真,真传嵩山照,凡五世而斩。 澄观曾从慧云禅师咨北宗玄理。 其所以衰歇的缘故,实因北宗走上了变教之途,失却了达磨的宗风。 第四十四节 南 宗慧能是南海新兴人,因闻人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发心往谒五祖,在黄梅人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 经八月,因题偈会意,得五祖授以衣法,去而隐于怀集四会之间。 仪凤元年(676)至南海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闻二僧讨论,一云:幡动。 一云:风动。 能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为众所推,始落发受具。 后住韶阳曹溪宝林寺。 嗣法弟子四十余人,以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南阳慧忠称五大宗匠。 有《坛经》一卷。 六祖宗风以见本心、知本性为衲僧家本分事。 自性本来不生不灭,自心广大虚空无边。 非大小方圆等相,非青黄赤白等色。 自性能含容万法,万法自具本性中。 心心直心是净土,念念净念是如来。 五分法身不离自性,三宝三身自心圆成。 见性见心是第一义,更无第二第三义。 《坛经》云: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为定。 答内侍薛简问云: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洹沙。 《坛经》又云: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南阳慧忠自受六祖心印,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不下山门,肃宗上元二年(761)应召赴京师,大历十年(775)示寂。 慧忠批评当时南方学人不了即心是佛宗旨,误以妄心为真心,改换《坛经》,添揉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 可见当时《坛经》已无定本。 慧忠宗风,教人仔细反观阴界人无纤毫可得。 而身心性离,亦无可坏;身心以外,更无一切。 而世间相即是无相,亦无可坏。 又以无心为宗旨,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无心自成,佛亦无心;无心是真度生,佛说教亦无心。 如有人持刀来取命,亦为是无,此病亦无,乃至无死无生亦无六道。 饥即吃饭,寒即着衣,亦无有心。 山中逢虎狼,见如不见,来如不来。 如是寂然无事,独脱无心,名为金刚大士。 若能一念境智俱忘,便与金刚相应。 又发明无情有佛性,无情说法之旨。 肃宗问师得何法? 忠曰:陛下见空中一片云么? 肃宗曰:见。 忠曰:钉钉着? 悬挂着? 永嘉玄觉本习天台止观,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 后因左溪玄朗的启发,与东阳玄策同往谒六祖,玄觉到后绕祖三匝,慧能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 玄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能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玄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能曰:如是如是。 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 能曰:返太速乎? 玄觉曰:本自无动,岂有速耶? 能曰:谁知非动? 玄觉曰:仁者自生分别。 能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玄觉曰:分别亦非意。 能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 时人称为一宿觉。 有《禅宗集》述天台止观之旨,《证道歌》一篇述禅宗要诀,以无为实相为宗。 歌首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来去,三毒水泡空出没。 歌中又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但是批评豁达空,拨因果和舍妄心取真理的错误。 以为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人无生智见力。 又说修行不可落断常之坑。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 第四-I-五节 荷泽宗荷泽神会年十四为沙弥,参六祖慧能。 一日能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会乃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能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 会礼拜而退。 慧能寂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710)敕住南阳龙兴寺。 慧能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广于荆楚,嵩岳渐门盛于秦洛。 天宝四年(745),会撰《显宗记》,盛唱南宗,于是南顿北渐二宗对立。 肃宗时诏居于洛阳荷泽寺。 会寂后,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行宗旨,以会为禅宗第七祖。 会传惟如,如传惟宗,宗传道圆,圆传宗密,五叶相承,号荷泽宗。 宗密嗣贤首为第五祖,荷泽之道渐衰。 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明荷泽宗旨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 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 空寂之心,灵知不昧。 即此空寂灵知,是前达磨所传空寂心也。 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借缘生,不因境起。 迷。 时烦恼亦知,知非烦恼;悟时神变亦知,知非神变。 然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计我我所,爱恶自生;随爱恶心,即为善恶;善恶之报,受六道形,世世生生,循环不绝。 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 觉诸相空,真心无念。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但得无念之心,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精进。 于解则见诸相非相,于行则名无修之修。 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又云:荷泽必先顿悟,依悟而修。 《圆觉经大疏钞》卷六云:南宗第七祖荷泽大师所传,谓万法既空,心体本寂,寂即法身。 即寂而知,知即真智,亦名菩提涅槃》,(中略)此是一切众生本源清净心也。 具自然本有之法、言无念为宗者,即悟此法本寂本知,理须称本用心,不可还起妄念。 但无妄念,即是修行。 故此一门宗于无念。 又云:若一向拣却缘虑妄心、色相尘境、顽凝虚空等法,偏空寂知而为究竟者,互未圆通。 圆通见者必须会前差别取舍等法,同一寂知之性。 寂知之性举体随缘作种种法门,方为真见。 寂知如镜之明净,诸缘如能观影象。 《显宗记》大旨云: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檠。 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 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心境双亡,体用不异。 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檠,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行中获无所得,三世诸佛教旨如斯。 第四十六节 青原系自六祖以后,一变淳朴家风而棒喝机用大行,从平实语句变为幽险机锋。 于是慧能之棒、青原竖拂、慧忠圆相、马祖大喝,应机接物,纵横自在。 由青原行思衍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南岳怀让衍为临济宗、沩仰宗,所谓一花开五叶也。 当时称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为二甘露门。 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门风峻峭,所以有石头路滑之评。 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门风平实,所以有马驹踏杀天下人之说。 行思(? 一740)参慧能,得法后居吉州青原山(今江西庐陵县)静居寺。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思曰:庐陵米作么价? 希迁幼从慧能出家。 慧能寂后,往依行思。 思问:汝什么处来? 曰:曹溪。 思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 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 思曰:子莫曾到西天否? 曰:若到即有也。 思曰:未到,更道。 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 思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希迁(700--790)于天宝初居南岳,于大石台上结庐以居,世称石头和尚。 著有《草庵歌》、《参同契》。 邓隐峰在马祖处,一日往辞。 道一云:什么处去? 对曰:石头去。 道一云:石头路滑。 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便去。 才到石头,即绕禅座一匝,振锡一声,问曰:是何宗旨? 希迁曰:苍天苍天。 隐峰无语。 却回举似于道一。 道一曰:汝更去,见他道苍天,汝便嘘嘘。 隐峰又去石头,一依前问,是何宗旨? 希迁乃嘘嘘。 隐峰又无语。 归来,道一日:向汝道,石头路滑。 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之后,其弟子中杰出者有药山惟俨与天皇道悟。 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而建立曹洞宗。 道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传云门文偃为云门宗。 义存传玄沙师备,备传罗汉桂琛,琛传清凉文益为法眼宗。 惟俨(745--828)谒石头希迁,密会玄旨。 一日俨坐次,迁见之问曰:汝在这里作么? 曰:一切不为。 迁曰:恁么即闲坐也。 曰:若闲坐即为也。 迁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 曰:千佛亦不识。 迁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迁有垂语曰:言语功用勿交涉。 俨曰:不言语功用亦无交涉。 迁曰:这里针扎不入。 俨曰:这里如石上栽华。 迁然之。 俨看经,有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 俨曰:我只图遮眼。 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 俨曰:若是汝,牛皮也须看透。 昙晟(782--841)初参百丈怀海,二十年未悟玄旨,后谒药山,言下契悟。 道悟问:大悲千手眼,那个是真眼? 晟曰:如无灯时把得枕子,怎么生? 道悟曰;我会也。 晟曰:怎么生会? 道悟曰:通身是眼。 晟扫地次。 沩山云:太区区生。 晟曰:须知有不区区者。 山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 晟竖起扫帚曰:是第儿月? 山低头而去。 道悟(748--807)初参径山道钦(牛头宗),次谒马祖,后谒石头,心相契合。 居荆州天皇寺,世称天皇门风。 其旨云:垢净共住,水波同体。 触境迷着,浩然忘归。 三世平等,本来清净。 一念不起,即见佛心。 崇信从道悟出家,服勤左右。 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 悟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 信曰:何处指示? 悟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 何处不指示心要? 信低头良久。 悟曰:见则直下便见。 拟思即差。 信当下开解。 乃复问:如何保住? 悟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宣鉴(780--865)姓周氏,出家后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 后访寻禅宗,谒龙潭崇信。 一夕侍立久,信曰:更深何不下去? 鉴便出,却回云:前面黑。 信点纸烛度与之。 鉴拟接,信便吹灭之。 鉴当下大悟礼拜。 后住朗州德山。 雪峰义存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宣鉴托钵至法堂。 义存晒饭巾次,见宣鉴曰;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 宣鉴便归方丈。 义存举似岩头全豁(宣鉴弟子),豁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 宣鉴闻,使侍者呼全豁来,问曰:汝不肯老僧耶? 全豁密启其意。 宣鉴至来日上堂,果与寻常不同。 全豁至僧堂前打掌大笑曰:且喜老汉得会末后之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到彻悟极处,吐至极语,更无语句过之者,是为末后之句。 )义存(822--908)十七岁出家,历参诸方,三上投子,九至洞山,后居福州雪峰。 义存住庵时,有两僧来礼拜。 义存见来,以手托庵门,放身出云:是什么? 僧亦云:是什么? 义存低头归庵。 僧后到岩头谒全豁,豁曰:什么处来? 僧曰:岭南来。 豁曰:曾到雪峰否? 僧曰:曾到。 豁曰:有何言句? 僧举前话。 豁曰;他道什么? 僧曰:他无语低头归庵。 豁曰:噫,我当初悔不向他道末后句。 若向伊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 僧至夏末,一再举前话请益。 豁曰:何不早问? 僧曰,未敢容易。 豁曰:雪峰虽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要识末后句,只这是。 师备(831904)与义存为法门昆仲而敬若师资。 因阅《楞严》,发明心地。 存住雪峰,备助营禅院。 后迁福州玄沙院。 示众云: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且问汝,只如盲聋哑三种病人,妆作么生接? 若拈槌竖拂,他眼且不见;共他说话,耳又不闻,口又哑。 若接不得,佛法尽无灵验。 桂琛(867--928)初谒云居、雪峰,参问勤恪,后访师备,一言启发,廓然无惑。 后居漳州罗汉院。 第四十七节 南岳系怀让(677--744)初参嵩山慧安,后参慧能,从八年,有省。 能曰: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生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后人南岳般若寺观音台。 让传道一,姓马氏,初从资州唐和尚(处寂)出家,后从怀让受禅法,密传心印。 后居洪州南康龚公山(今江西赣县),世称马祖,有《语录》一卷。 南岳怀让之道,经马祖道一而大弘。 马祖居洪州,当时亦称为洪州宗。 其宗旨以分别动作即是佛性,念念皆真为悟,信任性情,随心为修。 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云:(道一)后于洪州开元寺弘传让之宗旨,故时人号为洪州宗。 又云:洪州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 全体贪嗔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 如面作种种饮食,一一皆面。 以意推求,此身四大骨肉喉舌牙齿眼耳手足并不能自语言见闻动作。 如一念命终,全身都未变坏,即便口不能语,眼不能见,耳不能闻,脚不能行,手不能作。 故知能言语动作者必是佛性。 且四大骨肉一一细推,都不解贪嗔烦恼。 故知贪嗔烦恼便是佛性。 佛性体非一切差别种种,而能造作一切差别种种。 体非种种者,谓此佛性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无色无相,无根无住,乃至无佛无众生也。 能作种种者,谓此性即体之用故,能凡能圣能因能果能善能恶,现色现相能佛能众生乃至能贪嗔等。 若核其体性,则毕竟不可见不可证,如眼不自见眼等。 若就其应用,即举动运为一切皆是,更无别法为能证所证。 彼意准《楞伽经》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受苦乐与因俱。 又《佛语心经》云:或有佛刹,扬眉动睛,笑欢謦欬。 或动摇等,皆是佛事。 既悟解此理,一切天真自然,故所修行,理宜顺此。 而乃不起心断恶,亦不起心修道。 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求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 不断不造,任运自在,任意自在,名为解脱人。 无法可拘,无佛可作,犹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 何以故? 心性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故。 故但任心,即为修也。 故此宗与神秀的北宗敌对相违。 北宗一切皆妄,而此宗则一切皆真。 马祖不安,院主问曰: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道一曰:日面佛,月面佛。 僧问: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指某甲西来意。 道一日: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智藏。 其僧乃来问藏。 藏曰:汝何不问和尚? 答曰,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 藏以手摩头曰:今日头疼,汝去问海师兄。 其僧又去向怀海。 海曰:我到这里却不会。 僧乃举似道一。 道一日:藏头白,海头黑。 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于弟子中称为三大士。 怀海传弟子灵佑,建立沩仰宗。 又传弟子黄檗希运,运传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 普愿传赵州从谂,虽未立宗而玄风高于一世。 怀海(720--814)初参道一。 一见海来,便竖起拂子。 怀海问:即此用,离此用? 道一遂挂拂子于禅床角。 良久,道一却问怀海:汝已后鼓两片皮,如何为人? 怀海取拂子竖起。 道一云:即此用,离此用? 怀海将拂子挂禅床角。 道一振威一喝,怀海当时直得三日耳聋。 后住洪州大雄山(今江西奉新县)。 以居处岩峦高峻,称为百丈。 创立禅院制度,世称百丈清规。 僧问:如何是奇特事? 海曰:独坐大雄峰。 僧礼拜,海便打。 马大师与怀海行次,见野鸭子飞过。 大师云:是什么? 海云:野鸭子。 大师云:什么处去也? 海云:飞过去也。 大师遂扭怀海鼻头,海作忍痛声。 大师云:何曾飞去。 怀海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 一日不去,海乃问曰:立者何人? 老人云,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 有问学人: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对他道:不落因果。 堕野狐身五百世。 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海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普愿(748843),姓王氏,初学相部律,历听《楞伽》、《华严》,人中百门观。 后参道一,豁然超悟。 住池州南泉山。 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普愿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 众无对,泉便斩之。 赵州从谂从外归,泉举前语示之。 从谂乃脱履安头上而出。 泉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普愿与归宗智常、麻谷宝彻同去参南阳慧忠国师。 泉先于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 智常便于圆相中坐,宝彻作女人拜。 泉云:恁么即不去也。 智常云:是什么心行。 泉乃相唤回,不去礼国师。 百丈惟政问曰:诸方善知识还有不说似人底法也无? 泉曰:有。 政曰:作么生? 泉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政曰:恁么即说似人了也? 泉曰:某甲即恁么,和尚作么生? 政曰:我又不是善知识,怎知有说不说底法。 泉曰:某甲不会,请和尚说。 政曰:我太杀为汝说了也。 希运(? 一850)出家于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 往参百丈,传其心印。 后住洪州万安县黄檗山。 著有《传心法要》一卷。 希运在南泉时,普请择菜。 普愿问:什么处去? 曰:择菜去。 普愿曰:将什么择? 希运举起刀子。 普愿曰:只解作宾,不解作主。 希运扣三下。 普愿曰:大家择菜去。 尝示于众: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 恁么行脚,何处有了日。 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 时有僧出云:只如诸方匡徒领众,又作么生? 希运曰:不道无禅,只是无师。 从谂(778--897)参南泉普愿,周旋南泉之门二十年。 遍参诸方,年八十以众请住赵州城东观音院。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师曰;无。 僧曰: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却无? 师曰:为伊有业识性在。 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师曰:有。 僧曰:既是佛性,恁么撞人这个皮袋? 师曰:为他明知而故犯。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我不将境示人。 从谂问投子大同: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大同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僧问:如何是佛? 师曰:殿里底。 僧云:殿里者岂不是泥龛塑像? 师曰:是。 僧曰:如何是佛? 师曰:殿里底。 僧曰:学人迷昧,乞师指示。 师曰:吃粥也未? 僧曰:吃粥也。 师曰:洗钵去。 其僧忽然省悟。 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帖体衣服,亦名烦恼。 问既是烦恼,且实际理地什么处著。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 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梦幻空花,徒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女口。 第四十八节 沩仰宗沩仰宗创始于沩山灵祐,大成于仰山慧寂,盛行于五代,入宋而渐绝迹。 流传时代约一百五十年。 灵祐传百丈宗风,实参体究,机用险峻,直以无事为宗。 《人天眼目》卷四云:沩抑宗风,举缘即用,忘机得体,不过此也。 《宗门十规论》云:沩仰则方圆默契。 灵祐(771--853)参百丈怀海,居参学之首。 一日侍立。 怀海问:谁? 对曰:灵祐。 海曰:汝拨炉中有火否? 祐拨云:无火。 怀海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此不是火? 祐发悟礼谢。 司马头陀自湖南来,言潭州沩山奇绝。 海曰: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 对曰:待历观之。 初见第一座华林和尚。 对曰:此人不可。 次观灵祐,时为典座。 头陀曰:此正是沩山主也。 华林曰:某甲忝居上座,祐公何得住持? 海曰: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 即持净瓶问曰: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么? 华林云:不可唤作木椟也。 怀海不肯,乃问祐,祐蹋倒净瓶。 海笑曰:第一座输却山子也。 遂遣往沩山。 庆诸抵沩山为米头,一日在米寮内筛米,灵祐曰:施主物莫抛撒。 庆诸曰:不抛撒。 灵祜于地上拾得一粒云:汝道不抛撒,这个什么处得来? 庆诸无对。 祐曰:莫欺这一粒子,百千粒从这一粒生。 庆诸曰:百千粒从这一粒生,未审这一粒从什么处生? 灵祐呵呵笑归方丈。 灵祐问仰山慧寂:大地众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子作么生知他有与无。 寂曰:慧寂有验处。 时有一僧从面前过,寂召曰:阇梨。 其僧回头。 寂曰:和尚! 这个便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 祐曰:此是师子一滴乳,进散六斛驴乳。 灵祐问慧寂。 妙净明心,汝作么生会? 寂曰:山河大地,普请摘茶。 灵祜谓慧寂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 慧寂撼茶树。 灵祐曰: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 慧寂曰:未审和尚如何? 灵祐良久。 慧寂曰: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 灵祐曰:放子二十棒。 著有《沩山警策》一卷,《语录》一卷。 有示语云: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慧寂(814--883)初谒南阳慧忠弟子耽源,源以六代祖师图相九十七付之。 寂得而焚之。 后参沩山灵祐,盘桓前后十五年。 自称于耽源处得名(用),于沩山处得地(体)。 乾符六年(879)迁仰山(今江西宜春县)。 灵祜问慧寂:什么处去来? 寂曰:田中来。 祜曰:田中多少人? 寂插锹而立。 祐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在。 寂举锹而去。 寂问香岩智闲:师弟近日见处如何? 闲曰:某甲卒说不得。 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寂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闲复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寂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慧寂问灵祐曰:如何是真佛住处? 祜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寂顿悟。 慧寂之下分为西塔、南塔两派。 光穆居仰山西塔,为第二世,称西塔派。 属耽源法系。 门下有资福如宝,宝传吉州贞邃、潭州鹿苑等。 光涌居仰山南塔,树立法幢,称南塔派。 属沩山法脉。 门下有(郢州)芭蕉慧清、(越州)清化全忿。 仰山慧寂门下又有(晋州)霍山景通、无着文喜等。 第四十九节 曹洞宗曹洞宗创始于洞山良价,故又名洞上宗。 大成于曹山本寂,绍述于云居道膺。 《宗门十规论》云:曹洞宗则敲唱为用。 又曰: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 良价(807口869)初参南泉普愿、沩山灵祜学禅要,后从云岩昙晟受心印。 大中中于新丰山接学人,后至钨州洞山普利寺(今江西宜丰县),大张风化,作《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新丰吟》、《语录》等传世。 弟子中以曹山本寂、云居道膺为上首。 本寂(840』01)得价心印,有出蓝之誉。 后住抚州曹山崇宁寺(今江西宜黄县),大振道法。 道膺居南康云居山(今江西永修县),盛兴法化。 曹洞宗宗旨以五位君臣为旨诀。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本寂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有万形象。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人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 君为正位,臣为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进云:如何是君? 本寂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 (此是本来无物的空界)云:如何是臣? 本寂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此是万象有形的色界)云:如何是臣向君。 本寂曰:不堕诸异趣,痴情望圣容。 (此是舍事入理)云:如何是君视臣? 本寂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此是背理就事)云:如何是君臣道合? 本寂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此是冥应众缘,不堕诸有)又有五位颂云:正中偏(不变随缘之义),三更初夜(正位)月明前(偏位)。 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随缘不变之义),失晓老婆(偏位)逢古镜(正位)。 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还认影。 正中来(本觉),无(正)中有路(偏)隔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不觉),两刃交锋不相避。 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 兼中到(究竟觉),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良价又有功勋五位之说,以明功之初后,修之生熟。 上堂曰:向时作么生? 奉时作么生? 功时作么生? 共功时作么生? 功功时作么生? 僧问:如何是向(君视臣,正中偏)? 价曰:吃饭时作么生? 又曰: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 云:如何是奉(臣向君,偏中正)? 价曰:背时作么生? 又曰:只知朱紫贵,辜负本来人。 云:如何是功(君,正中来)? 价曰:放下馒头时作么生? 又曰:撒手端然坐,白云幽处闲。 云:如何是共功(臣,偏中至)? 价曰:不得色。 又曰:素粉难沉迹,长安不久居。 云:如何是功功(君臣道合,兼中到)? 价曰:不共。 又曰:混然无讳处,此外更何求。 本寂功勋五位颂:向: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奉: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功:枯木开花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群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共功: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功功: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其后临济宗第七世石霜楚圆立五位王子。 问,如何是诞生王子(内绍嫡生,又云正位,根本智,储君太子也)? 楚圆曰;贵裔非常种,天生位至尊。 问:如何是朝生王子(庶生,宰相之子,已落偏位,涉大功勋,亦云外绍臣种)? 楚圆曰:白衣为首辅,直指禁庭中。 问:如何是末生王子(有修有证,群臣位)? 楚圆曰:修途力觉贵,渐进不知尊。 问:如何是化生王子(借位明功,将军位)? 楚圆曰:政威无比况,神用莫能俦。 问:如何是内生王子(亦为内绍,根本同生,与诞生同)? 楚圆曰:重帏休胜负,金殿卧清风。 曹山本寂有玉相颂。 〇(正中偏):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〇(偏中正):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率界,鸟鸡雪上行。 〇(正中来):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〇(偏中至):王宫初诞日,玉兔不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〇(兼中到):混然藏理事,朕兆卒难⑤明。 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洞山宾主句。 良价谒龙山和尚。 问:如何是主中宾? 龙山答曰:青山复白云。 问:如何是主中主? 龙山曰:长年不出户。 问:宾主去几何? 龙山曰:长江水上波。 问:宾主相见有何言说? 龙山曰:清风拂白云。 后良价问僧:阿那个明阇梨主人么? 僧曰:见祇对次。 价曰:苦哉苦哉! 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子沉此之是也。 客中辨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僧便问:如何是主中主? 价曰:阇梨自道取。 僧曰:某甲道得即是客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价曰: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 曹山四禁偈:莫行心处路(思议不及),不挂本来衣(堕法身边);何须正恁么(拟之即乖),切忌未生时(内守幽玄)。 洞山纲要颂:(一)敲唱俱行:金针双锁备(偏正并用),挟路隐全该(正偏互挟),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五位并显)。 (二)金锁玄路:交互明中暗(借功超位),功齐转觉难(借位明功),力穷忘进退,金锁网鞔鞔(功位并转)。 (三)不堕凡圣: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妙,电火烁难追(兼中到)。 曹山本寂曰:凡情圣见金锁玄路,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一作水牯牛),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 稠布衲问: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曰;是随堕。 问:不受食是什么堕? 曰:是尊贵堕。 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类堕;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 良价付嘱本寂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与汝。 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 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二日情渗漏。 滞在向背,见处偏枯。 三曰语渗漏。 究妙失宗,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子宜知之。 良价示众云:我有三路接人:鸟道、玄路、展手。 僧问:师寻常教人行鸟道。 未审如何是鸟道? 价曰:不逢一人。 云:如何行? 价曰:直须足下无私去。 云: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 价曰:阇梨因甚颠倒。 因什么却认奴作郎。 云:如何是本来面目? 价曰:不行鸟道。 第五十节 I临济宗黄檗希运的弟子义玄弘演宗风于镇州(河北正定)滹陀河畔临济寺,因名临济宗。 义玄初参黄檗三年,因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三度被打。 希运指往谒洪州高安大愚(大愚是道一再传弟子),因得大悟,却返黄檗。 后居临济院。 其接机示教的方式有四料简:小参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克符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玄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符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玄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符问:如何是入境俱夺? 玄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符问:如何是入境俱不夺? 玄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又尝示众云: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 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不夺。 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全体作用,不历根器。 大德,到这里学人着力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过了也。 学人若眼目定动即没交涉。 拟心即差,动念即乖。 有人解者不离目前。 临济宗关于体证深浅邪正的指示有三句为纲宗。 僧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 乞师开示。 玄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也。 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 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间断。 自达磨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 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功夫。 山僧今日见处与佛祖不别。 若第一句中荐得,堪与佛祖为师。 若第二句荐得,堪与人天为师。 若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 僧问:如何是第一句? 玄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问:如何是第二句? 玄曰: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怎负截流机。 问,如何是第三句? 玄曰: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借里头人。 三玄三要是临济宗参究的极则。 义玄曰: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五传以后至汾阳善昭禅师。 有僧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 昭曰:嘉州打大象。 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 昭曰:陕府铸铁牛。 问:如何是学人亲切处? 昭曰:西河弄狮子。 乃曰:若人会此三句,已辨三玄。 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 与大众颂出,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 善昭又有三玄三要颂:第一玄,照用一时全,七星光灿烂,万里绝尘烟。 第二玄,钩锥利似尖,拟议穿腮过,裂面倚双肩。 第三玄,妙用且方圆,随机明事理,万法体中全。 第一要,根境俱忘绝朕兆,山崩海竭洒飘尘,荡尽寒灰始为妙。 第二要,钩锥察辨呈巧妙,纵去夺来掣电机,透匣七星光晃耀。 第三要,不用垂钩并下钩,临机一曲楚歌声,闻了尽皆来反照。 禅宗自马祖行棒喝以显机用,为直指大道的教法以来,经百丈、黄檗、睦州、临济而成为家法。 义玄问僧曰: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剑(能杀能活),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教人前进无路,藏身无地),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测验学人深浅工夫),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千变万化难以测知)。 汝作么生会? 僧拟议,玄便喝。 临济禅法着重在分清宾主。 义玄上堂次,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喝。 僧问义玄:还有宾主也无? 玄日:宾主历然。 玄乃召众曰: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首座。 上堂,僧出作礼,玄便喝。 僧曰:老和尚莫探头好! 玄曰:你道落在什么处? 僧便喝。 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玄便喝。 僧作礼,玄曰:你道好喝也无? 僧曰:草贼大败。 玄曰:过在什么处? 僧曰:再犯不容。 玄便喝。 玄曰:大众! 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禅客。 又会下有同学二人相问。 一云:离却中下二机,请兄造一句子。 一云:拟问即失。 一云:与么则礼拜老兄去也。 一云:这贼。 义玄闻,乃升堂云: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禅客。 临济会下参徒多学喝。 义玄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一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汝且作么生分? 若分不得,以后不得学老僧喝。 临济宗拣魔辨异有四宾主之句。 示众云:参学人大须仔细,如宾主相见,便有言说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 ,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 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做模作样。 学人又喝,前人不肯放。 此是膏肓之病,不能医治,唤作宾看主。 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 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宾。 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界出善知识前。 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住,抛向坑里。 学人言,大好。 善知识即云:咄哉! 不识好恶。 学人便礼拜。 此唤作主看主。 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 学人欢喜,彼此不辨。 此唤作宾看宾。 大德,山僧所举皆是拣魔辨异,知其邪正。 义玄示众云: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 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 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 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 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 第五十一节 云门宗云门宗是青原行思下六世文偃所建立,勃兴于五代,隆盛于北宋,至南宋而绝,流传二百年间。 偃初参睦州陈尊宿而得悟人,又谒雪峰义存,钻研积年,受其宗印。 后唐长兴元年(930)至韶州,居云门(今广东乳源县)光泰院。 偃每见僧,必以目顾之,即曰:鉴! 僧拟议,则曰:咦! 门人录为顾鉴咦。 文偃应机酬对往往以一字为答,丛林目之一字关。 僧问:如何是云门剑? 偃曰:祖。 僧问:如何是玄中的? 偃曰:祝。 僧问:如何是吹毛剑? 偃曰:骼。 僧问:如何是正法眼? 偃曰:普。 僧问:三身中那身说法? 偃曰:要。 僧问:如何是啐啄之机? 偃曰:响。 僧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甚处忏悔? 偃曰:露。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偃曰:师。 僧问:承古有语,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应偿宿债,未审二祖是了是未了? 偃曰:确。 示众云: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 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 仔细点检将来有什么气习,亦是病。 示众云:大众,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 代云:一镞破三关。 其后弟子德山缘密离为三句:一函盖乾坤句,二截断众流句,三随波逐流句。 作颂三首:函盖乾坤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 截断众流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瓦解摧。 随波逐流辩口利舌问,高低总不亏,还如应病药,诊候在临时。 临济宗首山省念法师拈函盖句云:普天匝地。 截流句云:不通凡圣。 随波句云:有问有答。 圆悟克勤曰:本真本空,一色一味,无非妙体,洞然明白,函盖句也。 本非解会,排迭将来,不消一字,万机顿息,截流句也。 若许他相见,从苗辨地,因语认人,随波句也。 弟子巴陵颢鉴有三句语。 僧问:如何是提婆宗? 鉴曰:银碗里盛雪。 问:如何是吹毛剑? 鉴曰:珊瑚枝枝撑着月。 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鉴曰:鸡寒上树,鸭寒下水。 文偃闻此语云:他日老僧忌辰,只举此三转语供养老僧足矣。 第五十二节 法眼宗文益(886959)参樟州罗汉桂琛,后唐清泰二年(935),传其心印。 历住临川崇寿院。 南唐李氏迎居金陵报恩禅院,后迁清凉寺,撰《宗门十规论》,切论当时禅家流弊,四方学徒竞从咨叩,遂蔚成一派。 谥法眼禅师,故称法眼宗。 宋初极为隆盛,后渐衰微,约一百年而歇。 初玄沙师备以上根罕遇,作纲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当,现成具足。 都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 于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后,一味平实,分证法身之量。 若知出格,到手便转,不堕平常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 不著平常,纵夺随宜,二理双明,不被二边所动,妙用现前,是谓第二句纲宗也。 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过量之见,应用无方,全用全不用,方便唤作慈定之门,是谓第三句纲宗也。 文益于福州参长庆慧棱,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 桂琛时主地藏,问曰:此行何之? 益曰:行脚去。 琛云:作么生是行脚事? 益曰:不知。 琛曰:不知最亲切。 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琛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 益曰:别。 桂琛竖起两指,益曰:同。 桂琛又竖起两指,便起去。 雪霁辞去,桂琛送之,乃指庭下片石云: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 益曰:在心内。 琛曰:行脚人著什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 益窘无以对,即放色依席下抉择。 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 桂琛语之云:佛法不恁么。 益曰:某甲词穷理绝也。 琛曰:若论佛法,一切见成。 益于言下大悟。 文益有三界唯心颂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惟识惟心,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 万法匪缘,岂观如幻。 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又华严六相义颂曰: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 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 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 男子身中人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 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著《宗门十规论》,指摘当时禅弊。 第一、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第二、党护门风,不通议论;第三、举令提纲,不知血脉;第四、对答不识时节,兼无宗眼;第五、理事相违,不分浊净;第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第七、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第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第九、不关声律,不达道理,好作歌颂;第十、护己之短,好争胜负。 其第一中云:心地法门者,参学之根本也。 心地者何耶? 如来大觉性也。 又第五中云: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 事依理立,理彻事明。 理事相资,还同目足。 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 欲其不二,贵在圆融。 且如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临济有宾有主,有体有用。 然建化之不类,且血脉而相通。 无一不该,举动皆集。 又如法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 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藏归一芥之中。 故非圣量使然,真猷合尔;又非神通变现,诞生推称。 不著他求,尽由心造,佛及众生具平等故。 文益的禅法,虽然圆融教观,但切戒寻章摘句。 如云:诸人各会看《还源观》、《百门》、《华严论》、《涅槃经》诸多策子。 阿那个教中有这个时节? 若有,试举看。 莫是恁么经里有恁么语,是此时节么? 有什么交涉。 所以微言滞于心首,尝为缘虑之场;实际居于目前,动为名相之境。 又作么生得翻去? 若也翻去,又作么生得正去? 还会么? 莫只恁么念策子,有什么用处? 第五十三节 黄龙派禅宗自达磨至六祖,多以文字显示直指之道。 惟六祖接荷泽为用棒之始,然指授仍不离言诠。 马祖于向西来意便打,专以棒喝显机用,自此而后禅宗教学方法为之一变。 次第发展,以至五家成立,各树纲宗。 于是禅宗教化又为之一变。 临济一宗,自义玄创建,弟子以兴化存奖,三圣慧然为首。 奖传宝应慧颐,颐传风穴延沼,沼传首山省念(936刁93),称风穴窟中师子儿,有纲宗偈。 念传汾阳善昭,门庭施设有三诀、三句语、四语转。 又有三玄三要颂、四喝颂、五位颂、六相颂、论四宾主等,立十智同真,设十八问以辨验学人。 昭弟子楚圆执侍二十年,尽领其法。 于是临济一宗的接人机关,说法要机,宗乘义门,修证标准,无不完备。 然亦因之而致剖析支离,机堕型落之弊。 所以楚圆门下,慧南立黄龙派,方会立杨歧派,一扫闲家具以重振门风。 当时曾有慧南如龙方会如虎之喻。 慧南于景祐三年(1036)居南昌黄龙门,门风严厉。 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生缘处,那个是上座生缘处? 又复当机问答,飞驰锋辩,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 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 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往往学者多不凑机,丛林共目为三关。 南自作《三关颂》。 第一云: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 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第二云: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第三云: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 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总颂云: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招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慧南弟子祖心初谒云峰文悦禅师,留止三年,苦其孤梗,告悦将去。 悦云:必往依黄檗南公。 心至黄檗四年,知有机而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会悦没,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试阅传灯。 至僧问多福禅师: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多福云:一茎二茎斜。 僧云:不会。 福云:三茎四茎曲。 此时顿觉亲见二师。 径归黄檗。 方展坐具,南笑云:子人吾室矣。 心亦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 南云: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 心从容游泳陆沉中,时时往决云门语句。 南云:知是这般事便休,妆用许多工夫作什么? 心曰:不然,但有纤疑在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开地转哉。 南肯之。 祖心在室中,以拳示人曰:若作拳见即触,不作拳见即背,上座如何见? 僧请问。 心以三颂为答:黄龙有个拳头,不论得皮得髓,分明直下相呈,早是和泥合水。 黄龙有个拳头,举起别无道理,直须打破牢关,总是自家行履。 黄龙有个拳头,贵贱任君酬价,近前拟欲商量,翻作时人话把。 其后祖心示弟子草堂善清以风幡话,久而不契。 一日心问:风幡话子作么生会? 清曰:迥无人处,乞师方便。 心曰:子见猫儿捕鼠乎? 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诸根顺向,首尾一直,拟无不中。 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净,默然而究,万无一失也。 清从是屏去闲缘,岁余豁然契悟。 心告之曰:得道非难,弘道为难。 弘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 既明之后,在力行之。 大凡宗师说法,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 子人处真实,得坐披衣,向后自看,自然七通八达。 黄龙一派,门风严 发布时间:2025-07-22 17:55:41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