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 内容: 第八章 律宗第七十二节 略 史释迦如来涅槃之后,大迦叶尊者召集阿罗汉五百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精舍内毕钵罗窟,于一夏安居之中结集如来一代所说小乘经、律、论,号为三藏,是为第一次结集,又称为五百结集。 是时阿难结集经藏及论藏,优波离结集律藏。 一百年后,由于毗舍离城跋耆子族的比丘行十事非法。 耶舍比丘召集七百比丘到毗舍离城结集,断十事为非法,是为第二次结集,又称为七百结集。 自此以后小乘分为部派。 最初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其后在义解上有十八部异执,在行事上有五部律之分。 据《大集经》卷二十二所说:律分为昙摩掘多(即昙无德部四分律)、萨婆悉婆(即萨婆多部十诵律)、迦叶遗(此律未传汉地)、弥沙塞(即弥沙塞部五分律)、婆蹉富罗(即犊子部,此律亦未传汉地)、摩诃僧祇(即摩诃僧祇律),凡六部。 汉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和东晋失译《舍利弗问经》都只说律分五部,无婆蹉富罗部。 或者以为婆蹉富罗部律即是摩诃僧祇部律。 汉地最初传律是曹魏嘉平中(249--253)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本》,康僧铠译出《昙无德部杂羯磨》一卷,昙谛译出《羯磨》一卷。 汉僧依之受戒。 所以魏晋之世,汉僧是受依四分,随依僧祇。 东晋咸康中(335--342)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以升平元年(357)于洛阳译出,始建比丘尼受戒(《比丘尼传净检尼传》)。 自佛法东传以来,至此约三百年中是律学萌芽时代。 嗣后姚秦时弗若多罗于弘始六年(404)译出《十诵律》,三分获二而多罗逝世。 七年(405)由昙摩流支补译成书,未及删治。 八年(406)卑摩罗叉南游寿春,补译《毗尼序》,始成完书。 并开讲《十诵律》,大阐当时。 弘始十年(408)又有佛陀耶舍在长安译出《四分律》,至十五年(413)方讫。 但译成之后,耶舍西还罽宾,是以此律未得弘通。 在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佛陀跋陀罗在建业译出《僧祇律》,刘宋景平三年(424)佛陀什又在建业译出《五分律》。 这二部都是法显往游印度时传抄回来的。 于是汉地大律始传。 当时由于鸠摩罗什是习《十诵律》的,所以《十诵》即盛弘南北。 《僧祇律》由于佛陀跋陀罗的唱导,在建业也得到传习。 其他二部是很少有人研究的。 元嘉十年(433)师子国比丘尼来建业,建立了比丘尼从两部僧受戒的法制,此一百年中是《十诵》独盛时代。 元魏灭法之后,文成帝复兴佛法,勒那摩提以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到洛阳,传授四分律法与慧光(468--537)。 光著有《四分律疏》。 光的弟子道云、道晖、洪理、昙隐、安廪都著有疏钞。 安廪一生讲《四分律》近二十遍。 道云弟子洪遵(530--608)于隋开皇中为讲律众主。 遵传洪渊,渊传法砺(569--635)。 砺弘《四分律》于相州,著《四分律疏》十卷,是为相部宗。 砺传道成,成传怀素(625--698)。 素学于玄奘,别立新义,著《四分律疏开宗记》,号东塔宗。 道云传道洪,洪传智首(567---635),首传道宣(596--667)。 宣著《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四分律随机羯磨疏》,号南山宗。 相部、东塔两宗争执激烈。 法砺弟子定宾撰《四分律疏饰宗义记》,扶砺疏而斥怀素。 德宗以后,此两家失传而南山一宗独盛。 在此一百五十年中是诸律繁兴时代。 南山律宗,自道宣创建后传弟子周秀,凡十一传而至宋允堪(10051068)。 堪著《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行事钞会正记》等解道宣的十部疏,称为十本记主,世称会正家。 堪弟子择其传元照(10481116),学于天台,以法华圆理释行事钞,著《行事钞资持记》、《羯磨疏济缘记》、《戒本疏行宗记》,世称资持家。 在此四百年中是南山盛行时代。 元明两代律学废弛,宗疏散失,在此四百年中,是律宗衰微时代。 明末如馨(15411615)始中兴律教,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等处开阐律法。 弟子寂光(15801645)重兴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为清代律宗根本道场。 光弟子读体(16011679)著《毗尼止持会集》、《毗尼行持续释》、《传戒正范》等。 体传书玉(16451721),玉传福聚(16861765),尚能继其学,自此以后又见衰微。 此三百年是宝华支派时代。 第七3-三节 戒 学戒有种种名称:一名律仪,谓律法仪式。 有身律仪、语律仪、意律仪、根律仪之别。 身律仪、语律仪以无表色为体;意律仪、根律仪以正念、正知为自性;不律仪以失念、不正知为自性。 又有三种律仪:一别解脱律仪,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五戒和八关斋戒。 二静虑生律仪,亦名定共戒,即得色界定时,其心自有防恶身口七支的功能。 三道生律仪,亦名道共戒,即得无漏时,其心自有防恶身口七支的功能。 戒学即是关于身、语律仪的研究,或对别解脱律仪的研究,所以戒又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别解脱。 持戒别别防身口七支过非,以渐次于诸烦恼得解脱。 戒又名尸罗,此有清凉、安稳、安静、寂灭四义。 身口意三业的罪恶,能使行人焚烧热恼。 持戒能防息过非,离诸热恼而得清凉。 又持戒能得他世乐,故为安稳。 持戒行清净,方能使三昧现前,故为安静。 持戒是得涅槃之因,故为寂灭。 戒又名毗尼,此译为律,义为调伏,谓戒能凋伏烦恼;又义为灭,谓灭诸过非。 戒有四种:一戒法,二戒体,三戒行,四戒相。 佛陀所制持犯纲致是戒法。 师资相传,作法受持,心中领纳的法体是戒体。 依据所受持的法体,一一表彰于行为是戒行。 戒行之中有开遮持犯的仪则是戒相。 由于作礼、乞戒等表业,而发得无作戒体。 各宗对于戒体有不同的解释,说一切有部和瑜伽宗主张戒体是四大种所造、法处所摄,无见无对的实色。 依《成实论》和中观宗以为戒体是非色非心法,是行阴所摄。 天台宗以为戒体即是善心。 戒行有二种:一受戒,二随戒。 由于进人坛场,以师禀受,要期思愿,决定摄持,是受戒。 既发愿心称愿修行,尽此一生之中,随时警察护持,不令毁失,始终与愿心一致,便是随戒。 受戒时必须是清净心,不能杂有染念。 否则戒体不生,随戒便有持有犯,所以随戒有四等:一、专精不犯随。 即是既受以后随顺本受,专精护持,乃至微细过失,不令有犯。 二、犯已能悔随。 即是既受以后,防护不坚,少分违受,能返忏悔,可以复本受。 三、无心护持随。 此虽于境未犯,但不护持行用,有违要期。 四、能犯无悔随。 即是既受以后,全无随行,具犯众过。 因受而后有犯,所以既受以后无论或持或犯,总名为随戒。 戒相有出家、在家之分。 总有八种。 出家众中年未满二十之男,持不杀生乃至不蓄金银宝等十戒,即是沙弥戒与沙弥尼戒。 女子年满十八,在未受具足戒之前,须持六法戒二年,名式叉摩那戒。 男女年满二十,男受二百五十戒,女受三百四十/\戒(总称五百戒)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 在家男女持不杀生乃至不饮酒五戒,即是优婆塞戒、优婆夷戒。 在家男女于一日一夜修出家行持八戒,即是八关斋戒。 戒相虽有八种,戒体则唯有四种:即是具足戒、十戒、五戒、八戒。 戒相又有二种:即是止持、作持。 二部戒本所说五篇罪非,使僧尼善修对治离过之行,是止持行相。 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所说,身口进止,修成众别,是作持行相。 第七十四节 止 持别解脱戒有五篇七聚之分。 五篇是就罪轻罪重而论,七聚是就犯相而论。 五篇是: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五众学。 波罗夷,义为极恶,具有三义:一是退没义,犯此戒者,道果无分,故为退没。 二是不共住义,犯此戒者,不但失道,也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事。 三是堕落义,犯此罪者,舍此身后必定堕在阿鼻地狱。 僧加婆尸沙,其中僧伽,义为众;婆,义为初;尸沙,义为残。 谓犯此罪者,初在僧前与复藏羯磨,末后与出罪羯磨,依僧作法以除罪。 又僧残者,如人为他所砍,残于咽喉,理须早救。 波逸提,此翻为堕。 犯是罪者堕在地狱。 波罗提提舍尼,此云向彼悔。 犯此戒者,必须对余一比丘忏悔,其罪即灭。 突吉罗,此云恶作。 众学,梵语为式义伽罗尼,戒品众多,凡有百数,为众;此戒微细难犯,当能学习,故名为学。 比丘戒中有四波罗夷,十三僧残。 一百二十波逸提,其中三十是尼萨耆波逸提,此云舍堕,九十波逸提,此云单提,或单堕。 舍堕者,此因财事生犯,应将所犯之财物,舍于僧中,故名舍堕。 其他犯者无应舍之财物,只结堕罪,故名单堕。 四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 总凡二百四十一戒。 言二百五十戒者加二不定与七灭争。 比丘尼戒中有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 总凡三百四十一戒,若加七灭争为三百四十八戒。 若就七聚而论:一、波罗夷。 二、僧伽婆尸沙。 三、偷篮遮。 四、波逸提。 五、波罗提提尼舍。 六、突吉罗。 七、恶说。 波罗夷、僧残义如前。 偷篮遮有二释:了云大障善道,二云粗过,即是波罗夷和僧残罪犯而未遂者,此罪体鄙秽,后堕恶道,故是大障善道。 又是重罪近方便,能断善根,不依佛所制戒而行故名粗过。 突吉罗,此云恶作。 身口为非,故名恶作。 若就身口二业分别,便为恶作、恶说。 凡波罗夷、僧残之远方便及其他罪的近远方便皆是恶作所摄。 违百众学也是突吉罗罪。 七灭争是息灭比丘争论的戒律,比丘相互争论的兴起有四因缘;一言争,由谈论法相是非而生起争论;二觅争,是由检查比丘所犯之罪而引起的争论;三犯争,是由比丘犯罪的虚实轻重而引起的争论;四事争,是对他行羯磨事如法或不如法而引起的争论。 为除灭此等争论有七种方法:一、现前毗尼,即是使双方当前辩论,引证三藏教法或戒律条文而决定是非。 二、忆念毗尼,即是令别人根据忆念陈述以决定当事人犯或不犯。 三、不痴毗尼,即是有比丘当发痴狂病时犯罪,病瘥以后与以不痴羯磨,使之参加说戒僧中。 四、自言毗尼,即是对犯戒比丘,不加威力,但令其自发露罪行而决定之。 五、多语毗尼,即是僧中争论长时不息,即行筹按多数表决之。 六、罪处所毗尼,即是比丘犯罪,以重为轻,不自首本罪,便于僧中白四羯磨,依其本罪给以治罚,候其伏罪,然后解除。 七、草复地毗尼,即是僧中两派争论不止,即由两派各推一上座,互陈灭争之言而止息其争论。 在家五戒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关斋戒是一日一夜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歌舞妓乐故往观听、不花香着身、不坐高广大床,此八为戒,又过午不食是斋。 沙弥十戒前八与八关斋戒同。 不过午食为九,不捉金银宝物为十。 六戒是一不染心与男身相触,二不盗人值四钱,三不断畜生命,四不作不实语,五不过午食,六不饮酒。 具足戒中四波罗夷即是不淫、不盗、不杀、不妄语。 不淫是不与人畜鬼神等共行淫事,小盗是不盗值五钱物,不杀是不杀害人命,不妄语是不妄说自得上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第七十五节 作 持随顺圣教,作法行事,名为作持。 戒本所列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是止持相;羯磨所结大科以及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是作持。 犍度是梵语,义为聚或蕴。 二十犍度是:一、受戒犍度,二、说戒犍度,三、安居犍度,四、自恣犍度,五、皮革犍度,六、衣犍度,七、药犍度,八、迦缔那衣犍度,九、拘啖弥犍度,十、瞻波犍度,十一、呵责犍度,十二、人犍度,十三、复藏犍度,十四、遮犍度,十五、破僧犍度,十六、灭争犍度,十七、比丘尼犍度,十八、法犍度,十九、房舍犍度,二十、杂犍度。 受戒犍度是关于白四羯磨受具戒法、制定和尚法、弟子法、阿阇梨法以及十三遮难不许出家之规定。 说戒犍度是布萨说戒之法,即算定时日,施设说戒堂,说戒种类,关于病比丘与愿及与清净,诵戒者资格,于一说戒处中旧比丘与客比丘之关系等规定。 安居犍度是关于安居之法,即是参加安居之资格,房舍卧具之分配,前安居、后安居之分,安居之处所,中途出界外之作法等。 自恣犍度是安居满时自恣之法,即是自恣的时日和处所,自恣作法及非法自恣,自恣中归比丘与客比丘之关系等。 皮革犍度是关于皮革用具之法,即是使用与蓄积革履、卧具、床、辇等其他革制用具之限制。 衣犍度是关于着衣之法,即是受持粪扫衣、十种衣、壕间衣、愿衣、檀越施衣、三衣等,割截衣之裁制,衣之分配与借贷,病比丘之衣法等。 药犍度是关于比丘食用及病比丘医药之法,即是比丘食物,病比丘服医药及诸病方剂等。 迦絺那衣犍度是受功德衣法,即是受法、衣法、受持期间及合法等。 拘啖弥犍度是由拘啖弥国比丘斗争,分裂为二部,各别说戒羯磨之因缘,制定如何同住处及不同住处,乃至于作不见犯、不忏悔、恶见不舍等羯磨法(不同住)及以和合僧还解(同住),斗争比丘之处理,关于犯罪人及护法匡众料理事人的条件。 瞻波犍度是由于瞻波城伽尸国一比丘为客比丘非法举罪之因缘,制定羯磨之如法和非法,非法羯磨有七种(即是非法非毗尼羯磨,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羯磨,法别众羯磨,法相似别众羯磨,法相似和合羯磨,作呵不止羯磨。 )呵责犍度,亦名羯磨犍度。 为般荼与卢伽二比丘好斗争,因与呵责羯磨。 受呵责羯磨者有三十五事不应作。 呵责犍度之如法和非法,及解呵责羯磨、又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羯磨、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罪羯磨、不舍见羯磨等总为七羯磨,其不应作乃至解羯磨之法。 人犍度,又名僧残悔法。 即是犯僧残罪者忏悔治罪之法,有覆藏羯磨、本日治、六夜摩那埵、出罪羯磨等法。 覆藏犍度,即是比丘作覆藏羯磨乃至出罪羯磨者为除灭其罪垢所应作种种行。 遮犍度,亦名遮布萨法,即是遮止犯戒比丘说戒之法。 比丘内有五法。 可以从他求听、举罪,遮说戒。 有如法和不如法,作法及不成及病比丘遮说戒法等。 破僧犍度,即是叙提婆达多立五事非法,破众僧,往至伽耶山中别立僧团事。 灭争犍度,立七灭争法。 比丘尼犍度,即是比丘尼受戒等法,制八敬法,许女人出家,及比丘尼受具作法、日常行法等。 法犍度,又名威仪法。 即比丘日常威仪,如客比丘法、便厕法、立食法、阿兰若法、食上法、染衣法等威仪作法。 房舍犍度,又名卧具法。 即始自地敷、床、褥、枕、衣等乃至房舍卧具之造作和设备,经堂、池、墙、植树、浴室等法。 杂犍度,即是使用钵、刀、镊、装饰具、漉水囊等,制作修理衣钵等细则。 羯磨,此云作业。 即是僧中办事的规制,必须当众宣告,事情获得一致同意方为成办。 羯磨必具四法:一、法,即羯磨的作法;二、事,必须有所举的事实;三、人,必须有法定的人数;四、界,必须行羯磨处结果。 其作法有三种:一、僧法羯磨,凡一百三十四法,其中单白羯磨三十九法,白二羯磨五十七法,白四羯磨三十八法。 二、对首羯磨(对一人乃至三人说),凡三十三法,其中但对首二十八法,众法对首五法。 三、心念羯磨,凡十四法,其中但心念三法,对首心念七法,众法心念四法。 僧法羯磨有四种僧:一、四人僧,除受戒、自恣、出罪,余一切羯磨应作。 二、五人僧,除中间受戒、出罪。 三、十人僧,除出罪。 四、二十人僧,一切羯磨应作。 第七十六节 菩萨戒戒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戒亦名声闻戒,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大乘戒名菩萨戒。 声闻戒唯人得受,菩萨戒趣生但通法师语者皆受。 声闻戒,出家五众必从他受,在家二众通自他受。 菩萨戒是七众通自他受。 声闻戒是尽形寿受,菩萨戒是尽未来际。 所以声闻戒有受有舍,菩萨戒有受无舍。 菩萨戒有三聚净戒:一律仪戒,即七众所受别解脱戒;二摄善法戒,即六度行,所谓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三饶益众生戒,即四摄行,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菩萨戒相,如《大宝积经宝髻菩萨会》,《大般涅槃经》卷十一,《菩萨内戒经》,《优婆塞戒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四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至四十二,《菩萨地持经》卷四、五,《菩萨善戒经》卷四,《菩萨善戒经(一卷)》(以上四经同本异译),《梵网经》卷下,《菩萨璎珞经》卷下等各各所说。 《瑜伽师地论》说四波罗夷、四十二轻戒,《菩萨善戒经》列八波罗夷、五十轻戒,《菩萨璎珞经》举十波罗夷,《梵网经》说十重四十八轻戒。 现世所遵行菩萨戒唯有两种:一梵网戒,即是依姚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卷下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 二瑜伽戒,即是依北凉昙无谶所译《菩萨地持经》及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所说四重四十二轻戒。 北凉昙无谶所译《菩萨戒本经》及唐玄奘译《菩萨戒本》即是录出别行之本。 罗什传授菩萨戒法,依中观宗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 受者于答曰能持,戒体便生。 昙无谶传授菩萨戒法,依瑜伽宗以无表色为戒体。 戒师授戒竟,必须起立白十方佛,于是由十方佛戒体滋长而灌注于受戒者身心。 汉地菩萨戒的传承,一向是受依瑜伽,随依梵网的。 发布时间:2025-07-22 17:27:52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