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内容: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 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 西竺大本凡十万偈。 东土有二译。 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 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有九会三十九晶而已。 其异译别生复有十九部。 兹列述于下: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有一会,即第一寂灭道场会,说毗卢法身华严刹海依正之果。 晋译凡四卷二品,唐译凡十一卷六品。 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有六会,即第二普光明殿会,说十信。 晋译凡四卷六品,唐译亦四卷六品。 又有别译三部。 第三忉利天宫会,说十住。 晋译凡三卷六品,唐译亦三卷六品。 又有别译三部。 第四夜摩天宫会,说十行。 晋译凡三卷四品,唐译亦三卷四品。 第五兜率天宫会,说十回向。 晋译凡十卷三品,唐译凡十二卷三晶。 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说十地。 晋译连下会为一会,凡十三卷十一晶,唐译此会有六卷一品。 又有别译三部。 第七普光明殿会,说十定、十通、十忍等。 晋译缺五十定晶,故无重会普光之文,而连上十地品为一会。 唐译则别为一会,凡十三卷十一品。 又有别译五部。 第三托法进修成行分有一会,即第八普光明殿会,说二千行法。 晋译有七卷一品,唐译有十卷一品。 又有别译一部。 第四依人证人成德分有一会,即第九给孤独园会,说善财历事善知识。 晋译有十四卷一品,唐译有二十一卷一品。 有别译一部名《普贤行愿品》四十卷。 其最末一卷说十大愿王,为华严所无,而天竺震旦多别行,为朝暮诵持之要。 此愿有别译四部。 至于研究之法。 约可分为四种次第:第一讽读经文,第二探寻纲宗,第三分品研究,第四综习全经,第五参考群籍。 第一讽读经文《华严大经》有晋唐两译。 欲研习者必将此二经讽读多遍,使全经大旨仿佛能了贯心中,方能细绎其文旨。 若能兼读大本《普贤行愿品》,即四十卷本者,尤佳。 第二 探寻纲宗华严经文既广,义趣尤繁,若不先探寻纲宗,则如人海算沙,茫无止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卷 唐静居撰居为贞元时人。 此卷乃御诞日于宫中麟德殿讲读之作。 文中初述七处九会品名卷数,次略释经题,次述各会大旨,诸品要义,末总述九会相乘之义。 一经宗要,了如指掌。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 唐澄观撰凡有颂十七章,后释大致,前半明处会品义,后半明法门。 如十佛、六相、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及十玄义。 絮要提纲,文理平易,极便初学。 《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 唐法藏撰亦名《华严纲目》。 盖即《华严探玄记》玄义之初稿,文凡十门,前半说明华严经题宗趣,后半分辨诸会序分中请问、人定、光加及所说法差别之义。 《华严经决疑论》四卷唐李通玄撰以十门科释全经。 初会二会各为一门,三至八会前半为一门,八会后半为二门,九会为一门,十会有四门。 于善财南参申述最详。 《华严纶贯》一卷宋复庵撰复庵虽为贤首宗学,而此卷实用禅义,自述得旨于曹洞宗真歇清了禅师。 前半依清凉明九会及经题大义,略明四分、五周、六相、十玄、四种法界、二十重华严之旨;后半录古德拈颂、善财南参诸作。 《华严要解》一卷宋戒环撰凡有三章:初悬叙,二释题,三科解。 即依方山合论,立十会四十品经。 以五位法门、三周因果、二种常道判之。 于一一品释其大旨,亦以方山为正,清凉为助。 夫方山只可当于顿,而清凉实继圆宗。 今以方山为正,是其智有所不逮,未能判顿圆之殊耳。 《华严经谷海集》三卷宋道通撰此书全依清凉,于九会一一品先立目以标宗,次述法以提要,后明意以申旨。 言简义赅,初学者可参考也。 第三 分品研究华严经文浩瀚难穷,故先研习其要品,为全经之关键。 其中以《人法界品》及《十地品》为最要。 《人法界品》之别译即《普贤行愿品》,而其末卷尤为精到。 研习之次第,约可如下:《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五卷唐澄观疏宗密钞此钞前三卷为玄义,总述华严及贤首一宗大旨,后二卷科释文句,故应先览。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四十卷 唐澄观撰全品既就善财依佛菩萨历事知识,随所见闻,无不契人。 若能熟习此一品,即总全经信解行证,旨归一心性海也。 《十地经论义记》八卷 隋慧远撰《十地经论》为天竺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释《华严十地晶》者,南北朝时专习此论者号为地论师,学说风行一时,开后来慈恩宗之先河。 慧远居净影寺,为地论师集大成者。 惜原本十四卷,而今佚卷九以下六卷,未能窥其全豹耳。 《十住毗婆娑论》十五卷 龙树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此释《十地品》之初二地。 第四 综习全经注解全经凡有四部。 三为贤首宗作。 一则近于禅宗。 又两疏解晋译,两疏解唐译。 其研究次第如下:《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二百二十卷 唐澄观撰此疏释唐译。 古来疏钞别行,疏六十卷,钞九十卷。 今本会经疏钞为二百二十卷。 昔贤首既预实叉难陀译《华严》竟,拟撰新疏,未就而卒。 弟子慧苑撰《华严略疏刊定记》。 清凉以为乖背圆宗。 于是别撰疏钞,分章辨义,逐句揭宗,义无不备,事无不周。 习华严者唯一宝钥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八十卷 唐法藏撰此释晋译经。 先有十门玄义,后随文解释,于《十地品》最详,兼牒《十地经论》而为诠述。 于诸法相,皆开章广释,为习贤首宗者第一要籍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六十卷 唐智俨撰略称《搜玄记》。 俨为贤首宗二祖,从初祖法顺习观门,然后至至相寺习《十地》,于名相仍多存地论师说,记文但撮每章玄义为立科目,标判分齐,示人以通经之轨则、智悟之方隅而已,不广委释。 是以贤首《与新罗义湘书》云,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趣人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八十卷 唐李通玄撰此论释唐译。 玄居方山,世称方山长者,开元时人,在贤首之后而清凉之先。 文中多明顿悟法门。 与禅宗相表里,宋元禅德多喜诵之。 然于梵音名相间有望文穿凿处,亦大醇而小疵者也。 第五参考众籍《华严经游意》一卷 隋吉藏撰凡有四门。 明化主化处教门徒众义,多引三论旧说,以破江南及成论、地论师义。 吉藏之学出于摄山,而摄山以三论华严命家,是故此作至可宝贵。 《华严略策》一卷《华严人法界晶问答》一卷 唐澄观撰《略策》为问答四十二章,所述不外疏钞所明,而能令华严大旨、教理行果圆顿之宗粗备于斯,总持少文而摄广义,诚初学之良导也。 至于《人法界品问答》所明,《华严疏》及《普贤行愿晶疏》中多已明之,间有出入,可互证耳。 《华严纲要》八十卷 唐澄观疏 明德清提絮此乃憨山就《清凉疏》挈要提纲,析义分文之作,于疏有未发处,间略为补出耳。 《续华严经疏刊定记》十四卷 唐慧苑撰贤首撰疏释新经,未就而卒,弟子慧苑足成之。 原本十六卷,今佚卷七、卷十六。 又卷四缺前半,卷九、卷十二缺后半。 《清凉疏》中多破慧苑说。 盖训诂音义是其所长,玄义奥旨是其所短也。 《华严经文义要诀问答》四卷 唐新罗表员撰此书凡有十八章,每章以三门分别之。 所集多隋慧远、唐法藏、慧苑、新罗元晓、义湘及懔法师义,而不及澄观。 盖作于贞元之先也。 《华严谈玄抉择》六卷 辽鲜演撰鲜演未详何时人。 此书佚其首卷。 卷二末有跋云寿昌二年开雕,即宋哲宗绍圣三年也。 乃就清凉《华严疏》十重玄义之前七门文义难解者,为之抉择。 钞文亦随难解释,而会人之,于百法三性处申释较详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 元南诏普瑞撰此书释清凉《玄义疏》之钞文,皆极详尽。 发布时间:2025-07-22 13:23:21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