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叔迦:说戒 内容: 说戒周叔迦三界的情形已经简单说明了。 这三界是果报,所以有这三界的原因是由于造业。 那欲界三恶趣的原因当然是作恶,欲界三善趣的原因当然是修善,色无色界的因是修定,超出三界的因是修慧。 因为我们人是在欲界恶之上、善之初,所以修行必须先要止恶修善,这便是持戒,然后再习定、习慧,所以经中说:由戒生定,因定发慧。 儒教的宗旨是叫人止恶行善,所以与佛教的戒学相同,而缺少定与慧。 道教的宗旨是叫人抱一守神,所以与佛教的禅学相同,而缺少戒与慧。 佛教是具足三学的。 戒有两种:一种是性戒,一种是制戒。 性戒所禁止是本性的过恶。 凡是这一类的事实,不论是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作了便是罪过。 一切世间政治、法律、社会,都是建立在性戒上的。 假使人类不知性戒,人类便不能有一日的安宁。 违犯性戒的人,不论是不是佛教徒,都是要堕落在地狱;饿鬼、畜生之中的。 儒教既是以戒为基础,即是礼乐问题,虽然与佛教所用的名词不同,性戒的意义却无差别。 儒教的五伦八德便是性戒,便是佛教所说十善十恶。 儒教是从善的一方面说,劝人应当行。 佛教是从恶的一方面说,诫人应当戒,十恶是杀、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 杀、盗、邪淫三种是身所作的坏事,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种是口所说的坏事,贪、嗔、痴三种是意所想的坏事。 不做这十件坏事便是十善,即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这十善是佛教的性戒,也是一切人类共居的原则、社会安宁的基础。 世间一切祸事都是由于不守十善、造作十恶才发生的。 制戒是佛教制定的戒律,乃佛教徒所应当遵守的。 这制戒依修行之方式及浅深有七种不同,即是:三皈、八戒、五戒、十戒、六戒、具足戒、菩萨戒。 这三皈是戒体,即是一切戒的基本。 以下六种都离不了三皈。 这八戒、五戒二种是在家佛教徒所应当遵守的。 这十戒、六戒、具足戒三种是出家佛教徒所应当遵守的。 菩萨戒是出家在家二众共同遵守的。 三皈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是归回,依是依靠。 譬如幼儿流落街头,无人抚养。 一旦得遇亲生父母,这幼儿一心归回己家依靠父母。 凡为佛教徒亦应如此。 久远以来生生死死,在六道中轮回,如同幼儿流浪街头。 如今得闻佛法,知所应修行,如同遇见亲生父母。 所以对于佛,对于佛所说的法,对于遵守佛法而修行的先进,应当如同幼儿回家依靠于父母,依靠于父母的教训,依靠于兄长一样至诚。 受三皈的仪式是要请一位法师按照仪轨来开导证明的。 佛教徒既受三皈之后,这皈依的心念是不可一时一刻忘的,忘了便非真实的佛教徒了。 但是现在佛教徒认为受三皈仅是种拜师的典仪。 彼此问答也是说你皈依某法师,我皈依某法师。 这句话是最不通的。 因为皈依是皈依三宝,三宝之中的僧宝是一切僧众,并不是单指某一法师。 受三皈时的法师不过是一位见证者而已。 受三皈的佛教徒应当说我是从某一位法师受的三皈便对了。 这种言语的错误可以证明对于三皈的意义不明了,也就是对于制戒的体无从得到,那还说什么持戒呢? 在家佛教徒既受三皈之后便应受八戒。 这八戒是在每月上弦、下弦、望、晦的日子受的。 上弦一日是初八,望有两日是十四、十五,下弦一日是二十三,晦有二日是二十九、三十。 在这六日之中应当摆脱一切俗务,到庙中受持八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香华着身,七不歌舞伎乐故往观听,八不高广大床。 此外还有一件事,便是过午不食,由正午十二时起直到明晨天明,中间不准食任何物品,只可饮水。 在这一日一夜之中应当以佛为标准,极力学佛的生活,读经修道。 所以戒文中说如佛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等。 在古时印度在家佛教徒都如此。 中国汉、晋时候也如此。 不持八戒便不能算正式的在家佛教徒。 但是现在因为星期休假的关系,平时有公务在身,是不能行的。 然而不能每月六日,仍当一月一日乃至一年之间有一日受八戒也是好的。 在家佛教徒既受三皈之后,经过相当的修养,便应受五戒。 五戒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这是与八戒的前五项一样。 但是八戒是要学佛的清净,五戒是尽凡夫的心力而已。 即如淫戒,在八戒之中制一切淫,在五戒之中只禁夫妻以外的邪淫。 所以八戒只一日一夜,五戒是尽一生的。 出家的十戒、六戒、具足戒,既非我等在家佛教徒所需要,现在不谈了。 其次即是菩萨戒。 菩萨戒依据有两种:一种依据姚秦鸠摩罗什译的梵网经,一种是依据唐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 《梵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师地论》有四重二十四轻戒。 瑜伽戒有完整的组织,有开遮的条文。 梵网戒有遮无开,条文虽比瑜伽戒多而意义不备。 在《瑜伽论》中说:佛对于菩萨戒是在各法会上随机散说的,弥勒菩萨将各经所说的菩萨戒综集成一品。 这《梵网经》即是随机散语之一品,就完备说,《梵网》戒不如《瑜伽》戒,但是就精要说,《瑜伽》又不如《梵网》。 所以受菩萨戒的佛教徒对于这一经一论是不可偏废的。 在中国千余年来都是依《梵网》。 现在学法相的人以及学西藏密教的人,因为西藏的菩萨戒宗《瑜伽》的缘故,多半皆主张《瑜伽》而废《梵网》,似乎矫枉过正了。 七种制戒之中,前六戒是先受后学,不受之前绝对不准学。 唯有菩萨戒先学后受,大概是因为难持的原因罢。 菩萨戒的条文繁多,恕不详叙了。 (载于三十一年四月《同愿月刊》) 发布时间:2025-07-22 08:53:5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