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庄春江:阿含字典(2) 内容: 一心:1. 心专注于一,即「心一境性」。 2. 定(三摩地、三昧)的另译。 一向:只这样;全都这样;明确地。 一法:一件事,参看「法」。 一食:以每日一食为修行的外道。 一时:1. 某个时候;有一次,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2. 同时;在同一时间,如「一时知一切」。 一寻:古印度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之长度为一寻。 一种:另作「一种子道」,字意为「一有种子」,即指剩一次受生者,果位之一,相当于「阿那含向」。 (相关词「得一种」)七支:1. 七个部分;七个要素,如「以此七支习.助.具」。 2. 七个肢体,如「七支尽正」、「七支拄地」。 参看「支」。 七仙:另译作「第七仙」,「仙」为「佛」的异译,「第七仙」指过去七佛的第七位,即是「释迦牟尼佛」。 七使:另译为「七随眠、七使法」,即「欲贪、瞋、痴、慢、疑、见、有贪(生存之贪)」。 七财:七种修行人无形的财富,即「信(自信)、戒(守戒)、惭(耻于自己之恶)、愧(耻于自己善之不足)、闻(闻法)、施(布施)、慧(智慧)」。 七药:七使之对治,参看「七使」。 七宝:转轮王的七项宝物,即「轮宝(代表降服天下的权力,另作「天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或作「居士宝」,代表财力)、典兵宝(代表武力)」。 七变:七次;七回。 九门:即「九个入口」,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嘴、生殖孔、肛门」。 (相关词「四轮九门」「四转九门」)二更:依汉人习俗即「晚上九点至十一点」,但依经文前后文义应是指「中夜」,参看「中夜」。 二林:为经文之「摄颂」,即指《中阿含一0七经》与《中阿含一0八经》二经有关「依一林住」的关键词,参看「祇夜」。 二谛:「真谛」(出世间真理)与「俗谛」(世间真理)。 入流:进入圣者(初果)之流,参看「须陀洹果」。 入处:另作「处」,根据地,如「六入处」即六根(参看「六处」)、「六触入处」即「六触」(参看「六触」)。 八人:另译作「四双八辈、四双八士」,佛法中八类证果位的圣弟子,即「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 八有:第八次的出生,「有」指有情之存在;有情之出生。 八戒:另译为「八关斋戒、八关斋法、八关、八支斋、近住戒」,即不「杀生、偷盗、淫、妄语、饮酒、涂香歌舞、奢华床座、过午食」。 八苦:经中归纳众生(有情)的苦迫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受阴」等八类,称为「八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与不爱的结合之苦、与所爱的别离之苦、所求不得苦,总括之,五取蕴苦」。 八众:指天四众与人四众,即「剎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天众」。 八爱:指「十二缘起支」中的第八支,即「爱」(或作「渴爱」)。 八楞:八角,「楞」音译同「棱」。 八难:又译作「八无暇、八非时、八不闻时节、八不闲、八难之处、八不闲处」,八个难以修学佛法或遇不到佛法的地方,指「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聋哑、邪见、如来不出世」。 刀风:译义不明,「风」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刀」指「锋利而有切割作用者」,南传经文无此句。 力士:即「大力士」。 (同义词「有力士」)十念:另译为「十随念」,十种忆念的修学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止息(定)、念安般(呼吸)、念身、念死」。 十善: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痴)」。 (同义词「十善行」)十想:1. 白骨想、青瘀想、【月+逄】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参看《增壹阿含四十六品九经》。 2. 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腹胀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参看《增壹阿含四十八品三经》。 十覆:即「十种覆盖障碍修道之事」,《别译杂阿含一七五经》作「五事」,相当的南传经文也只提到五项。 三有:欲有(欲界)、色有(色界)、无色有(无色界);指三界众生,「有」是「存在」之意。 三衣:另译作「三法衣、三法服」,出家众所能随身保有的三件衣服,即「大衣、上衣、内衣」,参看「持三衣」、「法服」。 三戒:1. 三种修学,即「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 2. 「不杀、不盗、不邪淫」三种戒的合称。 三典:另译为「三围陀、三吠陀、三韦陀、闱陀经典、三旧典☆、三部旧典」,婆罗门传统的三类圣典,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 三明:指证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尽神通(即解脱),另译为「三达、三达证、三达智、三昧达、三达明」。 (相关词「三明者」)三垢:「贪、瞋、痴」的合称,参看「三毒」。 三昧:为音译,另音译为「三摩地」,参看「定」。 三毒:「贪(另译作「淫」)、瞋(另译作「怒、恚、瞋恚)、痴」的合称,另作「三垢、三火、三缚」。 三界:1. 欲界、色界、无色界(a href=sg. htm图说/a)。 2. 色界、无色界、灭界(尽界)。 3. 欲界、恚界、害界。 4. 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 5. 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6. 妙界、不妙界、中界。 7. 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8. 学界(初果以上的圣者)、无学界(阿罗汉)、非学非无学界(凡夫)。 9. 断界(断一切行)、无欲界(断除爱欲)、灭界(一切行灭)。 另参看「界」。 三苦:1. 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趣之苦。 2. 一切苦之三种分类,即「轮回苦(又作『行苦』)、苦苦、坏苦(又作『变易苦』)」,「苦苦」指肉体不适之苦,「坏苦」指「失去我所拥有之苦」。 三乘:声闻乘(或作「弟子乘」)、辟支佛乘(或作「独觉乘」)、佛乘(或作「大乘」)。 三时:1. 指「早、中、晚」,如「昼夜三时」、「日日三时」。 2. 指「过去、未来、现在」,如「三时最胜尊」。 3. 指「寒、热、雨三季」,如「此顺西域三时也」。 三尊:指「佛、法、僧众」。 三发:三种举罪的来源,即「看见、听到、质疑」。 三结:生死流转的三种关键束缚,即「身见(另译作『萨迦耶见、有身见、身见、我见、身邪结』,执着『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真我』)、戒禁取(另译作『戒盗结』,誓守禁戒与禁忌)、疑(疑结,对正法的疑惑)」,为证得须陀洹果者必须断除者,《根有律》又译为「断三分结」。 三想:又名「三恶想、三不善想」,即「欲想、恚想、害想」,又名「贪欲想、瞋恚想(瞋想)、杀害想(恼想),参看「想」。 三爱:三类渴爱,1. 欲爱(欲界的渴爱)、有爱(生存的渴爱)、无有爱(不想存在的渴爱)。 2. 欲爱(欲界众生的渴爱)、色爱(断除淫欲之色界众生的渴爱)、无色爱(断除淫欲与物质欲之无色界众生的渴爱)。 3. 自体爱(自我爱)、境界爱(贪喜俱行的渴爱)、后有爱(来生之渴爱)。 三会:三次说法大会。 三业:即「身业、口业(语业)、意业」,参看「业报」。 三漏:另作「三有漏」,即「三类烦恼」,内容为「欲漏(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有漏(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无明漏(无明引发的烦恼)」。 三聚:三种类集,1. 等同「三学、三种学」,即「戒聚、定聚、慧聚」。 2.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3. 等聚(另译作「正聚」,即「八正道」)、邪聚、不定聚(参看「不定聚」)。 4. 善聚(「不贪、不恚、不痴」三善根)、等聚、定聚(参看「正定聚」)。 三宝:指「佛、法、僧团」三者,参看「佛」、「法」、「僧」。 下他:看轻他人。 下色:下劣的形色(长相)。 下利:同「下痢」。 下界:1. 即「属于卑劣低下特性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界」。 2. 指「下面的世界;地狱的世界」。 下相:相当于「止相」(定的项目)。 下风:流动于下半身者,「风」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 下意:谦卑、温驯顺从,有时引申为「道歉」的意思。 上风:流动于上半身者,「风」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 上首:最高的;第一的。 上座:对出家二十年以上者的尊称,另译为「长老」。 叉手:另译作「叉十」,合掌。 口四:十种恶行中有关言语(口)的四个,即「妄语(说谎)、粗语、两舌(挑拨离间)、绮语(无意义的话)」。 土丸:即「以泥土搓成的小丸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枣核大小的粘土球」。 土坏:土堆,「坏」读作「匹」。 土抟:另作「小土抟」,即「小土团;小土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小牛粪团」。 士夫:另音译为「补特伽罗」,即「人」。 大人:1. 有成就的人;伟大的人。 2. 《相应部四七相应十一经》指「解脱者」才能称为「大人」,相当的《杂阿含六一四经》亦同,但译为「大丈夫」。 大士:有大能力的人,为对佛陀或解脱者之赞叹尊称。 大心:作「大想」之心,参看「小想」。 大施:大规模的布施供养,另作「大会、设会」。 大泉:大湖。 大乘: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乘、胜乘、第一乘」,「乘」为交通运输工具,引申为「能将众生从烦恼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与修法」。 (相关词「是世人乘」「非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冥:即「大黑暗」。 大师:领导一方之师,在佛教中专指佛陀。 大想:另作「多想」,将所想的对象扩大,假想观的一类。 大罪:解读为「大的过失;严重的过失」。 大德:1. 尊称长辈,或出家年资比自己高者,如「大德阿难」。 2. 赞美词,相当于「伟大的!」,如「大德大力」。 大龙:音译为「摩诃能伽、摩诃能加」,1. 指「解脱者」。 2. 指「大威力的龙或象」。 大岩:大山或大岩石。 小忍:稍候;稍等一下。 小乘:这里的「小」为「卑劣」的意思,「乘」是「前往;道路」或「载人车辆;交通工具」的意思,参看「大乘」。 这是西元前后新兴的「部分大乘者」对传统「声闻者」不当的鄙视贬抑用语(骂人的话),显然是后来增入《增壹阿含经》者,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小想:另作「少想」,将所想的对象缩小,假想观的一类。 工数: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相近的经文作「印算,暗算,计算」,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核对,会计,计算」。 已立:已完成。 不坐:以不坐下来为修行的外道。 不乖:不违背。 不欣:不欣乐;不欢喜。 (相关词「不欣未来色」)不直:不正直;不诚实。 不勇:「宋本」作「不踊」,参看「不涌不没」。 (同义词「不踊、不没」「不勇.不没」)不悔:1. 不后悔,如「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 2. 不悔过,如「不羞不悔,无惭无愧」。 不得:1. 不能,如「我不得度汝出家学道」。 2. 没得到;没证得,如「若我不得无上正真之道」。 不善:1. 不好的,恶的。 2. 不熟练,参看「善」。 不着:解读为「不被粘着;不被控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战栗;没有因害怕而起的扰动」。 不类:不贤;不遵从世尊的教导。 不辩:不聪明;无能。 不顾:不顾念;不回味;无期待。 (相关词「不顾过去色」)不听:不允许,不同意。 (相反词「听许」)中夜:将夜间三等分,其中间等分的时段。 中门:中央大门。 中食:午餐。 (相关词「中食后」)中国:指印度恒河中下游一带,佛陀游化(有佛法流传)的地区。 (相关词「生中国者」)中善:参看「初中后善」。 中道:1. 离「永恒、断灭」或「纵欲、苦行」等极端的观念或行为。 2. 指八圣道,参看「八圣道」。 中际:《俱舍释论》说:「三节者,一、前际,二、后际,三、中际;谓:过去、未来、现世。」丹枕:即「红色的垫枕」。 「安置丹枕」,《中阿含六一经》作「两头安枕」,《相应部二二相应九六经》作「两头安置红色垫枕」(「垫枕」之原巴利语为「帆柱」与「容器」的复合词,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垫子」)。 云何:1. 怎么? 如何? 如「云何有常(怎么是常恒的呢)?」「云何知」2. 什么? 如「云何为多闻?」「于意云何?」「云何顺趣流注浚输(会朝向何方流去)?」3. 为何? 什么原因? 如「云何有四? (参看「云何有四」)五力:信力、精进(活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见:五种邪见,即「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五使:五种烦恼,即「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烦恼,或「贪、瞋、痴、慢、疑」。 五怨:另作「五拔刀怨」,五位拿着刀已出鞘的仇家。 五根:1.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2. 信根(以「四不坏净」为代表)、精进根(活力,以「四正断」为代表)、念根(以「四念处」为代表)、定根(以「四禅」为代表)、慧根(以「四圣谛」为代表)。 五通:五种神通,即「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天耳通」。 五阴:另译作「五蕴」,包括:色阴(包括物质声音与光线等具窒碍性者之聚集)、受阴(感受之聚集)、想阴(心中的影像之聚集)、行阴(意志力之聚集)、识阴(认识之聚集),参看「阴」。 五减:人的「寿命、色身、力气、健康、智慧」五件事逐渐减少,成为「短命、薄色、少力、多病、无智」。 五发:不正确的举他罪五法,即「非实发(不是依于事实举罪)、非时发(不在适当的时机举罪)、非义发(不对当事者有益的举罪)、虚言发(以粗涩语举罪)、非慈心发(依瞋心举罪)」。 五盖:另译作「五结」,指「贪、瞋、睡眠(昏沉)、疑、掉举(另译作「调戏盖、掉悔盖、掉举盖、调、掉」,内心躁动忧恼)等」五种修行障碍。 五趣:又作「五道」,为将「六道」众生中的「阿修罗」归入天或鬼或畜生道,成为五趣,参看「六道」。 仁者:客气地称呼对方,或简为「仁」。 内止:自己内心的沉静专注不散动,参看「止」。 内空:观察或思惟关于自己五蕴的空无我。 六见:六种邪见,参看「六邪见灭」。 六度:另译「六波罗蜜多、六到彼岸」,六种到彼岸涅槃的修行方法,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慧)」。 六界:分析构成有情的六种特性为「地(坚硬性)、水(凝结性)、火(温度)、风(流动性)、空(空间)、识(觉知)」。 六处:指「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即「六根」,另译为「六入处、内六入、内六入处、六内入处、六入、六情、诸入」。 六道:众生的六种分类,即「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另译为「六趣、六生」。 六覆:即「六种被覆盖的情形」,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六触:眼触(眼见色后的认知)、耳触(耳听声后的认知)、鼻触(鼻闻气味后的认知)、舌触(舌尝味道后的认知)、身触(身体接触后的认知)、意触(意识了别心所念后的认知),另作「六触入处、六触处、六更乐处、六更处、六更」。 分别:1. 解说、分析,如「为人分别演说显示」。 2. 分辨、理解,如「分别缘起」。 3. 一一地,如「分别如是观」、「等受分别」、「分别论不分别答者」、「如不分别说。 如是分别」。 4. 差别,如「有分别法.无分别法」、「分别.不分别」。 分齐:解读为「分际」,即「所及的范围」。 分卫:亦作「分卫食」,「乞食」的意思。 升斛:一升的量器,「斛」读作「湖」,古为十斗之量器,另译作「斗斛」。 天主:指「三十三天之天王;帝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帝释天」。 天耳:另译为「天耳通、天耳智通、天耳智」,「六通(六神通之一)」,能听见三界所有的声音,不论远近。 天住:1. 在白天安住,如「坐一树下,住于天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日中住」,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另作「昼住;食后的休息」,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日间的驻留」。 2. 安住于专注(呼吸)中,如「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 天竺:即「印度」之古译。 天眼:另译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天眼智明」,「六通(六神通之一)」,能看见众生死后之往生情形。 天轭:天界之束缚,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别译杂阿含经》作「天界、天境界」,参看「轭」,南传注解书解说「天轭」指「五上分结」,参看「五上分结」。 天爱:尊称对方,相当于「大德、大人」。 天觉:译义不明,缺乏资料比对,或解读为「思惟(思慕想念)天界的美妙」,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少分:小部分。 少少:极少;微不足道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少心:作「小想」之心,参看「小想」。 少过:或作「小过」,解读为「稍微超过」,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相关词「或复少过」「或复小过者」)少慢:少许的我慢。 幻法:幻术或魔法,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作「幻化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三巴利(阿修罗王)的幻术」。 幻师:能施幻术或魔法者。 幻伪:虚伪;伪诈。 心木:树木可用的硬材,用以比喻重要的核心部分。 心受:由心理引发的感受。 心缚:心被束缚,《中部一六经》作「(五种)心的系缚」(感官之欲、己身、外色、饮食与睡眠、求生天界),《增支部五集二0六经》亦同。 心触:或可理解为「意根」接触其对象(法;心之所念)生起的了知(触知;有意义的了知)。 户扇: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硬木做的横闩」。 户钩:另译作「户钥」,即「门钥匙」。 (相关词「户钩孔」)支提:为译音,义译为「塔庙、灵祠」。 方便:1. 具活力之精进,如「正方便起」、「勤欲方便」、「方便禅思」。 2. 方法,如「巧方便」、「下方便」、「知于方便行」。 3. 专心修习,如「不修方便」。 4. 便利,如「少作方便」。 5. 持续努力;勤奋,如「方便所得」。 6. 决定、决心,如「精进、方便、筹量,来诣精舍。」日亲:指「释迦牟尼佛」,另作「日种胤、日种姓尊、日之亲、日光尊」,「日种姓」即太阳族,传为释迦族的祖先。 月殿:月亮。 欠呿:打哈欠,「呿」读作「区」,张开嘴巴的意思。 止相:定的项目,另作「止息相、息止相」。 止息:停止;熄灭,相当的南传经文常作「宁静(古译为「轻安」)与冷静」。 止论:应该停止不讨论的论题,「四记论、四记问」之一,另译作「止住记论」。 比丘: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出家修学的成年男性,另译作「苾刍」。 比舍:比邻之舍;邻居。 水特:公水牛。 水牸:母水牛,「牸」读作「字」,母牛或母马的意思。 牛牧:牛舍。 牛犊:小牛,「犊」读作「读」,小牛的意思。 世眼:世间之眼,指「佛陀」。 世尊:音译为「婆伽婆、婆伽梵、薄伽梵」,另译作「众佑」,遍正觉者(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最有福者(有幸者)。 世雄:佛陀的尊称。 他作:他人所作,意思是,苦乐祸福等一切,都是他人(特别是指自在的创造神大梵天)所作的结果,是「尊佑造(论)」与「断灭论」的一类。 令我:即「使我;让我」。 仙人:1. 修行人。 2. 圣者;先知。 3. 解脱者。 4. 指佛陀,如「第七仙」。 出界: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出」解读为「完成」,即「引发行动完成的活力」,参看「方便界」。 出要:另译作「离、出离」,参看「出离」。 (相关词「出要想」)出家:舍去家庭眷属、财产、世俗事务而专心修行,参看「受具足」。 出智:另译作「超出智慧、出离智慧、出要慧、出要智慧、善知出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参看「出离」、「智」、「慧」。 出过:即「超过;超出;超越」。 出离:1. 有形的离开,或心理上的离开束缚。 2. 为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的过程。 加行:另译为「前方便」,即「致力于;着手于;从事于」。 功德:1. 功能福德,善行之果报。 2. 「种类」的意思。 可意:合意的;喜欢的。 句味:文字与词句。 (相关词「同义.同句.同味」)四大:地(坚固性)、水(凝结性)、火(温暖性)、风(流动性)。 四扼:四种束缚,即「欲、有、邪见、无明」。 四取:即「四种执取」,另译为「四受」,1. 执着欲贪(欲取、欲受)。 2. 执着「有我」的言论(我语取、我受、我取)。 3. 执取(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戒禁取、戒受)。 4. 执着邪见(见取、见受)。 四受:1. 四种执取,即「欲受(欲取)、见受(见取)、戒受(戒禁取)、我受(我语取、我论取、我取,即执取有『真我』的言论)」。 2. 四种承受,即「有现作苦行后受苦报、有现作苦行后受乐报、有现作乐行后受苦报、有现作乐行后受乐报」。 3. 四种感受,即「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无色界系受、不系受」。 四姓:另译为「四种姓」,即「婆罗门(祭司族)、剎利(武士族,另译为「剎帝利」)、吠奢(平民族,另译为「鞞」读作「丙」、吠舍、毗舍)、首陀罗(奴隶族)」。 四流:四种瀑流,以瀑流比喻烦恼,即「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有流」的「有」指「有情之生存」,「见流」的「见」指「邪见」。 四风:四种风;即「住风、持风、不动风、坚固风」,另译作「不可坏风、坚住风、持风、上风」,「安住、常住、究竟、坚固」,「住风。 持风。 不灭风。 牢系风」,「住风」另作「安住风」,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四食:四种有情生命的滋养,即「物质食物、触(生感受)、思(活下去的意愿)、识(五蕴之统合)」。 四恩:由《增壹阿含三十一品七经》的前后经文比对,「四恩」疑为「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四法(四摄)。 四牒:折叠成四层。 四道:另作「四通行、四断、四行、四正行」,即「苦习尽道,苦尽道,乐非尽道,乐尽道」,为能通往解脱涅槃的四种模式。 四转:其它版本作「四轮」,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其注解书解说为「行、住、坐、卧」。 四摄:惠施(布施)、爱语(另译作「爱言」,即「亲切的话;好听的话」)、行利(利他之行为,另作「利行」)、同利(等利;同事;与他人并肩共事)」,另译作「四事摄、四事、四摄法、四摄事」。 四辩:另译作「四辩才、四无碍解、四无碍辩」,即「法辩(分别诸法)、义辩(分别其义)、词辩(分别词句)、应辩(很有自信地提出看法而不怯弱)」。 外空:观察或思惟关于自己五蕴以外的空无我。 外道:泛称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译作「异学」。 失念:即「失去专注力;混乱心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同义复词「失念不定」)失意:失去正念,对男女来说则指引起欲念。 布萨:为音译,义译为「清净」,佛陀采用当时传统的宗教惯例(吠陀祭典),每半个月集合全体僧众(缺席者须请假),透过教诫砥砺与教说学处(戒条),确保僧众的清净。 后来演变为上座长老主持,先进行僧团事务的处理与议决,后诵戒(每一条学处)确认无人违犯的宗教仪式。 平等:1. 无差别,如「平等不二」。 2. 同「舍」(宁静不执着),如「平等观」、「平等慧」、「平等心」。 3. 完全,如「平等尽苦」、「平等解脱」。 4. 平衡;均衡,如「平等修习」。 本二:指出家前的妻子。 本要:另作「我本有要」,为「本有要誓」的省略,即「我与某人原本有约定」。 本际:起始点。 (相关词「不知本际」)正向:「正确的修行」的意思,即「依真理而修行」,「正」是「正确的」,「向」是「修行」的意思。 全句作「善向、正向、直向、诚向」,另译作「善向、正向、直向、等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正志:正确的意向,另译为「正思惟、等治、正治」。 (反义词「邪志、邪思」)正见:正确的见解,另译作「等见」。 (反义词「邪见」)正受:音译「三摩钵(罕)【金+本】底」,另译义为「等至」,「钵(罕)【金+本】」读作「玻」,字面上的意思,「三摩」是「正」,即「正确地」,钵(罕)【金+本】底」是「获得」,合起来是指1. 进入初禅以上(根本定)之定境,故另译为「正定现前」。 2. 单存地指「达成;达到;进入」,如「初禅正受」、「随意正受」。 正命:正确的生计;正当的经济生活,另译作「等命」。 正定:正确的定,另译作「等定、等三昧」,参看「定」。 (反义词「邪定」)正念:正确的专注,另译作「等念」。 (反义词「邪念」)正度:通往正道的渡口。 正脱:正确地解脱。 (反义词「邪解脱」)正智:1. 究竟智。 2. 正确地了知。 (反义词「邪智」)正业:正确的行为,另译作「等行」。 (反义词「邪业」)正语:正确适当的用语,另译作「等语」。 (反义词「邪语」)正说:正确之说。 正慧:正确之慧。 正观:正确的观察与思惟;正确的看法,参看「观」。 (相关词「正观者」)瓦师:制造屋瓦的工匠。 甘馔:美味的食物。 甘露:另作「甘露味、甘露法」,义译为「不死」,意指「解脱」(不生者不死,解脱者不生)。 生地:出生地;故乡。 生酥:牛乳稍为发酵成为酪,酪进一步发酵成为生酥,生酥再进一步发酵精制成为熟酥,熟酥进一步发酵精制成为醍醐。 生网:另译作「罗网」,即「发芽」。 比对「网」之巴利语,另有「芽或苞」的意思,此处应作「芽或苞」解。 由旬:为音译,另译作「由延」,古印度的长度单位,现代有七、十一、十四、十九公里之不同考定。 由诃:为音译,宫殿名,另译为「大正楼」,「诃」读作「喝」。 申恕:为音译,树的一种。 白衣:古印度在家众多穿白色衣服,就以「白衣」指在家人。 白佛:对佛陀说。 白控:其它版本作「白鞚」,即「白色驾驭马用的皮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缰绳是白色的」。 白络: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黄金网」,「络」读作「酪」,「网」的意思。 白练: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迦尸国的布」。 示现:1. 奇迹,如「神足变化示现」,另作「神变」。 2. 显现、展现。 伏者:输的人;败的人。 伏鸡:孵蛋的母鸡。 先来:原先;本来。 共法:共同的法。 印文:同「印纹」,所印下的纹路。 向者:刚才;之前。 向问:刚才所问,「向」为「刚才」的意思。 向厌:朝向「厌」(而修),参看「厌」。 名色:五蕴中的「色」加上「受、想、行(思)」,按《杂阿含二九八经》将「名」解说为「受、想、行、识」等「四无色阴」,但《杂阿含二八八经》将五蕴以「三芦鼎立」为譬喻,分为「识」、「名」、「色」,将「识」独立于「名」之外,而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此外,经文对「缘起支」的内容,通例亦为「识缘名色」,故「识」应不包含在「名」中比较合理。 另,《相应部十二相应二经》则解说「名」为「受、想、思、触、作意」,也不包含「识」。 名身:「受、想、行、识」(名)之类集(身),参看「名」、「身」。 名称:1. 名字,如「母名称『戒』」。 2. 名望与称誉,如「名称远闻」、「有大名称」。 合掌:礼敬。 因佛:全句为「因佛法僧」,解读为「依佛、法、僧而修学」。 因集:参看「因」、「集」。 因缘:1. 缘起的另译。 2. 「尼陀那」的另译,参看「尼陀那」。 地味:大地初凝之味,像酥一样的颜色,像蜜一样的味道。 地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饼」,意义不明,有解说为是一种菌菇类的植物。 地界:参看「四大」、「界」。 地神: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居天」,泛指「居住于地上之天众」。 地狱:另音译为「泥犁、泥黎」,「六道」之一,该处环境恶劣,众生由恶业报而化生,没有男女欲,受众多苦,参看「六道」。 在家:拥有家(家人与财产)的人,参看「出家」、「非家」。 多闻:已受教诫的。 奸罔:奸诈欺骗,另作「奸罔、奸诈」。 好色:1. 指「好的容貌」,如「彼有好色」。 2. 「(眼所见)合意的东西」,如「又见好色」。 好法:善知正法。 好义:善知道里,或善知什么是有益的。 如如:真实的。 如来:另译为「如去」,音译为「多萨阿竭、多陀阿伽度」,1. 诸佛证同一真理而成佛(来);指佛陀,如「如来、应、等正觉」,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 2. 在「我见」下以生死流转中有实体来来去去;指生死流转的主体,如「如来死后有」(死后如来存在)、「异色有如来耶」? 如刺:另作「为刺」,像刺一样令人苦患。 如病:另作「为病」,像生病一样令人苦患。 如唯:解读为「唯如;只有像;只像」。 如杀:另作「为杀」,如要暗杀自己的杀手一样具危害性。 如意:如己之意;自在不勉强。 如实:即「如其原貌」,另译作「真实」。 (相关词「真实法」)如痈:另作「为痈」,像长肿瘤一样令人苦患,参看「痈」。 守习:「习」为「集」的另译,参看「集」,「守」即「守护」。 (相关词「守因.守习.守本.守缘」)安居:另译为「夏坐、受夏坐、坐夏安居、结夏安居」,僧团制度,在印度夏季中雨季的三个月中,出家众选择一固定处所居住,不作游行。 安隐:同「安稳」,「稳定不变」的意思。 (相关词「不安隐色」)成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彻底的正觉)者」,即证得无师自悟的解脱者,具足「十力」能说法教化众生,参看「佛」、「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 成劫:指世间的山河大地和众生形成的时期。 (反义词「坏劫」相关词「七劫成坏」)扛舆:载运的车辆,「扛」(罕)【手+冈】音译同「扛」,肩负重物的意思,「舆」读作「于」,车子。 有司:另译作「右伺」,掌管捕捉、处置犯人的官吏。 有见:实有、常恒的见解。 有身:另音译为「萨迦耶、自身」,义译为「常住身」、「己身」。 有垢:有杂染烦恼,「垢」为巴利语「污染」的对译,可进一步解读为「烦恼」。 有流:「有」是「爱取有」的「有」,指生命之存在。 有流即有之流,以河流不断地往前流比喻生死不停的流转,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有为:依条件而生的;被作的,又译为「造作」。 有娠:另作「有身」,怀孕。 「娠」读作「身」,怀孕的意思。 有师: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阿阇梨」,依往下经文,此指「内心有烦恼污染者」。 有时:某个时候。 有习:有(支持)其(存在的)滋养(食;习),引申为「有其条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食」,参看「食」,《佛说本相猗致经》译作「有本」。 有结:1. 「有情生命存在」的束缚,参看「有」、「结」。 2. 与人结怨敌对,参看「有杖有结」。 有爱:生存的渴爱,包括色界与无色界的渴爱,「有」指「有情之生存」。 有对:1. 占空间而具有障碍性者,如「不可见有对」、「有对想」。 2. 相对应,指「相似」或「相反的对比」,如「灭者无有对」、「无明者以明为对」、「不苦不乐觉以无明为对」。 有说:另译作「有咒说」,解读为「祝福之咒说」。 有余:1. 执取,如「因爱而住,故说有余」。 2. 燃料,如「火有余得然」。 3. 存在,如「更有余不」? 4. 「亿波提」的异译,如「有余众生忧」。 5. 其他的,如「更有余沙门梵志」。 有学:另作「学人」,指佛弟子初果到第三果的圣者。 有腻:「腻」形容「极亲密,关系密不可分」的样子。 有斋:有清净的;善的。 有觉:禅修时心念集中朝向所缘处(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称为「有觉」,另译为「寻」。 有观:禅修时心念持续不间断地集中停留在所缘处(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另译为「伺」,参看「观」。 此等:1. 像这样的,如「此等天人师」。 2. 这些,如「此等诸法」。 死法:「死」为「魔」的异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魔」,「死法」指「魔的法;魔的状态」,「魔」是欲界的最高天众,其特性就是「不离欲贪」,也不愿意看到其他众生离欲贪。 汝许:你的允许。 (相关词「我许」)池堑:护城河,「堑」读作「欠」,指「深坑」或「护城河」。 牟尼:1. 沉默。 2. 沉默的圣者,指「佛陀」,如「大牟尼」。 牝象:母象,「牝」读作「聘」。 肉段:为义译,音译为「闭尸」,受精卵生长到第三周者,为人类胎儿成长的第三阶段。 自分:自己。 自守:守护自己。 自作:自己所作,意思是,苦乐祸福等一切,都是自己过去宿因所作的结果,是「恒常论」与「宿命论」的一类。 (反义词「非自作」相关词「苦乐自作」「苦自作」)自依:以自己为归依,另译作「自归、自归己法」,此词相当的南传经文巴利语为「自己」与「归依」的复合词。 (同义词「自依止」)自念:自重自爱。 自洲:以自己为依靠,另译作「自然法灯」,此词相当的南传经文巴利语为「自己」与「洲」的复合词,而巴利语「洲」字另外还有「灯」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自己为依靠」。 自首:即「自行认罪」。 自恣:1. 自在地,如「五欲自恣」。 2. 僧团规制,于雨季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大家集会,就所见、所听闻、所怀疑,自在地指出别人的过失,以互相砥砺改正,称为「自恣」,这一天也称为「自恣日」,参看「受岁」、「当怀受我」。 自记:即「自己记说」,参看「记说」。 自恶:解读为「自得恶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自举:1. 傲慢者。 2. 持「我见」之妄想者。 3. 称赞自己。 自护:另译为「自防护」,「守护自己的根门」、「守护自己的心」的意思。 至凑:前进;前往。 色味:对色的回味与爱着,参看「色」、「味」、「味患离」。 色界:另作「色有」,即「无男女欲或感官之欲,但还有物质之欲特性的众生界」,在欲界之上,参看「三有」、「三界」(a href=sg. htm图说/a)。 。色相:参看「色」、「相」。 色患:因色而起的祸患,参看「色」、「患」、「味患离」。 色贪:即「色之贪;对色的欲望」,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色集:色的起因,参看「色」、「集」。 色离:对色的出离,参看「色」、「离」、「出离」、「味患离」。 行本:「行」解读为「诸行」或「行为」,「本」解读为「根本;起源」或「动机」或「本分」,如「行本净」、「不与行本相应」(本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随其行本皆悉知之」、「皆由恶行本」、「不见诸行本末」、「行本有所因」、「能自炽然不失行本」、「不识行本」、「皆由前世行本之所致也」、「行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行?」「从守行本,阿难! 便有刀杖」。 行信:解读为「保持信心」。 行苦:一切生起的,有作为的,条件所成的都是无常变异,一切无常变异的都是苦。 行欲:全句为「彼或欲断苦因。 行欲」,「行欲」解读为「努力修习(行)离贪(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于此苦因勤行,因勤行而离贪」(菩提比丘长老将「勤行」英译为「具决心的奋力」)。 (同义词「彼或欲断苦因行欲」)行筹:另作「受筹」,计算人数用的小木片之分发者。 衣被:即「衣服」,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佛剎: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一千个梵天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每个「大千世界」(佛剎)中只出现一佛。 佛眼:即「佛陀之眼」,指「佛陀观察众生根性熟度与烦恼趋势的眼力」。 佛图:佛塔,后来指出家众住的地方。 何立:以什么自立? 以什么为生活依靠? 以什么为建树? 伽陀:为音译,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四类,另译为「偈他(罕)【口+他】(读作「记陀」)、偈、偈经」,为流传于边地有关佛法偈颂的集录,成立于第一结集后。 作田:全句为「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即「有三项耕田应做的工作,要随其时节适当地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农夫)有这三种预先应做的工作」。 作使:另译为「作使人、作使者」,供差遣的仆役。 作坞:即「造堤」,「坞」读作「屋」或「物」,「小堡垒」的意思。 作意:1. 注意。 2. 思惟。 作藏:译义不明,或解读为「属于自己的宝藏」,或解读为「埋藏的宝藏」。 (相关词「不作藏」)作证:亲身体证。 别房:译义不明,或解读为「个别独立的寮房」。 别知:别别知,一一了知。 利根:敏锐;聪明。 利智:另译作「深利智慧、利智慧、明利智慧」,「利」是「犀利、锐利」,即「犀利之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利慧者」,其注解书解说为这是「能在一坐间迅速断除所有的杂染而证果者」,《杂阿含二七六经》以利刀屠牛为譬喻说是「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参看「智」、「慧」。 (相关词「于法利智」「于法,利智」)利语:说对人有利益的话。 劫贝:为音译,另音译为「劫波育」,义译为「木棉」、「衣树」,「劫贝衣」(另译为「劫波衣、头鸠罗衣」)即「棉衣」,「劫贝纱缕」即「棉纱棉线」。 劫浊:「五浊」之一,指世间到了污浊的时代,灾害频繁,资源枯竭。 困笃:重病、疲累、困苦。 坐禅:静坐禅修,另作「宴坐、燕坐、禅思、独一静处,禅思思惟、独静禅思」。 妙色:美妙的形色(长相)。 局住:或解读为「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彷徉:读作「访洋」,或作「佯佯」,漫步,或缓步而来回地走。 忍者:1. 忍耐;忍耐的,如「常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 2. 接受;接受的,如「一切见不忍者」。 快哉:太好了! 戒身:即「戒蕴」,戒的类集;戒的一类。 戒等:相同的戒。 我劣:我比别人差的自卑,其实是强烈自尊心的「卑慢」。 我见:生命中具有永恒不变者之观念,这样的执着,即是「我执」。 我使:由执取有(真)我而有的烦恼,参看「我」、「使」。 我所:另译为「神所有」,即「真我」所拥有的;属于「真我」的。 「真我」是指「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邪见)。 我舍:我的房舍;我家。 另可引申为「以我为依靠,就像房舍一样」。 我欲:由执取有(真)我而有的欲贪。 我胜: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我等:1. 我们。 2. (自己实际上是不如别人,但却)说自己跟别人差不多,认为自己跟别人一样,另作「言我相似」。 我慢:高举自我;傲慢的妄想,这是最深沉细微的我执,到解脱时才断尽。 我趣:我朝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我为归依」。 更乐:「触」的异译,即「从过去经验对境界的认识」。 求歌:寻求哪边有歌可听? 求舞:寻求哪边有跳舞可看? 沙门:泛指婆罗门以外的出家修行者。 沙弥:为音译,另音译为「舍罗」,义译为「勤策」,受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决定:1. 确定;不犹豫。 2. 不退转;预定的未来(命运)已确定。 牡象:公象,「牡」读作「母」。 狂乘:整句为「狂象、狂人、狂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游走的象、马、车、货车、人」。 (同义词「狂象.狂人.狂乘」)究竟:彻底地;完全地;圆满地。 良田:好的田地,比喻值得供养(植福)的对象。 见到:指证得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但未能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的六类圣者,另译作「见至」。 见定:或可理解为「依见(观想)所成就的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见等至」(见正受),参看「正受」。 见法:整个定型句为「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即「看见(理解)了正法、证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深入了解了正法」,本句只用在形容得「法眼」者(证初果者)对正法体悟的情境,南传经文的定型句为「已见法、已得法、已知法、已深入法」(《中部五六经》、《中部七四经》、《中部九一经》、《增支部八集十二经》、《增支部八集二一经》、《增支部八集二二经》、《长部三经》、《长部五经》,《相应部十二相应三三经》也有类似的经文「已见、已知、已即时获得、已深入此法」)。 (同义词「见法.得法.知法.入法」「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见法.得法.知法.深入于法」)见欲:贪着(自己的)见解。 见迹:已见圣道的足迹,即「入道」之意。 见浊:「五浊」之一,指众生多邪见的情况。 赤珠:「七宝」之一,红色的宝珠。 《翻译名义集三》说:「钵摩罗伽,《大论》:『此云赤光珠。』《佛地论》:『赤虫所出,或珠体赤,名赤珠。』《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不必唯生蚌胎也。』」身三:十种恶行中有关行为(身)的三个,即「杀、盗、淫」。 身见:另译作「有身见、有身、自身见、身邪结、身见结」,音译为「萨迦耶见」,意思是具有独立不变个体、永恒我的观念。 后来的论师可能如《杂阿含一○九经》所说,从五蕴作分析,得出「二十种身见」的情形,即1. 以色为「我」,其他四蕴就是「我所」,2. 以色为「我所」(异我),其他四蕴即为「我」,3. 以「我」在色中(色中我、我在色),4. 以色在「我中」(我中色、色在我),每一蕴都有这四种情况的身见,五蕴共计二十种,其中,第3. 种与第4. 种合称为「相在」。 (相关词「是我、异我、相在」「是我.异我.相在」「是我,异我,相在」「有我、异我、相在」「有我.异我.相在」「有我,异我,相在」,反意词「不见我、异我、相在」「不见我.异我.相在」「不见我,异我,相在」「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身受:由生理引发的感受。 身苦:身体的、生理的病苦。 身诤:另译为「身暴躁」,即「暴躁的行为」,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身坏:身体机能崩解;死亡。 身证:指证得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并且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的六类圣者。 (相关词「得身证」)身触:1. 亲身经历;亲身体证。 2.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其对象「色、声、香、味、所触」生起的了知(触知;有意义的了知)。 车钏:译义不明,或泛指车上所用的金属环。 车磲:「七宝」之一,贝壳类之宝物。 《翻译名义集三》说:「『牟婆洛揭拉婆』或『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宝,今名砗磲。 《尚书》大传云:『大贝如车之渠,渠谓车辋,其状类之,故名车渠。』」《一切经音义》:「七牟娑洛揭拉婆(梵语或言『目娑啰伽罗婆』,唐言:『马脑』,论中或云车渠也)」。 邪命:非法(不正当)的生计;非法的经济生活。 邪聚:错误之聚集,参看「等聚」。 那术:为音译,又译作「那由他、那由佗、尼由多、那述、那维」,译义为「兆」,为古印度的一个数量单位。 尨色:毛杂有许多颜色,「尨」读作「旁」。 尪瘵:读作「汪债」,瘦弱有病的样子。 厄碍:压迫障碍,「厄」此处读作「恶」,危迫的意思。 事水:另作「持水」,奉事祭祀水神,恭敬地持有水,以水为神圣。 事火:奉事祭祀火神,恭敬地持有火,以火为神圣,信奉此,并以此为修行者也称为「事火」或「事火梵志」。 侍人:服侍照顾(他)的人。 供养:恭敬地供给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须。 儿妇:女儿。 两舌:离间;挑拨是非。 具念:专注的。 具明:即「具足离无明;到达离无明的境界」。 卑床:矮座位,「床(罕)【丬+木】」音义同「床」。 取担:另译作「担因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拿起重担」,内容均指「渴爱」。 受身:同「受生」,有下一生。 受持:1. 记住。 2. 依之而行。 3. 接受。 受教:接受命令或使唤。 受岁:僧团雨季安居的最后一天检讨会议(自恣)之后,比丘、比丘尼的僧腊(出家年资)即增加一岁,谓之「受岁」,或作「受新岁」。 味欲:对欲的味着;心理对欲的回味。 呵骂:呵斥责骂。 呵谏:「呵」:「呵斥」,「谏」:「指正」。 (相关词「呵谏教诫」)咒说:另作「咒说」(咒:罕【口+兄】音义同「咒」),参看「有说」。 咒愿:另译作「嚫愿」(「嚫」读作「趁」),受布施者接受布施后,对布施者的祝福。 和上:西域龟兹语之音译,通常作「和尚」,梵语音译为「乌波陀耶」,义译为「亲教师」,即弟子对师父的尊称。 周匝:周围,引申为「周全地;仔细地」。 命行:另译作「寿行」,特别指活者的生理上运作。 命根:指生命整体的维持与持续力,另译为「寿」,参看「寿暖及诸识」。 (相关词「得命根」)命浊:「五浊」之一,指众生寿命短的情形。 夜叉:泛指欲界之诸天众(《相应部四相应二三经》也称波旬为夜叉),夜叉众有善有恶,常手执金刚杵(杖),又译为「药叉、阅叉、悦叉」。 奉火:以火奉献供养火神。 奉事:1. 职务;勤务。 2. 应作的事。 3. 服侍,如「敬重奉事」。 奉辞:辞别、告辞。 宗正:官名。 居士:1. 房屋的主人;拥有房屋者。 2. 四姓中的平民阶级。 岸持:(池水)由堤岸所维持。 店肆:店铺。 彼岸:生死流转的另一边,指解脱。 彼彼:1. 到处,如「彼彼乐着」。 2. 一一,如「彼彼说义」、「彼彼触因」。 3. 那些。 如「彼彼分」。 彼时:那时。 念信:忆念(自己的)信心。 念食:1. 指「意思食」。 2. 以「正念」为出世间修行的滋养。 念众:即「忆念四双八辈之圣者」,另译作「念僧」,参看「六念」。 怖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卑萨嘎拉林」,一处树林的名字,「恐怖」之巴利语音为「卑拉哇」,有些相近。 戾语:(回答时)说话乖戾不服从,表示「顽劣不听从别人的指正;不接受别人的劝告」,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戾」读作「利」,凶恶的意思。 (相关词「戾语法」)所作:指「所应当完成的;应当作的」。 所相:所想;所缘。 拔济:另作「济拔」,「拔」解读为「拔出」,此处的「济」解读为「救济;帮助」。 拘拖:可能为「钵」(罕)【金+本】的音译。 放恣:放荡。 放逸:怠惰;放纵自己。 放烟:另作「起烟」,做烟熏。 斧柯:斧头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小斧头柄」。 易满:即「容易满足」,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反义词「难满」)易养:即「容易维持」,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反义词「难养」)明目:即「明眼人,好眼力的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明暖:「明」或解读为「表现出;显现出」,「暖」是「暖性;有温度者」的意思。 明达:明白通晓;清清楚楚。 (相关词「明达智慧」)明触:在六根对六境的认识了别中,没有贪瞋痴、我执之无明,参看「明」、「触」。 朋党:结伙。 果蓏:瓜瓠,果实,「蓏」读作「裸」,无核的果实。 沽渍:其它版本作「沾渍」,即「沾湿了」。 (相关词「沽渍衣服」)波旬:魔王的名字,为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之天王。 (同义词「天魔波旬」「弊魔波旬」)法如:正法(缘起、四圣谛)的真实性。 法行:另译作「随法行、法行者」,果位之一,相当于「向须陀洹果」,以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而得证者,参看「信行」。 法住:正法(缘起、四圣谛)的安住性;持续稳定性。 法依:以法为归依,此词相当的南传经文巴利语为「法」与「归依」的复合词。 (同义词「法依止」)法味:即「正法的词句」,参看「法」、「味」。 法性:事物的原状,实相。 法服:另译作「法衣」,指「僧服;比丘、比丘尼所穿的衣服」。 法空:疑为「法定」之误植,《瑜伽师地论》的释文作「法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法之决定性」,解读为「正法(缘起、四圣谛)的决定性;缘起的固定过程(如凡是生者必然走向老死,这样的进行过程是固定的、必然的、决定的)」。 法洲:以法为依靠,另译作「自然法灯」,此词相当的南传经文巴利语为「法」与「洲」的复合词,而巴利语「洲」字另外还有「灯」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法为依靠」。 法界:1. 法的要素(特性);正法(缘起、四圣谛)的持续存在。 2. 法的范围。 (参看「法」)法要:正法之摘要。 法师:诵法者。 法想:对「意根」的对象之「想」,参看「法」、「想」,相当的南传将文亦同,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的现象的认知」。 法尔:法(缘起、四圣谛)的特性就是这样,不是由谁所订定的。 法语:正法之语;说的都是正法,另译作「法说、法说法语」。 沸星:《翻译名义集》解说此为「正名富沙,清凉云。 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达胜义故也。 亦底沙、亦云提舍,此翻明。 又云说度,说法度人也。 什师解弗沙菩萨云,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时相应鬼宿,因以为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 依此所列,则有「清凉、增盛(明达胜义)、明、度(说法度人)、星宿的名称」等多重意思。 治生:1. 营生;谋生。 2. 作买卖;做生意。 狎习:亲近,「狎」读作「峡」,亲近、陪伴的意思。 直士:解读为「值士」,值班之守卫。 直心:1. 正直之心。 2. 自然直接之心,不作其他意想,如「直心受请,不解其意」、「直心流露」。 3. 专注之心,如「直心于一所缘」。 4. 真诚之心,如「直心发露(忏悔)」。 5. 深切之心,同「深心力」。 直向:依正直而行,「向」是「修行」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直见:即「笔直之见;正直之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直道:没有岔路的明确道路。 知己:知道自己具备了哪些法,如有这「信、戒、闻、施、慧、辩」等。 知已:1. 已经知道,如「知已,世尊!」、「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疑为『已知出』之误,即『已遍知;已彻底的了知了』)」。 2. 知道了以后,如「作如是知已」。 3. 觉察了以后,如「觉知已」、「知已冷也」。 知地:如实了知「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证知地」,即了知「地」之「无常、苦、无我」。 知施:全句为「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祭品落下,愚者的教说即是布施」。 知根:了知正法之根,就如同树依根而立。 南传注解书指这是有学圣者(初果到阿罗汉向)所具有的。 知习:了知「集谛」,「习」为「集」的另译。 知节:即知节量、知适量。 空行:1. 观空之修行方法,如观「生无来处,灭无去处」的缘起生灭,《增壹阿含五十一品八经》称「空行第一之法」,《杂阿含三三五经》称「第一义空经」。 2. 空之诸行;因缘和合生灭之有为法(不实来实去),另作「空诸行」。 肢节:为义译,音译为「『钵(罕)【金+本】(读作玻)』罗奢(读作蛇)佉(读作区)」,受精卵生长到第五周,长出手脚者,为人类胎儿成长的第五阶段。 卧果:译义不明,《中部一二经》作「卧荆棘床者」。 舍利:为音译,义译为「身体、尸体、遗骸」,遗体火化后的遗骨也称为舍利。 舍罗:1. 为音译,指「筹」,计算人数的东西。 2. 沙弥的音译。 芥子:即「芥菜的种子」,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初使:以三天使的到来表征「老、病、死」,「初使」即表示「老」,另作「第一天使」、「初天使」。 初夜:夜间的前三分之一时段,另作「前夜」。 初明: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夜所证得的第一个神通,即「宿命通」。 初业:在最前端的行为;最基本的行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最初的善法」。 初禅:离「五盖」,达到「觉(寻)、观(伺)、(踊)喜、乐、心一境」等五个条件(五禅支)的「定」。 长老:对出家二十年以上者的尊称,另译为「上座」。 长夜:长时间;长久以来。 (相关词「长夜安乐」「长夜生死」)长者:1. 财物官。 2. 有钱人。 长益:增长。 阿含:为译音,另译作「阿含慕」,义译为「传来」;由师徒的传授传承,辗转传来。 (相关词「阿含经」)阿梨:疑为「阿阇梨」之简译,参看「阿阇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大德;尊师」。 阿黎:解读为「雅利安」的另一音译,即「圣」、「圣者」之意。 陂池:蓄水池,「陂」读作「波」,不平之地;凹地。 青相:尸体的淤青景象。 非有:被灭除,存在(生存)之「有」的否定。 非我:另译为「无我、非神、非身」,「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之「真我」的否定,因为这样的「真我」只存在于错误的观念中(即「邪见」),不是事实上的存在,参看「神」、「我」。 非明:「明」的否定,参看「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灭慧」。 非法:不正确之法;不正当之法;恶法,参看「法」。 非家:不拥有家(家人与财产)。 非时:1. 即时;即刻;立即,如「非时通达(立即到达;立即获得,南传经文亦同)」。 2. 非时令的,如「非时花」。 3. 不是适当的时机,如「今是非时」。 4. 将来的;不确定时间的;需要时间(等待)的,如「舍非时乐,得现前乐」。 佷戾:读作「横力」,恶性瞋恨,不接受劝诫。 信行:另译作「随信行」,果位之一,相当于「向须陀洹果」,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接受)而得证者,参看「法行」。 信解:经深刻的了解后生起的信心。 剎利:武士族;行政首领。 (同义词「剎利王」「剎利」与「王」为同义复词)前际:即「过去」。 南无:礼敬。 哀鸾:意义不明,或形容「声音清澈」,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咽钳:译义不明,或解读为脖子上的金属环饰物。 威仪:1. 仪态。 2. 指六根守护,如「有漏从威仪断」(另译作「有漏从护断」)。 客担:或解读为「担客」,挑着担子的人。 封着:解读为「封滞粘着」,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相关词「无所封着」)封滞:攀住占用,南传注解书解说为「以爱、慢、见之方式趋近五蕴的情况」。 屏处:无人之处;隐密之处。 屏厕:厕所;粪坑。 帝种:其它版本作「苦种」、「虎种」,种族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虎路」或「虎足」。 度脱:脱离。 度堑:渡过深坑,引喻为度过生死轮回的解脱,「堑」读作「欠」,指「深坑」或「护城河」。 《中部二二经》作「障碍已除去」。 ((同义词「渡堑」)待时:以待死亡之来临,参看「时到」。 律语:戒律之语;说的都是戒律,另译作「律说」。 律仪: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制」,即在六根对六境时,保持对合意的不起欲贪,对不合意的不起瞋恚。 后有:下一个「有」(存在之有),即下一生;来生,另译作「更受有、更受生」。 后夜:另作「末后夜」,夜间的后三分之一时段。 后际:即「未来」。 思行:思(伺)之行(根源),(一个)想法的根源;思惟的根源。 思禅:即「禅思」,参看「禅思」,《长部二一经》作「禅定;禅那」。 按行:巡视。 持戒:1. 背诵波罗提木叉(「学处」,或称为「戒条」)。 2. 行为遵守戒律(尸罗,德行)。 持身:维持这个身体。 持法:记住(所听闻)的正法。 持策:握着马鞭。 持辔:读作「持配」,握着控制马的绳子。 指鬘:指鸯掘魔罗(另译为「央瞿利摩罗」)杀人后取其指头穿成环挂在脖子上,用以计算或证明杀过多少人,因为他相信他的老师所说杀一千人便能得解脱的教导。 施处:即「舍处」,舍断、断念之依住处(决定处;确定处)。 施设:1. 解说,如「施设出世间福」,另译作「分别说」。 2. 订立,如「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槃耶?」。 3. 设置,如「施设大施」、「施设床座」。 4. 说、描述,如「无所施设」、「施设世间」。 5. 因缘和合者,另译作「假」。 映障:遮蔽障碍。 是时:1. 那时,如「是时佛告比丘」。 2. 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如「今正是时」;「宜知是时」。 星宿:1. 指「天空上的星星」,如「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为第一」。 2. 指「天界一座宫殿的名称」,如「有天宫殿,名为星宿」。 3. 指「占星术」,如「晓了星宿,预知吉凶」。 4. 指「一天界之名称」,如「其上孤果者星宿天所食」。 枯熇:干枯,「熇」音译同「烤」。 柯叶:枝叶。 毗尼:另译为「毗尼、毗奈耶、鼻奈耶」,译义为「律、调伏、灭除」,《毗尼母经》说「毗尼」包含「忏悔所犯、随顺如来所制所教、能灭七诤、令烦恼灭、舍恶见」五种意义。 毗舍:印度四姓中的平民族,参看「四姓」。 (同义词「毗舍」)流行:1. 广为流布;众所皆知,如「令童子名流行」(使大家都知 发布时间:2025-07-19 11:11:01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