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庄春江:第六十五、遍寻不着瞿低迦的识 内容: 第六十五、遍寻不着瞿低迦的识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摩揭陀国,住在首都王舍城东方的毘婆罗山七叶窟中。 那时,尊者瞿低迦也在王舍城附近的仙人山,住在黑岩石洞中,独自一人精进禅修。 尊者瞿低迦在禅修中,因禅定力的专注,获得了暂时的「意解脱」,但不久之后,又因定力不足而退失了。 尊者瞿低迦继续努力,精进不懈,不久,又再一次地进入了「意解脱」。 不过,和上一次一样,这回的「意解脱」,也只是暂时性的留驻,不久之后就又退失了。 就这样,得证、退失,反复发生了六次。 虽然反复经历了六次退失,但尊者瞿低迦仍然不气馁的继续精进禅修,当第七次又证入解脱时,他心想:「我独自在这里精进禅思,努力修行,为的是让自己能够从修行中成就获益。 之前已经得证「意解脱」六次,也退失了六次,现在是第七次证入了,我应当把握这次机会,乘还没退失之前,以刀自杀,断绝这来自生理的干扰,以免又发生第七次的退失。」当尊者瞿低迦这么打算时,恶魔王波旬知道了,心想:「如果真的让这位比丘自杀成功了,他必然会离开我掌管的世界。 不能让他自杀! 我应当去告诉他的老师,来阻止他自杀。」于是,恶魔王波旬就来到佛陀住处,告诉佛陀说:「这位大智、大雄、大自在神力的成就者啊! 你有一位被炽火攻心的弟子,正准备自杀呢! 大牟尼! 你应当去制止他,不要让他自杀了。 哪有在世尊正法、律中修学的比丘,会因无法修成而自杀的道理呢?」就在恶魔王波旬对佛陀讲这些话时,尊者瞿低迦举刀自杀了。 佛陀听了恶魔王波旬的这番激将之辞,同时也知道尊者瞿低迦举刀自杀了,就回答恶魔王波旬说:「放逸的波旬! 你一定是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才来找我的,哪里是为了瞿低迦呢! 瞿低迦是位坚定于修学的比丘,他常让自己安住在禅定中,不论是在白天或在夜里,他都不顾自己性命精进勤修。 他已经很清楚地明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生死流转的恐怖,而彻底的断除了贪爱,他已经摧毁了你们魔军的干扰,证得解脱,入涅槃了。」听了佛陀这么说,失望的恶魔王波旬,觉得自己又失去了一位眷属,所以既懊恼又忧心,就悄悄地消失离开了。 恶魔王波旬一离开,佛陀就邀集了附近的比丘们,一同到仙人山的黑岩石洞,去探望自杀入涅槃的尊者瞿低迦。 远远地,世尊就看到在石洞内,枕臂卧在床上的尊者瞿低迦躯体,又看到有一股朦胧的黑雾,在尊者瞿低迦躯体的四周上下飘绕。 于是,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啊! 你们看到一股朦胧的黑雾,在尊者瞿低迦躯体的四周上下飘绕了吗?」「世尊! 看见了,正如您所说的。」「比丘们! 这是恶魔王波旬,在尊者瞿低迦躯体的四周上下飘绕,他正在找寻瞿低迦死后的识到哪里去了。 然而,瞿低迦比丘举刀自杀时,心中没有丝毫的贪爱与执着,他的识已经入涅槃而不再有安住处了,哪里还找得到呢!」佛陀这么说,是肯认尊者瞿低迦已经成就解脱,也就是受了「第一记」。 这时,恶魔王波旬又来找佛陀,对佛陀说:「东、西、南、北、上、下,我遍寻不着瞿低迦的识往哪里去了。」佛陀回应他说:「这么一位坚定、一切无所求的修行者,他彻底的拔除了贪爱的根本,瞿低迦已经入涅槃了。」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九一经》、《相应部第四相应第二三经》、《别译杂阿含第三○经》。 二、七叶窟,大概是类似山洞的石窟,以洞前有七叶树而得名。 佛入灭后,佛陀的诸大弟子,由大迦叶召集,就是在此地作佛灭后的第一次结夏安居,并进行第一次佛教圣典的结集。 三、仙人山,音译为伊师迦山。 传说,过去有许多仙人(应该是指有成就的修行人)在此山中修道而得名。 (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一八四九页)四、波旬,依《佛本行集经》说,他是欲界内的统领(大正大藏经第三册第七七四下),所以,他会阻扰想要断除欲贪的修行者,因为断除了欲贪,就不再是他所统领的欲界眷属了。 《相应部第四相应第二四经》就说,波旬曾经跟踪、监视佛陀达七年之久,想要找出佛陀的不是,但都无所得。 《阿含经》中,也有许多魔王波旬干扰佛弟子修学的纪录。 依印度传统的世界观,众生的世界中,福报最上的是无色界,其次是色界(大梵天就属于这一界),最低的是欲界(包括六个欲界天、人间、三恶道等,参考《长阿含第三○世记经》)。 欲界中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瑜伽师地论》说此处有魔宫(大正大藏经第三○册第八○九上),大概就是魔王波旬的住处吧。 五、依本故事来推断,尊者瞿低迦应该是属于重禅定这类的修行者,若参考故事第八九〈须深盗法〉,可知道还有一类不重「根本定」的修行者,同样也能证得解脱。 故事中说,尊者瞿低迦所证入,然后又退失的「意解脱」,南传作「心解脱」(cetovimutti),显然不是指生死解脱的「解脱」,而是定力的一类,因为生死解脱一证入就不会再退失的。 依《相应部第四相应第二三经》英译本的批注,说定力的退失,与生理状况不佳有关。 批注中并列举印度传统医学中所说的风病、胆病、痰病为例,说患这类慢性病的人,对禅定的修练,有一定负面的影响,这与平常人在生理状况不佳时,精神专注力也会变差类似。 六、尊者瞿低迦自杀死亡的那一刻,心中没有丝毫贪爱与执着而证入了解脱,这是极为特殊难有的。 在《阿含经》中,自杀而得到佛陀「第一记」的,除了尊者瞿低迦外,还有尊者跋迦梨(《杂阿含第一二六五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八七经》)与尊者阐陀(《杂阿含第一二六六经》、《相应部第三五相应第八七经》)。 后面这两位尊者,都是在疾病困顿,造成生理上极大痛苦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三个案例都与生理的干扰有关。 而尊者跋迦梨死后的躯体四周,也和本则故事一样,有恶魔波旬遍寻其识不着的记载。 七、解脱者入灭后,识不再有安住处,这不是一般平凡人所能想象的,经典确实都是这样描述的。 如《杂阿含第九六二经》形容说,解脱就像熄灭的火、断了根的树一样,「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杂阿含第六四经》则说,一般人的「识」,要在色、受、想、行等四个识所安住处(四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一旦离开了贪爱(如解脱者),识与「四识住」的攀缘关系就断了,两者的连结一旦断了,则「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三经》就说,色、受、想、行是「识之家」。 此外,《杂阿含第三九经》也有相同的内容,连同与这些经相当的《中部第七二婆蹉衢多火喻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四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五经》,都可以与本则故事对照参考。 发布时间:2025-07-16 15:44:45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