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说 内容: 【论文】二? 二三三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 【疏翼】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三师说各有二类。 二类各有四文。 今先叙本有立宗及引证,后叙新熏立宗及引证。 此本有立宗文也。 【述记? 卷十三】第三师说、护法自意,难破前师,有漏无漏各有二类。 于中有四︰一、立宗,二、引证,三、破斥,四、总结。 此即初也,此文即是出种子体。 【论文】二? 二三四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 余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 【疏翼】第一总标二类先解本有中,第二引经证成。 【述记? 卷十三】自下、引经。 此引经证同护月也,法尔有故。 【疏翼】以上第三师第一总标二类先解本有中,第一立宗、第二引证讫。 【论文】二? 二三五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 【疏翼】第三师各有二类中,第二解新熏。 文亦有二︰一、立宗出体,二、引经证成。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三】此、出种体。 【论文】二? 二三六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 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疏翼】第三师各有二类第二解新熏中,第二引经证成。 【述记? 卷十三】此、引经证。 于中不言如前引证,此后自会。 由彼亦有非新熏证,故不[1]指也[2],新熏生故。 【疏翼】以上本有及新熏中,各自第一立宗及第二引证讫。 【论文】二? 二三七若唯本有,转识不应与阿赖耶为因缘性。 【疏翼】第三师各有二类第二解新熏义中,第三破斥。 其中亦先难本有,后难新熏。 此即先难本有也。 【述记? 卷十三】自下第三、破斥有二︰先难本有,后破新熏。 难本有中有二︰初、引经成理难,后、结违诸教难。 引经成理中有五[3],初总标彰难意也,至下当知。 【论文】二? 二三八如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疏翼】第三先破斥本有引经成理中,第二引教成前理。 【述记? 卷十三】第二、引教成前理,此引[4]《阿毗达磨经》也。 「诸法于识藏」能摄藏也,谓与诸识作二缘性︰一、为彼种子,二、为彼所依[5];谓诸转识与阿赖耶,亦为二缘︰一、于现法长养彼种,二、于后[6]法摄植彼种;互相生故,所生为果,即显互亦能为因也[7]。 故「常」言,亦通果,常为果故[8]。 于果说「互」,于因说「常」,影略故也。 如《摄大乘》第二卷说[9],《瑜伽师地论》[10]五十一中,广说其相[11]。 【论文】二? 二三九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 【疏翼】第三先破本有引经前理中,第三释颂显前征。 文分为四︰一、释颂意,二、成因缘理,三、举增上缘喻因缘义,四、唯此二为因缘。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三】第三、释颂显前征,总释颂意[12]。 【论文】二? 二四○《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 【疏翼】第三释颂显前征中,第二成因缘理。 【述记? 卷十三】成因缘理,此犹未显。 何以得知互为因缘是此经意? 「杂染法」通三性,即一切有漏法[13],余七识品既为能熏,亦所生故,互为因缘。 【论文】二? 二四一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 【疏翼】第三释颂显前征中,第三举增上缘喻因缘义。 【述记? 卷十三】举增上缘喻因缘义。 如灯炷与灯焰展转生烧[14],由炷生焰,如种生现;由焰烧炷,如现熏种,故名「展转」。 此显三法[15],如芦相依,为俱有因,二法为喻,喻因缘义。 【论文】二? 二四二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疏翼】第三释颂显前征中,第四唯此二为因缘。 【述记? 卷十三】唯种与现,实名因缘,除此,所[16]余因缘无故,不以现行七识望第八现为因也,但取种子望彼[17]为因,种子得为因缘[18]。 又此中望体,因缘体尽[19]。 若望果别,亦有种子生于种子,岂非因缘? 由是,此中但约体说,又说不尽,不说无漏故[20]。 【疏翼】以上第一引经成理中,第三释颂显前征讫。 【论文】二? 二四三若诸种子不由熏生,如何转识与阿赖耶有因缘义? 【疏翼】第三引经成理中,第四结上无因难。 【述记? 卷十三】第四、结上无因难。 由唯本有,即二相[21]望无因缘义。 【论文】二? 二四四非熏令长,可名因缘,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 【疏翼】第三先破本有引经成前理中,第五重破外伏救。 【述记? 卷十三】若彼救言但熏增长,名曰因缘。 第五、重破外伏救[22]。 初之二句、牒彼计非,次[23]三句、难。 「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汝言诸法各但一种[24],若异熟果因,但一种生,善、恶业现行熏果[25]种增时,善、恶业与果应为因缘故;又汝若言善、恶业体是一种生,异熟果体是一种生,各[26]一种者,而异熟果,现不自熏,但善、恶业现行熏令果种增长,其果[27]种本有,业于果种能令增长,应名因缘,如自业种。 但令增长,为因缘故[28],或复业种增名言种,应是因缘[29],既非因缘,故非增长名曰因缘。 果种[30]如业种,亦增长故,故非唯本有,亦有新熏。 若尔,设俱新熏,岂俱新起,俱名因缘? 并新生故[31]。 此难不齐,如无记心熏无记种。 复善、恶业自熏自种,亲办体故,故是因缘。 但缘资彼无记种子,故非因缘。 汝之种子俱不办体,但资增长,不办体齐,故应俱是因缘摄也。 然观本意,后解是本[32]。 今难本意︰由是义显应一切[33]诸现行望本有种,不名因缘,熏增长故[34]。 此本有种唯以自类为其因缘。 既尔,此因应不生现! 有新起种生故[35],此义应思[36]! 然以生种,类同于新,亦因缘摄[37]。 不同本有,故彼非因缘[38]。 【疏翼】以上第三破斥本有中,第一引经成前理讫。 【论文】二.二四五又诸圣教,说有种子,由熏习生。 皆违彼义,故唯本有,理、教相违。 【疏翼】第三师第三破斥本有中,第二结违教难。 【述记? 卷十三】此下第二、结[39]违多经失。 违圣教说种由熏生,故与理教俱相违也。 前者违理[40],后违教故[41]。 【疏翼】以上解本有新熏义第三破斥中,先破唯本有讫。 【论文】二.二四六若唯始起,有为无漏,无因缘故,应不得生。 【疏翼】第三师解本有新熏义第三破斥中,第二破唯新熏。 文分为五,初正难唯新熏本宗中,又分为三︰一、正难无漏不生,二、破救申理,三、有漏生无漏二失。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三】自下第二、难唯新熏。 此下第二破立新熏,于中有五︰一、正难本宗,二、乘因广破分别论者,三、申正义,四、释相违,五、总结。 此下[42]即初也。 「有为无漏」,即见道等,无本有种,无因缘故,应不得生。 量云︰汝初无漏,应不得生。 无因缘故。 如兔角等。 【论文】二.二四七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 【疏翼】第二第三师正难唯新熏本宗中,第二破救申理。 【述记? 卷十三】若彼救言:以世第一法为其因缘[43],有漏法中此为胜故,此义不然。 此二相违,如何有漏为对治因? 应无漏法为有漏因! 今以理征:若有漏生无漏,应无漏生有漏! 许漏、无漏得相生故,如有漏善生于无漏;无漏既不得生于有漏,为相违者,如何有漏生于无漏? 此初无漏,许无因缘亦有何妨? 答曰︰不然。 佛说无一法非因缘生故,若无因生,便非释种。 立量云︰汝初无漏心,应无漏种为因缘生。 体是有为无漏法故。 如后无漏法。 【论文】二.二四八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 【疏翼】第一正难唯新熏本宗中,第三有漏生无漏二失。 【述记? 卷十三】若许有漏生无漏,则无漏生有漏。 许,便诸佛有漏复生。 此中亦有有学圣者等对治,生有漏。 然以世尊全是无漏,故但举之,非余无也。 外曰︰不然。 以胜劣故,劣可为胜因,胜非劣因。 若尔,不善应为善因! 又若相违得为因者,善等应为不善等种[44]! 小乘可尔,为同类因[45];大乘不然,故以为难。 【疏翼】以上第二破唯立新熏中,第一正难唯新熏本宗讫。 【论文】二.二四九分别论者虽作是说: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名为杂染;离烦恼时,转成无漏;故无漏法非无因生。 【疏翼】第二第三师破唯立新熏中,第二乘因广破分别论者。 【述记? 卷十三】自下第二、破分别论。 诸邪分别,皆名「毗婆阇婆提」[46]。 即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因诤无漏无因缘故,今亦叙破[47]。 本即大乘唯[48]说新熏,心混[49]师等名「分别论」,亦作是说[50]。 于中有三︰初、叙宗,次、破他,后、自解。 此、初也。 彼计无法尔种[51],心性本净,离烦恼时,即体清净,为无漏因。 如乳变酪,乳中有酪性,水中火,亦然,此立宗也。 《无垢称经》[52]亦有此说。 【论文】二.二五○而心性言,彼说何义? 【疏翼】第二乘因广破分别论者中,第二破他。 【述记? 卷十三】次、论主问,下破他也。 于中有二︰初、问彼经意,后、别以理征。 此问经意[53]。 【论文】二.二五一若说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诸法种子。 【疏翼】第一问彼经意中,第二别以理征。 于中有二,第一空理非因难,文又分二︰一、常法非因,二、申理。 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 卷十三】下、别征。 于中[54]有二︰初、空理非因难,后、起心非净难。 此即初也。 此中「空理」,即是真如,空非心因,常非种子故。 【论文】二.二五二以体前后,无转变故。 【疏翼】第一空理非因难中,第二申理。 【述记? 卷十三】彼若救言:常为种子,于理何妨? 即复难言︰此真如体,既许为因,应有取、与! 「以体前后无转变故」,无取、无与,故不为因[55]。 下六义中[56]第一「剎那灭」,即简真如非心因缘,因有生灭,有取、与故。 一切无为为所缘缘,此亦无妨,因缘不然,亲能办体,与力生故。 【疏翼】以上第二别以理征中,第一空理非因难讫。 【论文】二.二五三若即说心,应同数论──相虽转变,而体常一。 【疏翼】第二别以理征中,第二起心非净难。 【述记? 卷十三】下、起心非净难,有八[57]。 若言心性即是心体,体能缘法,此中「说心应同数论」。 谓彼大等,相虽转变,而体常一,此即有漏心相转为无漏。 以无漏心体作无漏故,非前体灭,故言性常。 失前有漏相,得无漏相,故名相转变。 【疏翼】此即第一相转体常难讫。 【论文】二.二五四恶、无记心,又应是善。 【疏翼】第二起心非净难中,第二、二性应同难。 【述记? 卷十三】若言:前有[58]漏体灭,后无漏体生。 此亦不然,以有漏为相,性是无漏者[59],难云︰以有漏善心,性净故,不善、无记、亦应名善。 心性净故。 如有漏善。 【论文】二.二五五许,则应与信等相应。 【疏翼】第二起心非净难中,第三恶与善俱难。 【述记? 卷十三】若许有漏不善心等,体性是善,相应法故,应与善等心所相应! 若是无为,已如前说[60],亦无过失。 共许法性真如善故,非有为善心无信等[61]故,以心体是相应善故。 此中应叙诸师立善各有几种,如别抄说[62]。 若如色、声善,无信等,此是何法[63]? 若是不相应,亦非心性;若是色法,故非心性;若说心、心所,必应与善等心所相应。 量云︰汝不善等心,应与信等心所相应。 许有为心净类摄故。 如余无漏及善心等。 【论文】二.二五六不许,便应非善心。 体尚不名善,况是无漏! 【疏翼】第二别以理征中,第四不俱非善难。 【述记? 卷十三】又若不许此有信等者,应非善心。 无信等故。 如染色等。 此不善心等,尚不名善,况是无漏! 此即成立不善、无记,心性非善。 【论文】二.二五七有漏善心既称杂染,如恶心等,性非无漏,故不应与无漏为因。 【疏翼】第二别以理征中,第五例恶非因难。 于中有二︰一、破救,二、申理。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三】彼若救言:有漏善心,信等俱故,可生无漏。 不善、无记,无信等故,非性净者,自下正难︰有漏善心,性非无漏。 名杂染故。 如不善等。 此「杂染」言,通一切三性有漏法得为因也。 言「杂染」者,为诸烦恼所缘缚义[64]。 梵云「僧吉隶烁」。 「僧」是杂义;「吉隶烁」是染义;即通一切三性有漏。 若不言「僧」,唯是不善、有覆二性[65]。 又此有漏善心,不应与无漏为因。 是杂染故,如不善心等。 或可总云︰有漏善心,性非无漏,不应与无漏为因。 是杂染故。 如恶心等。 此有法不极成,谁许有漏善心性非无漏? 故应如前所[66]说为善[67]。 【论文】二.二五八勿善、恶等,互为因故。 【疏翼】第五例恶非因难中,第二申理。 【述记? 卷十三】何故有漏不得为无漏因? 「为因」何过[68]? 违自宗故,非亲生故,性相违故。 【疏翼】以上第二别以理征中,第五例恶非因难讫。 【论文】二.二五九若有漏心性是无漏,应无漏心性是有漏,差别因缘不可得故。 【疏翼】第二别以理征中,第六治障性同难。 【述记? 卷十三】又难相违得互为因。 若有漏心,性是无漏,无漏心,性应是有漏。 以相违故。 如有漏性。 若唯有漏性是无漏,非无漏心性是有漏,差别所以不可得故;若胜劣故,劣可有胜性,非胜有劣性;以胜劣故,劣有胜性,以相违故,劣无胜性,是对治故,应无胜性! 【论文】二.二六○又异生心若是无漏,则异生位无漏现行,应名圣者。 【疏翼】第二起心非净难中,第七凡夫起圣难。 【述记? 卷十三】若心性净,即是无漏,诸异生位,应无漏现行,许现在有漏心性净故,如佛等圣,应名圣者! 【论文】二.二六一若异生心性虽无漏,而相有染,不名无漏,无斯过者。 【疏翼】第二起心非净难中,第八现种应同难。 于中有二︰一、牒救,二、正难。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三】牒彼救言:由相有染,不名无漏者。 【论文】二.二六二则心种子亦非无漏,何故汝论说有异生,唯得成就无漏种子? 种子、现行性相同故。 【疏翼】第八现种应同难中,第二正难。 【述记? 卷十三】自下、正难。 种子亦应由相有染,不名无漏。 何故彼论说诸异生唯成无漏种,不言成现行? 现行、种子,性之与相皆类同故。 【疏翼】以上第二破分别论者中,第二破他讫。 【论文】二.二六三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 【疏翼】第二破分别论者中,第三自解。 于中有三︰一、正解,二、又解,三、辨非。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三】下、申正义。 外人问曰︰若尔,「心性净」者,此是何法? 下、自解也。 即心空理真如是心[69]。 「心性净」者,「真实性故」,《胜鬘经》中,具说此义[70]。 其《对法论》第十卷「三转依」中,解心转依,真如说为心本性净[71]。 以起烦恼覆此净心,今断染惑证净心性故。 【论文】二.二六四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 【疏翼】第三自解中,第二又解。 【述记? 卷十三】或依他心,体非烦恼,名「性本净」。 以烦恼客相应心[72]惑[73]扰,今断客染,心得解脱,如《瑜伽》五十四说[74]。 心所等[75]亦尔。 【论文】二.二六五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 【疏翼】第三自解中,第三辨非。 【述记? 卷十三】心性者,真如也。 真如、无为,非心之因;亦非种子能有果法;如虚空等。 故「非有漏心性是无漏」,名本性净也。 【疏翼】以上第二破立新熏中,第二乘因广破分别论者讫。 【论文】二.二六六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 后胜进位,熏令增长,无漏法起,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 有漏法种,类此应知。 【疏翼】第二破立新熏中,第三申正义。 【述记? 卷十三】自下第三、申其正义。 应信本有无漏种子。 至解脱分善根以去,名「胜进位」,但熏增长。 「复熏成种」,谓入见道。 且如无漏既有本有,及与新熏,有漏法种,类此应悉,已如前[76]说。 第四大段[77]释外问经论等妨难[78]。 【论文】二.二六七诸圣教中,虽说内种定有熏习,而不定说一切种子皆熏故生。 宁全拨无本有种子? 【疏翼】第二破唯立新熏中,第四释相违。 据《枢要》卷中,文分为五︰一、会《摄论》内种定有熏习文,二、会《摄论》闻熏习文,三、会《对法》决择分善修所断文﹝非前新熏家所引者﹞,四、会《摄论》世、出世心种子文,五、会《瑜伽》有情本来种姓差别等文。 初又分二︰一、非本无本有,二、由熏增盛。 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 卷十三】唯新熏难言[79]︰《论》说内种定有熏习[80],此云何通? 有本有故。 自下第四、释相违也。 若唯本有,此义难通。 我兼本有,故无有妨。 既不定说一切种子皆熏故生,汝宁全拨无本有种子[81]? 【论文】二.二六八然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说内种定有熏习。 【疏翼】第一会《摄论》内种定有文中,第二由熏增盛。 【述记? 卷十三】若尔,何须内种定有熏习[82]? 谓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新熏理然,故说内种定有熏习。 【疏翼】以上第四释相违中,第一会《摄论》内种定有文讫。 【论文】二.二六九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说此名「闻熏习」。 【疏翼】第四释相违中,第二会《摄论》「闻熏习」文。 即该论卷一说:又出世心昔未曾习,乃至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述记? 卷十三】外人复曰︰此义可尔,如何说「闻熏习」──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也? 复言「是出世心种性」[83]也? 显「闻熏习」通有无漏种[84]。 解脱分善根以去,闻正法时,由现行有漏,及自因缘所熏有漏种为增上缘,令其本有无漏种子亦得增长,展转增胜。 即以所增无漏胜种,后时正生出世之心,亦说无漏所增长种,名「闻熏习」。 【论文】二.二七○闻熏习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 【疏翼】第四释相违中,第三会《对法》决择分善修所断文。 文分为二︰一、解有漏性文,二、解无漏性文。 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 卷十三】《对法》第三[85]云︰决择分善根亦是有漏,亦名无漏,据各别故[86]。 此第一解[87]。 「有漏性者,是修所断」,即同《对法》第三[88]卷决择分善修道所断文[89]。 「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即如《瑜伽》第五十一卷[90]说。 感总、别果,如第八[91]说。 【论文】二.二七一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 【疏翼】第三会《对法》决择分善修所断文中,第二解无漏性文。 【述记? 卷十三】亦同《对法》第三[92]卷[93]文[94]。 「与出世法正为因缘」,办体生故。 【疏翼】以上第四释相违中,第三会《对法》决择分善修所断文讫。 【论文】二.二七二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粗显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 【疏翼】第四释相违中,第四会《摄论》世、出世心种文。 故该论卷一说: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故。 具如前引。 【述记? 卷十三】又第二解[95]:此无漏种望出世心,是正因缘,微隐难了,未起现行,故相状难知。 《摄大乘》诸论等[96]处,但寄粗显有漏闻熏是无漏胜增上缘者,方便说此为出世心种。 此,增上缘,非正因缘种。 若无有漏闻熏习者,无漏之种不生现行,故寄有漏胜者说也。 第一就实正因缘解,第二就胜增上缘解,故《摄论》文无相违失。 由是,善得《对法》等意。 问曰︰解脱、决择二善根中,其无漏种增长何别? 答︰约有漏行有上、中、下,其无漏种增长有异。 解脱分中,下品增故;决择暖、顶,中品增故;其增上忍、世第一法,上品增故。 问︰此无漏种,本种既多,后生果时,何者能生? 何者不生? 答曰︰其同类种,随遇缘合,即便能生。 不合,不生。 如三世有未来应生法,何者前生? 何者后生? 故随缘合,即能生果,如后卷中,自释妨难[97]。 问︰若本有者,为三品种? 为一品种? 答︰若据唯本有,及唯新熏,皆唯一品,此是转灭,转灭下等作中等故。 若本有家,唯一种子[98]。 若新熏,初时唯一种生故[99]。 今第三师,有三品种,即转齐义[100],有漏亦尔。 【论文】二.二七三依障建立种姓别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 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即立彼为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姓。 故由无漏种子有无障,有可断、不可断义。 【疏翼】第四释相违中,第五会《瑜伽》有情本来种姓差别等文。 《枢要》卷中云︰会《瑜伽》中有二︰初、会,后、难。 会中有三︰初、标,次、释,后、结。 难中亦三︰初、立理,次、破救,后、申二难。 此即初中标、释、结三文。 【述记? 卷十三】即尔,如何五十二说有障无障,说种姓别? 意显无漏种子有无等文,可解[101]。 有圆寂法者,是有涅槃种姓也;无者,可知[102];由有无漏种子差别,故障有可断、不可断义[103]。 此、第一会《瑜伽》五十二文也。 【论文】二.二七四然无漏种微隐难知,故约彼障显性差别。 不尔,彼障有何别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 【疏翼】第五会《瑜伽》有情本来种姓差别等文中,第二难无本有种。 此难中分三之第一立理也。 【述记? 卷十三】若尔,既由无漏种故,障有可断、不可断者,何故彼《论》[104]但约障立姓耶? 由无漏种微隐难知,故约彼障显姓差别。 若不尔者「因」者,所以有何所以,彼障有可害、不可害别? 【论文】二.二七五若谓法尔有此障别,无漏法种,宁不许然? 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 【疏翼】第二难无本有中,第二破救。 【述记? 卷十三】破若救言:法尔力故,障有可害、不可害者,即难彼云︰无漏法种宁不许有法尔种子? 姓各别也。 若彼复言︰有漏曾熏,故法尔障有可害、不可害,无漏未曾熏,故种无法尔。 此唯有言[105],都无有理。 既言由熏,如何复言「法尔」? 无漏既无法尔,应不说言由熏! 以无因故,永不生也。 【论文】二.二七六谁当能害二障种子,而说依障立种姓别? 【疏翼】第二难无本有中,第三申二难。 文分为二︰一、初难谁害障种,二、次难圣道不生。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三】无漏种无,谁能害障,汝今乃说依障立姓? 【论文】二.二七七既彼圣道必无生义,说当可生,亦定非理。 【疏翼】第三申二难中,第二次难圣道不生。 【述记? 卷十三】圣道无种,必无生义。 约当可生,说地狱等成种非现,「亦定非理」。 无因,果不生故;无治,障不断故。 若言有漏心等为因,或说心性本净为因,并如前破。 此则以理返征,及会众经论意。 【疏翼】以上第二破唯立新熏中,第四释相违讫。 【论文】二.二七八然诸圣教,处处说有本有种子,皆违彼义。 故唯始起,理、教相违。 【疏翼】第二破唯立新熏或唯始起中,第五总结。 【述记? 卷十三】自下、结此总说违理;自下、第五曲文总结。 处处说有本有种子,皆违新熏所立义故,故唯始起,理、教相违[106]。 诸经论中,无定文言一切种子皆法尔有、无有熏生,无定处言一切种子唯是新熏、无法尔种;故二皆取,善顺契经。 【疏翼】以上第二破唯立新熏讫,亦即第三师有二类说中,第三破斥讫。 【论文】二.二七九由此应知:诸法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 【疏翼】第三护法有二类种子说中,第四总结。 【述记? 卷十三】大文第四、总结之也。 诸法种子有漏、无漏各[107]有二类︰本有、新熏,理无失故,不违经故。 入见道已,别熏成种,无漏行故。 地前但令旧种增长,有漏现行势力弱故,不别能令无漏种起,此中但言由闻熏习,令本有种渐增盛故。 诸法师[108]等,皆言解脱分等有新种生[109],护月但令种子增长,故有别者,理亦不然,此文为正。 以前及后[110]、《瑜伽》第五[111]、《摄论》二本第二[112]勘读,其理方明。 【疏翼】以上第二广释自相因相果相三相──第一以自体等十门分别种子中,第七本有新熏分别门讫。 --------------------------------------------------------------------------------[1] 「不」字,《续藏》、金陵本误作「下」。 [2] 道邑《义蕴》云︰如前所引证闻熏习等教。 今不指者,以彼教中兼本有故,下自会云︰「开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蕴》作「渐令」﹞增盛﹝《蕴》引作「长」﹞,乃至「方便说为出世心种」,故不指也。 《蕴》为《秘蕴》。 [3] 「引经成理」下分五科:第一、总标彰难,第二、引教成前理,第三、释颂显前微,第四、结上无因难,第五、重破外伏救。 [4] 此所引偈颂为《摄论》卷一。 两释卷二所引自《阿毗达磨经》者。 [5] 《瑜伽》卷五十一云︰为种子者,谓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一切皆用阿赖耶识为种子故。 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 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 [6] 「后」字,《金藏》误作「彼」。 [7] 《瑜伽》卷五十一云︰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识。 由此因缘,后后转识善、不善、无记性转更增长,转更炽盛,转更明了而转。 [8] 《瑜伽》卷五十一云︰谓彼熏习种类,能引摄当来异熟无记阿赖耶识。 灵泰《抄》云︰即前七识能熏成第八识见、相分种。 种中摄得第八识现行,此种能生后法第八自体、见分、相分,前七识与第八识种子而作因缘。 又所熏得种子,生前七识,种子亦与前七识而作因缘也。 若前五识及与五识同时意识缘五尘境,即熏成第八识相分种。 种子生时,即能生前六识相分,及能生本识相分。 若第六﹝「六」应作「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自证分﹝第七只缘第八见分。 第六则皆不缘,以不明了故,除后得正智不能缘故﹞时,即能熏成第八识见﹝分﹞、自证分种子。 此种子生时,即能生第六﹝应作「七」﹞识见分等,亦能生本识见分等。 若约熏名言种子,即三性心中,皆熏成种子,皆得名名言种子。 若见分心中,所熏得种子,此种子能有势力为善恶业,能感异熟果等。 其无记名言种子不能自﹝现行﹞熏﹝成﹞,要藉他善恶心相分中熏成种子。 此所熏得无记名言种子,必须随见生现行。 若善恶心所熏得种子,即前念熏得种子,后念即能生现行。 灵泰时有创见,但不成熟。 道邑《义蕴》云︰谓于当来异熟阿赖耶识,由今转识善恶业中熏习种子者为增上缘,方得生也。 又明长养自三性种子云︰谓于后念现行第八识,皆由前念转识能熏彼种子,即能熏现行与彼所熏种子为因缘也。 [9] 谓《摄论? 世亲释》卷二云︰阿赖耶识与一切法于一切时互为因果,展转相生。 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因,即于尔时诸法为果;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果,即于尔时诸法为因。 [10] 「师地」二字,《金藏》无。 [11] 已如上引。 [12] 「意」字,《金藏》作「意」,余作「言」。 [13] 《摄论》卷一云︰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14] 《摄论》卷一云︰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摄论? 世亲释》卷二云︰谓一剎那灯炷为依,发生灯焰,是则灯炷为焰生因。 即此剎那焰复能烧所依灯炷,是则灯焰为炷烧因,余喻亦尔。 如是显示有俱有因﹝即增上缘﹞,由因现在住,即见果生故。 [15] 「三法」:炷、焰、烧。 如芦相依,为俱有因,有二法:芦、束。 [16] 「所」字下,《金藏》衍「缘」字。 [17] 「彼」字,《金藏》作「彼」,余作「后」。 [18] 「种子得为因缘」六字,《金藏》有,余无。 [19] 道邑《义蕴》云︰此中现、种,摄因缘体尽,皆不离现、种故。 此中三法、二法,俱说现种相生,不说种子生于种子,故果不尽。 因缘体与果相对。 [20] 此句应云:若望果体别,亦有种子因生于种子果,岂非因缘? 由是,此中但约因体说。 又说不尽,不说无漏故。 [21] 「二相」,谓种子与现行。 [22] 「救」字,《金藏》、金陵本作「难」。 [23] 「次」字,《金藏》作「下」。 [24] 即唯本有种。 [25] 现行熏成名言果。 [26] 「各」字,《金藏》作「名」。 [27] 「果」字,《金藏》有,余无。 [28] 灵泰《抄》云︰此第一解云︰汝若言业现行,从一个业种子生,其异熟果现,从﹝另﹞一个种子生;而异熟果现行,不能自熏种子,即由现行善恶业起时,即能熏自本有业种子令其增长。 即善、恶业现行起,本有业种为其因缘。 又由善、恶业现行起时,亦能傍熏异熟无记名言本有种子令其增长,令有势增生现行。 令难曰︰善、恶业现行熏本有业种子令增长,即说善、恶业现行望本有业种子,为其因缘;其善、恶业现行亦能熏异熟果名言种子令其增长,其善、恶业现行望名言种子,应是因缘! 犹如现行业望业种子故。 [29] 灵泰《抄》云︰此第二难,二难即是三藏法师解也。 又汝若言由善、恶业现行起时,即能熏自本有业种子,令其增长,为因缘也。 此本有业种子得增长已,其业种又能傍熏资异熟果名言种子令其增长,其业种又能傍熏本有业种子增长。 善恶业现行望本有业种,显是因缘,业种子能熏资异熟名言种增长,其业种子应是因缘也。 [30] 谓名言果种。 [31] 道邑《义蕴》云︰此难新熏师云︰我许但熏增长名为因缘,即令业增果种子应名因缘;设汝新熏名为因缘,业种果种俱是新熏,岂许现业望于果种名为因缘? 下答意可知。 [32] 《枢要》卷中云︰若现行业望自业种令增,名为因缘,即业种亦令果种增故,应名因缘! 此义可然,然非正义﹝即非本意,若以种增种一难为三藏所设,乃是傍义,附置于此。 前二解为本,与灵泰说异﹞。 初熏习位,已令果种增,非以后故﹝道邑《义蕴》解云「若第二难令业种增名言果种,亦为不可。 现强、种劣,现既已增,何须种增? 不可种增,现不增故,由此故知第二解正」﹞,非业种令果种增。 但应如疏﹝二﹞解此中护法现行望本有种,无因缘义,但增长故。 如何可说种子、现行互为因缘? 护法既存新旧,望新熏﹝种子﹞者,正是因缘;望本有种,为增上缘,不办体故。 [33] 「一切」二字,《金藏》有,余无。 [34] 智周《演秘》云︰正难转识望第八识不名因缘,但熏增长,同于业故。 [35] 灵泰《抄》云︰此文,即是护月师难也。 若别有新熏种子,即现行熏成种子为其因缘者,应一切时常从新熏种子上生现行,其本有种子应永不生现行,应常本有种子,唯应种子生种子,为其因缘也。 有新起种生故。 [36] 道邑《义蕴》云︰意说本、新同生一现,非不生也。 [37] 智周《演秘》云︰正义者释。 旧种生种,类同新种,生于现行,得名因缘。 据护法新、旧合生,今者且随,不正答也。 [38] 智周《演秘》云︰旧、新俱有,以旧类新,旧亦因缘。 汝唯本有,无可为类,故非因缘。 [39] 「结」字,《金藏》有,余无。 [40] 灵泰《抄》云︰前引「诸法于识藏」等文,是违理难。 [41] 灵泰《抄》云︰论云「又诸圣教,说有种子,由熏习生」等,即是违教难。 [42] 「下」字,《金藏》无。 [43] 此句意:入见道初念无漏苦法智忍,以世第一法为其因缘。 [44] 《俱舍论》卷七云︰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 [45] 《了义灯》云︰假设许之,非小乘许。 又六因中小乘许﹝属﹞同类因故。 《大毗婆沙论》卷十七云︰前生善根,与后生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过去善根,与未来现在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现在善根,与未来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 [46] 「毗婆阇婆提」,梵文为「vibhajja-vadin」。 [47] 《异部宗轮论》云︰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名不净。 该论《述记》卷中云︰无始时来,心体自净,由起烦恼染,故名「染」。 烦恼非心无始本性,故立「客」名。 问︰有情无始有心,称本性净,心性本无染,宁非本是圣? 答︰有情无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圣。 问︰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净,说染为客? 客主齐故。 答︰后修道时,染乃离灭,唯性净在,故「染」称「客」。 染心所等与心虽无始相应,而终离去,可知相应是「客」。 [48] 「唯」字,《金藏》作「经」。 [49] 「混」字,《金藏》作「园」。 [50] 灵泰《抄》云︰错解义者,总名为「心混师」也。 [51] 「无法尔种」四字,《金藏》无。 [52] 见《无垢称经》卷二〈声闻品〉第三,如云︰无垢称言︰一切有情心性本净,曾无有染,亦复如是﹝不出于如﹞。 唯! 优波离! 若有分别、有异分别﹝藏文作「kun du rtog pa/」﹞,即有烦恼;若无﹝总﹞分别,无﹝别﹞异分别﹝藏文作「mi rtog pa rnam par mi rtog pa/」﹞,即性清净。 若有颠倒,即有烦恼;若无颠倒,即性清净。 若有取我,即成杂染;若不取我,即性清净。 《说无垢称经疏》卷十云︰空理义云︰得圣证真,知心本空,所以不染。 故知有情心性本净,曾无有染,亦复如是,心空同故。 应理义云︰以凡因缘心例圣因缘心,本来不染,亦复如是,俱心性故。 由此故知恶思是罪,如客暂有,染恼其心。 证理智生,客罪便灭,故心断惑已,名离相应缚。 此不复缘境,名离所缘缚。 由离二缚,名心解脱,证达理故。 故达心理,名为罪灭。 《瑜伽》卷五十四云︰又复诸识,自性非染,如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 所以者何? 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 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 所以者何? 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 是故唯识不立识住,是名识蕴由住差别。 《略纂》卷二十八云︰诸外道皆计四蕴,我住其中,今云识住其中,非识性也。 体性者,即四蕴为体。 问︰何以不取识蕴为体? 答﹝原作「义」﹞曰︰以如下文无独缘识而起贪着,如色、受等,故不说识而为识住,不如余四蕴皆增上故,缘得别起贪等。 又佛说心性本清净,不如贪等盖性非净,故非识住。 又《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云︰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 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 为止彼执,显示心性非本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 若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者,何不客尘烦恼本性染污,与本性清净心相应故,其相清净? 若客尘烦恼本性染污,虽与本性清净心相应,而相不清净,亦应心本性清净,不由客尘烦恼,相不清净,义相似故。 以下复举多难。 以上则以「应理论者与分别论者相对问答、难通,广显无有爱,唯修所断」,可证「分别论者」即诸邪分别,非定执何部何宗。 《了义灯》卷九云︰或大乘异师有种子故,或小乘诸部皆名「分别」,不定一部故。 《摄论》﹝无性释卷二﹞中「分别论者」,传释是化地部,《婆沙》﹝卷二十七﹞中「分别」,传说是正量部,此论下文「分别论者」,云是说假部。 [53] 「此问经意」,《金藏》有,余无。 [54] 「于中」二字,《金藏》无。 [55] 取果即为种子,与果即与以力而生。 [56] 谓种子六义。 [57] 《枢要》卷中云︰一、相转体常难,二、二性应同难,三、恶与善俱难,四、不俱非善难,五、例恶非因难,六、治障性同难,七、凡夫起圣难,八、现种应同难。 [58] 「有」字,灵泰《抄》释文、《义演》牒文、《金藏》、金陵本作「有」,余作「无」。 [59] 即「恶、无记心,又应是善」! [60] 谓如前所说空理。 [61] 谓非有为善无信等善心所相应。 [62] 「别抄」谓如《杂集论述记》卷十三云︰善中,十三善﹝《对法》本云「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善义﹞。 准《唯识》第三,唯云四种﹝如云「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即种子、不相应等,皆等起中摄。 由此种子可有随本识是无记故,亦名「随逐」。 此中义用分之,立余八种也。 十三种分四︰初四、种类摄,次三、别类摄,次三、世间善,次三、出世善。 《对法》卷四解前六云︰自性善者,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相属善者,谓彼相应法;随逐善者,谓即彼诸法习气;发起善者,谓彼所发身业、语业;第一义善者,谓真如;生得善者,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即于是处」者,谓于信等处;「由此自性不由思惟」者,谓无功用不假善友力等;「任运乐住」者,非唯欲乐是生得,亦信等俱任运起故。 [63] 如理《义演》云︰牒外救我不善、无记心,性虽善,犹如色、声,善无信等相应者,「此是何法」以下,论立征破。 灵泰《抄》云︰色、声是等起善,故无信等也。 [64] 如理《义演》云︰意云有漏善心名「杂染」者,以被烦恼所缘所缚,故名杂染。 [65] 「梵云」等三十六字,《金藏》有,余无。 其中「僧吉隶烁」为梵文「sajklesa」音译,《疏翼》原文脱落,以《佛光大辞典》之文增补。 [66] 「所」字,《金藏》无。 [67] 如理《义演》云︰问︰若尔者,何故前量「性非无漏」,而非过耶? 答︰前为宗法,此为有法。 [68] 「过」字,《金藏》作「过」,余作「事」。 [69] 「心」字,《金藏》作「之」。 [70] 如《胜鬘经》卷一〈自性清净章〉第十三云︰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该经《述记》卷四云︰一、法界藏:通非情故。 二、法身藏:唯情所收故。 三、出世间藏:出缠也。 四、清净藏:在缠也。 〈自性清净章〉又云: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可思议,如来境界。 何以故? 剎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得染心? 该经《述记》卷四又云︰言「剎那善心」者,谓无垢如也。 「剎那不善心」者,有垢如也。 即此二心,性非烦恼故。 言「触」者,和合一味义,此心与烦恼既不和合一味﹝即与心性相背而舍离﹞,何得说有染心耶? 「心」者,真实义,谓真如也。 道邑《义蕴》云︰心有三义︰一、缘虑义,二、积聚义,三、真实义。 真如既是诸法实性,即真实义,故名心也。 《佛地经论》卷三云︰如佛自心真实清净,本性光洁,本性净故。 一切众生,心性亦尔,本性真实,本性清净。 心本性者,即是真如──一切众生心平等性。 如说:由何说心平等? 由实性故,说心平等,如是广说。 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众生心性,是故说名心平等性。 为辨如是心法性故,说由真实「不相舍离」。 由是有情本净心性,虽本性净,复由今时客尘障垢新远离故,安立如来其心清净。 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 是圆成实自性摄故,由诸有情心平等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诸众生心,又是心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一切有情心性而转。 此意说言由遍转故,不相舍离。 「而不为彼过所染污」者,本性清净故。 「过」,谓贪等,能令心相成过失故,成垢染故。 虽为客尘分别所转,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 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 心之法性,说名为心。 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 云何有情心有贪等? 自﹝不如理作意﹞分别力所任持故,心﹝相﹞之颠倒未永断故,此由无明力所起故。 此义意言︰譬如虚空本性虽净,而为眩翳损肉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 如是法界本性虽净,由自分别所起贪等众因缘力,损慧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 若一切种清净慧眼,恒不见秽。 又净法界若无差别一切种净,则名一切如来法身,亦名如来真实体性。 于一切时常无变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 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为引不定种姓有情,令心决定趣大乘故。 [71] 《对法》十三卷:「心转依」﹝藏文作「sems kyi gnas gnas gyur pa/」﹞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名为转依。 即是真如转依义﹝藏文作「de bid de b? in bid gyur ? es bya bai tha tshig go/」﹞。 该论《述记》卷二十三云︰「心转依」,法师以正智为心,真如亦名心。 如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此亦如是。 正智为真心,故真如之性,亦名为心。 [72] 「心」字,《金藏》无。 [73] 「心惑」,金陵本作「惑心」。 [74] 《瑜伽》卷五十四: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 余如上文全引。 [75] 「心所等」,谓五遍行、五别境,及四不定。 [76] 谓第一唯本有中。 [77] 即立理。 [78] 如本论卷二云︰由此等证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 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不别熏生。 如是建立因果不乱。 [79] 谓唯新熏师诘难。 [80] 《论》即《摄论》。 该论卷一云: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 [81] 「子」字,《金藏》有,余无。 [82] 见《摄论》卷一内种定有熏习文。 [83] 《摄论》卷一具云︰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间种子性﹝即「亦是法身种子」﹞。 [84] 「种」字,《金藏》、金陵本属下文。 [85] 「三」字,原作「四」。 [86] 《对法》卷三原文为:漏随顺者,谓顺决择分。 虽为烦恼粗重所随,然得建立为无漏性,以背一切有、顺彼对治故。 漏种类者,谓阿罗汉有漏诸蕴,前生烦恼所起故。 [87] 即先解《对法》卷十三〈决择分〉善文。 [88] 「三」字,原作「四」,《金藏》作「第五」,应作「三」,今改。 [89] 「文」字,《金藏》作「又」,即属下文。 《瑜伽》卷五十一云︰复次,阿赖耶识所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法种子,此非集谛因,由顺解脱等善根与流转相违故。 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更明盛﹝藏文作「od gsal por gyur」﹞。 由此因缘,彼所摄受自类种子转有功能﹝藏文作「mthu」﹞,转有势力﹝藏文作「stobs」﹞,增长种子速得成立﹝藏文作「sgrub pa」﹞。 [90] 「卷」字,《金藏》无。 《瑜伽》卷五十一复云︰复由此种子故,彼诸善法转明盛生,又复能感当来转增、转胜可爱、可乐诸异熟果﹝藏文作「当来能感转更可爱、转更可乐诸异熟果」﹞。 [91] 「八」字,原作「九」。 如《对法》第八云︰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 二乘、异生所知境故。 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 非彼境故。 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定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 有圣教中说为无漏出三界者,随助因说。 又云︰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 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 《杂集论述记》卷十三,共作三解云︰一、新熏:此善体有漏,能为增上,或因缘生见道故,建立为无漏性。 加行道等名道谛,体有漏故,修道断。 二、本有:此位无漏增长之种,名无漏性。 现行及因缘闻熏等,是有漏故,粗重随,修道断。 有漏从无漏种故,加行道等名道谛,体有漏、修道断。 ﹝三、﹞新旧互用,类此应知。 [92] 「三」字,原作「四」。 [93] 「卷」字,《金藏》无。 [94] 《对法》卷四原文︰谓诸无漏法,除决择分善,是非所断。 无漏法者,谓出世圣道及后所得,并无为法。 又云︰「有漏法」言,亦摄随顺决择分善,粗重所随故,一切一分是修所断。 「一分」者,除见所断及无漏法。 [95] 即后解《摄论》出世心种子文,与上第一解,均是有漏对无漏拟为因或为缘,如何解释。 [96] 如上所引文。 [97] 如本论卷三云︰有说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赴,无不皆成,何劳执有能持种识? 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起染净法势用强故。 彼说非理,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华等,非实有故;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 若无能持染净种识,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98] 道邑《义蕴》云︰若唯本有家义,前念下品灭,后念中品生;前念中品灭,后念上品生。 [99] 道邑《义蕴》云︰若唯新熏家,至住心时,下品现行,熏成中品种子,此种所生现行皆名中品,乃至上品,应知亦然。 [100] 《摄论》卷一云︰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 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 依闻、思、修、多分修作﹝藏文作「lan mav du byuv ba」﹞得相应故。 《摄论? 世亲释》卷三云︰此中下、中、上品者,应知依闻、思、修所成慧说,由彼一一有三种故。 复有别义︰闻所成慧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是上品。 「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者,谓依闻等数数猛利而修作﹝藏文作「lhag par byed pa」﹞故。 又于此中,下品为因,得成中品;中品为因得成上品。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九〈三身章〉详解第三师说云︰三者,种子皆有二种︰本有、新熏。 见道以前,同第二﹝唯本有﹞说﹝「诸无漏种未发心前名性种姓,发心以后名习种姓,熏习彼用,令渐增故。 见道以前,有漏闻熏能生现行,无漏未起。 双取此二名顺解脱、决择分善」﹞。 见道以后,诸无漏种本有生现行,新诸现行复熏成新种。 略有二义︰一者转灭,二者转齐。 转灭义者,如大乘位无始以来胜加行善、无漏善种,未逢缘故,皆唯下品。 见道以前,有熏闻熏为胜缘故,资下无漏种渐令增胜,至见道位,生下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 见道修习以为缘故,至修道位,前剎那中见道下种灭,修道中种生;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修道修习以为缘故,至究竟位,前剎那中,中品无漏种灭,后剎那中,上品无漏种生。 无所依故,道已满故,更不熏习。 本唯一品,劣灭、胜生,故名转灭,后修习故,前之同类不能为同类因,引后同类果故。 如是地地下、中、上品诸无漏种,及诸位中加行胜善下、中、上品诸有漏种,皆应准知。 至佛位中唯有无漏上品圆满,无漏中、下、一切有漏并皆舍灭,故经说「舍无常色」等。 二者、转齐:法尔种子皆有三品﹝智周解云「见、修、无学,三品法尔而有,地地三品不同,种子法尔而有,亦自别」﹞,初修下故,至见道位,下品无漏种生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若无修习,任运下生。 由修习故,至修习位,中品种子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前之下品,亦转成中;若不熏习,任运中生。 由修习故,至佛位中,上品种子生上现行;道已满故,无所熏故,更不修习。 中品种子并转成上,前中、下种,不复相续,与后胜齐,故名转齐。 故经说言「舍无常色」等,望自同品可名转灭。 言「转齐」名者,望他异品。 [101] 即会中标。 [102] 即会中释。 [103] 即会中结。 [104] 即《瑜伽》。 [105] 此为论主破。 [106] 道邑《义蕴》云︰《疏》言「违新熏所立义」者,影互文。 本、新二家,互相违故。 [107] 「各」字,《金藏》、《续藏》作「名」,《续藏》注云古本作「各」。 [108] 谓诸新熏师。 [109] 灵泰《抄》云︰然未有《唯识论》以前,即上古以来﹝唯立新熏﹞诸法师说。 资粮、加行位由有漏闻思熏习故,即本有无漏种上,又别新生一个无漏种子。 今解不然,生义应不在资粮、加行位,但有漏闻熏习傍资,无漏令增长。 [110] 「前」,此文前已说者;「后」,如卷八摄受因依处云︰十、真实见依处:谓无漏见,除引自种,于无漏法能助、引、证。 本论卷九云︰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加行﹞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实义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 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111] 《瑜伽》卷五「建立因」有七相中,有云︰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剎那。 又虽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 又虽已生未灭,然得余缘方能为因,非不得余缘。 又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成变异。 又虽成变异,必与功能﹝藏文作「mthu」﹞相应方能为因,非失功能。 又虽与功能相应,然必相称相顺方能为因,非不相称相顺。 [112] 此句应为「《摄论》﹝论本第一﹞二﹝释﹞本第二」,谓《摄论》论本第一卷,及世亲、无性二《释》卷二。 如彼论卷一云︰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摄论? 无性释》卷二引《瑜伽》卷五十一,有云︰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识。 由此因缘,后后转识转更增长,转更炽盛,转更明了而转。 发布时间:2025-07-13 13:07:59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