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一 二、造论所为 内容: 【颂文】一? 二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 【疏翼】上来文前敬叙五门分别,第五判释本文门中第一段释归敬颂讫。 下释长行,明论主造论所为。 文分为三︰一、显造论悟、断、得果,二、令达二空,证唯识性,三、为破邪执。 初又分三,即明悟、断,及得果。 【述记? 卷一】次、长行中[1],明本论主造论之意。 文势有三[2]︰一、安慧等[3],欲显论主为令生解、断障、得果,所以造论。 二、火辨等[4],意明论主令达二空悟唯识性,所以造论。 三、护法等[5]明造本论破诸邪执,显唯识理。 然此三师,并为人、法。 虽三义别,二意[6]造论。 下、显造论悟、断、得果。 于中有三︰初、显悟,次、显断,后、得果。 此即初也。 论言「今」者,正显论主造论之时。 「造」者,制作之意。 叙理名「述」,先来有故。 作论名「造」,今新起故。 「此」上[7],即是发端、标举、简持、指斥。 「于」者,即是境上第七,非依第七[8]。 所迷谬故。 一切异生、诸外道等,此愚痴类,彼于二空全不解了,名为「迷者」;声闻、独觉及恶取空,邪解空理,分有智故,名为「谬者」;不解、邪解,合名「迷谬」。 或但不解、无明,名「迷」;若不正解、邪见,名「谬」;痴、邪见人,名「迷谬者」。 为令于彼二空真如有迷谬者,生正解故,制斯论也。 「正解」:体通无漏真智,及有漏智;不迷谬者,即令迷者解生,谬者正解。 「为」者,所为、济益之义。 何谓「二空」? 谓即生、法。 先云「人我」,今说为「生」,但说于人我,不该余趣故。 彼皆执有,此说为空;空即彼无,无别体也[9]。 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显二真如,名二空理。 理体虽有,离有、离空,非性是空。 说为「二空」,从能显说。 梵言「瞬若[10]」,可说如「空」。 名「舜若多[11]」,如是「空性」。 即是二空所显实性[12]。 言「空」者,从能显说。 二空之性,名二空性,依士释名。 言真如空,未善理故。 【疏翼】此即第一所为中,第一显造论为悟二无我理。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首云︰今造此「唯识三十论」者,为令于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未知与谬解者,无倒了知此二无我故。 【论文】一? 三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疏翼】此为第二所为,为断二重障。 文分为二︰一、证空生解所由,二、但说二执所由。 此即初也。 【述记? 卷一】问︰证二空性,生解为何? 此显证空,生解所由。 下即第二显其断也。 「障」言「重」者,毁责名也。 由烦恼障障大涅槃,流转生死;由所知障障大菩提,不得[13]大觉:一者、犹如金刚难可断故,二者、担此难越生死流故,三者、押溺有情处四生故,四者、堕坠有情没三界故──此上四义,毁责过失,故名为「重」,通二障解。 五者、或二障中,我、法二执,为障根本,生余障类,但说二执名为重障。 我、法执之余末,障皆轻故。 此解正显二空所断,前四通取断诸二障,即根本沉[14]下,名之为「重」。 「障」谓覆碍。 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碍大涅槃,令不显证,故名为「障」。 二障体义,如下第九[15]、《佛地》第七[16]、〈别章〉[17]等解。 问︰初四解重障义者,何故障理但说二空,空唯二执;「生解」乃言「断二重障」,即兼余法[18]? 问︰第五解重唯二执,二障体性[19]亦通贪等;何故但说我、法二空[20]? 【论文】一? 四由我、法执,二障具生。 若证二空,彼障随断。 【疏翼】明第二所为为断二重障中,第二但说二执所由。 【述记? 卷一】此[21]释但说二执所由。 答解初问云︰且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 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证无我理,我见便除。 由根断故,枝条亦尽。 此依见道及究竟位断烦恼说,余位不然。 先离八品烦恼,第九品时,方断我见故。 第四地中,我见亦尔[22]。 如第九卷资粮位中,有其二解[23]。 所知障中,类亦非一,法执为本,余障得生。 证法空时,法执便断。 以根断故,茎叶亦除。 正障二空,谓我、法执。 余障、余惑,是此等流。 故于真理,但说二空。 又总解之,不须[24]别说。 以[25]执为根,生余烦恼,故由二执,具生二障,无有少障,不依执生。 说「具生」言,意在于此。 本既尽已,末随灭故。 若证二空,余障皆随断。 障如从本,但说二空。 生解、废障,兼余烦恼,非余障惑[26],证空不断。 言「执」,通取心、心所法[27]。 随义答上二问所征。 今总四句,答第二问。 若初二句,但释言「二空」。 若后二句,但释断重障,答第一问。 问︰烦恼障中,品类非一,可言本断,余惑不生;所知障中,唯有法执,殊无品类,何法为流,言根断时,茎叶亦尽? 答︰六识执外五识等中,法爱、恚等,异熟[28]生摄,定下劣性,能障定者,法执等流,所知障摄。 故说根断,茎叶亦除。 问︰定障是何? 答︰据实,通取染污心、心所,能障定者。 随胜,但取异熟生受。 以何为证? 《杂集论》[29]说:由受尽故,得二无为[30]。 即其证也。 此约离烦恼外,异熟受说,得其无为。 若烦恼俱者,与彼同断。 问︰既尔,应断所知障品亦得无为? 下二障[31]中,自当解释。 此受俱品,虽亦是[32]定障,受为本故,但说于受。 修禅定时,受为胜障。 领受下劣,生爱味故,更不进修。 下二障中,皆当广说。 【疏翼】以上第一所为中,第二显造论为断二障讫。 【论文】一? 五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疏翼】第一所为:显造论悟断得果中,第三明造论为得果。 于中有二︰一、为得二胜果,二、别断别证。 此即初也。 【述记? 卷一】问︰为何断障? 下显得果。 「胜」谓殊胜,「果」谓果利。 即顺益于因,三劫修因,所得顺益故。 二乘二果非极圆满,果而非胜;下地二法,非已圆满,胜而非果;究竟二果过出于彼,立胜果名。 断二种障,为得此果。 【疏翼】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说为断及为得果云︰此中令了知补特伽罗及法无我者,为断烦恼障及所知障故。 所以者何? 贪等烦恼依我见生故。 若能证入补特伽罗无我,即能对治萨迦耶见故。 彼若断者,一切烦恼随断。 若证入法无我,即能对治所知障故;所知障随断。 此烦恼障及所知障断者,为得解脱及一切智﹝一切智即二果﹞故。 【论文】一? 六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疏翼】明造论为得果中,第二别断别证。 【述记? 卷一】问︰虽言断障,得二胜果,而未分别断彼二障得二果时,为总为别故应分别! 即显障果、别断、别证。 如《瑜伽论》五十九说:一切烦恼皆能续生[33]。 即是发业润生烦恼。 今此论中并皆名「续」。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 扰乱有情,故名烦恼。 唯烦恼障发业、润生,体是缚法。 其所知障,义即不然。 故「续生」,但在烦恼。 言「解脱」者,体即圆寂。 西域梵音云「波利昵[34]缚[35]喃[36]「波利」者,圆也,「昵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 旧云「涅槃」,音讹略也。 今或顺古,亦云「涅槃」。 此有多名,如《佛地》第五[37]、下[38]转依中说[39]。 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40]生死。 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 非解脱体即胜解数。 「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障即烦恼,名「烦恼障」,此持业释。 障蔽涅槃,令不趣证。 凡夫所修诸行暂灭、外道苦行,计证涅槃,乃至有顶[41],诸惑暂断所显之理[42],执为圆寂。 今说彼是「彼分涅槃」。 [43]虽理名真[44],种不断故,非真解脱。 又二乘等虽得二灭,住此二中,非为不住[45];解脱,非真,以是假故[46]。 十地证如[47],真,非解脱。 为简于彼,言「真解脱」。 假体择灭,实即真如。 有无余依,灭所显故。 又总别于外道、二乘所得解脱,言「真解脱」。 彼唯是假,非不住故。 即断烦恼,别得涅槃。 言「所知」者,即一切法若有、若无,皆所知故。 了所知智,说之为「解」。 「碍」是障义,由法执类,覆所知境,障碍正解,令不得生。 言「正解」者,正觉异号[48]。 梵云「菩提」[49],此翻为「觉」。 觉法性故。 「末迦」[50],言「道」。 游履义故。 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由法执类,覆所知境,令智不生,名所知障。 此从所障以立「障」名。 所知之障,名所知障[51],依主释也。 二所障体即四智品及四涅槃,下[52]「转依」中自当广释。 异生虽作二种无我、真如观等,大,非菩提;二乘之慧,菩提,非大;又异生、外道,虽有少智,非大菩提;二乘菩提[53],有无漏慧,菩提非大;今简于彼,名大菩提。 又但简彼二乘之智,菩提,非大;菩萨之智,大,非菩提;凡夫之智,俱非二种故。 问︰此言二障,各障一果,为定别障? 为亦互通? 答︰此不定,或别,或通。 此中且说定胜障故,说各别障。 至下当知。 [54]又解︰「为于二空有迷谬者」者,是未入法时,有痴、邪见故。 「生正解故」者,入见道前资粮、加行二位之时,虽未能证,深信观心,亦生解故。 此即第一加行位也。 所有资粮皆加行故。 《摄大乘》中但说四位。 胜解行地一向随闻生胜解故[55]。 「生解为断二重障」者,显入见道,分别粗惑,名为「重障」。 此即第二通达位也。 「由我法执至彼障随断」,显于十地修道位中,所有二障,二执为本。 十地之中,证空、断障,至究竟位。 此即第三修习位也。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者,显金刚心断烦恼障,证真解脱。 断所知障,得菩提故。 此即第四究竟位也。 前文本解[56]。 上来第一生解、断障、得二胜果。 又有六[57]解,如《枢要》说[58]。 【疏翼】以上明第一所为二种科段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以一切烦恼障得解脱故,彼等若断,则得解脱。 所知障者,谓于一切所知,障智生起不染污无明。 彼若断者,遍于一切所应事一切行相得生无着无罣碍智,由是证得一切智。 【论文】一? 七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 【疏翼】第五判释本文第二段释长行明论主造论所为中,第二所为:令达二空、证唯识性。 于中有二︰一、先叙所为外执,二、正述达空所以。 此即初也。 【述记? 卷二】自下第二[59]:令达二空[60],证唯识性。 此即先叙所为外执。 「开」为初开,「示」为久示。 且外道中,别计我者,数论、胜论、受者、作者、神我等也。 别计法者,二十四谛、六句等也。 于内道中,《宗轮论》说有犊子部,即伐蹉氏[61]之种类也。 并根本经部[62]、正量部等皆执有我。 执有法者,如萨婆多、化地部等也[63]。 此[64]内、外道,俱起邪智不正知故,谬执我法,于二空门、真、俗二法[65],唯识真理,不能了达。 无明所盲,殊不正解,名「迷唯识」。 为令达空,方乃造论。 「者」,即假者,迷谬人也。 【论文】一? 八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疏翼】第二所为中,第二正述达空所以。 【述记? 卷二】此即正述达空所以。 为外道等,开显此文;为内道等,演示此义;令于唯识如实了知,不生邪智,谬执我法[66]。 或内外道我法邪知,示令正知,故名为「示」;于唯识理全未能知,开晓令知,故名「开」也。 智称正理,名「如实知」。 此约小乘及外道解。 若大乘中,诸空见师不了[67]唯识,亦名谬执[68],影互显也。 此中说有谬执我、法[69],令谬不生,意在了空,证唯识性。 故与第一所说[70]有[71]殊。 又以真如名迷悟依。 迷真如故,谬执我法。 除迷、令悟,故与前殊。 又如《枢要》说[72]。 【疏翼】以上明造论所为中,明第二所为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复有谬执法及补特伽罗,不善如实了知唯识者,为令了知法及补特伽罗无我,渐次悟入唯识及果故,今造此论。 【论文】一? 九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疏翼】第五判释本文,第二段释长行明论主造论所为中,第三所为为破邪执令悟妙理。 于中有三,此即总举。 【述记? 卷二】自下第三,为破邪执,造斯论也。 于中有三︰初、总举迷谬,次、别叙邪执,第三、总结。 此即初也。 此四计中第一、第四,名迷唯识,全不解故。 第二、第三,名谬唯识,邪分别故。 清辨计言[73]︰若论世谛,心境俱有;若依胜义,心境俱空。 经中所言唯心等者,识最胜故。 由心集生一切法故。 非无心外实有境也。 德光论师[74]先小乘学,造《十地疏》,释一心言︰如言王来,非无臣从。 举胜者故。 非谓唯心,便无境等。 小乘外道虽多异执,总略胜者,不过四种。 【疏翼】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复次,或执外境,如识实有;或执内识如境,世俗为有,胜义俱无。 为遮如是二种边论,今造斯论。 即当此四计中前二计。 【论文】一? 一○或执外境,如识非无。 【疏翼】明第三所为中,第二别叙邪执。 四计如次分四。 此即第一计也。 【述记? 卷二】自下别叙邪执有二︰初、别叙四计,后、例破余。 此第一计。 萨婆多等依说十二处密意言教,二十[75]部同执离心之境,如识非无。 彼立量云︰其我所说离心之境,决定实有。 许除毕竟无,心境二法,随一摄故。 如心、心所。 此皆依经,说有色等。 不能繁引。 【论文】一? 一一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疏翼】初别叙四计中,第二计。 【述记? 卷二】此、第二计。 即学《中》、《百》清辨等师,依密意教,说诸法空,便亦拨心[76]体非实有。 彼立量云︰汝之内识,如境非有。 许所知故。 如汝心外境。 清辨俗谛外境许有。 今就中道,无自违失[77]。 又《掌珍论》[78]中依胜义谛,说有为、无为并是空等。 皆如彼说[79]。 【论文】一? 一二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疏翼】初别叙四计中,第三计。 【述记? 卷二】此、第三计。 即大乘中一类菩萨,依相似教,说识体一。 《摄论》[80]第四说一意识菩萨计:一、依心[81]远行及独行教[82]:游历诸境,故说「远行」,复言「独行」,无第二故[83]。 二、依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教[84]。 三、依六识身,皆名意处教[85]。 四、又《解深密》、《瑜伽》[86]等说,如依一镜上有多影像教[87]。 五、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88]。 此[89]恐违至教,故说有一识。 有云︰「一意识」,但说前六识为一意识[90]。 理必不然,此说八识体是一故。 【论文】一? 一三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疏翼】初别叙四计中,第四计。 【述记? 卷二】此、第四计,即是经部觉天等执。 经部师说︰佛说五蕴,故离心外,唯有三心所︰一、受,二、想,三、思。 更不说余心所名蕴。 故离三外,更无余所。 觉天所执,亦依经故[91]。 经说三法和合[92]名触,乃至广说。 又[93]说士夫六界[94],染净由心[95]。 故无心所。 彼说唯有受及想、行、信、思等心,更无余法。 随心功用,立心所名。 亦恐违至教,故说无心所。 如上所说四种计执,初之二种,小大乘执境、执心,非无、非有[96]。 后之二种,大小二乘执心、执所,非多、非异[97]。 然清辨计,总拨法空,为违中道,强立唯境。 诸心所现,即是唯境。 有何心也? 顺世外道[98]亦立唯有四大种色。 若依此义,四句分别︰清辨顺世有境无心;中道大乘有心无境;小乘多部有境有心;邪见一说都无心境。 又四句分别︰有见无相──谓正量部师,不作相分,而缘境也;有相无见──谓清辨师;相见俱有──余部及大乘等;相见俱无──即安慧等。 总是第一别叙计也[99]。 又有别解,如《枢要》说[100]。 【疏翼】以上第三所为为破邪执次别叙邪执中,第一别叙四计讫。 【论文】一? 一四为遮此等,种种异执。 【疏翼】第三所为,别叙异执中,第二例破其余。 【述记? 卷二】第二、例破余小乘[101]、外道等也。 小乘、外道,不知唯识,境离心无[102],妄计便起。 且外道中,于能所缘,皆执我、法[103],迷唯识[104]故。 如僧佉[105]等,计思是我。 心有实体,即计能缘为我法也。 如吠世[106]等,别有我体,非即是思,实有诸法;即于所缘计我、法也。 其小乘中犊子[107]等,计我为能知者,亦执有法;法藏部[108]计,心缘相应;化地部[109]执,缘俱有法[110];法救[111]说,心所体即是思。 此等种类,非唯是一。 故今论言「种种异计」。 破境实有,在此卷末[112]及[113]后卷[114]初、下第四卷、第七卷中唯识处说。 破心是无、诸识用别体唯是一,及执离心无别心所,皆如第七卷[115]说。 例破余计,在此卷中及后卷[116]说。 读者知之,不能繁叙。 此中皆应叙比量破,寻下叙之。 【疏翼】以上第三所为为破邪中,第二别叙邪执讫。 【论文】一? 一五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 【疏翼】明第三所为破邪执中,第三总结。 【述记? 卷二】此即第三、结作论也。 「深妙理」者,唯识道理,「如实解」者,正智生也。 有[117]漏、无漏解唯识智,名「如实解」。 如其境实[118],正解生也。 上来长行[119]及与初颂,合是第一宗[120]前敬叙。 【论文】一? 一六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疏翼】大文宗前敬颂既终,以下大文第二为依教广成。 【述记? 卷二】自下第二[121]、依教广成。 科此本教,有三种三︰其[122]一三云︰前二十四颂,宗明识相,即是依他;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即圆成实;后之五颂明唯识位,即十三住。 诸异生等,无始时来,不能了知心虚妄性,执离心外,有别实境[123];执离彼境,有别实心[124]。 妄计二取为真、为实。 故颂[125]说言︰「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126]。」执我、执法,具生二障,冀诸智者授法妙药,令障断除。 小圣、邪师,智尚微缺,解生迷谬。 菩萨大悲,为欲除彼我法执故,显离妄心无别二取,说唯有识。 是故最初种种方便,广分别说识相[127],令知遣、生厌断。 即依他起[128]令除二取。 虽知此心虚妄显现,而未了达真性是何。 若未知真[129],不了妄故。 是故《经》言[130]︰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是故次初明唯识性,即圆成实,显如一味,故一颂明。 前、世俗谛,后、胜义谛。 为除二取,广说[131]谛也,意令有情,断妄成佛。 如来功德,殊妙无边,非少修行,可能圆证。 故次第三明唯识位。 彼修行时,经三大劫总十三住,略为五位,谓资粮等。 要无边因,得无边果,故时长远,修行断障,方能证得菩提涅槃。 今论所明,意在于此,劝诸智者,应勤修学。 故为三分,判[132]释本文。 下第九卷五位初云︰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 即依彼文,判颂意也。 第二三云︰此三十颂分初、中、后。 初一颂半:略标离心无别我法,以彰论旨,辨唯识相;次有二十三行颂半:广明唯识若相若性,释诸妨难;后之五颂:明唯识行位。 大意同前。 故第十卷论末说云:如是三分,成立唯识。 即依彼文,释为三也。 第三三者,虽无文说,准诸经论。 判此有三︰初二十五颂,明唯识境。 次有四颂,明唯识行。 末后一颂,明唯识果。 先观所知,方起胜行,因行既备,果德乃圆,故为三也。 此皆准释《瑜伽》、《摄论》,故有此判[133]。 然初境中,有世俗谛,有胜义谛。 一切所知唯此二故。 且依第一,判颂三分︰初二十四颂明识相者,于中有二︰初、一颂半略释外难,略标识相,余二十二颂半,广明识相。 第二、三分判其颂者,此一颂半即初分[134]也。 依境、行、果科[135]二谛者,同初性相判文可知。 余如《枢要》[136]。 然解第一一颂半中,文分为二︰初、将发论端,寄问征起,第二、举颂依义正答。 此即第一、寄问征起。 此意难云︰论宗所明,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无心外境[137],云何诸世间说有我、法? 此则世间相违,违理之失。 及诸圣教中,亦说有我、法,此则圣教相违,违教之失。 非彼兔角等,可说为青等。 以本性无,不可说故。 我、法本无,云何起说? 夫立义宗,要无九过[138]。 既有二失,唯识不成。 此依因明世间、圣教,二种相违,故为难也。 言「世间」者,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为「世间」。 由此灭、道,非世间摄[139],无对治故。 言「圣教」者,「圣」者,正也。 与理相应,于事无拥[140],目之为「圣」。 又契理通神,目之为「圣」。 又「圣」者,正也。 心与境冥,智与神会,名之为「圣」。 此所说教,名为「圣教」。 「世间」、「圣教」,皆依士释。 所余文义,下自当知。 然《大般若》第四百九十八[141]卷,以八啭声释世间等[142]。 今略叙之︰是世间故,名世间;造世间故[143];由世间故;为世间故;因世间故;属世间故;依世间故,名为世间。 广如彼说[144]。 释问起因,如《枢要》[145]说。 【疏翼】以上第一将发论端,寄问征起讫。 【颂文】一? 一七颂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疏翼】解第一一颂半中,第二举颂,依义正答。 【述记? 卷二】从此「颂曰」,即是第二:依义正答。 然此一行半颂之内,依长行释,上之三句,答难破执、略标论宗;下之三句,略辨识相、彰能变体。 三种科文,释一颂半,皆同无别。 余如《枢要》[146]。 上之三句答难破执,下之一句,意标论宗,结归唯识[147]。 此中所说「由」者,故也;因由之义。 假有二种︰一者、无体随情假:多分世间外道所执,虽无如彼所执我、法[148],随执心缘[149],亦名我、法。 故说为「假」[150]。 二者、有体施[151]设假:圣教所说,虽有法体,而非我法。 本体[152]无名,强名我、法。 不称法体,随缘施设,故说为「假」。 因二起言,称之为「说」。 我、法之相[153],如论自释。 「相」谓相状;「转」是起义;相起非一,故名「种种」。 二句意言︰汝所问云「我、法若无,世间及圣教云何说有」者,非离识[154]外有实我法自体性故,世间、圣教说有我、法[155]。 但由二种假名言[156]故,说有我、法种种相转。 应释颂言︰世间圣教所言我法,初由无体随情假说,后由有体施设假说说[157]。 由假说[158]故,有此种种诸相转起。 非实有体,说为我法。 此释,顺下长行论文。 外复问言︰有实我、法,可依假说;我、法实无,假依何立? 第三句云︰彼我法相,依内识等所变现相,而起假说。 我法诸相,非离识实有我法而起假说,但依内识所变相见,而假说故。 此但说识,义兼心所。 若尔[159],真如[160]应非唯识? 此约假说为我及法故[161],不离识故。 真如名唯识,非识所变故,不说为我、法;若说为真如,亦心所变故。 此中总显由无始来横计我法分别心故,熏习本识,后后遂有相见分生。 愚夫不了此唯内识,依之,妄计有实我法。 我、法实无,随彼妄情所执之相,名为我、法。 故知世间所说我、法,是假非实。 故《经》[162]颂言︰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163]。 圣者依此内识所变若相,若见,为起言论,断染取净,引生真见,假为立名说名我法。 法体实非若我、若法,故知圣教所说我、法,亦假说也。 是故《经》[164]言︰为对遣愚夫所执实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165]。 此解二种[166]我、法之名,依识变立。 又第二解︰世间所执我、法体无,依识所变,妄情为缘,而起于执。 妄情所执,是世间我、法[167]。 圣教所说我、法二种,依识体上有我法义。 义依于体,别依于总,依有体法,说为我、法。 即说所执能计之情,及所诠之法,皆识所变,以为我、法。 此上二解,第一解云︰说为我、法,而体是无,随情说假。 设体虽有,不称,名假。 我、法二假,乃属于说。 唯假言说,以为我、法,彼体都无。 第二解云︰以无依有,世间说情以为我、法[168]。 以义依体,圣教说体以为我、法。 假我、假法,不在于言。 以所说为若我、法故。 此上二解,皆护法释。 若安慧解二种我、法皆是别无,依于总无[169],见、相二分,施设假[170]说[171]。 性非有故。 自证离言,非我法故,唯佛所证。 难陀复别,唯以所变相分。 与护法解别。 又解[172]:如《枢要》说[173]。 【疏翼】以上解初一颂半中,前三句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首解第三句颂云︰「彼」,即指所说「假说我法」言。 由彼能假说我及法故,名为「假说我法」;又谓彼能假立我,及假立法。 言「种种相」者,谓无量种类︰如我、命者、生者、意生,及儒童等,名假说我。 如诸蕴、诸处、诸界、色、受、想、行、识等,名假说法。 如是二种假说,即识所变。 云何得说诸我或法,非依实有而假立耶? 以诸法及我,离识以外,无所有故。 云何名变? 即谓转变。 于因剎那灭之同时,与因剎那不同果体获得,名之为变。 此中若我等分别习气增长成满,及色等分别习气增长成满,则阿赖耶识现似我等分别,及现似色等分别而起。 此中现似我等及现似法等,亦由诸外我及外法分别,似外境现以为因故,无始时来,假说我等及假说色等法而转,犹如眩翳见毛轮等。 言「假说」者,谓于此处,本无有彼,即于此处,假说为彼,犹如以牛称彼愚人。 如是于识之自性及于此外,无我、法故,诸我及法即是遍计所执性。 以于胜义,非实有故,彼一边论执彼所知如识实有,不应道理。 又「假说」者,离彼所依,不可得故。 若依于此生起,假说我法,如是识体,决定实有。 是故由此所许当知彼识亦如所知世俗为有,胜义俱无,道理相违,以世俗亦应无有故。 若无所依,世俗不应得成。 如是二种边论,俱不应理,是故论师谓为应舍。 若尔,一切所知,是遍计所执性故,应说非有。 由识是缘起故,许说实有。 内识缘者,由「变」声可知。 【论文】一? 一八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疏翼】解初一颂半举颂依正义答中,第二解后三句略辨识相彰能变体。 【述记? 卷二】既言我、法依识所变,识有几种[174]? 略辨识相出能变体,初句总举能变识数。 因前所标,今略举也。 下之二句,列能变名。 乘前举数,次列名也。 谓有难言︰虽我、法相皆依识变,而未了达能变一多,故答三种。 「此」者,即识之所变也。 彼我、法相,依识所变。 此识所变之能变有三种,三法转相依也[175]。 一、谓异熟识[176]:即第八识。 名有多义︰一、变异而熟:要因自种[177]变异之时,果方熟故。 此义通余种生果时。 皆变异故。 二、异时而熟:与因异时,果方熟故。 今者大乘约造之时,非约种体。 许同世故。 三、异类而熟:与因异性。 果酬因故[178]。 然初二解,无别论文,今依论文[179],但取后解。 若异属因,即异之熟。 若异属果,异即是熟。 异熟即识,熟属现行。 异熟之识,熟属种子。 故余能变,不得此名。 二、谓思量识:即第七识。 「思」谓思虑,「量」谓量度。 思量第八,度为我故。 又恒审思量,余识无故。 余之二识,不名思量。 至下[180]当悉。 思量即识,准前释[181]也。 三、了别境识:即余六识。 《二十论[182]》说︰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了」,是识之通名也。 了别别境及粗显境,唯前六故。 对此六尘,说六识故。 然滥第七,应言此六了别粗[183]境,名了别[184]境识。 以了别相粗,简于七、八故。 了别境,即识,亦同前[185]解。 此依胜义胜义[186],心言俱绝;依第二、第三胜义[187],不可言一多,真故相无别;依世间中可言八别[188]。 今以类同,故有三种。 颂中「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189]。 二、决定义:离增减数。 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 一类菩萨,一说识唯一[190];诸小乘等,执心、意、识义一文异;又复彼执,识唯有六;则是减数。 《楞伽经[191]》说: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 说有九识,即是增数。 显依他识,略有三种,广唯有八。 离于增减,故说「唯」言。 《楞伽经》中,兼说识性,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 非是依他识体有九,亦非体、类别有九识。 小乘根浅,不知心、意、识三种体别。 又未除所知障,不了依他[192],故唯说六。 然依根、境别体、相故,说十二处、十八界等,非唯六识。 经部虽立有细意识,即是第六别位起故。 如《枢要》说[193]。 「及」亦二义︰一、合集义:六识合名了境识故,如后卷[194]说。 二、相违义:即相违释[195]。 显三能变体各别故。 即一「及」字,贯通上下。 谓应言:异熟,及思量,及了别[196]境识。 若不尔者,即有滥于余释之过。 所以者何? 但言「异熟」、「思量」、「了别境识」,不言及思量等者,一、滥持业:恐言异熟,即是思量、了别境故。 二、滥依士:不言「及」者,恐言异熟之思量了别境故。 三、滥有财:不言及者,恐言以彼异熟为[197]思量、了别境故。 四、滥邻近:不言「及」者,恐言异熟俱时思量、了别境故。 今显异彼,故说「及」言。 显三能变体各异故。 既尔,何故颂中不言异熟及思量等,而颂乃言及「了别境识」? 显得二义故。 若于[198]「异熟」下,方置「及」言,唯得相违,不得合集。 今合六识总名了境,故于「思量」下,方置「及」字。 下一「识」字,通三能变。 欲显文略而义广故。 此三能变初之一名,唯未转位。 后之二号,亦通净名。 何故尔耶? 下[199]自当悉。 又诸识皆通异熟等名,何故第八独得名也? 皆如下[200]辨。 恐厌繁文,故不先述。 此举本颂[201],答难标宗。 【疏翼】此第一、举本颂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为引起此句颂云︰识为能变,相有差别,今尚未知。 为显差别,故说颂曰︰此能变唯三。 又云︰若依于彼,假立为我及假立为法,即此亦由因事及果事故,而有差别。 此中因能变者,谓于阿赖耶识中所增长异熟及等流习气。 果能变者,谓由先业所感圆满时,由异熟习气得生故,引生起余众同分中阿赖耶识;及由等流习气得生故,从阿赖耶识生起转识及染污意。 此中由善、不善转识,于阿赖耶识中生起异熟习气及等流习气,由无记转识及染污意,生起等流习气。 所说能变三种,今尚未知。 为显彼差别,故说颂曰︰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如是三种能变者,所谓「异熟」、所谓「思量」,及所谓「了别境识」。 此中由善、不善业习气异熟增上力故,随能引生所感果体,如是名为异熟。 染污意者,谓恒审思量为我性故,名为思量。 识等六识别别显现色等境界故,名为能了别境。 【论文】一? 一九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 【疏翼】上答难标宗已举六句颂﹝第一颂全,第二颂之半﹞。 下长行释颂。 亦分二段释︰即答难标宗与辨相出体。 初三句答难标宗中,亦分三句释。 别释初句中分二︰一、首答外征,二、训释我法。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次、长行中,依颂正答。 二段,如颂。 何故本颂先首答难标论宗者,如《枢要》说[202]。 然释本颂上三句中,文意有二︰初、略释颂答外所征,次「云何应知实无外境」下,广破外执,显前颂义。 初、略解中有二判文︰第一、合作二文科[203]︰初、别解三句,后「愚夫所计实我实法」下,总结三句。 别解三句中:初、别解第一句,「彼二俱有种种相转」下,别解第二句,「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下,别解第三句。 第二、总作三文科,别解三句故[204]。 「若由假说」下,乃至「亦胜义有」,皆解第三句。 略释本颂答外征也。 此释初句,别释其四[205]字[206]。 如论易解,故[207]不能别举。 双举世间及诸圣教皆说有我及有法者,但由假立,非实有性。 「性」者,体也。 【论文】一? 二○我,谓主宰;法,谓轨持。 【疏翼】释第一颂初句中,第二训释我法。 【述记? 卷二】仍未了知我、法二义? 「我」如主宰者,如国之主,有自在故;及如辅宰,能割断故。 有自在力及割断力,义同我故。 或「主」是我体,「宰」是我所;或「主」如我体,「宰」如我用[208]。 「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209];「持」谓任[210]持,不舍自相[211]。 一、体有无对[212],二、自性差别对[213],三、有为无为对[214],四、先陈后说对[215]。 前唯有体,后亦通无[216]。 《瑜伽论》五十二云:意不坏、法现前,无亦名法[217]。 今者相分必有,似无名无。 前[218]是共相,后[219]是自相;前唯有为,后通无为;前唱者,名「持」,后唱者,名「轨」。 合有四对,名为「轨持」[220]。 【疏翼】以上长行释第一句终。 【论文】一? 二一彼二,俱有种种相转。 【疏翼】释第一颂第二句。 于中分二︰一、释前四字,二、释第五字。 初中分二︰一、总标,二、别列。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释第二句颂。 然彼我法二种,俱有种种差别,若名,若义,诸相转也。 「相」,谓相状。 言「种种」者,显非一义。 【论文】一? 二二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 【疏翼】释第一颂第二句前四字﹝有种种相﹞中,第二别列我法种种相。 于中分二︰一、别列我,二、别列法。 初中又二︰初、世间,次、圣教。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世间「我种种相」。 谓我亦名有情、意生[221]、摩纳缚迦[222]、养育者[223]、数取趣、命者、生者。 此中但举三种,「等」后所说[224]意生等五[225],合有八[226]种。 若依《大般若》[227]说,合有十三[228]︰士夫、作者、受者、知者、见者等。 若依世亲《金刚般若论》[229],但有四种[230]约三世总别故。 此即第一,世间说有我种种相。 言「有情」者,谓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231],更无余故[232]。 显有法性,更无余物。 「情」是性义[233]。 「或复于彼有爱着故」。 「爱」是情义。 能生爱故,名为有情[234]。 乃至[235]言「生者」者,谓具出现、起等诸法。 故名生者[236]。 此依《瑜伽》[237]释。 若依世间释,「情」谓情识,我有情识,名为「有情」。 色、心相续,名之为「命」,「者」是主义,我有此命,故名「命者」。 准论[238]释者,「命」谓第八现行,「者」谓假者,总「者」有别「命」,名为「命者」。 今取世间解,或有情即是第八现行。 寿体,即是第八种子,有寿和合,故名「命者」。 或命,通是六识名「命」。 有此「命者」,名为「命者」。 今取世间,不取正义。 萨婆多[239]等所说各异,宜应叙之[240]。 愚者不了,谓实有情,及实命者。 释此名等,如《瑜伽论》八十三卷,及《枢要》说。 【论文】一? 二三预流、一来等。 【疏翼】别列我中,次别列圣教我种种相。 【述记? 卷二】圣教我种种相:预流、一来、不还、无学[241]、二十七贤[242]、十三住圣[243]、三乘、十地,皆圣教中我种种相。 此举二果,等余贤圣。 前预流向,亦此所摄。 不别简别向及果故。 「预」者,言入;「流」谓流类;入圣之类,故名「预流」。 旧云「流」[244]谓生死[245]。 此逆生死,说名「逆流」,义乃非也。 一于人天往来便得极[246]果,名为「一来」。 决定已断见所断惑,或修至五品,立预流果。 决定已断三界见惑,修道六品,或七、八品,立一来果。 二向不定。 如《瑜伽》第二十六、《对法》十三、《显扬》第三等,广说其相[247]。 此即圣教我种种相。 世间、圣教,俱有我相。 此二虽殊,而皆是我种种相也[248]。 【疏翼】以上第二别列我法种种相中,第一别列我种种相讫。 【论文】一? 二四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 【疏翼】第二别列我法种种相中,第二别列法种种相。 于中分二︰初、世间,次、圣教。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此即世间法种种相。 如有外道吠世史迦[249]立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 或立十句,如下当知[250]。 实者,诸法体实,德业所依,名之为实。 德业不依有性等故。 德者,道德。 业是作用,动作义也。 复[251]有数论[252]者,立二十五谛。 「我」是前门[253],法中但有二十四谛[254]。 此举吠世前三句义等,余三句及诸师法[255],至下当知。 【论文】一? 二五蕴、处、界等。 【疏翼】第二别列法种种相中,第二圣教法种种相。 【述记? 卷二】即诸圣教法种种相。 崇聚、生、因,是蕴、处、界义。 「等」者,等取缘起、根、谛、并处非处。 余三善巧[256],或四善巧[257],及别别法。 若依《中边》[258]、《菩萨藏经》第十七卷[259],有十善巧。 颂曰︰蕴、界、处[260]、缘起,处非处、根、世,谛、乘、有无为,是名十善巧。 皆圣教中,法种种相。 此蕴等相,如《对法》第一疏解[261]。 此上显示,世间、圣教皆说我、法有种种相。 若依他起[262]、遍计所执[263],虽有、非有二性相别,今于此中,总名我、法,以假说故。 【疏翼】以上释第二句颂前四字「有种种相」讫。 【论文】一? 二六「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疏翼】今释第五「转」字。 【述记? 卷二】释第二句我、法二种诸相「转」言。 言「随缘」者,随诸世间种种分别横计等缘;随诸圣教施设安立证得等缘;即施设为世间、圣教我法别相。 「异」者,别也。 言「施设」者,安立异名,即假说义。 此意显示随诸世间横计种种我法等缘,施设我法;随诸圣教证得种种无为等缘,即施设为圣教我法。 「转」者,起义,随彼彼缘起,彼种种我、法相故。 问︰世说我法,率己妄计,圣说我法,有何益用? 答︰由四缘故。 一、言说易故,二、顺世间故,三者、能除无我怖故,四、有自他染净、信解、事业等故[264]。 如《瑜伽》第六、《显扬》第十说[265]。 此上即解颂上二句。 将第三句「寄问征起」[266]。 --------------------------------------------------------------------------------[1] 余本有「中」字,《金藏》无。 [2] 《金藏》有「言三意者」四字,余本无。 [3] 同安慧一系,谓德慧、净月。 [4] 同火辨一系,谓亲胜、难陀。 [5] 同护法一系,谓胜友、胜子、智月。 [6] 即利益有情,令法久住二意。 [7] 「上」字,《演秘》、《义蕴》作四解,一解疑为「者」字之误。 [8] 第七于格中简为依之义。 [9] 「无别体也」,即无别体为空也。 [10] 「舜若」,梵文为「wunya」。 [11] 「舜若多」,梵文为「wunyata」。 [12] 《金藏》作「理」,余本作「性」,。 [13] 《金藏》作「得」,余作「悟」。 [14] 「沉」字,金陵本作「没」,余作「沉」。 [15] 见《成唯识论》第九卷说十重障。 [16] 《佛地经论》云:烦恼障者,谓执实我萨迦耶见以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十烦恼欲界迷四谛见道所断有四十;上二界除瞋,各有三十六;道所断欲界除邪见、见取、戒禁取,及疑四烦恼,有六;上二界因亦除瞋,各有五,共十六数。 与见道所断共一百二十八数﹞,及随烦恼。 若所发业,若所得果,皆摄在中。 皆以烦恼为根本故。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 并所得果,皆摄在中。 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17]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四〈二执章〉以十义门分别二执中:第一「出体门」云︰若唯言生法我见,唯以别境中慧、根本烦恼中萨迦耶见以为体性。 第三「三性分别门」引本论第六云︰若欲界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若是俱生发恶业者,亦不善摄,损自他故﹝瞋唯不善即损自他,上二界无﹞。 余﹝有覆﹞无记摄,细不障善,非极损恼自他处故。 当知俱生身边二见唯﹝有覆﹞无记摄,不发恶行。 虽数现行,不障善故。 即三界俱生,唯有覆无记。 上界分别我见亦尔。 欲界分别,唯不善性,损自他故。 [18] 智周《演秘》云︰举初障理,难后重障不得兼余。 [19] 灵泰《抄》牒文、《金藏》作「性」,余本误作「断」。 [20] 智周《演秘》云︰举后断重,贪等亦除,难前障理,不唯我、法。 [21] 「此」,指「由我、法执」等四句论文。 [22] 本论《述记》卷五十三除「我见若无烦恼随断」外,说余二解云︰或虽所生之惑先除,我见未灭。 究竟尽位,由我见断,余方断尽。 此依九品,品虽别断,断八品等时不断我见,烦恼先断说。 以我见无品数,全离欲方断故。 又解︰既所生惑有多品数,能生之见,定然亦有九品。 即随离九品欲,我见渐断故,根本断时,余亦随断。 道邑《义蕴》云︰第四地中观法无我,永伏我见,更不现行;第五地断害伴;六地断羸劣;七、八、九地断微细随眠。 此即断根本时枝叶犹在,故知但约见无学道,非余位也。 《枢要》卷上云︰虽有漏心皆有法执,菩萨执生,有三时断,末障随本。 第六识执,有三位断︰一、俱时,二、邻近引生,三、势力疏远。 俱起者,四地执俱断;邻近引生者,名害伴;疏远势生者,名羸劣等。 故障与执,断有前后。 《唯识别抄》卷四云︰萨迦耶见既为根本能生诸惑﹝我见不包括我所,故说萨迦耶见﹞,何故见道我执断已,余惑犹在? 见道我﹝执﹞见断时,余分别惑亦即随断;修﹝所断﹞我﹝见﹞未断,惑未已。 然二道所断,本末不同。 若见断者,由断我见,末惑随亡;若修断者,先末、后本,随于何时,九品之中先断前八迷事烦恼,第九品时方断我见,以难断故。 [23] 如本论卷九云︰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任运起者,修所断摄。 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断。 永断二种,唯圣道能。 伏二现行,通有漏道。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24] 「不须别说」,《金藏》作「分别说」。 [25] 「以」字,《金藏》作「二」。 [26] 「障惑」,《金藏》作「惑障」。 [27] 应言:通取虚妄心、心所有法。 [28] 「熟」,金陵本、《秘蕴》误作「热」。 [29] 见《对法》卷二。 [30] 《对法》卷二原文为:当知烦恼断故,建立择灭。 二受断故,建立不动及受想灭。 烦恼断者,谓除此品粗重所得转依。 受断者,谓除此﹝二受﹞能治定障所得转依。 是故得第二静虑时虽证苦灭,而不建立无为。 以变异受未尽断故。 [31] 指下文断二障得二果。 [32] 「是」字,《金藏》有,余无。 [33] 《瑜伽》论五十九卷原文:又未离欲者,诸烦恼所有粗重,随缚自身,亦能为彼身生因。 由是因缘,当知一切烦恼皆结生相续。 又将受生时,于自体上贪爱现行。 于男,于女,若爱,若恚,亦互现行。 又疑现行,彼作是思︰此男此女今为与我共行事不? 又于内、外,我、我所见及我慢等,皆亦现行。 由此因缘,当知一切烦恼皆得结生相续。 [34] 「昵」字,《金藏》作「呕」。 [35] 《大正藏》小注云「去声呼之」。 「呼」,金陵本误作「吽」。 [36] 「喃」字,《金藏》作「喃」,下一同。 原有小注云「奴缄反」,《金藏》作反,余误作「变」。 「波利昵缚喃」,梵文为「pari nirvana」;藏文为「mya van las das pa/」。 [37] 《佛地经论》卷五云:虽有有为无漏功德,而无有漏身心在故,证无余依大涅槃界。 「依」,谓三界有漏身心。 若诸菩萨断二障尽,得佛果时,即得说名证无余依大涅槃界。 是故二乘先入有余依涅槃界,后入无余依涅槃界。 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槃界。 一切有漏身心尽故,名无余依。 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余依。 悲智无断所证得故,亦名无住大涅槃界。 涅槃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 由无漏慧简择谛理,断诸杂染,而证得故,亦名「择灭」。 如是择灭,于真如上假施设有,无别实物。 至究竟位,说名「涅槃」。 无所趣故,无臭秽故,离编织故,离稠林故,名为涅槃。 [38] 指本论卷十。 [39] 在四转依义中第四「所转得」说四种涅槃,于《佛地经论》所说三种外,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解云︰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 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在缠名「如来藏」﹞,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40] 「处」字,《金藏》作「在」。 [41] 此指初静虑乃至有顶的四禅八定。 [42] 「之理」,《金藏》误作「真如」。 [43] 《瑜伽》卷十一说无色定非为「乐住」云︰或复名为「彼分涅槃﹝藏文作「dei yan lag gi mya van las das pa/」﹞」,亦得说为「差别涅槃﹝藏文作「rnam gravs kyi myavan las das pa/」﹞」。 由诸烦恼一分断﹝指现行非种子﹞故,非决定﹝此后还生﹞故,名「彼分涅槃」。 非究竟涅槃﹝是有为﹞故,名「差别涅槃」。 [44] 此意能伏灭烦恼现行,故云「虽理名真」。 [45] 此意二乘虽得择灭、非择灭二种涅槃,但非证无住涅槃。 [46] 以烦恼择灭,非永断烦恼种子。 [47] 「证如」,《金藏》作「如理」。 [48] 「号」字,《金藏》作「名」。 [49] 「菩提」,梵文为「buddhi」。 [50] 「末迦」,梵文为「marga」。 [51] 「名所知障」四字,《金藏》有,余无。 [52] 即本论卷十所论四种转依。 [53] 《金藏》作「提」,余本误作「萨」。 [54] 本论卷十云: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 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 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55] 《摄论》卷二:何处能入? 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56] 灵泰《抄》云︰此等以上《疏》文,以是三藏师释,言「前文本解」。 次下文解为「于二空有迷谬者,即是未入法时」,乃至「此即第四究竟位也」,此以上《疏》文,即是《疏》主解也。 [57] 「六」字,余本作「诸」,《金藏》作「六解」。 [58] 《枢要》卷上:今总结类上解文者,二段科有二︰一、因果三转依,二、凡圣断得。 三段科有二︰一、悟断得,二、遣断证。 四段科有二︰一、胜解行等四位,二、六转依中但成四位,四位摄六故。 五段科亦二︰一、五忍,二、七地分五故。 如是合成八义科段。 [59] 即指论主造论第二所为。 [60] 我、法二空,亦即能取、所取二空。 [61] 「伐蹉氏」,梵文为「vatsiputriya」。 [62] 《宗轮论述记》卷中云︰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者,此师说有种子。 唯一种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故说言「转」。 《宗轮论》末云︰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执有胜义补特伽罗。 [63] 「且外道中,别计我者化地部等也」七十八字,《金藏》有,余无。 [64] 「此」字,余本作「诸」,唯《金藏》作「此」。 [65] 即指依他、圆成。 [66] 即不起所取执及能取执。 [67] 「不了」二字,《金藏》有。 [68] 「执」字,《金藏》有,余本无。 [69] 即能取、所取。 [70] 即第一所为「生解断障」。 [71] 「有殊」,《金藏》作「即殊」。 [72] 如《枢要》卷上︰又为开示谬执我、法等中,为外道开,为内道示;为小乘开,为乘大示;为边主开,为中主示;为初机开,为熟机示。 此上依人。 又开唯识,示我、法﹝空﹞。 此上总解「开示」二字。 下有十释︰一、除邪显正﹝对外道说﹞:。 二、断谬明真﹝对小乘言﹞:。 三、去虚妄留真实:谬执我法,不了虚妄唯识;迷唯识者,不了真实唯识。 令达二空,去妄留真。 四、识世俗知胜义:谬执我法,不了世俗唯识;依依他起,起二执故。 迷唯识者,不了胜义唯识,令达二空,断谬明真。 五、见境观心:谬执我法,不了境唯识;迷唯识者,不了心唯识。 令达﹝所取能取﹞二空,见境观心。 六、除空说有﹝除增益损减﹞。 七、灭愚起智:谬执我法,愚痴增;迷唯识者,少正智。 令达二空,灭愚起智。 留惑润生,得种智故。 八、舍劣得胜﹝舍生死,得二转依﹞:。 九、遣断烦恼证圆成实:。 十、粗重道心﹝迷唯识谬,执为粗重﹞。 [73] 此指其中第二种谬唯识者。 [74] 此指第一种谬唯识者。 [75] 「二十」,余本作「诸部」,《金藏》作「二十」。 [76] 「心」,即依他起法。 [77] 如理《义演》云︰中道大乘心外无境故。 若望清辨自宗,即违自宗失,以有境故。 此二计与论主作比量相违难! [78] 「论」字,《金藏》有,余无。 [79] 《掌珍论》卷上云︰若正觉知胜义谛理有为无为无颠倒性,尔时如世有智画师,不执彼有真实自性。 非如前说有为无为境界差别邪见罗网以自缠裹,如蚕处茧。 彼非有故,无分别慧趣入行成。 [80] 《摄论》卷二。 [81] 「心」字,《金藏》有,余无。 [82] 《摄论》卷二引颂文:若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 《顺正理论》卷十一亦引此颂并云︰故唯有识随位而流,说有多种心、心所别。 [83] 此解「远行」及「独行」,依无性释说。 [84] 《摄论》卷二云︰又于一切所依﹝指眼等五根﹞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 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 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 又如经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 [85] 《摄论》卷二又云︰又如所说十二处中,说六识身皆名意处。 [86] 见《瑜伽》卷七十七。 [87] 如《瑜伽》卷七十七云︰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 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 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 [88] 《瑜伽》卷七十七云︰譬如大暴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 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 然此暴流自类恒流,无断无尽。 [89] 「此」字,即指一意识师。 [90] 道邑《义蕴》谓此指圆测所说。 太贤《要集》卷一云︰测云︰但说六识为一意识。 不说七八亦无别体。 [91]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二云︰彼﹝觉天﹞作是说︰诸有为法有二自性︰一者、大种,二者、谓心。 离大种外,无所造色;离心,无所。 诸色,皆是大种差别;无色,皆是心之差别。 [92] 道邑《义蕴》云︰「既言和合,是不实。 余准皆假。」传为妙音等计。 本论《述记》卷四十云︰如《俱舍》﹝卷十﹞解触支中,叙经部计,《婆沙》﹝卷二十三﹞等叙妙音等计。 [93] 「又」字,《金藏》作「及」。 [94] 如《瑜伽》卷五十六解。 [95] 如《无垢称经》等说。 [96] 即执境非无,执心非有。 [97] 即执心非多,执所非异。 [98] 「顺世外道」,梵文为「lokayatika」。 [99] 「总」等八字,《金藏》即在此处,余本在上文「邪见一说都无心境」下。 [100] 《枢要》卷上︰第三﹝所为﹞为破邪执造论之中,又解︰各有小乘大乘师执。 第一、清辨依世俗谛:心外有境,二俱非无。 第二、小乘中一说部:执一切法唯有假名,都无心境,外道空见,亦复如是。 第三、执心意识义一文异:《摄大乘》﹝卷一﹞说心、意、识体一者﹝原作「义一文异」﹞是。 第四、上古大乘,亦有依《庄严论》﹝卷五说「不离心光别有贪等、信等染净法故」﹞,执诸心所离心无体:如下﹝本论卷四﹞心所问答中辨。 故四各通大小二执。 由此,总应九句分别︰第一解云︰第一、第二、小乘大乘执境执心非空非有;第三、第四、大乘小乘执心执所非多非异。 第二解云︰第一第二、大乘小乘;第三第四、小乘大乘。 第三解云︰第一第二、大乘小乘;第三第四、大乘小乘。 第四解云︰第一第二、小乘大乘;第三第四、小乘大乘。 第五解云︰第一第二、大乘大乘,第三第四、小乘小乘。 第六解云︰第一第二、小乘小乘。 第三第四、大乘大乘。 第七解云︰四俱大乘。 第八解云︰四俱小乘。 第九解云︰四中一一皆有大乘小乘。 并各如次:应云执境、执心非空、非有,执心执所非多非异。 [101] 「小乘」二字,《金藏》无。 [102] 遍计所执,义境本无,虚妄分别执有,离执心则所执何依? [103] 即执能取、所取。 [104] 唯识即依他起性。 [105] 「僧佉」,梵文为「sajkhya」。 [106] 「吠世」,梵文为「vaiwesika」。 [107] 「犊子」,梵文为「vatsi puttriya」。 [108] 「法藏部」,梵文为「dharmaguptaka」。 [109] 「化地部」,梵文为「mahi wasaka」。 [110] 「缘俱有法」,谓如根等。 [111] 「法救」,梵文为「dharmatrata」。 [112] 即《述记》卷第一末后半。 [113] 「及」字,《金藏》无。 [114] 即《述记》卷第二本初。 [115] 见《述记》卷第七后半。 [116] 即卷第二。 [117] 「有」字,《金藏》作「即」。 [118] 「如其境实」即圆成、依他。 [119] 即第三「所为造论」。 [120] 「宗」字,余本作「文」,《金藏》作「宗」。 [121] 即第二科大文。 [122] 「其」字,《大正藏》作「且」。 [123] 「有别实境」,谓有实所取。 [124] 「执离彼境,有别实心」,即执有实能取。 [125] 见元魏菩提流支译《唯识论》卷首颂。 [126] 此颂真谛及玄奘两译有文意同,唯玄奘译作长行。 [127] 「识相」,即依他起相。 [128] 此谓虚妄分别的依他起。 [129] 圆成实为真。 [130] 指《密严经》。 [131] 「说」字,《金藏》作「俗」。 [132] 「判」字,余本作「科」,今依《金藏》改。 [133] 最胜子等《瑜伽师地论释》云︰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 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境瑜伽者,谓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名「瑜伽」。 行瑜伽者,谓一切行更相顺故、称正理故、顺正教故、趣正果故,说名「瑜伽」。 果瑜伽者,谓一切果更相顺故、合正理故、顺正教故、称正因故,说名「瑜伽」。 《摄论》有十分,前二是境,中六是行,后二是果。 参看彼论〈总标纲要分〉可知。 [134] 「初分」内容为,彰论旨、辨识相。 [135] 即第三判。 [136] 《枢要》卷上文本解。 第一解、约未发趣位正因果相,及已发趣位正因果相科分;第二解、唯约正因相及还果相科分;第三解、约境、行、果科分,境中又分二谛,同此上第三三科判;第四解、约略广中科分三十颂;第五解云︰或总分四︰初、一颂半,总标纲要分;第二、十四颂半,广陈能变分;第三、九颂,结释外难分;后之五颂,依修获益分。 先未有说,故总标宗;不知识性如何,故次陈能变;虽成所立,外问须除,故结释外难;既知是已,闻思何利? 故次明依修获益。 由此成四,不增不减。 或总分五︰一、略标宗,二、陈识性,三、彰变义,四、释外征,五、修成果。 宗义为主,故最初陈。 虽有识言,未知识性,故次于前随宗陈辨。 虽知其体,未明变义,故次识体而说变义。 妨难未遣,故随变义次释外难。 述义周圆,随释难已,故须入位。 故分成五。 其第三彰变义,于前分为四科中第三结释外难中离出,义意可知也。 [137] 「无心外境」,无遍计所执义境。 [138] 九过:即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不极成。 [139] 「或」字,余本有,《金藏》无。 「摄」字,《金藏》有,余本无。 [140] 「拥」字,如理《义演》作「壅」。 [141] 「四百九十八」,《述记》原作「第五百卷」,误。 [142] 「等」字,取出世间。 [143] 此段文,依第一句「是世间故,名世间」,可类推「造世间故,名世间」,乃至「属世间故,名世间」。 [144] 广如彼说者,《大般若经》卷四百九十八。 此段文如次随应说:出世者,谓此六种波罗蜜多。 是出世间,故名出世;拔出世间,故名出世;由世间出,故名出世;为世间出,故名出世;从世间出,故名出世;世间之出,故名出世;依世间出,故名出世。 [145] 《枢要》卷上:《瑜伽》释言︰总问此论所明宗要。 问者先闻诸经所说一切唯心﹝原释作「瑜伽师地」,今以「一切唯心」代之﹞其义未了,故为此问。 或作论者先总受请论之宗要﹝原释作「论体五分」,今以「论之宗要」代之﹞尽在心中。 欲为学徒分别解说,自假兴问为起说因,故为此问﹝原释作「故问云何瑜伽师地」﹞。 若不尔者,无容欻问﹝原释有「此地云何」四字﹞。 又发问者、略有五种︰一、不解故问,二、疑惑故问,三、试验故问,四、轻触故问,五、为欲利乐有情故问。 今为﹝原释作「是」﹞第五专为利乐诸有情﹝类﹞,故作此论也﹝原释作「造斯论故」﹞。 已达,非初二;自问,故非次二;故依第五以发论端。 [146] 「余如枢要」四字,为文后双行夹注。 发布时间:2025-07-13 08:28:37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