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三) 内容: 黄念祖大德开示(三)《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 《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 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 这两句话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 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 “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悟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 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 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 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宝。 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 但念佛还不仅是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念佛也是慧学。 念佛时“都摄六根”,不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 念佛虽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视。 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嗔痴”。 “察过”,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 “去习”去掉不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旧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 “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嗔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 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 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 一切善行,一切功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续。 ◎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 “十念”到底是怎么样的念? 对于这个问题,引证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是最恰当的了。 大师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没有人可以求救,碰见强盗了,他拿着枪、拿着刀,要来杀你。 这人赶紧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见眼前有条河挡路,必须过河。 但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 渡河的时候,我穿着衣服渡,游泳不方便;脱衣服,哎呀,又恐怕来不及了,他追上来怎么办呢? 此人这时心里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脱衣服还是不脱衣服? 没有别的考虑。 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元钱的帐,人家还没还我呢,我怎么找他还帐? ” 不会想了,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个念头——渡河,没有其它念头了。 如果念佛的时候,和这个人一样,心中只有一句佛号,没有任何其它杂念,就对了,就是“至心”。 ◎“一心”,在这里指的是纯一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被他心所转换,不会被别的心,什么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淫欲心,侵占夺走你的信念。 《教行信证》说:“信心即是一心。 ” 因为信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实清净纯一的信心。 “一心念我”。 《止观》说:“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 ” 一心念佛,就是念时心中专一,只有这句佛号。 念时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没有任何其它念头,就是“心不余缘”,这样念就是一心念。 所以愿文(四十八愿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 ” 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 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亦在万缘之中。 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 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 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 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们的念是否“一”? 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 ◎有很多人注重表面,总觉得我这回参加一个地方的法会,人非常多,非常盛,这个师父非常有名气,很热闹,天天见着什么,这个锣鼓喧天哪,香烟缭绕啊……这与真修没关系! 你要真正用功去修啊,你就要时时清净,你这个时候,十方诸佛来护念哪! 所以我们所贵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追求城市里的佛法的这个热闹啊! 自古以来,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是不一样的,一个就是要广泛地结缘哪,是热闹啊;一个就是清净,是真修啊。 所以,这两个不可兼得啊,不可得兼哪! 大家要知道,你要去忙乱之后,那有种种麻烦哪! 正果法师他有一句话,他说:“你要认识一个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挂了一根绳。 这挂了一根绳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揪一下。 ” 你也不知道,他不需要告诉你,因为有了绳,他可以随便揪你一下。 你挂得太多了,这根绳来揪你一下,那根来揪一下,老有人来揪你,你就麻烦了。 ◎(虚云老)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 ” 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 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 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 ……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 ” 《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 “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 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 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 为什么你能念佛? 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 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 应该是无所畏惧,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以就没有魔障。 这—点大家要坚决相信。 ◎这老实念,就是这样子: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一句跟一句念哪! 我常说,你能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哪! 有的说见佛见光,那都不能拿我一句清清净净的念去跟他作交易去换哪! 这个要坚持的啊! ◎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兼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 要有定课,要坚持,要雷打不动。 定课不妨少,但是不许中断。 ……定课可以少一点,比方十分钟,但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 例如排队、坐车、采购、听无聊的发言等等这些事,占去你多少时间? 这些时间本来很烦人,可是利用来念佛念咒多好,这是废时利用。 我最提倡废时利用,废时利用的天地非常广阔,而且减少烦恼,你不着急了,什么事你也就安稳了。 别人占去我的时间,很着急,很不耐烦,现在反正我念着佛呢,我这儿有正用。 所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常常都能提起这一句,这是根本的修持。 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号,这是散念,同样是根本的修持。 有的时候碰到为难的事,碰到紧张的事,这个时候你越要念。 ◎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饮用。 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 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 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 ◎一向专念,到底念多久呢? 就是尽形寿乃至于十念。 最多你就是一辈子,是老实念。 这样的人很多呀……尽形寿,一生老这么念。 ……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了十句,都可以。 那么这一向专念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从开始起到最后这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在专念。 ◎有人念到后来,觉得我念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你看搞气功的,又是这个本领那个本领,他就搞别的去了,见异思迁,那以前念得再多,也不叫一向专念,最后他不念了。 还有啊,或者有人在最后的时候,病痛啊,或者什么什么啊,意志不坚呀,留恋这个家、子女,念不成啦,这都不叫一向专念。 所以,只要真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决定往生。 ◎什么叫做勇啊? 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 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作勇,确实,这真是大勇。 自己是什么? 所胜过的对象是什么? 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 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是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容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 ◎有的人误认世智辩聪是智慧,这恰恰相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碍。 一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这是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 世智辩聪就同神经病患者等人并坐在一条板凳上,这不是优点,是缺点。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 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 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 ”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 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 ” “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 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 ” 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 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 ” 焉有心肠与人喋喋! 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 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 ◎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 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种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 为什么这么做? 就因为你是众生知见而不是佛知见。 所以昨天我还跟别人讲:“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在《法华经》上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马上放弃自己的众生知见,变成佛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坚守重戒勿少犯”。 首先是这戒里头的重戒,先要护持住不可违犯。 在犯戒之中最厉害的是谤法,例如说整个佛法是假的,这种谤法我们不会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谤法呀! 你跟随别人的话说某个经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识,有人诽谤,你随声附和说他缺德,这都是属于谤法呀。 故意说得过度了也不好,夸张不如实是增益谤,存心说得不够是减损谤。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 ” 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 ”这两句对于您很合适。 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难能”,所以“可贵”。 烦恼乃多生习气,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几次,便能永断,只有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改正。 发了脾气,马上知道不对,便到佛前忏悔,这就是进步。 脾气发得小了一点,短了一点,都是很大的进步。 烦恼很多,一样往生,故云“带业往生”或“带惑往生”,这便是阿弥陀佛极大的慈悲,也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 您能闻能信,能修此法,实是最大的幸福,《无量寿经》说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 世间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万不要被这些假象耽误了您的根本大事。 ◎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了这个法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松地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 你这又是错误! 这里所谓易行者,是和其它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佛来接引的条件,达到往生的目的,这样,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当了。 要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哪,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哪,你对于这娑婆无所留恋哪。 如果你很留恋这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啊。 所以这一切合在一起的话,就是我们要好好地有信有愿,而且很好地念经念佛。 真正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要真正有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努力。 所以,这个“易”是比较来说的,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啊!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拚此身作呆汉。 ” 我们能得人身,能闻佛法,能信净土法门,实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 我们既然多劫修行,为什么现在仍堕轮回,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 就因为多劫的生死根本极难拔除,所以我们今生要奋发大志,决定在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来生死根本。 这是冲天的大志,是多劫以来空前的壮举,是真要自觉觉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就像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你(业力)死我(真心)活的战斗,要用真刀真枪,不再是表演戏台上的花拳绣腿。 所以要拚这一生当个呆汉,不做卖弄聪明的人,他们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机取巧,看风使舵,结交权贵,盗名欺世,不惜用尽种种机关,到头来受害者只是自己。 真实欲同众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这些行径,任凭举世之人都说自己是个呆汉而无悔。 ◎我们修行就是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 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太熟悉了。 这个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赚点钱,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谁教给他,很自然的,一百万就想变为一千万,他是自自然然的,这个方面他就是很熟。 嗔、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 可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慈悲喜舍、自觉觉他、求菩提、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这一切一切我们都很生,这句佛号更是生。 所以我们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 我们可以两处一齐下手,佛号不是生吗? 多念啊! 贪嗔痴我们不是熟吗? 叫它淡啊! 两处一齐下手,效果就快了。 只从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 两个轮子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以骑了。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 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是偶然的,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 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 天人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人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人身难得? 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人身不如人身。 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 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 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一念因循,轮回无尽。 呜呼苦哉! ” 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 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 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 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 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 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 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 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蹉跎,错过今生。 “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 ” 愿共勉之。 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4-03 14:35:28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