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十八物 内容: 一、杨枝即齿木,为清除口内臭气之用的木片。 《华严经》概括“嚼杨枝具十德”:一销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 从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开始,则改译杨枝作“齿木”。 莫高窟壁画有十多个洞窟中都有“杨枝揩齿图”,是当日修行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二、澡豆又称豆屑。 是指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之豆粉。 依《十诵律》卷三十八所记载,澡豆是由大豆、小豆、摩沙豆、碗豆、迦提婆罗草、梨频陀子等磨粉而成。 三、三衣指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 安陀会,译为中著衣,汉文名为五衣,五条制成,是平时起卧所著的;郁多罗僧,译为上衣,汉名七衣,七条制成,是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僧伽黎,译为众聚时衣,又称为大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是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四、瓶净瓶,梵语军迟。 此云瓶。 随身用以净手。 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五、钵又称应器,盛食物的用具。 《发轸钞》云:应法之器也。 谓体、色、量,三者皆须与法相应。 体有二,泥及铁也。 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鸽色。 量者,大受三斗,小受一斗半,故名应器。 六、坐具坐卧时敷陈于地上或床上的布。 译作随坐衣、坐卧具、坐具。 《四分律·十九》曰:“为三缘制之: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床席卧具。 七、锡杖头部挂镮的杖,步行时,镮振动出声,以警路上的虫类,或行乞时唤起人家的注意。 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 “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 佛言:‘应作锡杖。 ’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 ’摇动作声而为警觉。 ……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 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八、香炉炷香招请诸佛的器具。 九、漉水囊又称滤水罗、漉囊或漉袋,指用于滤过水中之虫的布囊。 《行事钞》曰:“漉水袋法,物虽轻小所为极大。 ”十、手巾拭手的布,也包括拭面巾、拭身巾、拭脚巾等。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说明手巾的用处:当用手巾有五事。 一者当拭上下头;二者当用一头拭手,以一头拭面止;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腻污当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体,若澡浴各当自有巾。 十一、刀子即戒刀。 供截衣、剃发、截爪之用的刃物。 《根本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苾刍欲裁三衣,便以手裂,衣财损坏。 佛言:‘可刀子裁。 ’六众便以杂宝饰之,加以太长,佛制不听此,是大刀不是刀子,汝等应知有三种刀子,谓大、中、小,大者可长六指,小者四指,二内名中其状有二,一如鸟羽曲;二似鸡翎;不应尖直。 ’十二、火燧打火的器具。 十三、镊子拔鼻毛或拔刺的用具。 十四、绳床绳制的床,便于安坐禅观。 十五、经佛所说的经典。 十六、律即戒本。 十七、佛像为供养而随身携之。 十八、菩萨形像为供养而随身携之。 发布时间:2025-07-05 16:04:31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