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蕴略解之五“识蕴” 内容: 《楞严经》“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 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识阴纯明之性。 故称精明。 前阴未尽。 如水有波。 或起或灭。 名为不常。 前阴尽故。 如湛然不动之水。 无起无灭。 故曰恒常。 然此恒常明性。 在汝身中。 不出见闻觉知六根之性。 以此六根之性。 皆能了境。 故曰精明。 如此精明。 乃对六识而言。 实非精真之明性。 若实精真。 自不容其习妄。 以杂妄习故。 绝非精真。 所谓妄习者。 何因汝等。 曾于昔年。 睹一奇物。 是为习妄。 经历年岁。 忆忘俱无。 此言“六识”不能容留习妄。 习妄即不存。 而于后忽然覆睹前异。 记忆宛然。 曾不遗失。 此言“六根性”能容留习妄也。 众生终日对境。 念念熏于六根性中。 根中有留影。 故离境复忆也。 余所见闻。 以此异物类推。 可想而知矣。 以此故曰。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 念念受熏。 有何筹算。 有何筹算。 言其受熏之多。 不可数算也。 以上总显识阴虽异寻常。 以容留妄习故。 真而非真。 以下更以喻显。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静。 流急不见。 非是无流。 “流”即喻“妄习”也。 “水”喻“精真”也。 “急流不见”喻“微细精想”。 非如波浪之粗妄想也。 再总结之曰。 若此精明。 非是妄想之根元。 宁能容受此妄习耶。 以下复言灭妄之法曰。 由汝六根。 熏染习妄。 必须解除六根。 此妄方能消灭。 故曰。 非汝六根互相开合。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六根不解。 前去后来。 故无灭时也。 中串习几者。 言汝见闻觉知六根性中。 贯串妄习。 不知其几多数也。 惟此湛了识阴之内。 罔象虚无之妄想。 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也。 一念不觉。 迷己为物。 故曰颠倒。 想念初起。 无名无相。 故曰微细精想。 罔象虚无。 亦无名无相之义也。 此想在起信论。 即三细中之业相。 为妄想之根元。 未于前境相对。 但有能想之心。 未见所想之境。 故曰。 罔象虚无也。 发布时间:2025-07-02 14:14:11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0057.html